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1—2022年大田县引进淮鲜豆6号示范种植,平均鲜荚产量11 073.0 kg/hm2,比对照闽豆6号增产11.9%,产值48 717.0元/hm2。淮鲜豆6号综合表现良好,深受种植大户和销售商的好评,可作为主导或主推品种进行推广种植。由于菜用大豆与粮用大豆栽培措施不同,必须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文章总结了淮鲜豆6号农艺性状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指导,以提高菜用大豆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
梁忆群 《种子科技》2023,(12):26-28
为了探索蒙山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玉米和大豆的最佳施氮水平,2022年以青贮玉米品种铁研53、大豆品种特优蓝宝石为试验材料,采用“2+2”模式,设置玉米带240、270、300、330、360 kg/hm2 5个氮素水平,大豆带30、45、60 kg/hm2 3个氮素水平,配置15个处理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施氮240 kg/hm2的产量最高,大豆施氮30 kg/hm2的产量最高,该处理小区获得最高经济效益。综合分析得出,玉米施氮240 kg/hm2、大豆施氮30 kg/hm2为蒙山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最佳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内外大豆专家的问卷调查和国外实地考察,比较了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生产体系和非转基因大豆生产体系中除草成本和生产效益的差异,测算了中国未来转基因大豆生产体系的增产增收前景。调研结果表明,在2006年全国大豆平均单产和2007年初价格水平下,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可比种植非转基因大豆降低生产成本945元/hm2(主要为除草用工费)、增产322·1kg/hm2、增收805·25元/hm2、增收节支合计1750·25元/hm2,生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大豆新品种辽豆10号辽豆10号是辽宁省农科院油料作物所于1982年以辽豆3号为母本,辽82-5185做父本,采取有性杂交和定向培育的方法育成。1995年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1等奖。现已成为全省主栽品种,累计推广种植43.3万hm2。辽豆10号属于亚有……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鲜食春大豆—晚稻这一耕作制度在庆元县松源镇推广所取得的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双季稻区可新增产值7659~7818元/hm2。并提出了相应的栽培技术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大豆品种的适应生态区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挖掘品种高产潜力,以中黄35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生态区与种植密度两种处理,研究不同生态区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生态区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公主岭地区、廊坊地区和新乡地区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达到188750株/hm2、200000株/hm2和177000株/hm2时产量最高。比较不同生态区气候条件,河北廊坊地区因具有较高的日均气温和充足的降雨量,是大豆中黄35高产的适宜生态区。筛选出了不同生态区大豆中黄35的适宜种植密度,构建了高产群体结构,通过对产量构成的显著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与通径分析得出,生育期内活动积温高、日均气温在20~26℃范围内的天数多、鼓粒期降雨量充足和种植密度合理是优化大豆群体结构、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明荣 《作物杂志》2002,18(1):30-31
四川省常年种植春玉米面积在100万hm2左右,春玉米收获后至小麦播种前尚有3个月空闲耕地资源。近年来,利用这部分闲置耕地种植一季短季蔬菜、冬大豆等所占用面积较小,其绝大部分土地被闲置,尚待开发利用。为了充分利用我省秋季的气候资源优势和被闲置的巨大耕地资源,南充市农科所成功探索出春玉米后茬种植秋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利用该技术于1999~2000年连续两年在我市嘉陵区吉安镇示范,获得了平均单产秋大豆1500kg/hm2,纯增收3000元 /hm2 以上的高效益。其关键技术措施介绍如下。1 选用适宜秋播的优质高产高效良种选好秋大豆良种……  相似文献   

8.
利用适宜株型玉米和矮秆大豆进行玉米一大豆带状间作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玉米不减产或减产5%以内,且额外增收大豆1000kg/hm2的间作组合,选择适合间作的玉米品种是构建优异玉米一大豆间作复合群体技术的核心之一。对2:2玉米一大豆带状间作的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初探,初步了解了间作模式对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规律,初步筛选出适宜本地区间作的玉米品种,为本地区示范、推广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淮豆19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夏大豆新品种,于2019-2020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3017.09kg;2021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产量为3112.92kg。2022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豆20220007。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粗蛋白质含量43.3%,粗脂肪含量19.4%。SMV抗性表现为高抗SC3,抗SC7。淮豆19百粒重23.4g,商品外观特性较好,适宜在江苏淮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油─稻─稻是澧县稻田的一种主体种植模式。近几年来,这一模式产量水平基本上稳定在油菜籽1500kg/hm2左右,早稻5250kg/hm2左右,晚稻6000kg/hm2左右。1对油─稻─稻模式的剖析11突出的季节矛盾油─稻─稻模式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1.
吉育606是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不育系为JLCMS47A,恢复系为JLR100。吉育606的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品质较好,抗病性强。预备试验平均产量2801.2kg/hm2,比对照增产22.8%;两年区试平均产量3367.2kg/hm2,比对照增产9.6%;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361.4kg/hm2,比对照增产16.9%。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1、3号株系、抗混合株系,高抗大豆灰斑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高抗大豆灰斑病,抗大豆霜霉病,高抗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子粒脂肪含量21.51%,蛋白质含量40.11%,蛋脂总量61.62%。杂交大豆吉育606制种必须选择干旱少雨,有灌溉条件,天然昆虫群体多的地区。父母本同期播种,种植比例为1∶2或1∶4,密度为15~18万株/hm2。利用蜜蜂进行传粉,整个生育期严格去杂去劣,确保种子纯度。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大豆杂种优势是提高中国大豆单产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选育高产大豆杂交新品种对中国大豆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皖杂豆5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W1101A’,恢复系为‘MR1312’。2017-2018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498.70 kg/hm2,较对照‘中黄13’平均增产8.49%。2019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60.75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6.06%。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豆20200009。其主要特点是高产优质,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等地区作夏大豆种植。大豆新品种‘皖杂豆5号’的选育和推广对中国大豆单产的增加、国产大豆的振兴和豆农的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南方机械化作业条件下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湘春豆V8’为材料,通过大田大区试验研究了播种量和施肥量对春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以及机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倒伏率随着播种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大豆出苗率、成株率则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2)大豆单位面积株数随着播种量的增大而增多,而每株有效荚数则反之;施肥量的增加能有效提高每荚果粒数;均数间两两比较表明,S2F2(播种量75 kg/hm2+复混肥量90 kg/hm2)处理可获得最高产量2834.91 kg/hm2。(3)播种量和施肥量对机收损失率均无显著影响,且不存在交互效应,总体机收损失率在5.39%~6.21%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播种量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株数、成株率、株高、倒伏率来影响机收含杂率,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株数、成株率来影响机收损伤率;而施肥量主要通过株高、底荚高度和倒伏率来影响机收含杂率。播种量对机械收获质量,特别是机收含杂率和损伤率影响较施肥量更为广泛。综合考虑大豆产量及机械收获质量等因素,认为采用播种量75 kg/hm2+复混肥量90 kg/hm2可获最高产量2834.91 kg/hm2(机收2731.88 kg/hm2),且能有效降低机收含杂率和机收损伤率至6.82%和11.38%。  相似文献   

14.
佟斌 《中国种业》2023,(4):79-83
根据品种志和选育报告分析了1974-2020年辽宁省大豆育种产量品质进展。结果表明:辽宁省47年间共审定265个大豆品种,随着年代推移,育成品种数量逐渐增加,2011-2020年审定151个大豆品种;大豆产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2104.2kg/hm2提升到2011-2020年的3008.1kg/hm2,与20世纪70年代平均产量相比,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及2001-2010年、2011-2020年大豆产量分别提高10.4%、13.8%、33.3%、43.0%。审定品种脂肪含量超过22%的品种有34个,抚豆17号脂肪含量达到24.10%;蛋白质含量超过45%的品种有8个,辽豆16号蛋白质含量达到46.28%。  相似文献   

15.
2004年牡丹江市大豆播种面积18.9万hm2,占粮豆播种面积的55.6%。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豆生长期各种病虫害相继发生,特别是生长中后期发生的大豆蚜虫和细菌性斑点病发生面广、受灾面积大、危害严重,是多年来未见的。全市有11.47万hm2大豆受灾,占大豆播种面积的60.7%,其中减产30%以上的成灾面积有7.3万hm2,绝产面积达到0.71万hm2;大豆平均减产20%~30%,给农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左右。1病虫害发生特点2004年大豆蚜虫发生时期早于常年,6月10日田间出现蚜虫,但前期田间蚜虫量不大,呈点片发生。进入8月以后由于气温较高、天气晴好,大豆蚜虫普遍发生,且蚜虫量增长……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较好的高粱大豆合理间作模式,选用中高秆高粱辽杂19、矮秆高粱辽杂37和大豆辽豆29作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高粱和大豆间作比例,分别为2∶2、4∶2、2∶4,3个品种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株高高粱品种和大豆间作对高粱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对比,合理的间作模式有利于提高高粱茎粗,增加高粱干物质积累,中高秆品种辽杂19高粱大豆在间作比例2∶4处理下产量最高,为10141.8kg/hm2,矮秆品种辽杂37在间作比例2∶2处理下产量最高,为8897.5kg/hm2。以上2个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间作效果最好,是较为合理的间作模式,在辽西地区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邵东县斫曹乡石坪村实行元胡、春玉米、晚稻三熟制,是1997~1998年开展稻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试验中获得成功的一种新模式。1999年种植10hm2,据县农业局调查,元胡干品产量达2243kg/hm2 、玉米7883kg/hm2 、稻谷7733kg/hm2,三季净产值达39166元 /hm2,比二熟制双季水稻种植模式增值显著。其栽培技术如下。1 茬口安排10月中、下旬晚稻收获后,及时种植元胡,元胡在4月底至5月初收获。玉米采取育苗移栽,在4月上旬移栽于元胡行间,7月上、中旬收获。玉米收获后,及时栽插晚稻。2 稻田选择与准备选择排水良好、灌溉方……  相似文献   

18.
浙春5号 (原代号6895 )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与衢州市农科所合作,以灰33作母本、78C35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后经多年选育而成的春大豆新品种。2001年1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产量表现   浙春5号1999~2000年两年参加衢州市春大豆区试。平均产量分别为1731kg hm2 和2100kg hm2,比对照品种浙春3号增产5.58%和6.48%。2000年参加衢州市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774.5kg hm2,比对照浙春3号增产8.83%。该品种1997年衢县云溪乡锦桥村地膜覆盖高产栽培试验……  相似文献   

19.
旱作大豆播种密度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旱作区大豆种植效益,充分利用当地降水资源,在甘肃东部地区开展播种密度对不同成熟期大豆品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品种随播种密度增加,其主要经济性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单株粒重均呈下降趋势;播种密度对不同类型品种田间耗水量影响不显著;在播种密度9.0万株/hm2~27.0万株/hm2的范围内,晚熟品种‘汾豆78’、‘晋豆23’适宜种植密度为18.0万株/hm2,早熟品种‘中黄30’、‘晋豆19’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适宜播种密度能够明显提高旱作区大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肥处理对滴灌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节本、增产、增效为目的,在滴灌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的肥料用量和施肥时期处理,研究其对滴灌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前期种肥的供给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形成非常重要,在种肥用量为尿素37.5kg/hm2、磷酸二胺75kg/hm2、硫酸钾45kg/hm2时,滴灌大豆效益最高;在此基础上,结荚期再滴施尿素63.75kg/hm2、磷酸二氢钾66.75kg/hm2,滴灌大豆产量提高,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