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油用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落叶小灌木,主要分布于山东省菏泽市、河南省洛阳市、陕西省太白山一带、安徽省毫州市、铜陵市凤凰山、甘肃省以及湖南省湘西等地。现在用于商业生产中的油用牡丹仅有凤丹和紫斑两个品种。油用牡丹出油率高、产子量高。含油率22%,出油率在18%以上。牡丹子油是利用现代萃取技术制取的木本坚果植物油,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2%,其中油酸21.54%、亚油酸28.53%、α-亚麻酸42.35%(为橄榄油的40倍),并含有珍稀生物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2.
油用牡丹,属毛茛目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木本植物.牡丹籽油是最近几年才被开发出来的,经过专业机构研究分析,牡丹籽油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食用、药用、美容等功效.油用牡丹被国家卫生部门确定为新资源食品后,开始在各地推广种植,主要栽培品种有凤丹牡丹和紫斑牡丹.这两个牡丹品种产籽量大、出油率高、油质好.油用牡丹喜温暖、阳光充足...  相似文献   

3.
<正>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具备突出的"三高一低"的特点,即高产出、高含油率、高品质、生产成本低。油用牡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2%,油用牡丹耐旱耐贫瘠,适合荒山绿化造林和林下种植。油用牡丹不但经济效益好,且出油率高,油的品质乃油中之佳品,油用牡丹第三年起开始结籽,结籽高产期为5~30年,产籽寿命可达  相似文献   

4.
张耀宏 《河南农业》2023,(11):25-27
目前,油用牡丹已归入了芍药,属于牡丹组,并显示出抗旱、耐瘠薄、抗高寒的特性,从而被大面积栽培于中国中西部地区,其中,有一种紫斑牡丹,它是中国牡丹种群中的第二大牡丹种群,出现在海拔2 000 m以上高寒而瘠薄的山梁上,且雨水深不足30 cm,每667 m2产量在400 kg以上。在-43℃的低温环境下,即使人为不加干预也能度过整个寒冬,同时,其所生产的牡丹籽油a-亚麻酸保有量超过了49%。与其他油料品种相比,油用牡丹凸显生产量高、出油率强、适应水平优异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油用牡丹产籽量高,产籽盛期每年每亩可产牡丹籽300~400 kg,含油率22%,出油率在18%以上。牡丹籽油是利用现代萃取技术制取的木本坚果植物油,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2%,多项指标超过橄榄油,其中α-亚麻酸42.35%,是橄榄油的40倍  相似文献   

6.
正牡丹属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植物。油用牡丹是指籽实产量高、含油量高、有效成分高的牡丹品种类型。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产籽量大、含油率高、品质优、抗性强等特点,能在一些边际土地上种植,可与经济林等间作,一年种植可连续30年以上收获。油用牡丹在良田种植的条件下,2年生的播种苗,定植后第4年可  相似文献   

7.
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产量高、出油率高、营养价值高和成本低等特点,是提高地区经济效益,促进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品种。本文总结了油用牡丹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种子育苗、选地整地、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旨在为油用牡丹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油用牡丹为芍药科芍药属植物,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是一种优良的木本油料作物。笔者结合近年来与油用牡丹种植大户共同探索,对油用牡丹生产实践调查分析,请专家论证,基本掌握了油用牡丹育苗技术,现就油用牡丹育苗技术总结如下。1油用牡丹选种和苗圃地的选择油用牡丹主要是以采收种子、榨取油料为目的,因此在因此要选择高产、稳产的品种。购买油用牡丹籽时要选择籽粒较饱满、颜色黑亮得当年成熟种子,净度达95%以上。如凤丹和  相似文献   

9.
芍药籽油GC-MS分析显示,芍药籽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化学成分上与牡丹籽油类似,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通过单实验因素和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提辅助水代法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为56min,温度为54℃,液料比8:1(m L/g),超声功率885W,在此条件下芍药籽籽出油率为27.99%。与理论最优提取条件下芍药籽出油率为28.00%理论预测值符合较好,方法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 具有产量高、出油率高、营养价值高和成本低等特点,是提高地区经济效益,促进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品种。本文主要探讨了油用牡丹的种植技术,其中包括选地整地、种子育苗、栽植技术、田间管理、病害防治等技术措施,旨在为油用牡丹的种植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油用牡丹是指结实能力强,能够用来生产种籽、加工食用油的牡丹类型,与其他油籽作物相比,油用牡丹具有产量高、出油率高、油质好、适应性广等特点。此外,油用牡丹耐干旱、耐贫瘠、耐高寒且根系发达,可大量在退耕还林地、荒山荒地中种植,不仅不与粮食争耕地,还能起到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作用。目前,我国在油用牡丹品种选育、苗木繁育、产品研发和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先后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相似文献   

12.
我国油用牡丹研究利用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用牡丹是指结籽能力强,能够用来生产种籽加工食用油的牡丹类型,或指牡丹组植物中产籽出油率≥22%品种(或品系)的统称。本文从药用、油用及综合利用角度简要分析了油用牡丹的利用现状,从种质资源、品种选育与繁殖、高产栽培与生理生态等角度评述了我国油用牡丹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油用牡丹研究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油用牡丹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油用牡丹,属毛茛科芍药属,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抗旱,较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广;花可观赏、做茶,籽可榨油,根可入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品种。为使农技人员和农业园区的朋友了解和掌握油用牡丹的栽培技术,笔者对林州市近年来油用牡丹的种植管理进行了总结、规范,供大家参考。一、油用牡丹的生物学特性油用牡丹属毛莨科芍药属,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抗旱,耐瘠薄,喜凉畏热,其生长以地势高,土层  相似文献   

14.
牡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观赏和药用两方面,但花期短、以丹皮入药的特点使其在这两方面的应用都存在局限性。油用牡丹籽单位面积产量高、出油率高,营养价值高,可提高国民食用油品质,是粮油供应的有益补充。本文提出种植前准备、种苗处理、立体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措施,旨在为油用牡丹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22个芍药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究其出仁率、出油率以及种籽中籽油、籽粕和种皮中的功能性成分和含量。结果表明,通过超临界流体萃取仪提取芍药籽油,测得参试品种出油率为15.96%~26.62%,平均为22.12%;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表明,参试芍药籽油中的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麻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酸等,籽油中的总不饱和脂肪酸超过85%,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较高,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芍药籽油榨取后副产物籽粕中总黄酮、芍药苷和粗蛋白的含量分别为7.78 mg/g、24.85 mg/g和16.92%,种皮中总黄酮和白藜芦醇的含量分别为107.30和3.11 mg/g。综上所述,籽粕和种皮既可作为功能性营养保健品的原料开发利用,也可作为新型高营养饲料使用,表明芍药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潜力,能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油用牡丹是指芍药属牡丹组中结实率高,且种子含油率高(特别是其中α-亚麻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适宜用作油料作物栽培的种类。中国林科院通过对压榨牡丹籽油分析,这种以牡丹籽仁为原料,经压榨、精制等工艺而成的金黄色透明油状液体,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以上,其中α-亚麻酸占42%,多项指标超过被称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中国林科院化验人员惊叹: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现在用于生产中的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由国家油用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延龙主持选育的我国首个油用牡丹新品种祥丰通过了陕西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该品种6年生每亩产籽量203公斤,8年生每亩产籽量310公斤,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较对照的常规栽培品种凤丹高28%,出油率提高近33%。据了解,祥丰的总脂  相似文献   

18.
正油用牡丹属毛茛科芍药属植物,是多年生矮灌木,可食用,它的籽可以榨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油用牡丹籽提炼的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90%),多项指标超过了橄榄油。2011年牡丹籽油被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2012  相似文献   

19.
<正>油用牡丹,别称油料牡丹,是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小灌木,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现在用于生产的油用牡丹仅有凤丹和紫斑2个品种。野生的紫斑牡丹主要分布于甘肃省、四川省和云南北部,另外一种野生的凤丹牡丹主要分布于陕西省、山东菏泽和河南洛阳等地。油用牡丹具备突出的"三高一低"的特点:高产出,5年生牡丹籽产量约  相似文献   

20.
<正>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是多年生小灌木,具有高含油率、高品质、高产出、低成本等特点,一年种百年收。油用牡丹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态树种,对农民致富和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将种植技术简介如下:一、育苗1、地块选择油用牡丹育苗地,宜选干燥向阳地块,以沙质土壤为佳。要求土壤疏松透气,排水性好,土壤p H值6.5—8.之间。2、品种选择可选择结籽量大,出油率高、适应性广、生长势强的"凤丹"品种,高海拔和高寒地区可考虑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