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国营英德林场为例,对第二代杉木造林工程采伐迹地处理方法、杉木幼苗选择与培育等技术展开了探讨,并详细总结了促进杉木人工林长期发展的措施,以期为林场造林领域的发展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收获与迹地清理对二代杉木幼林生长影响初报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在福建省南平市峡阳国有林场杉木一代人工林采伐迹地上,开展不同收获方式、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填加采伐剩余物覆盖林地的处理方式对一年生二代杉木林的生长最为有利,而采用全树利用收获方式的一年生二代杉木林生长最差;一代林主伐时的大密度不利于一年生二代杉木林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经营因素对2代3年生杉木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固定标准地,研究福建南平峡阳国有林场一片29年生、20地位指数级的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前的林分密度和采伐后的立地管理措施对第2代3年生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代杉木人工林的林分密度对2代3年生杉木林分的生长有极显著影响。最高密度等级(1 500株·hm-2以上)的第1代杉木林在采伐后营造的第2代杉木林,其3年生的生长量为最低;采伐后的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3年生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不显著;第1代杉木林较高的林分密度可能对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维持不利。  相似文献   

4.
前茬林分密度对2代4年生杉木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固定标准地,研究福建南平峡阳国有林场一片29年生、20地位指数级的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前的林分密度和采伐后的立地管理措施对第2代4年生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代杉木人工林的林分密度对2代4年生杉木林分的生长有极显著影响,最高密度等级(1500株·hm-2以上)的第1代杉木林在采伐后营造的第2代杉木林,其4年生的生长量为最低 采伐后的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4年生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第1代杉木林较高的林分密度可能是杉木连栽地力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人工杉木林采伐年龄确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安远县杉木人工林调查材料,对杉木人工林的采伐年龄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以工艺成热为基础,经济成熟为主,结合数量成熟,综合确定采伐年龄为18~26年,好的立地培育大径材,需30~35年。  相似文献   

6.
杉木作为长江以南的造林当家树种,出现二代或三代连作经营,导致人工林地力衰退。该文主要以杉木二代迹地更新营建秃杉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例,介绍了从种苗选择、林地准备、造林、幼林抚育和成林抚育及秃杉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培育技术。以期为南方地区采伐迹地更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第2代22年生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在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29年生第1代杉木人工林设置固定试验地,皆伐后开展5种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采伐后营造的第2代22年生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立木蓄积量表现为BL2(仅收获树干和树皮,保留采伐剩余物)>BL3(采伐剩余物加倍保留)>BL1(地上部分全树收获)>BL0(地上部分全部清理)>SB(收获树干和树皮,火烧采伐剩余物),其中BL2具有最大立木蓄积量528.96 m~3·hm~(-2),且比相同位置上种植的前茬(第1代29年生杉木)林立木蓄积量大1.44 m~3·hm~(-2),其平均胸径23.95cm,平均树高21.04 m,平均单株材积0.433 8 m~3,地位指数22.60.BL0和SB处理表现最差,其立木蓄积量分别为486.27和492.02 m~3·hm~(-2),是BL2立木蓄积量的91.92%和93.01%,但各处理间生长量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表明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第2代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杉木不同采伐强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采伐强度试验,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采伐强度对树高生长影响不明显,而胸径、林下植被种类、盖度随采伐强度增大呈递增趋势;中度采伐,单位面积林分蓄积增长量最高,中度与强度采伐,单株蓄积量相当。一般人工杉木林以中度采伐为宜。  相似文献   

9.
立地管理措施对二代2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在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一片 2 9年生一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上 ,开展 5种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第 2代杉木人工林影响的研究 ,结果表明 ,BL3 BM0 (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 )处理方式对 2年生 2代杉木林的造林成活率和生长最为有利 ,其次为 BL0 BM0 (收获地上所有有机质 )处理 ,BL1BM0 (清走树木的所有部分 )处理生长最慢 ;BL2 BM1(收获树干和树皮、炼山 )处理造林成活率最低 ;炼山处理 ( BL2 BM1)与保留相同数量采伐剩余物而不炼山的处理( BL2 BM0 )相比 ,杉木生生长和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杉木人工林生长模型及主伐年龄的确定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杉木人工林是浙江省主要用材料资源,根据调查资料,经过模型拟合和统计分析,确定林分生长模型,据此计算数据成熟龄,以土地期望价最高和内部收益率最大确定经济成熟龄,并确定主伐年龄。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的数量成熟龄为24-29a,经济龄成熟为17-27a,主伐年龄为19-26a,不同地位指数的林分间有一定的差异,其中8和10地位指数级主要培育小径材,应尽可能提前采伐,12和14地位指数级培育中小径材,可适当提前采伐,16地位指数级以培育中径材为主,可适当延长采伐,18及18以及地位指数级,培育中大径材,应尽可能延长采伐年限,表2参8.  相似文献   

11.
从主伐、清理林地、整地、补植、幼林抚育等方面对黄沙坑林场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技术进行了总结,为石台县杉木人工林更新和科学经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选取黄山区部分乡村林场、林业大户的杉木人工林林分(龄组)中有代表性的样木进行出材率调查测试,确定全区杉木人工林出材率区间值,作为开展杉木人工采伐作业设计出材量调查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引种鹅掌楸和杉木人工林在广西自治区融水县的生长特性,为杉木连栽迹地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西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杉木采伐迹地的鹅掌楸和杉木人工林的生长特性进行了5年的定位监测,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在相似立地条件下,1~5年生鹅掌楸人工林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蓄积量均明显高于杉木人工林,其中,5年生杉木人工林年均胸径生长量为1.43 cm,年均树高生长量为1.23 m,年平均蓄积量为17.02 m3/hm2,而5年生鹅掌楸人工林的上述3个数据分别为2.19 cm、1.78 m和31.80 m3/hm2,是杉木人工林的1.53、1.45和1.87倍。[结论]鹅掌楸是一种早期速生树种,其生长速度比杉木快,成材比杉木早,可以作为杉木的替代轮作树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杉木人工林主要以实生苗造林为主,不仅造林成本高,而且会造成水土流失等不良后果,与此同时,森林经营目标也发生变化,由过去那种高投入、高产量、低效益,转而注重经济、生态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萌芽更新不仅造林成本低,而且可以避免因整地等带来的种种弊端,在这种情形下,萌芽更新又受到人们的青睬。本文分析了采伐年龄、采伐季节、采伐工具对杉木萌芽林培育的影响,并从林地清理、补植、幼林抚育、成林抚育等方面提出了人工杉木林萌芽更新的营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代杉木林伐后(29年生)剩余物分解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福建南平峡阳国有林场 2 9年生的 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后 32个月的采伐剩余物分解速率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采伐后 1 6个月叶的分解率为 92 .65%,而枝的分解率仅为 2 8.79%,随后 ,分解速度急剧减慢 ;采伐后 32个月 ,枝的分解率为 49.59%;采伐剩余物中枝的分解试验观测至少要进行 4~ 5a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的更新方式与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第二代人工杉木林更新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及萌芽更新中的采伐季节,萌芽部位,采伐工具因素对林木胸径,树高,林积生长有显著差异,萌芽更新体现了较强的优势,采伐季,采伐工具,萌条留取部位分别宜为冬季,锯砍和上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各径级根系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高效培育与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林分密度(1800、3000和4500株·hm-2)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养分含量和养分积累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杉木人工林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增大呈上升趋势;同一林...  相似文献   

18.
花岗岩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的多代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的闽北林区 ,选择花岗岩母质发育的不同栽植代数 ( 1、2、3代 )、不同立地 ( 1 4、1 6、1 8地位指数 )、不同发育阶段 (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 )的杉木人工林 ,进行不同栽植代数及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效应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存在明显的多代效应 ,栽植代数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生长具有明显影响 .在不同立地和不同发育阶段的杉木人工林中 ,杉木胸径、树高及蓄积量生长均随栽植代数的增加呈逐代下降趋势 ,表现为 1代 >2代 >3代 .在 1 6地位指数条件下 ,2、 3代各发育阶段杉木胸径分别比 1代杉木下降 9.72 %~ 1 7.62 %和 1 8.85 %~ 2 6.90 % ,树高下降 4.2 6%~ 1 2 .5 6%和 8.5 1 %~ 1 5 .96% ,3代杉木胸径及树高分别比 2代杉木下降 1 .49%~ 1 9.0 2 %和 3.88%~ 4.5 9% ;同时连栽杉木胸径及树高生长速生期推迟 ,速生期变短 ,连栽杉木林表现出明显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不同的除萌方式促进杉木迹地人工林萌芽更新试验,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采伐次年采用2次除萌、1次除萌与不除萌3种方式,对杉木萌芽条的地径、树高生长产生显著性差异,2次除萌最有利于促进杉木萌芽条的地径、树高生长,其次是1次除萌,不除萌生长最差。  相似文献   

20.
杉木采伐迹地采用2.5代杉木良种更新造林、杉木萌芽更新以及新造湿地松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杉木二代更新采用2.5代杉木良种造林是可行的,其速生性与适应性强,能有效提高林地生产力,在中等立地条件和一般经营管理水平下,造林后4年可郁闭成林,其速生性远超过湿地松和杉木萌芽更新林,4年生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达4.96 m、8.53 cm和0.016 1 m3,比杉木萌芽林分分别提高了26.21%、24.34%和87.21%;更新营造2.5代杉木良种的经济效益较好,是萌芽杉木林的2.12倍;2.5代杉木良种的抗贫瘠能力相对比杉木萌芽林强,相对受立地条件的影响程度小。选用2.5代杉木良种造林可以克服立地差而产量低的不足,对采伐迹地采用杉木新的良种更新造林是可行的,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