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原野牦牛被国家列为一类保护动物,是青藏高原上的珍稀动物,是家牦牛的祖先。在我县境内主要分布于可可西力、雅日当载、昆仑山脉脚下一段。生活在海拔5000-6000m的冰川间隙草地和高山草甸上的无人区。据不完全统计现有野耗牛2万头左右。野牦牛喜集群生活,少则数头,多则数百头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牦牛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满足人们对无污染的牦牛奶、肉等绿色食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本研究利用娟姗牛、安格斯牛和野牦牛的冻精杂交改良甘南牦牛,筛选最佳杂交组合。结果发现,与当地牦牛相比,娟姗牛、安格斯牛和野牦牛与本地牦牛杂交的F1代公母犊牛的初生重、3月龄体重和6月龄体重均显著高于本地牦牛犊(P<0.05),其中娟姗牛、安格斯、野牦牛的杂交F1代的公犊牛初生重分别提高了30.12%、18.21%和13.21%;3月龄体重分别提高了7.89%、3.70%和1.94%;6月龄体重分别达到了81.26±1.23kg、79.26±1.04kg和78.42±1.13kg,而母犊牛6月龄体重分别为77.78±2.26kg、78.07±1.97kg和75.85±1.32kg。因此,利用娟姗牛、安格斯牛与牦牛种间杂交育种可显著改善犏牛生产性能,这将为提高甘南牦牛生产性能、生产优质牛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牦牛     
牦牛有野生和家养之分;无论野生,还是家养,按照现代动物学分类。均隶属于哺乳动物纲;单子宫亚纲,偶蹄口,反刍亚目,牛科牛属。牦牛(Bosgrunniens)别名牛,己被我国列入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外形具有令人醒目的特征,可供动物园观赏。牦牛外形粗大,成年牡兽肩高1.70m以上,体重500kg左右,故诨号“千斤牛”。其肩部中央有凸起的隆肉。鼻唇面及耳均小。肢甚粗短肢之末端近蹄处则尤为粗大。头及躯体背面的毛短而光滑但在胁。腹之下,包括颔、喉、颈部、胸部及尾部均技下垂的长毛尾上亦有长毛,下垂至踵部;这是牦牛在外形上最为…  相似文献   

4.
野牦牛(Bos grunniens)是我国特产珍稀动物之一,也是家牦牛的祖先,已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主要产在青藏高原上一些局部地区,生活在5000米左右的高山寒漠地带。那里空气稀薄,终年积雪,草木稀少,环境荒凉而较恶劣。野牦牛体型高大而粗壮,肩高1.6~1.8米(最高可达2米),体长2.0~2.5米,体重400~500公斤。肩部隆起,耳小,眼大而凸,四肢短粗,角间距大,雄性角较雌性角大而弯曲度小,最大曲线  相似文献   

5.
对180头生长家牦牛和半血野牦牛的产毛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家牦牛1岁1.263±0.239kg/头,2岁1.404±0.329kg/头;3岁1.501±0.326kg/头;半血牦牛相应为1.074±0.308kg/头,1.064±0.336kg/头,1.158±0.410kg/头。其绒毛产量分别为家牦牛0.605±0.143kg/头,0.711±0.216kg/头,0.635±0.246kg/头。半血野牦牛0.556±0.177kg/头,0.418±O.201kg/头,0.453±0.217kg/头。裙毛产量分别为家牦牛0.658±0.137kg/头,0.693 ±0.175kg/头,0.866±0.187kg/头。半血野牦牛0.518±0.211kg/头,0.646±0.257kg/头,O.705±0.258kg/头。结果表明,给家牦牛导入野牦牛血液进行血缘更新,牦牛的产绒、产毛性能未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根据实地考察和查阅大量资料,对野牦牛的分布范围,数量及类型作了阐述.野牦牛仅分布于青藏高原4 500 m以上的高山寒漠,数量约2~4万头.野牦牛和家牦牛属于同种动物.论述了野牦牛的两个生态类型,祁连山型和昆仑山型.经八年试验研究证明,导入野牦牛血液明显提高了家牦牛生产性能.野血牦牛在活重、体格大小、增重速度、屠宰率、产奶量等方面,均比家牦牛高15%以上,为牦牛选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研究野、家牦牛及其杂交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对青海大通牛场野牦牛(1岁)、大通牦牛(1~2岁)及甘肃天祝县天祝黑牦牛(1~2岁)的生长及部分血液生理指标,做了为期一年(分三期)的跟踪测定.同时,亦对三种群牦牛从血红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及淀粉酶4个血液生化位点和9个微卫星DNA位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生长性状方面,野牦牛头形与天祝黑牦牛差异极显著(P<0.01),野牦牛角基间宽、最大额宽与头长的比值接近欧洲原牛;三种群牦牛体重和体尺在采样期间差异极显著(P<0.0),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不均衡性,暖季(5月到10月)增重较快,冷季(10月到翌年5月)生长缓慢;但在冷季,三种群牦牛生长变化趋势不同,野牦牛和大通牦牛体重略有增加,而天祝黑牦牛体重普遍下降,说明野牦牛和大通牦牛更能适应高寒少氧及缺草的生态环境,家野牦牛间的杂交是目前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有效繁育措施之一.野牦牛及大通牦牛红细胞直径大于天祝黑牦牛;红细胞数(RBC)及红细胞压积(PCV)在种群和采样期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血红蛋白差异不显著;野牦牛、大通牦牛RBC在采样期间差异显著,至暖季末期(此时牧场海拔较高)达最大,而天祝黑牦牛在采样期间差异不显著,表明RBC的季节变化是野牦牛和大通牦牛能更有效地进行生理调节的标志之一.4个血液蛋白和等位酶(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白蛋白,Alb;淀粉酶,Amy)位点中,只有大通牦牛和天祝黑牦牛在淀粉酶位点具有多态,且其平均预期基因杂合度分别0.0531和0.0746,表明三种群牦牛在血液蛋白及等位酶水平遗传多样性贫乏;在9个微卫星DNA位点,三种群牦牛有较高的基因杂合度,野牦牛、大通牦牛和天祝黑牦牛平均预期基因杂合度分别为0.47、0.71和0.67,说明在微卫星位点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用微卫星DNA标记能充分揭示牦牛群体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8.
野牦牛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牦牛(Bos mutus)是青藏高原珍贵的野生牛种之一,生存在青藏高原,沿唐古拉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和祁连山等海拔4000~6000 m,年均温-8℃,青草期3个月左右的高寒荒漠地带.夏季可达5000 m以上的高山觅食,性喜群居,常为10头以上乃至百头成群地生活在一起,是经无数个世代严酷的自然选择下高度的闭锁繁育纯化的群体,它躯体高大硕壮,体格发育好,耐寒性强,具有高抗逆性,对青藏高原严寒多变的恶劣生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家牦牛是人类守猎野牦牛,逐步驯养而来,家牦牛由于长期一代一代系留管理,觅食时间缩短,营养不足,后天掠夺式培养使其体型向小、窄、矮方向发展.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驯化,利用野牦牛冻精,授配家牦牛,利用杂交优势复壮家牦牛.从20余年来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证明利用野牦牛这一野生动物遗传资源改良家牦牛,比本品种选育更加有效而迅速,是高寒草原牦牛产区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用聚丙烯酰胺双面垂直板不连续电泳法对298头牦牛(其中大通牛场家牦牛133头,半血野牦牛131头,野牦牛2头,山丹军马场牦犊牛30头)的血清白蛋白,运铁蛋白,血红蛋白,α-淀粉酶、酯酶及碱性磷酸酶等6个血液蛋白多态性位点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类型牦牛血清白蛋白、运铁蛋白、血红蛋白、α-淀粉酶成年个体之间无差异,故为单态.②犊牦牛血红蛋白和成年牦牛之间差异较大,反映了个体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与调控.1~3月龄犊牛有4种类型Hb,较成年牦牛多了2条泳动快的带,分别为HbF1和HbF2.牦牛出生后,HbF2先消失F1后消失,表明个体发育过程中,HbF1、HbF2基因的表达先后被抑制,HbF2被完全抑制,HbF1基因仍有部分表达,表现在成年牛Hb电泳谱型上HBF1位置仍有一条浅带,而HbF2则完全消失.③酯酶和碱性磷酸酶位点存在多态现象,碱性磷酸酶依其电泳图谱上有无A带分为A型和O型2种,在60头牛中,A型有3头,O型57头,分别占5%和95%.由于酯酶是催化酯类化合物水解的酶系而非单一的一种酶,依其电泳行为和染色行为在电泳图谱上可分3个区域,1区(阴极)由3~5条带组成,Rf值在0.3~0.45之间,染色呈紫黑色,2、3两带为强带,但少数牛6、7、8三条带为强带,各带的泳动率也和正常牛不同,为稀有类型.3区(阳极区)1~2条细带组成,Rf值在0.45~0.55之间,染色为红色,出现在少数牛中.根据带数和谱型可将牦牛划分为11种类型,家牦牛和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野牦牛(Bos mutus)是现存的珍贵野生牛种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青藏高原大型特有物种,体型似家牦牛,但要大得多,肩部也特别高耸。体长200~280厘米,肩高160~180厘米,体重在500公斤以上,雌雄均有角,四肢粗短,蹄大而圆,蹄甲尖小,  相似文献   

11.
牦牛市场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以全身密生长毛及绒毛,特别是从颈至臀垂挂着20~30厘米的长毛而得名,又叫旄牛.由野牦牛驯育而成,是中国海拔3000~5000米高寒地区藏民特有的一种家畜,是世界屋脊上的珍贵牛种.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最多的国家,到2000年底有牦牛2500万头,占世界牦牛总头数的93%.……  相似文献   

12.
第一部分大通牦牛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增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优势畜种--牦牛的种质特性,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为试验基点,探讨了在完全放牧条件下,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实际称重,采集循环血样,分析了血液17种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在分子标记层次,以欧洲15个普通牛品种的有关资料为参照,比较研究了大通牦牛群体、甘南牦牛群体和3头野牦牛的13种微卫星座位的变异,揭示了大通牦牛群体遗传结构,为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一)牦牛生长发育规律及体重增长模型生长牦牛的体重增长规律受高寒牧区牧草营养物质四季供给极不平衡的影响,在体成熟前,表现出暖季体重快速增长,冷季体重又逐渐损失,最终呈现体重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增加的周期性规律.1头牦牛从出生后生长至37月龄,体重平均增长158.7 kg.但在经历的三个冷季,其体重损失达67.0 kg,占增重的42.2%.对3胎以上的3个连续年龄段的G1、G2和G3组生长牦牛(分别为初生~13月龄、13~25月龄和25~37月龄)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牛不同,生长牦牛从初生~37月龄,公牛与母畜间的体重未表现明显的差异.G1组牛从初生~11月龄,由于随母哺乳和生长发育较快的固有的生物学特性,体重一直保持增长,只是在13月龄断乳后的牧草极度匮乏期,才略下降0.5 kg.在一年3~4个月的暖季,G2、G3组牛体重分别增长68.9 kg、56.9 kg,日增重分别达561 g和463 g.在约8个月的冷季枯草期,两组牛体重损失基本相同,为33 kg.表明随着年龄增长,生长牦牛暖季增重速度逐渐下降.因此,在高寒牧区应推广季节性畜牧业,将淘汰牦牛的屠宰、出售年龄提前到2.5~3.5岁.从出生至37月龄,牦牛体重增长有3个峰值,应采用3个数学模型组合表述这一生长期牦牛体重Y依月龄X变化的生长发育规律性Y1=8.012+13.543x-0.629x2适于描述初生~13月龄的生长曲线;13~25月龄和25~37月龄的生长曲线分别由Y2=-359.687+49.977x-1.249x2和Y3=-833.339+63.772x-1.019x2描述.回归系数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3.
研究首次对野牦牛的精液品质、精子超微结构、精液精子酶活力等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发现具有以下特点精子密度大,每毫升精液含精子21.3亿;精子存活时间长,0~4℃存活57小时,解冻后37℃条件下存活12小时;抗力系数144 000;解冻后精子畸形率和顶体完整率分别为9.17%、87.53%;精液运动粘度为1.69 cP;总氮量为1437.7 mg/100 ml;精子头短尾长,与家牦牛及黄牛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精子透明质酸酶活力极显著高于家牦牛,LDH活力比家牦牛高48%.因此,公野牦牛具有高繁殖力,与家牦牛冻配受胎率达88.9%;与普通牛种(黄牛)反杂交冻配受胎率达71.58%.家畜繁殖力的研究侧重于母畜,公畜繁殖力除奶牛之外重视不足,特别是对于培养程度很低的原始育种--牦牛,至于初步驯化的公野牦牛的繁殖力研究在国内外尚属空白.公畜繁殖力主要表现于精液品质和受胎率,许多学者从精子的生理生化特性和超微结构的改变测定与受胎率的相关性.野牦牛(Bos mutns)是家牦牛(Bos grannies)最近的祖先,在分类上是同属同种的不同亚种,野牦牛是"优势型"的"原生亚种",家牦牛是退化了的"驯化亚种".从1984年开始在青海省大通牛场驯化了两头公野牦牛,采用假阴道采精并试制了颗粒冻精.1984~1998年14年野牦牛冻配家牦牛近40 000头,受胎率88.9%,繁殖成活率85.97%.公野牦牛不但与同属同种的家牦牛冻精配种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繁殖力,而且和普通牛种黄牛杂交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受胎率.甘肃省礼县畜牧中心1987年开始连续3年购进野牦牛冻精授配黄牛771头,杂交生产野血牦犏牛554头,繁殖率高这71.85%,犊牛生活力强,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为验证利用野牦牛改良复壮家牦牛,提高生产性能的效果,于2012年11月对天峻县龙门乡18月龄野血牦牛、高原型牦牛进行了屠宰试验比较。结果 1/2野血牦牛屠宰前体重比同等饲管条件下家牦牛重18.84kg,胴体重前者较后者重17.51kg,龙门乡1/2野血牦牛的体重和胴体重均大于龙门乡高原型牦牛、大通牦牛、青藏高原型牦牛、羌塘型牦牛,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表明野牦牛是复壮家牦牛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通过人工授精技术,采用野牦牛颗粒冻精与家牦牛进行全、半血杂交方式,经后代生长发育观测,杂一代野血牛犊体尺、体重、剪毛量均高于本交家牦牛犊,尤以体重差异明显,全血野血牛犊体重比家牦牛犊增重3.4kg,增重率25.1%,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半血野血牛犊体重比家牦牛增犊重2.1kg,增重率15.6%,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根据普通牛线粒体DNA序列设计引物,获得了九龙牦牛线粒体D-loop区全序列,并以羊亚科绵羊属绵羊作为外类群利用D-loop区序列对牛亚科代表性物种(牦牛、野牦牛、普通牛、瘤牛、美洲野牛、欧洲野牛和亚洲水牛)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牦牛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全长893 bp,与普通牛源序列的同源性为87.4%,其中有17个碱基的缺失;在牛亚科内,牦牛、野牦牛与美洲野牛(美洲野牛属)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最小,为6.2%~6.8%,而与牛属中普通牛、瘤牛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较大,为10.0%~11.3%;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牦牛、野牦牛首先与美洲野牛聚为一类,说明牦牛、野牦牛与美洲野牛属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牛属间的遗传相似性较低、亲缘关系较远;结合古生物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支持将牦牛、野牦牛划分为牛亚科中一个独立属即牦牛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新疆褐牛与同龄牦牛放牧增重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0头30月龄的新疆褐牛((??)及牦牛((?)),进行了128天暖季草原放牧增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疆褐牛30月龄的体重为184.7 ±20.2kg,是同龄对照组牦牛的138%。36月龄的体重为253.6±32.5kg,是同龄对照组牦牛的154.7%。日增重538.4±157.5g,是同龄对照组牦牛的227%。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每头褐牛比牦牛多收入403.65元,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充分挖掘牦牛生长发育潜力及补饲对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月龄健康无病、体重相近的斯布牦牛20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公母各5头共计10头,在共同放牧条件下,试验组晚间自由采食草料精料比7:3混合饲料,对照组不予补饲,试验分3个阶段共计18个月(每6个月为一阶段)开展牦牛生长发育潜力挖掘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第一阶段结束时,试验组牛的平均体重为79.20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牛的59.40 kg(P<0.01);第二阶段结束时,试验组牛的平均体重为126.85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牛的99.53 kg(P<0.01);第三阶段结束时,试验组牛的平均体重为155.05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犊牦牛的114.10 kg(P<0.01)。整个试验期,试验组牛的体重较初始体重增加了101.10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牛的59.40 kg(P<0.01)。(结论)说明通过放牧+补饲方式饲养6月龄牦牛至24月龄,较传统放牧条件下,牦牛18个月的总增重提高了70.20 %,效果极显著。  相似文献   

19.
牦牛这种牛科动物体型粗大,栖息在中国青藏高原.雄性牦牛肩峰高约1.8 m,毛短,黑色,两胁和尾部的毛却比较长,为蓬生.牦牛角向外向上生长,头向下俯.雌体和幼仔组成一大群,雄体组成小群.牦牛以草为食,需水量大,冬天吃雪代水.野牦牛已经被列为濒危动物,驯化的牦牛容易和家牛交配,牦牛的皮可制革,尾毛用于制作掸子,家养牦牛的乳...  相似文献   

20.
我站于 2 0 0 2年秋 ,在伊克乌兰乡几户牧民的牛群中 ,应用阿维菌素对牦牛内外寄生虫进行投药防治 ,并对牛皮蝇防治效果进行观察、考核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阿维菌素片 ,系桂林集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集琦牧年丰片 ,批号 :0 10 30 3,供试牦牛为本乡尚木多、亚秀二村三户牧民牦牛 132头 ,其中成年牛 98头、犊牛 34头。用药牛在服药前后未进行倍硫磷注射。投药时间 ,2 0 0 2年 12月 2 0~ 2 5日。供试牦牛依据体重大小 ,投药剂量按 0 .1mg kg计算投服。2 效果观察2 0 0 3年 3月 2 5日~ 4月 2 5日 ,县乡两次对灌药群牦牛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