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地处边疆,地广人稀;多民族混居,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加速对其经济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但由于这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财政困难,粮食不能自给;文教卫生落后,科技力量薄弱;人口增长过快,群众生活困难;应实行倾斜政策,有重点地安排一批骨干项目;加强横向经济联系,实行对外开放;努力提高粮食自给率,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努力智力开发,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发展商品经济,强化社会服务体系;继续增加资金投入,提高使用效益,从各方面加强对经济开发的领导.  相似文献   

2.
在多项政策支持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实践中大放光彩。但是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仍不甚完善,无法实现协同创新。到底什么原因阻碍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呢?为了探究其原因,本文以详实数据和相关案例为支撑,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现时困境,探究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及持续性的因素,并从政府、高校、企业等方面提出了维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西部地区现代农作制度发展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西部地区农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本区现代农作制度的7种主要发展模式,即:节水型农作制度、设施型农作制度、保护型农作制度、循环型农作制度、特色型农作制度、绿色型农作制度和观光型农作制度;并提出了实现西部地区农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蚕业产业开发的优势与机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知源 《北方蚕业》2003,24(2):15-18,22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82%,人口为全国总人口的27.07%[1].西部地区12个省区现有桑园面积约占全国桑园面积的50%,桑蚕产茧量占全国的1/3[2].蓖麻蚕占全国的的80%以上[3].柞蚕也占有重要位置.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的建设等等,为西部地区蚕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能否不失时机的抓住这一天赐良机,使部地区蚕业真正有一个大的发展,已经实实在在的成为摆在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领导和广大蚕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5.
《饲料广角》2001,(22):29-29,28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两个新的大背景,其一是已经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其二则是中国将要加入WTO(将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编者注)。可以肯定地说,这两件大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将共同地对中国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经济增长质量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将会对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开发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建议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姜恕 《草地学报》2003,11(1):10-14
关于退耕还林还草,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1.在草原、荒漠和高寒高原地区,由于生物气候带规律性的制约,天然林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但在非林地带的局部地段,如:山地阴坡、沟谷底部、河岸湖滨低地和含水较多的沙地,则有森林存在,而且宜于造林。种树与生物气候带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应予以更多的考虑。不仅如此,在营林目的、林业的概念、森林结构以及树种等方面都要求作相应的修改,以适应干旱-半干旱的非森林气候。目前在林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着把灌木和灌丛等同于林木和森林的荒诞问题。它可能给生态学、生物学、林学甚至自然地理学带来概念上的混乱。2.还草,应看作“草业”的光辉起点。草业,以草和畜为核心,同农业饲料生产、生态保护性的林业、草原荒漠和高原特殊有用植物的集约栽培相结合,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工程。围绕着这样的草业系统工程还包括广大天然草原围栏轮牧系统。在这里,放牧并非古老落后的草场利用方式,而是一种有先进科学含义的生物学营养循环的系统,对中国尤其具有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谢峰 《草业科学》2004,21(7):17-17
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召开的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上,与会专家提出,西部开发生态环境立法应确立四项相应的基本制度,遵循五个基本原则。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成为西部大开发中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加强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尤其是加强立法工作十分重要。专家们说,一是要建立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二是建立环境与发展科学制度,聘请有关专家、机构负责研究重大决策项目环境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相应环境措施的可行性,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建立环境目标管理与考核奖惩制度;四是建立…  相似文献   

9.
10.
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实践也充分证明,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再大的困难都能解决,再大的难关都撞过,再重的任务都能完成。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能否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南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能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一个抢抓机遇,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近年来,县委、县府组织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创业,苦于实干,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响誉省…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源,亦称人力资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或者说是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人自身的力量,即人在劳动活动中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重庆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相对发达地区差距较大,阻碍了重庆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最近,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斗号令,又一次赋予了西部、特别是重庆人民新的历史机遇与新的挑战,为了适应西部大开发对重庆人力资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郑双怡 《畜牧市场》2001,(10):22-25
正在迅速发展起来的信息革命既可能为落后地区带来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但也可能使这些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这取决于如何加快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本文在人才培养与引进、企业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及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畜牧市场》2003,(3):6-8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9886亿元,占全国的17%。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和东部地区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4.
在独立战争胜利后长达100多年的移民拓荒时代,来自美国东部及世界各地的移民们随着美国西部边疆的不断扩张,先后开发了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区、落基山以西的远西部地区,以及落基山以东、密西西比河流域以西的西部大平原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继续对这些地区进行了深层次的开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应该说美国的西部开发是成功的,它为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留下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教训。因地选择开发产业。 在经济开发中,选择何种产业进行开发,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在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开发的模式中.这…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即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时候,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电力工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先行一步,按照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改革中提出新的思想,在发展中进行新的探索,努力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电力工业大有可为西部能源资源丰富,特别是水能资源是西部…  相似文献   

16.
信息资源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西部地区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数字化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开发的主要模式。本文从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出发,阐述了信息资源的深加工与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作为资源之一,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人力资源开发起来,人力资源带来最有价值的发挥,最有效的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指出了人力资源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曲靖是云南省第二大城市,人力资源丰富,但存在人才总量偏少、人力资源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10年7月5-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总结过去10年的巨大成就和经验,部署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措施。值此之际,本刊特邀张自和教授撰文,诠释西部大开发中的草业及其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铮 《草业科学》2006,23(3):76-76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至2005年,中央在西部地区累计投入财政性建设资金55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资金7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3100亿元,总计1.61万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