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主要论述黑龙港流域防护林网内农田热量平衡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结论与1985年有较好的重复性,如净辐射在林网内比林网外高,蒸散耗热在林网内不同位置相差较大,但日总量平均都比林网外小;林网内湍流热通量比林网外小,且为负值;土壤热通量在林网内此林网外高。在林网内净辐射收入的热量主要用于蒸散耗热。说明林网对水文气象效应有调节作用,为林网内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黑龙港流域的农田林网辐射平衡、热量平衡状况初步研究表明:林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网内农田活动层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再分配;说明林网对网内小气的候形成起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辐射平衡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和分析了2005年8-10月份、2006年4-7月份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太阳辐射的变化,并通过归类对晴天、阴天辐射平衡分量以及反射率、净辐射率、有效辐射率的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松林日平均总辐射、净辐射、反射辐射和有效辐射分别为14.83、9.13、1.29、5.83M J.m-2;晴天,总辐射、净辐射、反射辐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阴天呈多峰曲线;油松林林冠有效辐射始终为正值;不同天气条件下反射率、有效辐射率呈“U”形变化;净辐射率变化趋势为白天高,早晨、傍晚低,晴天净辐射率为63.58%~65.08%,阴天净辐射率为56.36%~71.60%。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日光温室内黄瓜冠层中太阳辐射分布规律,观测了黄瓜冠层内的太阳辐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叶面积系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晴天温室南面黄瓜冠层中太阳辐射最强,北面和中间较弱,阴天差异较小。太阳辐射在冠层内垂直分布随高度减小而衰减,均呈"S"型变化趋势。其中光合有效辐射(PAR)衰减幅度最大,地面PAR仅为冠层顶部的6.1%,散射辐射衰减程度最小,地面散射辐射为冠层顶部的32.3%。太阳辐射透过率在不同高度随叶面积系数的增加而减小,表现为指数关系:Rt=Ae-B×LAI。无论晴、阴天光合有效辐射的消光系数较其他辐射消光系数大,散射辐射最小。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油松冠层的辐射平衡特征,采用辐射表定点观测方法,对油松冠层太阳辐射的时空动态进行了系统性测定。结果表明:①晴朗天气、多云条件下的油松冠层太阳总辐射和试验区晴天太阳总辐射等3种不同测量环境条件下总辐射的差值较大,最大值分别为799 W/m2,499 W/m2和861 W/m2。②油松冠层的净辐射具有与总辐射相似的日变化规律,且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净辐射率的日变化趋势为中午高,早、晚低;晴天日间净辐射率较稳定,多云天气起伏较大。③太阳在油松冠层的不同位置辐射会出现明显的垂直分布趋势,随着高度的下降,太阳总辐射、净辐射随之减弱。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防虫网内外气温、地温(地下5 cm和15 cm)、空气湿度、太阳辐射、CO2浓度等因子的研究,表明:①白天网内平均空气温度均高于露地气温,增幅为0.2~0.9℃;晚上网内平均空气温度均低于露地气温,降幅为0~0.9℃。②白天和晚上网内地温均高于露地地温,增幅为0~1.2℃。③网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与露地相比是增大的,增幅为2~8个百分点。④网内总幅射占露地总辐射的64.4%~76.2%,网内有效幅射占露地有效辐射的54.4%~63.3%。⑤CO2浓度白天露地大于网内,而晚上则相反。上海青防虫网覆盖栽培具有产量高、品质优、商品性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防虫网内外气温、地温(地下5 cm和15 cm)、空气湿度、太阳辐射、CO2浓度等因子的研究,表明:①白天网内平均空气温度均高于露地气温,增幅为0.2~0.9℃;晚上网内平均空气温度均低于露地气温,降幅为0~0.9℃.②白天和晚上网内地温均高于露地地温,增幅为0~1.2℃.③网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与露地相比是增大的,增幅为2~8个百分点.④网内总幅射占露地总辐射的64.4%~76.2%,网内有效幅射占露地有效辐射的54.4%~63.3%.⑤CO2浓度白天露地大于网内,而晚上则相反.上海青防虫网覆盖栽培具有产量高、品质优、商品性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为寻求用植物冠层分析仪(PCA)确定荆条灌丛孤立冠层太阳辐射的透射率,分别选择阴天和晴天条件,实测荆条灌丛下和裸地对照的太阳总辐射和散射辐射,以确定冠层的总辐射、散射辐射、直接辐射透射率。同时对荆条灌丛孤立冠层进行冠层分析,确定全部冠层的天空开度DIFN,以及-80°~+80°不同方位角方向的天空开度DIFN。以便对比分析冠层分析的天空开度与实测太阳辐射透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散射辐射透射率与冠层开度DIFN相关极为显著,相关系数接近于1;用DIFN计算的冠层下散射辐射比实测值低估了36.8%;太阳直接辐射所在方位的PCA冠层分析的DIFN与冠层下直接辐射的透过率关系密切,在-80°~+80°方位角范围内都呈抛物线型变化,-80°~0°范围内关系极为密切,而20°~+80°范围内DIFN偏低。PCA冠层分析确定的冠层天空开度DIFN可以用来确定冠层下的散射辐射;不同方位角的天空开度DIFN可以表达冠层下的太阳直接辐射透射率,这对解决冠层下太阳直接辐射无法测定的问题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沙区农田防护林蒸散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农田防护林网内作物蒸散作用,阐述了农田防护林的蒸散效益。研究表明,林网内作物蒸散比对照地平均提高12?1%,有效改善了作物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0.
桐麦间作系统小麦群体光合量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的对比研究表明,开花期和灌浆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明显;成熟期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并且系统内低于系统外,西冠下低于东冠下.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与其接收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开花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总光合差异不明显,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较明显,其中灌浆期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40%~66%,且冠外点明显高于冠下各点,西冠下点又稍高于东冠下点;成熟期总光合量较小,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20%~55%.系统内外各点小麦产量与开花期至成熟期群体光合量关系十分密切.各点干物质产量与作物产量比值(ξ)在0.52~0.77之间,其中,对照区与系统内冠外点ξ值比系统内冠下各点要低,而东冠下各点稍大于西冠下各点,ξ值的变化与种子数量呈反比.千粒重与灌浆期总光合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天气背景下春季大棚小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佳木斯地区塑料大棚的内外小气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种典型天气下,晴天中午大棚内外最高气温差异达20.8℃,棚内最高气温为36.5℃,超过作物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范围;雨夹雪天内外温差最小,最高温度差异6.4℃。夜间大棚内外最低气温差异在0.65℃~1.75℃之间,其中,晴天和多云天傍晚(18:00~20:00)棚内温度低于棚外。三种典型天气下大棚内均维持较高的湿度(80%~99%),远高于棚外的湿度(50%~80%)。大棚内的光强随着外界光强的增加而增加,雨夹雪天气的透光率最高可达74%,晴天最小为69%。  相似文献   

12.
现代温室光环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玻璃温室的气象资料和对温室内外PAR的测定,系统比较研究了温室内外光环境的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冬春季节(11月~3月),温室外太阳辐射相对不足,PAR低,且经常出现连阴情况.温室内的PAR与温室外太阳辐射呈同步变化,且二者间呈极显著线性关系(r=0.972* *),晴天温室内外PAR较阴雨天高.实验温室的平均透光率为50.6%.还对温室覆盖材料透光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与提高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12月,通过定位监测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林内外温湿度,探究林分对空气温湿度的调节作用。选取45 a树龄的麻栎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作为对照组,在麻栎林、裸地样地中选择光照条件、土壤状况一致的试验点,使用Decagon自动气象站收集温湿度数据,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并分季节、时间段进行均值检验。研究表明:①林内外温度日变化曲线为抛物线型,相对湿度日变化曲线为U型,林内外温湿度日变化呈对称关系。②麻栎林处在生长旺季时,林内温湿度变化幅度小于林外,5-8月麻栎林降温作用最显著,8月麻栎林增湿作用最显著。③从全年来看,麻栎林全年降温13 661.4℃,季节温度林内外差值夏季>春季>冬季>秋季。较裸地全年相对湿度增加41 769.69%,季节相对湿度林内外差值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对比夏季不同时段温湿度相关性,14:00温湿度变化相关性显著,全年气温林内(y)和林外(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886 6x+1.207 6,R2=0.972 3。全年相对湿度林内(y)和林外(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961 8x+0.042 3,R2=0.978 0。结合全年观测数据进行均值检验,全年林内外温湿度变化不显著,夏季林内外相对湿度变化显著,对比夏季不同时段温湿度相关性,在中午时分麻栎林降温增湿作用较显著。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自动观测气象站连续气象观测资料,以农田气象资料为对照,初步分析了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对小气候存在明显影响。林内太阳辐射、平均气温和风速相对林外均明显偏低,而相对湿度林内显著大于林外。林内同林外比,太阳辐射年平均降低40.6%,气温偏低0.3℃-5.3℃,相对湿度偏高0.9%-11.4%;风速平均降低0.57 m/s。林内各气象因子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林外,次生林对各气象因子影响明显。各气象因子之间相关性显著,林内外温度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5.
温室湿度环境的主成分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测温室内影响空气湿度的环境因子组成数据样本,对数据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影响温室湿度的4个主要成分.讨论提取的主成分与原始过程数据样本间的关系。以采用主成分分析后的数据样本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模型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2为0.8842。以±0.1作为模拟相对误差,命中率达到85%。用训练后的网络模型对20组未参加建模的样本数据进行模拟,均方根误差为1.6745,优于回归方程法的4.4349。基于神经网络模型,运用敏感性分析法对影响湿度的各医素进行重要性分析和排序,得出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室内温度、室外湿度、室外温度、保温帘展开度、室外风速、室外太阳辐射照度、天窗开窗角度和侧窗开窗角度.  相似文献   

16.
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冠对降雨雨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降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降雨动能是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动力来源。降雨经过林冠层后,由于受到林冠的再分配作用,雨滴特性(雨滴大小、雨滴终点速度和雨滴动能)发生改变,进而改变林下土壤侵蚀特征。为探讨南方红壤区典型树种马尾松林冠对林下土壤侵蚀的影响机制,于2014年5—6月期间在福建长汀县观测了5场有代表性的天然降雨,采用滤纸色斑法对马尾松林内外的降雨雨滴同时进行观测,并汇总分析不同降雨条件下林内外的降雨雨谱,研究结果表明:1)与林外雨滴相比,林内雨滴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变大。林外雨滴数量为1 346个,林内雨滴数量为1 608个,比林外多19.5%;林外雨滴直径的大小分布范围是0.6~5.7 mm,林内雨滴直径的大小分布范围是0.4~6.1 mm。2)马尾松林下不同大小雨滴的分布呈双峰曲线,2个峰值对应的直径分别是1.5、3.6 mm,林外不同大小雨滴的分布呈单峰曲线,峰值对应的直径为1.8 mm,林内雨滴中数直径(3.2 mm)比林外(2.0 mm)高60.0%。3)雨滴直径(d)<2.0 mm时,林内外雨滴终点速度相似,d≥2.0 mm后,林内雨滴的终点速度开始低于林外,且二者间的差异随雨滴直径的增加由0.6%逐渐增加到2.0%。4)人工马尾松林是南方红壤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一种可行途径,降雨经林冠层后,受林冠截留和林冠高度的影响,降雨动能减少了21.8%。该研究可为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下土壤侵蚀机理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Q1、A2、H1、H2四种日光温室不同天气下的气温、地温、湿度、太阳总辐射量、太阳辐射透过率、太阳辐射差值的日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对12月、1月、2月日光温室内外最低温度、地温、湿度、升降温速率进行比较.【方法】采用U12-012温湿度光照度记录仪,使用"五点法"测定温室内室温、地温、湿度、辐射度及透光率.【结果】在日光温室室内日变化中,夜间最低室温由高到低排序为A2,Q1,H2,H1;Q1地温升温最快且温度最高;相对湿度由低到高排序是Q1A2H2H1;Q1透光率最高;Q1总辐射度最高值出现时间最早且持续时间最长;升温速率排序为H2H1Q1A2,降温速度排序为H2H1Q1A2.在日光温室周期性变化中,A2温室平均最低温度最高;四类温室平均地温均在12℃以上,月平均地温排序均为Q1A2H2H1.【结论】兰州市日光温室后土墙厚度应该在178cm左右,下沉深度应控制在50cm以内.  相似文献   

18.
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对滆湖控藻网围内、外和工程示范区3个区域浮游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58种,隶属7门80属。控藻网围内有11种优势种,网围外9种,工程示范区5种,网围内与网围外优势度最大的优势种均为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工程示范区优势度最大的为螺旋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e var.angustissima)。浮游植物现存量网围外网围内工程示范区。两两比较LSD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年均值在控藻网围内、外存在显著差异(P0.05),控藻网围内、外与工程示范区则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浮游植物生物量年均值在控藻网围内、外与工程示范区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但是网围内与网围外则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RDA)以及两变量相关分析(Pearson)结果均显示水温、Chl.a、COD_(Mn)是影响滆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9.
对喀左县冬季日光温室大棚最低气温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2006~2008年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喀左县日光温室大棚最低气温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棚内平均最低气温为8.1℃,极端最低气温为3.5℃。大棚最低气温随大气最低气温的升降而相应升降;随着云量的增加,次日棚内外最低气温差值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次日棚内最低气温升降与风向也密切相关。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冬季温室大棚内最低气温的预报模型,准确率达到83%,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