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杂交小麦育种两系法将不育系和保持系合二为一,实现一系两用,繁育程序简化,配组自由,选育出优良组合的概率增高;克服了三系法细胞质负效应和广谱恢复源难以找到的难题;解决了化杀法对分蘖作物杀雄不彻底,难以配制出纯度很高的杂交种问题,预计将成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最主要方法。但两系法现有不育系仍存在众多问题亟待解决,温敏型人为精准控制气温困难,温光互作型不能摆脱温度影响,光敏型杂种优势利用仍存在制约因素。新型小麦光敏不育系中光 121S 育性转换只受光长控制,不受气温影响,且配合力好、杂交优势强,从根本上解决了小麦两系不育系不过关的难题,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概述了小麦两系杂交育种研究现状,分析了光敏不育系中光 121S 应用前景,以期为小麦两系杂交育种研究和优良光敏不育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有春 《种子》1991,(6):31-33
本文回顾了20多年来,我国T型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在应用和基础理论方面年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提出了T型杂交小麦要突破生产应用关,须解决强优势组合的高产优质、抗倒抗病、适应性广等问题。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始于1965年。从匈牙利引进美国“T型”三系材料开始,至今虽几起几落,但经过不少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不仅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制种、多途径利用杂种优势的喜人局面。所谓多渠道多途径是指T型三系、化学杀雄、K型和Yen型等新不育类型的利用研究。但是,目前仍以通过T型胞质不育利用杂种优势的研究为重点。因为化学杀雄还存在制种纯度低及制种成本高等问题;K型和Ven型等新不育类型的研究才开始,从我们的试验来看,还有抗病性、单倍体等问题急待解决,同时,高度恢复也不是预料的那么容易;而T型胞质对普通小麦又无明显的不良影响,不育彻底,虽然不育系难找恢复源,培育恢复系所需时间长,但经过这20多年的努力,这些问题均已基本得到解决。此外,关于国内外杂交小麦研究进展已有不少文献论述,但专门针对T型杂交小麦的论述还不多见。而当前不少科研单位和种子部门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寄与厚望,但缺乏对其复杂性和困难的充分认识。因此,本文拟对我国20多年来,对T型杂交小麦研究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评述,为进一步研究T型杂交小麦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3.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开辟了两系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新途径。由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性是一种典型的生态敏感型遗传现象,其遗传行为既受内部基因控制,又受外部光、温等环境因子的调节,遗传机制非常复杂。因此,加强小麦光温敏不育系遗传机制的研究,明确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控制的方式,将为光温敏不育系的选育、鉴定,以及充分利用两系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对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类型与理论、不育性遗传机制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不育系的选育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4.
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的系谱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快速发展, 截止2010年底, 共有427个两系组合通过审定。两系杂交水稻已经奠定了在我国水稻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而光温敏核不育系是两系杂交水稻的基础。本文从实用性角度研究了1994年以来通过审定和获得新品种保护权的两系组合所涉及的130个光温敏核不育系, 分析了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基本来源和其中126个不育系的系谱。以原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起点演绎了不育系之间的衍生关系, 介绍了大面积应用及获得新品种保护权的73个不育系的系谱, 归纳了新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成途径。讨论了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类型与其核不育基因来源的关系。提出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过程中, 有必要通过系谱分析不育系之间的衍生关系, 对不育系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强调了促进光温敏核不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对加快实用性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 积极应对两系杂交稻制种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岩 《小麦研究》2009,30(1):11-13
选育抗病、高配合力,具有良好制种性状的恢复系,恢复系的恢幅度达到90%,并建立三系杂交小麦高效制种技术体系和技术规程,大面积制种产量达到250公斤/亩,制种的纯度达到98%,杂交种的发芽率达到90%,育成超高产杂交小麦品种,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5%,产量潜力在500公斤/亩以上,加工品质优良,抗赤霉病强的杂交小麦品种,创制春性不同细胞质(T、K、Yen型)不育系;培育出春性异源细胞质恢复系;将恢复系应用于大面积生产;提高不同胞质的春性小麦三系水平;将超高产强优组合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6.
两种不同类型K型细胞质不育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的研究利用,分别从细胞学、单倍体发生频率和剪穗后自交结实率三方面对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和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非1B/1R类型)A731、A732、A733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易位系k3314A的根尖细胞含有2个随体染色体,YS型温敏不育系A732含有4个随体染色体;1B/1R型不育系K3314A有较高的单倍体频率发生,而YS型温敏不育系A731、A732、A733极少有单倍体产生;正季分蘖穗两种类型材料均不结实,1B/1R型K3314A的再生分蘖穗仍不结实,而YS型温敏型不育系A731、A732、A733的再生分蘖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交结实现象,平均自交结实率分别为6.042 5%,17.355%和10.525%,表明1B/1R型不育系K3314A为稳定的非敏感型不育系,YS型不育系A731、A732、A733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发生育性转换由不育转换为可育,再生分蘖孕穗期(5月下旬)较正季分蘖孕穗期(4月下旬)的主要气象因子日长和气温均明显增加,说明YS型不育系A731、A732、A733的育性转换主要是由温光条件的明显改变而引起的,因而他们具有温光敏感特性.这些研究为选育优良温敏不育系,促进YS型温敏不育系在两系杂交小麦生产体系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效制种技术是杂交小麦推广和产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适宜制种区域的探索是制种技术研究的关键内容。以往基于光温敏不育的BS系列杂交小麦制种区域较为单一,多集中在安徽阜阳地区。为扩充杂交小麦的制种区域,本研究将陕西渭南地区与传统制种区域——安徽阜阳种子生产区进行了生态气候条件比较分析。渭南地区小麦生长期平均温度较阜阳低1.3℃,育性转化重要时期平均温度相差小于1℃;日可照时数与原阜阳制种区相近,从光温等生态气候条件上为BS系列杂交小麦制种提供了可能。同时,渭南地区在小麦种子生产关键时期降水量较阜阳低41.7%,种子质量更有保障。在此基础上,在陕西渭南地区开展了BS系列光温敏不育系育性鉴定和中试制种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BS系列骨干不育系自交结实为0.5粒/穗左右,不育度可达98%以上;各杂交种平均异交结实数可达14.4~20.7粒/穗,制种产量超过3 000kg/hm 2,并且种子纯度达到95%以上,符合杂交小麦制种生产要求。渭南地区可作为BS系列杂交小麦制种的备选区域。  相似文献   

8.
小麦T型不育系已研究了三十年,而迟迟不能运用于大面积生产主要由于:恢复系的恢复力不高、不稳;T型细胞质的负作用和难以配制出强优势的杂交组合。但各国研究者仍公认它为目前相对优点较多的雄性不育系。随着新恢复源84—5的发现,恢复系已得到较好地解决,加之选育不育系已出现一些卓有成效的方法,以及强优势组合的相继产生,T型不育系杂种优势运用于大面积生产也就为期不远了。  相似文献   

9.
化学杀雄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试验选用3种化学杀雄剂(苯磺隆、WP 1和WP 2)并设置不同的浓度,对4个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杨4、中11、早熟1号和早熟2号)和1个质不育系(中11 A)进行杀雄效果研究,获得了各供试油菜品种适宜的化学杀雄剂类型及施用浓度,为分别利用这4个油菜品种和质不育系中11 A作亲本进行杂交制种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对化杀油菜品种的种子生产有一定的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带标记的光一温敏核不育系在制种后对其F1能籍标记性状在苗期检出假杂种,减少在生产应用中的风险。本研究采用中国水稻研究所保存的一份带紫叶标记的釉型紫叶稻(CN-pl>和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育成的温敏核不育系W6154S杂交,在F2代选择紫叶稻回交一次后,以系谱法逐代选择而育成了带紫叶标记的光一温敏核不育系一中紫S0在杭州(  相似文献   

11.
<正>两优3313是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用两系不育系033S与自育恢复系R13组配的优质高产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于2014年12月通过湖北省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14002。该组合适合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稻瘟病重病区不宜种植。1选育经过1.1不育系来源033S为合肥齐民济生生物技术研究所选育出的中籼光温敏核不育系,是以广占63S为母本与红莲型保持系粤泰B为父本,经杂交后选育而  相似文献   

12.
杨秀青 《作物杂志》1990,6(4):14-15
化学杀雄杂交稻是以常规品种为母本,用化学杀雄剂诱导其花粉不育,然后授予能产生强大优势的父本(常规品种)花粉生产的杂交稻。化学杀雄杂交稻的一代不仅和三系杂交稻杂种一代一样已在生产上应用了,而且化学杀雄杂交稻杂种二代(下称化杀二代)的利用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较大成绩。早在1977年和1978年广东省每年种植化杀杂交稻的面积约70万亩,其中大部分是化杀二代利用,一般比当地推广种每亩增产40~75公  相似文献   

13.
戚永明  刘建军  付云龙  胡小杰  汤勇 《种子》2006,25(10):93-95
经过大量研究及实践,在单核期用定军1号杀雄剂处理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可显著降低不育系的微粉花朵数,微粉量和育性指数,提高不育度,有效减少或消除微粉的产生,提高种子纯度5%-10%;该杀雄剂用药幅度较宽,成本低廉,大面积易操作,在甘蓝型三系油菜CMS制种领域,对提高种子纯度,降低制种风险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曹立勇  钱前 《作物学报》1999,25(1):44-49
带标记的光-温敏核不育在制种后对其F1能籍标记性状在苗期检出假杂种,减少在生产应用中的风险。本研究采用中国水稻研究所保存的一份带紫叶标记的籼型紫叶稻和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育成的温敏核不育系W6154S杂交。  相似文献   

15.
杂种优势在玉米、水稻、油菜等作物上的成功利用使这些作物的单产和总产都大大提高。近年来在小麦杂优利用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也为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带来了曙光。小麦化学杀雄剂的应用,小麦光敏不育性的发现,尤其是K型等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有种体系的创制与完善,标志着我国小麦杂化利用的技术问题正在走向成熟。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选育已上升为小麦杂优利用从研究走向生产的最关键环节。关于小麦的杂种优势,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小麦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是可以开发利用的。但是,不是任何杂交组合都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实际上…  相似文献   

16.
玉米C型雄性不育的应用是提高种子纯度质量,降低种子生产成本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多年大量的田间试验,先后鉴定(调查)了T、C、S群(型)不育胞质的育性表现,结果选定C型不育胞质的Cb37为基础材料,对很多自交系进行不育系的转育和恢复系的筛选工作,先后育成3个组合,完全实现了C型不育化三系配套技术生产杂交种子,不需要掺合常规杂交种,直接应用于大面积生产,经多年多点推广种植表明,不仅种子纯度质量高,而且恢复散粉株率在96%以上。转育成功的不育系CB107、CV8112、CM丹1511不育株率稳定在99.6%~99.8%。  相似文献   

17.
李双孝  王方明 《种子》1992,(5):61-61
为了加快T 型杂交小麦的推广应用,降低制种成本,提高制种产量,解决制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生产信息。现将我县近几年制种掌握的部分生产资料进行小结,认为T 型杂交小麦制种应注意以下几项技术要点:1 制种地的选择T 型杂交小麦的不育系种子外形瘪瘦、皱缩、胚乳未完全充实。这些表现性状决定了它对土壤的要求特性,如对水的敏感性较强。因此应选择隔离安全,排灌方便,精耕细作的半沙壤土,如果耕作粗放,将造成种子吸水的不平衡性而烂种,出苗不整齐、缺苗缺窝现象严重。实践证明:T 型杂交小麦旱地制种比旱田制种产量高,有的甚至  相似文献   

18.
两优76是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禾盛生物育种研究院用两系光温敏不育系HD9802S为母本、自育材料R76为父本配组选育而成的两系籼型杂交早稻品种。父本R76由R287与金23B杂交后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2004年开始选育,2007开始配组,2011年、2012年连续2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区试,于201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13003。  相似文献   

19.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国阳  陈庆富 《种子》2008,27(3):44-47
本文综述了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现状,从细胞质雄性不育、化学杂交剂、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等方面阐述不同模式杂交小麦的利弊,以及杂交小麦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等问题,并对小麦杂种优势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正>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大幅度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的首选途径。作为我国杂交小麦领域的领头羊和组织者,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昌平研究员和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们一起,连续17年攻关,通过小麦光温敏不育的资源发现、遗传机制和异交生物学等领域的理论创新及光温敏不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