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正> 豫麦17是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为了使其在生产上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1989年进行了多点播期试验。通过研究不同播期对产量、生育期、冬前个体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确定出豫麦17的适宜播期及最佳播期。一、试验方法试验分别设在内乡县农科站、南召县农科所、淅川县九重农场,统一方案、统一栽培措施。试验共设5个播期(10月5日、10月  相似文献   

3.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研究氮磷钾对高产田小麦生长、产量及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小麦分蘖、亩穗数、穗粒数、产量和效益同步增加,当每亩施氮量超过22 kg,分蘖和亩穗数继续增加,但群体质量变差,穗粒数、产量和效益下降。小麦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率、农学效率、养分利用率及施肥依存度存在明显差异,施肥效果为NP_2O_5K_2O,氮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最大,在施肥中占主导地位,磷次之,钾的影响最小。豫东麦区高产田小麦施肥应"控氮稳磷减钾",氮磷钾合理搭配,控制化肥用量,提高施肥效益。  相似文献   

4.
“苏麦6号”是江苏省太湖地区农科所成的优质白皮小麦新品种。199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矮秆抗倒、高产优质、千粒重高、稳产性好,近几年各地示范、推广面积迅速扩大。为充分利用温光资源,避开不利气候,降低冬前拔节和早春冻害发生机率,使该品种更好地在大面积生产上发挥增产潜力,我们于1999年在本单位试验基地进行了“苏麦6号”的适宜播种期试验。  相似文献   

5.
6.
~~ 2 .3.2 根据苗情采用不同肥水促控法。通过对苗情的诊断 ,实行因苗管理 ,促进“苗齐、苗全、苗匀、苗壮”。在生产上把苗情分为四级 ,并采取不同促控方法 ,如表 2。表 2  不同苗型冬麦肥水促控法苗型冬前 返青前期 后期起身前期 后期 拔节 促控类型弱苗促促促促一中等苗促控促控促W壮苗促控促控促W旺苗促控控促V弱苗的田间症状是 :远看一条线 ,近看星星点 ,高矮不整齐 ,叶色不均匀 ,这类苗由于播种粗放 ,地力低下 ,用一促到底的施肥原则 ,促苗升级 ;中等苗的田间症状是 :远看一条线 ,近看一条线 ,叶色浅绿色 ,叶小挺且直 ,即…  相似文献   

7.
黄淮麦区小麦倒伏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倒伏是其产量提高的重大障碍。笔者在分析黄淮麦区小麦倒伏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提出了生产上防止倒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豫西旱作麦区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豫西旱作麦区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给小麦粒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撑。选用黄淮麦区具有代表性的济麦20、豫麦49-198、郑麦004、郑麦9023、偃展4110和豫麦50为试验材料,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进程,通过F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籽粒灌浆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方程拟合系数R值在0.991 0~0.998 3,经F检验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Logistic方程真实反映了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籽粒最大灌浆速率(Vmax)、籽粒平均灌浆速率(Va)、快增期灌浆速率(V2)、缓增期灌浆速率(V3)与千粒重均呈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73、0.69和0.73,灌浆持续时间通过灌浆速率间接影响粒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1983—1993年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鉴定及利用技术改进研究薛喜梅,范和君,赵虹,闫新甫,王西成(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郑州450002)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是育种与推广的纽带,它既是鉴定育种成果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也是品种审定、良种...  相似文献   

10.
小麦播种期是整个小麦生育期病虫防治的关键期,所以播期病虫防治的好坏,决定小麦的出苗情况,决定病源和虫源的基数,决定来年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在此,提出小麦播期病虫害防治技术建议,供参考。一、农业防治1.正茬麦田要进行早深耕灭茬,清除田间杂草,以切断害虫食源,越夏场所避免  相似文献   

11.
不同播期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以中优9507和8205两个小麦品种作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播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进行了产量和品质以及品质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供试两品种的千粒重和产量均呈下降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负相关,而品质性状如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两两皆为正相关。说明在一定播期范围内,适期早播有助增产,迟播对小麦品质有一定改善,但使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泰农18、济麦22为试材,研究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小麦生育期推迟,穗数逐渐降低,产量及千粒重先升后降,产量峰值出现在S2处理;泰农18随播期推迟穗粒数先升后降,而济麦22则先升后降,之后又升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黄淮麦区弱春性小麦品种偃展4110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播期或种植密度水平下,随着开花后天数的增加,偃展4110籽粒的千粒重均呈"S"型持续增加,其籽粒的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在开花后20 d出现最高峰;适期早播和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其籽粒的灌浆速率,增大粒重。  相似文献   

14.
小麦新品种泛麦5号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泛麦5号播期播量的研究表明:10月2日至11月6日,随播期推迟,苗高、叶龄、分蘖、次生根、单株鲜重都明显减少,有效穗略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产量三要素协调能力明显增强,产量差异不明显。在150~450万/hm2播量范围内,随播量增加,苗高、叶龄变化不大,分蘖、次生根和单株鲜重变化比较明显,有效穗明显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减少,但产量差异不显著,最佳播量为75~225万/hm2基本苗。不同播期的最佳播量为:10月上旬75万/hm2,10月中旬150~225万/hm2,10月下旬150~300万/hm2,11月上旬375~45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15.
AMMI模型在小麦播期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丰产性、稳定性是评定小麦品种优劣的重要指标。AMMI模型是近年来研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一个比较好的模型。本文运用AMMI模型对小麦播期试验的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就产量而言,郑麦9023和豫麦49较对照(豫麦18)增产;对于品种稳定性来说,豫麦49最好,郑麦004次之。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冬小麦晚播适宜临界期及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河北省的冬小麦高产栽培模式,明确适应气候变化的冬小麦适期晚播范围,实现冬小麦高产稳产,以冬小麦品种冀5265为试材,设播期10月5日、10月9日、10月13日和10月17日计4个处理,并调整播量分别为204 kg/hm2、228 kg/hm2、255 kg/hm2和288 kg/hm2,2008~2009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不同播期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越冬前的积温减少,冬小麦单株分蘖数、次生根数、株高、成穗率、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最终导致冬小麦显著减产;通过回归方程模拟计算得出,河北省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1日,相应的合理基本苗数为307.5~379.5株/m2。  相似文献   

17.
刘艳阳  蒋达  李伟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174-7175
[目的]为小麦优质生产提供依据。[方法]设计10月15、20、25、30日及11月4、9、14日7个播期,研究播期对强筋小麦9356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播期对强筋小麦9356的淀粉RVA特征值除峰值黏度时间外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小麦结实期的日均温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消减值和峰值黏度时间呈正相关;总降雨量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呈负相关,与消减值、峰值黏度时间、起始糊化温度呈正相关。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回复值与播期呈线性方程关系,均随播期的推迟呈极显著增加。[结论]推迟播期,峰值黏度增加,有利于小麦的二次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不同播期对小麦穗数形成的生长指标的影响,可以确定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适宜播种期。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播期为主区、品种为副区,参试小麦品种为衡4399、冀麦585、金禾9123和中麦155,播期设均10月5日、10日、15日、20日4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冬小麦成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至10月10日,对冀麦585和金禾9123冬前分蘖和根系生长无显著影响;可通过推迟播期降低枯叶率,金禾9123和中麦155播期需推迟至10月20日枯叶率才能明显降低;播期推迟至10月15日对多数参试品种5叶以上大蘖形成无明显影响;衡4399和中麦155播期推迟至10日,冀麦585播期推迟至15日,金禾9123播期推迟至20日,单位面积穗数稳定。金禾9123和冀麦585适播期长,晚播时单位面积穗数降低不明显,冀中地区推荐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衡4399和中麦155适播期短,冀中地区推荐适宜播期为10月5~10日。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research concerning dynamic relationship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to environments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a winter wheat model for selecting suitable sowing dat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wing rate under different varieties, spatial and temporal environments was developed. Case studies on sowing date with the data sets of five different eco-sites, three climatic years and soil fertility levels, and o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wing rate with the data sets of two different variety types, three different soil types, soil fertility levels, sowing dates and grain yield levels indicate a good model performance for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西农529小麦新品种最适播期与播量,设置10月5日、10月12日、10月17日、10月22日4个播种时期,180×10株/hm2、258×10株/hm2、306×10株/hm2、360×10株/hm2 4个密度处理,采用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方式,研究不同播期与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关中东部灌区当前的生产水平下西农529最佳播期10月15-22日,最佳播量基本苗257.4×10~ 322.2×10株/hm2时产量最高,可达8 250~9 00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