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山东省齐河县1959~2012年的气象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气温、降水进行线性拟合,并对暴雨、冰雹、大风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了该县近54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二者均呈整体上升趋势,气温的上升幅度比降水明显偏大,降水季节性变化明显,暴雨日数呈增加趋势,冰雹和大风日数呈下降趋势,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几率有所增加.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等的影响,提出了适应气候的对策,为今后齐河县粮食生产顺应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3.
霞浦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经119°47′-120°28′,北纬26°25′~27°07′,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热量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受地形影响,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多项气象要素的分布也很不均匀,局部山区地方性小气候极为明显,但光、热、水三大气候要素基本能满足粮食作物生长的需要。为充分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科学地发展农业生产,对霞浦县近18年(1991~2008)的气候资源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为各级领导决策及指导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石岛地区1981—2010年气温与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30年石岛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石岛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205℃/10 a的速度上升,除秋季外,春、夏、冬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以33.4 mm/10 a的速度缓慢增加,春、夏、秋季降水量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冬季降水量呈缓慢减少趋势。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有弊,灾害性天气和极端降水事件将有所增加,干旱和洪涝可能趋于增加,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不断升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增强。文章根据这一气候变化特点和趋势,结合相关研究报告和资料,分析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国长三角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种植制度、分布结构、病虫害的发生以及沿海的渔业生产等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指出长三角地区应通过调整种植制度、发展节水农业、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灾害预测警水平等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全球及黑龙江省气候趋势的分析,说明黑龙江省气候至少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仍处于持续增温的时期。气温升高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是有利的,使水稻的北界继续向北扩展,水稻适宜区扩大,同时,原水稻种植区积温增加,可以种植更晚熟品种,单产提高。积温增加、CO2浓度提高和育苗条件的改善,实际生产可用品种熟期可比原积温划分区的可用品种晚1~2个熟级。 相似文献
7.
8.
9.
王平 《新农村(黑龙江)》2014,(10):274-274
本文主要针对鹤山农场年平均气温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做以介绍,应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前的热量资源,进行作物品种改良和适当调整种植结构。并根据气候变化对本地气象灾害的影响,来制定和调整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结构演变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黑龙江省粮食总体生产状况的基础上,以玉米、稻谷、小麦和大豆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从产量结构、种植面积结构和单产水平变化三个视角,揭示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征。这一特征表现为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经历了从以四种主要粮食作物为主,向以玉米和稻谷两种粮食作物为主的过渡,比较效益是玉米和稻谷在粮食生产中优势地位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生产结构不利于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应考虑通过建立新的耕作技术体系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12.
13.
14.
根据2005~2013年黑龙江省统计资料,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影响粮食生产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并运用GM(1,1)模型预测未来几年黑龙江省的粮食总产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8个主要影响因素与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显著相关,其中农村用电量、农药施用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预测结果显示,未来几年黑龙江省的粮食总产量将会持续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将会成为影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3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为今后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气温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气候依据。[方法]利用黑龙江省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世界粮食研究模型(WOFOST)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数学方法,分析气温变化趋势对水稻产量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在黑龙江省中部、东部和北部水稻种植区,气温增高趋势对水稻模拟产量趋势增加的作用最显著;松嫩平原西部热量资源丰富的齐齐哈尔、大庆和哈尔滨西部以及伊春地区北部的局部温凉区域,气温增高趋势对水稻模拟产量趋势增加的作用次之;仅在松嫩平原西南部的泰来县、泰康县和肇源县3县交界的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局部区域,微呈减少趋势。[结论]黑龙江省水稻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百分率10年平均值为6.37%,气温增高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合理规划黑龙江耕地资源,实现粮食的稳定增产,采用LMID分解法,将1994—2014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变动的耕地利用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广度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定量分析黑龙江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粮食总量呈现稳中有升-波动-快速增长的阶段特征,耕地利用效应作用大小为规模效应强度效应结构效应广度效应,耕地面积有显著的增量效应,复种指数呈减量效应,粮食单产和粮作比例效应为正-负-正变化;空间维度上,耕地利用效应在各市作用不一,且规模效应和强度效应在各市粮食增产中发挥主要作用。在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种粮面积和提高粮食单产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应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收集了近30年来安徽气温和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安徽省气候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安徽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增温明显。降水则表现为变率增大的趋势。当前全省处于气候高变率时期。气候变化对水稻生长期及水稻产量均有明显影响,气候变暖下双季稻生育期明显缩短,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稻产量产生负面影响,极端气候事件对水稻生产产生了巨大影响。调整作物布局,加强极端气象灾害应对防范体系与能力建设是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