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DEM的森林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研究地区1:5万的地形图和1998年的航空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建立了以植被优势成分为主要依据的植被分类系统,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e View3.2和矢量化软件R2V的支持下.建立研究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依据植被类型图与数字高程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在空闻上的分布与海拔、坡度、坡向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各植被类型在研究区内的分布极不平衡,油松林和落叶松林是区内的优势斑块;随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变化明显,在1 700 m~2 000 m的海拔梯度内以油松、落叶松为主要植被类型.到2 000 m以上则以杨树、桦树为主;该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10°~25°的坡度范围内;植被类型与坡向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阴坡分布的植被类型明显多于阳坡.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百草岭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基本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 1999年 5~ 6月的样地调查资料和野外记录 ,按《云南植被》 (1987)的植被分类原则 ,将云南省百草岭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为 6个植被型 ,9个植被亚型和 13个群系。对其植被类型的分布规律以及各植被类型的特征作了较详尽的分析和记述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百草岭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基本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1999年5-6月的样地调查资料和野外记录,按《云南植被》(1987)的植被分类原则,将云南省百草岭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为6个植被型,9 个植被亚型和13个群系。对其植被类型的分布规律以及各植被类型的特征作了较详尽的分析和记述。  相似文献   

4.
研究莱州湾东岸湿地植被构成特征,为判定莱州湾东岸湿地生态系统稳定程度提供量化指标,促进湿地保护恢复工作的开展。以莱州湾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开展保护区内植被调查,并从种类组成、生活型、区系分布和优势种的确定等角度对保护区植被构成进行整体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自然保护区植物共有21科37属41种,其中以禾本科属、种及种株数数量最多。莱州湾自然保护区植被主要生活型为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生活型,植物属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为主,由KikvidzeOhsawa改进法得出保护区内植被优势种数量为11种。莱州湾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种类丰富,优势种明显,多为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5.
拟建福建木兰溪源自然保护区位于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是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分布有大面积典型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濒危物种多样。文章研究了区内植物种类、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和植被类型,从植物区系的古老性与特有性、植被的典型性、物种多样性与稀有性、群落的稳定性与面积的适宜性、生态系统的社会服务功能、对建设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群网的作用等角度考察了拟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钟灵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境内,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植被类型丰富。按照《云南植被》的划分原则,其天然森林植被类型共有4个植被性及6个群落类型,主要包括元江栲林、黄毛青冈林、灰背栎林、旱冬瓜林、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钟灵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植被类型为以元江栲林为主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在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长白山脉龙岗支脉向西南的延伸部分。经调查和考证认为,区系是长白植物区系内部,并具向华北植物区系过渡性。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包括地衣植物13科84处,苔藓植物50科204种,维管束植物120科1156种,真菌50科344种。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依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并按植物生态环境和植物群落演替的动态因素划分10个植被类型,植被分布因生态条件及海拔,坡向华北植物区系过渡性群落本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植物本底资源状况,更好地保护区内湿地资源,促进湿地公园健康发展,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查阅相关文献鉴定的方法对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为:(1)调查区内有植物197种,隶属38科123属,其中有国家稀珍濒危植物3种,特有属种1种。双子叶植物是该区内植物群系的主要建群种,分别占总科属种数的68.42%、73.98%、75.13%,丰富度高。(2)区系分析表明,该区系有10个分布类型,其中北温带分布,世界分布,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等5个分布区类型所含属数均≥10属,温带分布型占总属数的67.8%,表明该区系植物是典型温带性质。(3)该湿地公园内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26个主要群系,为典型的河岸地带湿地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水分梯度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
山西铁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太行山林区植被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介绍了保护区内分布较为广泛的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灌丛及草丛等5种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埃塞俄比亚东南部Dello Menna森林植被的植物区系组成和植被结构。鉴定和描述了50个20m×20m的样方的植物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性,分析了已鉴定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还描述了木本植物种群结构。每个样方内,均记录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高度和胸径以及海拔、坡度。利用PC-ORD软件对植被进行分类。用Sorensen相似性系数探测群落之间的差异性。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Shannon均匀性来描述各种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共记录了53个科的171个维管植物种。豆科植物是主要的优势植物科系,包括13个属26种(1 5%),其次依次是菊科、唇形科和槭树科,各包括8个物种(4.6%)。根据植物分类结果,识别并描述了3个植物群落(Dalbergia microphylla群落、Grewia bicolar-Acaciabrevispica群落、Combretum molle-Combretum collinum群落)。植物区系之间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存在差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海拔变化呈现出贝尔型分布。群落间植物随海拔梯度有一定的变化,表明海拔是决定植物群落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Dalbergia microphylla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最高。优势种群落结构呈现出各种模型。植被可持续利用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开远市原生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布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开远市不同海拔高度原生植被类型状况的设样调查,得出开远市原生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高度1 500 m以下分布着以毛叶青冈为代表的偏干性季风常绿阔叶林、细叶云南松林;海拔高度1 500~2 000 m生长有元江栲、银木荷湿性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而海拔高度2 000 m以上为红花荷、黄丹木姜子群落及光叶石栎群落组成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而在海拔高度1 100~1 200 m干热河谷地带分布的铁橡栎、清香木群落不作该地的代表类型。结合垂直分布规律,对除细叶云南松林外的6种植被类型的物种分层结构特征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哈巴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多样性专题考察,总结归纳保护区植被景观特征及水平、垂直分布规律。对保护区植被演替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认为,显域植被类型显示出顶级群落特征,云南松林、华山松林、高山松林为水平地带相对稳定的次生(亚演替)顶级群落。充分挖掘各种天然植被的保护价值,并从自然性、稀有特有性、生物多样性、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易受干扰性6个方面确定保护区需要优先保护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3.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分结构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Pinus koraiensis)是地带性顶极植被.本文以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分类型分布的斑块和年龄特征、垂直分布特征,论证郁闭度对红松群落数量、幼林生长群落的影响,阐述不同林分类型对红松天然更新的影响、上层林冠抚育对红松幼树的影响、上层林冠抚育强度对红松生长的影响.结果证明:透光抚育为红松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上层抚育可显著提高林冠下红松幼树的高生长、地径生长和保存率,提出了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生态修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模拟常熟地区自然群落的植物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乡土景观营造运动的兴起,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植物景观设计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Clark et al.,1998;Kielbaso,2008).通过研究分析某地区自然群落的基本类型、层次结构,从而有目的借鉴该地区自然群落的景观,在提高园林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及艺术性、体现当地植物景观特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苏雪痕,1983).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湖北库区水源涵养林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典型调查结果表明:丹江口湖北库区周边森林植被类型主要为马尾松—栓皮栎—茅草、马尾松—白刺花—茅草、松柏混交林和以栓皮栎为代表的阔叶林,且大多是人工针叶林,地带性阔叶次生林较为少见。通过结构与功能分析表明,库区森林植被特征表现为林种结构、林内空间结构和林龄结构单一,林分老化、退化现象严重,林分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下降。针对以上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林分改造技术措施,为库区生态林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安溪云中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资源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安溪云中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资源的现状,系统介绍了该保护区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及其物种组成。发现该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布特征,但其植被垂直带谱出现较为明显交错镶嵌现象,尤其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有着相同的垂直分布范围出现重叠,表明了地带性植被的优势地位正在被以人工经营的针叶林所取代。因此,以植被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当成为今后保护区研究和建设的一项重点,使其特有的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持水性和肥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尾松与格氏栲、青栲、火力楠及杉木等树种混交试验,13年生时测定不同混交林土壤的持水性、土壤结构和养分。结果表明,马尾松格氏栲和马尾松青栲混交林土壤饱和持水量大于马尾松火力楠和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土壤结构破坏率以马尾松格氏栲和马尾松青栲混交林较低,而马尾松格氏栲混交林土壤孔隙度最大,且马尾松格氏栲和马尾松青栲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性养分含量高于其他2种混交组合。格氏栲和青栲为马尾松伴生树种可以促进林分涵养水源,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8.
以香格里拉县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云南松林的空间分布特征、植被指数特征和像元亮度特征三个方面,提取和归纳了云南松林的遥感辅助识别特征,旨在为今后的云南松林遥感分类识别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9.
风景游览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景观演变是自然保护与风景旅游业协调发展状况的直接表现。以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大石林景区为例,应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1990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天然灌草在研究期内减少了近50%,耕地减少了7.81%,石林地减少了4.15%,云南松林、交通用地、水体、建筑、滇青冈林、柏树林、人工草地、香樟树林8种景观类型均有所增加。景观类型呈现出不稳定和频繁变化的特点,地类间的转化呈多向交叉转移转化,除建筑、水体、滇青冈林保有率较高外,其余各地类均有超过50%的比重发生转入和转出。景观间的连通性降低,多样性增加,异质性增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广东省深圳市羊台山森林公园林分状况的调查发现,该公园地带性植被为次生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沟谷雨林,组成种类以桃金娘科、樟科、五加科等热带、亚热带特征较强的科属为主,形成以红鳞蒲桃、鸭脚木、浙江润楠、芳槁润楠、樟树等为优势种的几种森林群落。由于林分主要是由受严重干扰的植物群落恢复形成的天然次生林,普遍质量差,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研究分析了羊台山森林公园的主要群落类型、群落主要乔木树种的重要值、优势科及组成比等,提出了地带性乡土树种、景观和环境友好树种选择的建议,对森林公园的次生林改造和森林保育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