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皖稻101产量构成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皖稻 10 1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中籼新品种。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 ,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产量 9.0t/hm2 的合理穗粒结构为 :有效穗( 3 0 0± 15 )万 /hm2 ,每穗总粒数 ( 15 5± 5 )粒 ,结实率 ( 85± 5 ) % ,千粒重 2 6.0g左右。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是在确保足够有效穗数的前提下适度促大穗 ,协调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稳定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高产优质杂交糯稻新品种黔糯优88增产因素和高产途径,采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对黔糯优88的全生育期、有效穗、株高、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整理,分析其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黔糯优88的产量与其余8个性状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全生育期与产量关系密切,有效穗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实粒数和千粒重次之。在黔糯优88推广应用中,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措施以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量,同时注意其与实粒数及千粒重之间的协调,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对保粳杂2号6个主要农艺性状与其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大小依次为:穗长(0.458 2)、有效穗(0.198 5)、穗实粒数(0.183 5)、茎蘖总数(0.114 0)、株高(-0.023 9)、千粒重(-0.208 8);对产量的直接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穗长(0.958 3)、有效穗(0.822 9)、株高(0.090 3)、茎蘖总数(0.065 0)、穗实粒数(0.036 4)、千粒重(-0.094 3)。提出了保粳杂2号合理密植、施足底肥、合理调控、提高群体质量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王孔俭  邓飞  朱浩 《浙江农业科学》2014,1(10):1520-1523
对2005-2013年浙江省早稻联合品种试验高产组194个参试品种试验数据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早籼品种产量的提升可通过在保持一定有效穗的基础上选育大穗型、高千粒重的品系,同时适当地增加株高来实现。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产量水平达7 425 kg·hm-2的5个性状95%的置信区间,每穗总粒数为1306~1429粒,穗实粒数为1057~1150粒,千粒重为262~278 g,有效穗为2760万~2985万·hm-2,株高为859~912 cm。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16个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99 0)>每穗粒数(0.4338)>千粒重(-0.4307);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3 4)>千粒重(0 6413)>每穗粒数(0 543 7).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华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多元相关、多元回归方法 ,分析了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不同水肥条件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 ,提出山西中部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的产量要素组成。小麦生产要达到 6 0 0 0kg/hm2 以上的高产水平 ,其产量要素的组成必须按照基本苗 375万~ 4 50万株 /hm2 ,穗数 6 70万~ 750万穗 /hm2 ,穗粒数 2 5~ 2 8粒 ,千粒重 35~ 4 5g的指标进行鉴定和选育 ;小麦产量在 4 50 0~ 6 0 0 0kg/hm2 水平上 ,有多种增产途径 ,但都不能显著增加或减少某一因素 ,以保证足够的穗数为基础 ,稳定穗粒数 ,提高千粒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高产玉米品种产量构成三因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采用相关及通径分析法,对宁夏引黄灌区3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及主要产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先玉335、正大12和东单60三个玉米品种在宁夏灌区灌溉条件下都具有产量15 000 kg/hm2以上的生产潜力,其中先玉335的高产潜力更大,产量主效最大,其丰产性较好;3个主要性状对产量影响的顺序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决策系数分析显示,有效穗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综合作用较大,是产量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增加有效穗数对获得高产至关重要,但在保证一定有效穗数的前提下,提高千粒重也是获得高产的重要途径。提出,在宁夏生态条件下,玉米高产栽培中在保证一定有效穗数的前提下,栽培措施上应以提高千粒重、选择中穗型品种、保持一定穗粒数来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探究杂交水稻新品种六优385的高产潜力和高产途径,利用区域试验结果,对其全生育期、株高、有效穗、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等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六优385产量相关性最大的因子是穗实粒数,r=0.598 1,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回归分析建立了与产量显著相关的3个性状的回归方程:Y=-204.868 4+4.114X1-1.142X5+2.707 6X6。通径分析表明:实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明确了各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顺序为穗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生育期株高。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高产优质杂交糯稻新品种黔糯优88增产因素和高产途径,采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对黔糯优88的全生育期、有效穗、株高、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黔糯优88的产量与其余8个性状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有效穗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而与实粒数、有效穗呈负相关。在黔糯优88推广应用中,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措施以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量,同时注意其与实粒数及千粒重之间的协调,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籼898产量构成及高产栽培措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对中籼 898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 ,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 9.0t/hm2 以上的合理穗粒结构为 :有效穗 (2 85± 15 )万 /hm2 ,每穗总粒数 (16 0± 10 )粒 ,结实率 (86± 2 ) % ,千粒重 2 9.5g。并提出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据课题组2003—2005年掌握的地处浙北地区的嘉兴市的82块大田试验结果与测产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其高产途径。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直播单季晚粳稻产量具显著正效应,其中正效应最大的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其次。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为:在争取一定有效穗数基础上,应把增加每穗实粒数作为主攻方向,同时提高灌浆质量适当增加粒重。结合生产实践,在目前现有品种条件下,浙北地区单季直播晚粳稻9500kg/hm2左右产量水平的合理结构可能为:基本苗约为125万/hm2,最高苗630万/hm2,有效穗数450万/hm2,每穗总粒数>100粒,每穗实粒数90~95粒,千粒重26g左右。  相似文献   

12.
杂交中籼新组合Ⅱ优838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Ⅱ优 8 38在省区试及生产试验中 ,平均产量为 8.41t/hm2 ,比汕优 6 3增产 6 .46 % ,且抗病性好 ,适应范围广。与汕优 6 3相比具有每穗总粒数多、结实率、千粒重高等特点。在栽培上应注意采用培育多蘖壮秧等方法 ,以增加有效穗 ,使其达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3.
不同光温条件谷子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在海南省、吉林省2个不同光温环境调查100份春谷材料和60份夏谷材料抽穗期、株高、叶片数、穗长、穗粗、穗码数、码粒数、穗重、穗粒重、千粒重10个主要性状,揭示春谷、夏谷光温反应特性,筛选出适合用于谷子光温敏感性评价的性状指标。【方法】在连续两年两个地点对100份春谷材料和60份夏谷材料10个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方差分析,建立光温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进行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光温相对敏感度比较分析3种方法评价春谷、夏谷10个性状对光温反应的敏感性。【结果】方差分析表明春谷、夏谷10个性状在不同光温条件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说明光温条件对春谷和夏谷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论春谷还是夏谷,抽穗期、株高、叶片数、穗长、穗粗、穗码数、码粒数、穗重、穗粒重9个性状在吉林光温条件下的调查值高于海南光温条件下的调查值,相反,千粒重在吉林光温条件下的调查值要低于在海南光温条件下的调查值;通过主成分分析建立光温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10个性状对D值进行回归分析、通径分析,春谷2个调查年份穗重、穗粒重、穗长、码粒数对D值直接效应较大,均表现较强的光温敏感性,夏谷2个调查年份结果差异较大,只有穗重、穗长2个性状对D值的效应较明显,均表现较强的光温敏感性;通过比较10个性状的光温相对敏感度,发现春谷2个调查年份穗重、穗粒重、抽穗期、穗长、穗码数光温相对敏感度较其他性状高,表现出更强的光温敏感性,夏谷2个年份穗重、穗长、抽穗期、穗码数光温相对敏感度较其他性状高,表现出更强的光温敏感性。综合D值回归分析、光温相对敏感度比较分析2个年份的结果及水稻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春谷穗重、穗粒重、穗长、穗码数、抽穗期光温敏感性较强,其次为叶片数与株高,穗粗与千粒重光温敏感性较弱,码粒数光温敏感性不能确定;夏谷穗重、穗长、抽穗期、叶片数、穗码数光温敏感性较强,穗粗、码粒数、千粒重3个性状的光温敏感性较弱,穗粒重与株高的光温敏感性不确定。春谷和夏谷的穗重、穗长、抽穗期3个性状均稳定表现对光温较强敏感性。【结论】春谷、夏谷均受光温条件的显著影响,穗重、穗长、抽穗期3个性状在春谷和夏谷中均稳定表现对光温强敏感性,适合作为谷子光温敏感性评价的指标性状,叶片数适合作为夏谷光温敏感性评价指标,株高不适合用来评价谷子光温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施氮量和栽插苗数对新型杂交早稻新品种"鄱优364"产量形成的影响,在16.67 cm×20 cm同一栽插规格下,探讨其不同施氮量(0,120,150,180,210 kg/hm25个水平)和栽插苗数(2,3,4根/穴3个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产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具有极显著影响,纯氮为210 kg/hm2时,增穗、增产效果均不明显,反而降低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随着栽插苗数增加,产量和有效穗数也随之增加,每穗粒数随之降低,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呈降低趋势;施氮量和栽插苗数互作对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有极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和栽插苗数的增加,产量增加,然而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随着施氮量和栽插苗数的增加而减少,对有效穗数无显著影响。施氮量180 kg/hm2结合栽插苗数4根/穴有利于"鄱优364"增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996—2005年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区试试验86个组合的116组数据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的间接副作用较大,所以有效穗数太大对提高产量反而不利。笔者认为,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提高千粒重,协调好性状之间的关系。其单产9.0t/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265~270万/hm2,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大于84%,千粒重27~29g。  相似文献   

16.
荣丰A所配系列早杂组合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6~2010年参加江西省区试的12个荣丰A所配组合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表型值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株高、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结实率和穗长的变异系数较小;结实率与产量呈极显著简单正相关,其余6个性状与产量呈简单正相关;有效穗、株高和穗实粒数等性状对产量形成起正向直接作用,穗长、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对产量起负向直接作用。对产量形成的作用大小依次为: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株高>有效穗>穗长>千粒重。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9108高产群体特征,以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粳9108从中产到高产主要通过每穗总粒数的增加实现,从高产到超高产主要通过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增加实现。相关分析表明,南粳9108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不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负效应最大,生产上应协调好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关系;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虽然没有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明显,但各因素之间仍存在相互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双晚粳杂当优9号的高产结构及增产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粳型杂交水稻的优势是显然存在的。但在粳杂强优组合及其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尚缺乏理论指导,粳杂优势利用进展缓慢。为此,1987年以来,我们在筛选适宜庐江县生态条件下栽培的强优组合的同时,对当优9号的肥料运筹方式、栽插密度等方面做了一些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一、试验经过和方法 1987年从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引进4个粳杂组合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出产量高、抗性强的组合当优9号。1988年针对它的特征特性,分别进行了生产试验、肥料试验和密度试验。 1.对比试验。供试材料有当优C堡、六优C堡、当优9号、当优15和鄂宜105。采用对比法排列,鄂宜105为对照,每隔两个供试组合设一对照区,重复两次。小区而积50.0米~2,株行距10×16.7厘米。6月17日播种,7月22日移栽,每穴栽两粒种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两系杂交稻新组合深两优1813的高产栽培技术,并通过对百亩片的调查取样,进行了深两优1813产量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其次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也较大;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穗数与实粒数之间矛盾较为尖锐,千粒重和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呈微弱正相关。最后提出了深两优1813在超高产栽培下使单产达15 t/hm2的目标产量,产量结构应达到以下标准:有效穗290万穗/hm2左右,每穗实粒数220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7.5 g。  相似文献   

20.
 以14个中韩粳稻品种为材料,在云南省水稻高产环境下进行种植试验,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中国品种其产量潜力明显高于韩国品种,高2t/hm 2,相关分析表明:结实率高的品种可以获得高产。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正值,其中以穗粒数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1.6437。对所有中韩粳稻品种而言,穗粒数是产量形成的主导因素,只有在稳定穗粒数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有效穗而大力改进穗部性状,即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可以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