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分离筛选后的昭通乌天麻野生蜜环菌为试材,以PDA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浓度NAA对昭通乌天麻野生蜜环菌菌丝出现时间、菌索出现时间、菌索长度、生物量以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4(5.0μg/mL)的菌丝、菌索出现最快;处理1~5(0.5、1.0、2.5、5.0、10.0 μg/mL)菌索长度明显大于对照,处理6~9(25、50、100、250 μg/mL)菌索生长明显小于对照;最终的生物量以处理4(5.0 μg/mL)为最大;处理3(2.5μg/mL)和处理4(5.0 μg/mL)蜜环菌生长状况最好.综合比较来看,以处理4(5.0 μg/mL)为蜜环菌生长的最佳浓度.该研究为后续蜜环菌的培养、菌包生产以及研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4,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佳无机盐为KH2PO4+ MgSO4·7H2O.  相似文献   

3.
蜜环菌A9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学琴 《食用菌》2008,30(1):25-26
蜜环菌与天麻共生,为天麻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试验选用适宜于天麻生长的蜜环菌A9菌株,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对试验中采用3种培养基和5种琼脂凝固剂量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蜜环菌A9在含有5g牛肉膏浸提液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索最健壮,满管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4.
小羊肚菌菌丝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产自江西九江小羊肚菌人工栽培时不同培养基、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碳氮比及不同酸碱度等生长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羊肚菌最适宜的培养基为豆饼200 g(煮汁),玉米粉5 g,蔗糖20 g,KH2PO4 1 g,MgSO4 0.5 g,NaNO30.01 g,酵母膏0.5g,琼脂20 g,水1 000 mL;小羊肚菌菌丝能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以果糖为最佳碳源,以NH4NO3和牛肉膏作为最佳氮源,小羊肚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比为20:1,小羊肚菌菌丝培养的适宜pH为6.  相似文献   

5.
白灵侧耳菌丝营养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白灵侧耳菌丝营养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白灵侧耳菌丝生长适宜的碳源是葡萄糖和甘露醇;适宜的氮源是酵母膏和蛋白胨;适宜的无机盐为KH2PO4和ZnSO4;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3.8℃,最适pH为6.6,培养料最适含水量为68.6%.  相似文献   

6.
采用平皿培养方式探索一株野生巨大口蘑菌株菌丝适宜生长条件.试验结果,该菌株的菌丝生长最适培养温度为30℃,培养基最适pH为6,碳源为果糖,氮源为牛肉膏或酵母膏,适宜维生素为VB2、VB6,无机盐 MgSO4、KH2PO4、KCl、CaCl2、ZnSO4、FeSO4对菌丝的生长均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蜜环菌母种培养基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将两株蜜环菌Am 0 1和Am 0 9接种于三种不同配方和三种不同琼脂含量的斜面培养基上 ,试验结果表明 ,两株蜜环菌菌丝均在含“A”物质和牛肉膏浸提液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 ,菌索最健壮 ,满管时间最短。在三种不同琼脂用量的培养基上 ,以每 10 0 0mL琼脂用量为 15g菌丝菌索生长势最佳。在同一培养基质上蜜环菌Am 0 9的长势和长速显著优于Am 0 1  相似文献   

8.
桑黄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桑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不同营养组成对桑黄菌丝生长的影响。以菌丝生物量和多糖产量为主要指标,对桑黄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出了桑黄液体发酵的最佳培养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最适氮源为麦麸,最佳碳氮比为20:1;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50g·L-1、麦麸50g·L-1、KH2PO42g·L-1、MgSO41g·L-1、VB1300μg·L-1、VB2400μg·L-1。  相似文献   

9.
<正>天麻生长离不开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蜜环菌是天麻无性繁殖生长阶段的营养物质基础。蜜环菌属担子菌亚门、伞菌目、白蘑科、蜜环菌属。据现有报道,蜜环菌纯培养的母种培养基为PDA或改良PDA。实践表明,蜜环菌虽能在PDA或改良PDA基质上生长,但菌丝灰白、细弱,易于核化,菌索生长势差,一般需要20~  相似文献   

10.
选用壳斗科及桦木科常见树种的细小枝条和叶片及农作物茎干培养蜜环菌,分析测定菌丝体的长势和性状并对材料进行评价。筛选出玉米秸秆可作为蜜环菌菌包生产的最佳原料,而麻栎枝段可作为天麻种植中替代菌材的最适材料。玉米秸秆添加2%蔗糖可显著增加菌丝产量和缩短培养周期。与麻栎枝段相比,质量比为7:3的麻栎和旱冬瓜混合枝段培养蜜环菌,菌索产量和性状无显著差异,但菌丝生长更好。  相似文献   

11.
蜜环菌不同菌株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不同菌株与天麻(Gastrodia elata)进行伴栽试验,研究蜜环菌不同菌株对天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蜜环菌不同菌株对天麻产量具有一定的影响,蜜环菌菌株M1能显著提高天麻产量,室内瓶栽和室内地栽(室内地面覆土栽培)试验均表现出良好的伴栽效果,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蜜环菌的种类及其在天麻栽培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赵俊  赵杰 《食用菌学报》2007,14(1):67-72
阐述了中国蜜环菌的分类历史和现状,介绍了中国蜜环菌的种类、分布及其生态学特征和生长特性,分析了蜜环菌在天麻生产中菌种退化、复壮等问题及产生“空穴”的原因,提出了广泛开展杂交育种、永续利用菌株优良栽培特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5株梯陵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菌株为材料,研究温度、pH、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形态特征的影响,筛选适宜培养各菌株菌丝体的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菌丝最适生长温度、pH,碳源和氮源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起始pH方面,菌株F011、85和W16H2为6~7,菌株Q为8~9,菌株301为7~8;菌丝生长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葡萄糖适合所有菌株生长,菌株F011、Q、301和W16H2的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膏,菌株85为酵母膏.  相似文献   

14.
研究利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以CH2Cl2为溶剂,提取鲜、干天麻样品中的低极性组分,通过GC-MS测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鲜干天麻中低极性组分及其含量的差异均较明显,但也有共同的成分。鲜天麻中的低极性组分和含量均高于干天麻样品中的低极性组分,鲜天麻中有较高含量的酯类。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黔西北蜜环菌菌种退化造成的天麻减产问题,首次对其进行诱变选育和母种培养基筛选,结果表明,接种菌索部位在尖端0~1.0cm时生长最好;氨水的诱变效果最好,1%氨水诱变2min获得稳定遗传的优良突变株;最适合优良突变株生长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g、黄豆粉20g、马铃薯200g、琼脂15g、磷酸二氢钾2g,水1000mL,pH自然。  相似文献   

16.
三峡地区天麻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麻球茎具有很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是主产于中国的传统常用名贵中药,三峡地区是天麻主产区之一。由于天麻病害日益加重,致使天麻品质退化、商品形态变劣、产量逐年降低,有的甚至出现种植绝收现象。2002年以来在三峡地区对天麻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与研究,发现影响天麻生产的病害主要是天麻腐烂病、黑心病、白绢病、软腐病等侵染性病害和部分生理性病原,对其发病情况及其行之有效的无公害防控技术措施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以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当地野生大肥菇子实体为试材,研究了大肥菇菌丝在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以及不同pH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肥菇菌丝生长最适合的碳源和氮源分别是果糖和酵母膏;最适宜的碳氮比为35∶1;菌丝生长明显的pH范围是7.5~8.5,但以pH 7.5时最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反复冻融法、超声波法、微波法、盐法、酶法、液氮研磨等方法对啤酒酵母细胞进行破壁处理,对细胞破壁率、海藻糖得率和破壁时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微波法的细胞破壁率(49%)和海藻糖得率(5.64%)最高,且时间(30min)最短。通过对这6种破壁方法的研究,为啤酒废酵母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数据和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9.
巴西蘑菇液体摇瓶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巴西蘑菇菌丝在液体摇瓶培养基内培养,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酵母膏;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测量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筛选出巴西蘑菇液体摇瓶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2%、玉米粉2%、酵母膏0.75%、豆饼粉2%、KH2PO4 0.2%、MgSO4 0.1%;最佳培养条件为装液量每500 mL装150 mL,接种量15%,转速160 r.min-1,培养温度28℃,8 d。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了解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mangiferae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应用于生产,系统研究了该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和碳氮源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病菌在OM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在液体PDA中生长量最大,最佳产孢培养基为PSA;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均为25~28℃;光照时间和酸碱(pH 4~10)对病菌菌丝生长速度、孢子产生及萌发的影响不明显。病原菌生长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酵母提取物。室内9种杀菌剂病原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咪鲜胺乳油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和EC95分别为1.200 4 mg·L-1和2.623 9 mg·L-1;25%嘧菌酯悬浮剂能够强烈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EC50和EC95分别为0.531 2 mg·L-1和2.974 1 mg·L-1。25%咪鲜胺乳油和25%嘧菌酯悬浮剂对杧果畸形病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进一步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