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凌建标 《蚕桑通报》1999,30(4):55-55,
在蚕种生产上,日系品种较易发生不结茧蚕,特别是遇多湿等不良的上蔟环境更易大量发生,对生产成绩影响较大。我场历来对这个问题比较重视,生产上能针对日系品种的特性,在几个关键环节上给予相应的适当技术处理,故而多年来不结茧蚕发生一直较少。这对保证我场生产的长期稳定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现将我场减少日系原种不结茧蚕的初浅体会简介于后,供参考。一、使用方格蔟我场自1974年以来,日系品种一直使用方格蔟上山,主要表现为不结茧蚕少,健蛹率高,单产经常超过中系品种,由于日系品种自身抗湿能力弱而又喜结下层茧,并且营茧缓…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蚕种生产上以及在农村饲养交杂种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三眠蚕和不结茧蚕多发的现象,它们或是某些品种较多发生,或是某些地区较多发生,这就说明三眠蚕与不结茧蚕的发生,与品种、交杂种方式以及饲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可注意的是,三眠蚕和不结茧蚕的发生有相互的关系,在三眠蚕多发生的品种和条件下,不结茧也多发生。现将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赵明东  杨斌 《江苏蚕业》2006,28(3):27-27
<正>2005年春蚕期,通盐沿海蚕区的丝茧和种茧生产中发生了多年来未曾出现的大面积不结茧蚕,对蚕种产量和蚕茧产量、效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大面积不结茧蚕,引起了许多技术人员的思考,笔者就蚕种生产过程中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任丽华 《四川蚕业》2003,31(1):43-44
在大面积生产中 ,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 :蚕儿在饲养期 ,从肉眼观察、生长发育等活动均较正常 ,但是上蔟后 ,出现较多的不结茧蚕。少者为几十头或几百头 ,多者几千头 ,严重的甚至上万头 ,给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 ,给蚕农的经济收入造成较大的损失。根据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和查阅有关资料 ,总结出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 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1 1 与蚕品种有关系 :如东肥就有不结茧蚕或吐平板丝的生理特性 ;还有杭七、杭八、新九蚕品种等在蔟中易发生不结茧蚕 ;还有我们常用的春雷在蔟中低温多湿的环境情况下也易发生不结茧蚕。1 …  相似文献   

5.
养蚕劳动力日益紧缺,养蚕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因此,探索蚕种生产中的省力化的养蚕方式很有价值。通过原蚕地面育试验,结果表明:在坚持严格消毒防病措施条件下,原蚕完全可以采取地面育;为降低不结茧率,无论原蚕华系或日系蚕品种都宜采用不完全自动上蔟技术。  相似文献   

6.
不结茧蚕的发生因品种而有显著的差异。在现行品种当中,以体质最弱的东肥,苏12最易发生,其次是苏16、华合、苏17,其他品种很少发生。除品种因素之外,环境条件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各种环境条件中又以上簇环境特别是低温闷湿最易诱发不结茧蚕。兹将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及防止简要措施归纳如下: 1、高温(华氏七十九度以上)催青,三至四令高温(华氏八十一度以上)饲育、不结茧蚕增加。因此,易发生不结茧蚕而化性稳定的东肥,苏12两品种,戊3后的催青  相似文献   

7.
872×871蚕品种自1999年引进我省至今,在我省现行推广品种中已占50~60%,说明它在四川范围内深受种场、农村、丝厂的欢迎,属于当家品种。但近年来在生产繁育过程中,蚕种生产单位反映872品种生理小蚕(3~5龄)发生较多,不结茧蚕率高,健蛹率低,一代杂交种饲养反应5龄期蚕病发生较多和不结茧蚕多,影响蚕农的效益等问题。这些情况可能是872品种的体质和抗性问题。现结合我场近几年来的繁育生产情况,对872品种的体质和抗性问题作如下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黄扬文 《广东蚕业》2009,43(3):16-20
本文主要介绍在夏季高温多湿的恶劣环境中,蚕种生产应注意降低蚕微粒子孢子感染率,原蚕点选择,品种投放比例,种茧及蛹的保护,化蛾调节,产卵室温湿度调节等几个问题,提高蚕种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高温期间饲养蓖麻蚕,由于受气候和饲料条件的影响,往往出现蓖麻蚕熟蚕不结茧的现象。一、不结茧蚕与环境及饲料的关系不结茧蚕多在每年6-9月间发生,此时日平均温度在27~30℃左右,早熟品种“广花黄”“高州一”全令期只需17-18天。迟熟品种“广四”“670”约多1-2  相似文献   

10.
蕈晓丽 《四川蚕业》2013,(4):41-43,52
<正>蚕种场养蚕是以生产蚕种为目的,因而称为种茧育,供种茧育的蚕种是原种。原蚕饲育以产卵量多,卵质优良为主要目标,不仅要求当代蚕生长良好,发育健全,产卵量多,卵质充实,还须顾及次代蚕的强健好养,无病高产,而种茧产质量又受蚕品种、环境条件、饲养技术、蔟中保护、桑树的培护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笔者结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射阳县洋马镇现有桑园220hm2,年饲养蚕种近万张 ,是该县重点蚕桑基地乡镇之一。2001年10月20日 ,正值晚秋蚕5龄期 ,该镇港中村近6000张蚕种出现不结茧蚕 ,约占洋马镇饲养总量的15% ,其发生规模及损失严重程度为历史所罕见 ,一时蚕农反映强烈 ,不少业内人士也感愕然。鉴此 ,我站迅即派员会同盐城市蚕桑站赶赴洋马镇实地调查 ,为切实保护蚕农利益和慎重行事 ,并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省蚕种产品质量鉴定委员会的专家组成调查鉴定小组 ,展开细致缜密的调查 ,最终确认发生大量不结茧蚕和薄皮茧 ,是由多种因…  相似文献   

12.
郑时玉 《四川蚕业》2010,38(2):28-29
872×871蚕品种自1999年引进我省至今,现在我省现行推广蚕品种中已占50%~60%,说明它在四川范围深受种场、农村、丝厂的欢迎,属于当家品种。但近几年来,在一代杂交种生产繁育过程中,蚕种生产单位反映872品种在3~4龄小蚕发生较多,5龄期发病率和不结茧率高、健蛹率低,直接影响制种成绩和蚕种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1962年早秋蚕,在江苏省江阴县发生了大量的不结茧蚕,严重的有60—70%,一般的也有20—30%。其不结茧蚕的症状与通常所指的不结茧蚕不同,它大部具有吐丝机能,并且还能化蛹。对发生原因的看法很不一致,归纳起来有两种意见:—种认为是环境生理的影响,早秋期高温、多湿、嫩叶而造成;一种认为是农药可湿性丙体“666”微量中毒,影响了熟蚕结茧机能。  相似文献   

14.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6,43(4):70-70
答:以下不良环境会引起不结茧蚕发生:(1)大蚕期饲育中温度过高,叶质过嫩,内分泌腺易失调,引起丝腺发育异常;(2)蔟中高温多湿的情况下,不结茧蚕增多;(3)由于蔟室煤炭加温及熟蚕排尿和茧丝散发水分等原因,造成蔟室空气污染和多湿,熟蚕呼吸受到障  相似文献   

15.
1987年早秋蚕期,我县重点蚕区发生了较大面积不结茧蚕,受影响蚕种占该期饲养量的82.6%,全县盒种产茧仅16.4kg。在明确症状发生规律、致害原因的前提下,我们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技术,取得较好效果。1988年早秋期与上年同期对比不结茧蚕下降率92.5%,发生面缩小达95.5%,盒产和总产均比上年同期增3成以上。一、致害原因剖析 1.微量农药中毒不结茧蚕的症状与农药试验杀虫双中毒基本类同。随着柑桔、小水果等园艺作物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充分利用广东一年多次养蚕、高温多湿的恶劣气候环境条件,经严格的后代选择,育成了抗逆性较强、各方面性状表现优良的中系蚕品种“东43C”和日系蚕品种“2065”,并与生产品种中系的“芙蓉”和日系的“7532”组配成四元杂交新组合粤枫一号蚕品种(即“东43C·芙蓉×7532·2065”,简称“C·芙×7·2”)。经过多次实验室饲养鉴定,农村生产试养试繁,该品种强健好养,产茧量高,茧形大而匀整,壳身厚,茧丝质优良,特别是解舒性能良好,制种性能好,蚕种产附优良,是一个理想的蚕品种。  相似文献   

17.
张辉 《广西蚕业》2007,44(A02):17-17
吐丝结茧是蚕的本能,但在现实生产中会出现有些蚕熟后不吐丝,上蔟数天便死亡或吐少量浮丝不结茧的现象。而近年来在养蚕生产中不结茧蚕的现象发生越来越多,给蚕农带来一定的损失。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清蚕不结茧的原因,才能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正> 构成蚕茧高产的两个因素,一是结茧头数,二是茧的个体大小,然而蚕结茧头数的多少又重于茧的大小。饲养一定量的蚕种,蚕儿结茧头数多的,产量才高。近年来,农村有部分蚕农在养蚕生产中,出了不少劳力和成本,蚕长大了,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熟蚕在簇具上乱爬,不吐丝结茧和变态,几天后就死掉了,极少数能变成裸蛹;也有的  相似文献   

19.
<正>蚕种生产由专业场转向原蚕区的初期阶段,原蚕区饲养的种茧运回到专业场内进行削茧、鉴蛹和制种。在种茧削茧鉴蛹过程中,常发现数量不少的蛹体后2~3个体节半套缩于前体节内从而使整个蛹体变短小以至死去,造成公斤茧制种量大幅降低,蚕种企业种茧丰产却不丰收。为弄清楚其发生的原因,笔者收集了江西井冈蚕种科技有限公司在2005~2008年间万年和修水两个原蚕基地饲养的蚕品种、原蚕上蔟、蔟中管理、采茧与种茧保护、种茧收购  相似文献   

20.
中秋蚕发生大面积农药中毒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嘉兴市南湖区2006年中秋共发蚕种15680张,8月30日收蚁,收蚁当天就有蚕农发现蚕儿农药中毒,呈现症状是摆胸、拒食、陆续死亡,一直延续到上蔟,蔟中还有不结茧蚕发生。中秋蚕全区共损失蚕种4500张,占发种量的28.7%,张种产量20kg,是三秋改二秋布局调整以来产量最低的1年,很多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