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6年4月20日,2016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简称"一节一会")在遵义市湄潭县茶博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本届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遵义市人民政府、贵州省农业委员会承办,活动以"醉美茶香·养生天堂"为主题,举办时间为2016年4月18日至21日,举办地点为遵义市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省四大班子领导、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市(州)代表团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领导以及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并有来自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12月29日,主题为"黔茶——两山论的生动实践"的第六届贵州茶业经济年会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贵州厅举行。年会旨在解析行业热点,探讨贵州茶产业发展的趋势,研究贵州茶产业深层次问题,共同谋划产业发展,为贵州茶产业注人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活力。本届年会由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茶文化研究会、贵州省茶叶学会、贵州省茶叶协会主办,安徽捷迅光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从威宁自治县农牧局茶产业办公室获悉,在"2015年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简称"贵州茶一节一会")"展览期间,该县乌撒烤茶茶艺表演队以其古老、深厚的茶文化背景,娴熟、多彩的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技巧,美妙、动听的音乐旋律征服了所有评委和观众,荣获金奖。据悉,本届茶博会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遵义市人民政府、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主办,汇集了来自俄罗  相似文献   

4.
弘扬茶文化 发展茶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鑫 《茶业通报》2005,27(3):137-138
茶文化要与茶产业相结合,茶文化为茶产业之魂,茶产业为茶文化之体。茶文化不与茶产业相结合,茶文化就落不到实处,更谈不上推广;而茶产业不与茶文化结合也不会有长远的发展。茶文化,茶产业都要创新。1研究茶文化,开发茶叶产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这在文献、诗词的记载和出土茶器中都有表现。“药食同源”,茶最初用于药用,而后方兼用作祭品、饮料,并进而发展成丰富多彩的茶文化。1.1研究茶疗效,开发保健品及药品唐代陆羽《茶经》中指出,茶性寒,是败火的最佳饮料,不仅能解热渴,还能去烦闷,舒关节,长精神。茶“解酒食、油腻、烧炙之毒。利大小便…  相似文献   

5.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贵州省产茶大县之一,茶文化历史悠久,侗、苗等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美,红色文化深厚,是一个旅游的胜地。如何将当地旅游业与茶业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推进茶产业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成为当地相关部门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目的】茶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探索和研究它对茶业经济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法】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茶文化旅游的背景、内容及其实践,探讨与分析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的关系。【结果】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以物质性实体文化为载体.包括茶的发现、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茶的习俗、饮茶艺术、茶的礼仪、茶的科技成果等,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结论】茶文化旅游使茶业带动旅游.又以旅游促进茶产业,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向人们普及茶的知识、促进茶消费.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2010中国茶叶经济年会在遵义国际茶博会上召开,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农业部、贵州省政府、贵州农委、遵义市政府、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等部门的领导,以及安徽农大等茶叶科研学术界知名专家和贵州茶叶企业代表百余人参加了这次茶叶经济年会。会上,多名专家为中国茶叶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拓展茶产  相似文献   

8.
本次考察的雅安市、峨眉山市是川西北的重点产茶市,两市通过挖掘历史,共同打造"蒙顶山"品牌;推广"茶+李"种植模式等方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出:政府重视是茶产业发展的前提;茶农产业自信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茶文化是茶产业发展的灵魂等启示。并提出强力整合项目资源,集中突破资金瓶颈;支持知名品牌培育打造,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培植带动型强龙头企业,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西乡县是中国著名茶乡,发掘提高自身茶文化软实力,对做大西乡茶产业有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在茶文化的发掘和提高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以期能通过提高茶产品附加值,加速推动西乡县茶产业发展升级。  相似文献   

10.
胡静波 《茶业通报》2021,43(3):102-106
茶文化旅游是近年来茶产业的新兴业态,是优化产业结构,富民惠民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以烟台市茶文化旅游融合度不高这一现状为出发点,分析茶产业和旅游业的现状及本市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以此提出丰富茶文化旅游内涵、拓展茶文化旅游渠道、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及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必要性及策略,以期促进烟台市茶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为地区产业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12月26日,由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贵州省茶叶学会和贵州省茶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贵州茶业经济年会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届年会的主题为"新常态下,贵州茶经营如何转型"。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传耀,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李汉宇出席会议。来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等省内外茶叶协会,贵州茶产品经销商及省级各商协会等500余家企业及相  相似文献   

12.
宣州产茶历史悠久,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孕育出敬亭绿雪、塔泉云雾茶、狮峰云雾、溪口剑芽等名茶。当地可依托其独特的茶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打造茶、旅融合的新型产业。再塑和宣传"贡茶产地"、"宣茶故里"的茶文化形象,提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以进一步带动茶产业发展,提高名优茶产业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黔东南州是贵州边陲与湘、桂两省的交接之地,辖16个县市,现有茶园4.5万hm2,多为无性系栽培。热情善良的苗侗人民,历经千百年修养生息,造就了属于自己民族的茶礼、茶俗、茶饮文化。黔东南"民族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当今社会和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是现代文学与历史文化典雅艺术与社会风尚的融汇,是提高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生活的载体。本文将对传承、弘扬、发展、推广黔东南民族民间茶文化,促进茶产业的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简要辨析。  相似文献   

14.
遵义市茶产业发展成效及取得的主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遵义市有独特的产茶优势,是贵州省发展生态茶的最佳地区之一。目前,遵义茶园规模、茶叶产量、企业总量均居全国产茶市(州)第1位,在茶叶基地、加工与企业、品牌、市场、质量与科技、茶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和宝贵经验。文章在总结所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归纳了遵义茶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以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6月9日至11日,由毕节市政协、贵州省茶叶协会、贵州省总工会、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贵州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等单位主办,威宁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毕节市农委、毕节市总工会、毕节市茶产业协会协办的毕节市第五届"奢香贡茶杯"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10月24日,以"提质增效创新发展"为主题的2018年贵州茶业科技年会在贵阳孔学堂召开。本次科技年会由贵州省农业委员会、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中国茶叶学会支持,贵州省茶叶学会、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贵州大学茶学院主办,贵州省茶叶学会承办,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贵州省  相似文献   

17.
安顺市茶产业在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海拔、降雨、等自然条件优异。为更好地发展安顺茶产业,结合本土资源,拟从安顺市茶业发展的状况入手,结合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地理环境进行分析,从而便于对安顺市地区文化及茶产业发展状况的全面认知。  相似文献   

18.
正"石阡苔茶"是贵州省名牌产品;"石阡苔茶"是贵州省三大茗茶之一;"泉都坪山"牌石阡苔茶多次评为省优名茶,扁形名茶"坪山翠芽"获国际茶博览会金奖10次、西博会名优农产品称号、世界绿茶博览会金奖。"泉都坪山"商标成为贵州省著名商标。茶叶生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县农户种茶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茶产业作为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为促进我县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石阡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石阡苔茶"是贵州省名牌产品;"石阡苔茶"是贵州省三大茗茶之一;"泉都坪山"牌石阡苔茶多次评为省优名茶,扁形名茶"坪山翠芽"获国际茶博览会金奖10次、西博会名优农产品称号、世界绿茶博览会金奖。"泉都坪山"商标成为贵州省著名商标。茶叶生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县农户种茶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茶产业作为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为促进我县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石阡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贵州茶产业迅猛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明显,而高职院校正是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通过总结归纳贵州省高职院校茶学专业现状,并就当前贵州省茶产业的形势情况,预测未来趋势,旨在推动贵州省高职院校茶学教育创新发展,更好服务茶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