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加强腹股沟管前后壁及内外环,防止斜疝的术后复发.方法:重叠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将精索移位至两层腹外斜肌腱膜之间.结果:43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术后出血、阴囊肿痛等并发症,随访的36例均未见复发.结论:重建的腹股沟管为环绕的腹外斜肌腱膜组成,既加强了后壁,又加强了前壁和内外环,使重建的腹股沟管更加严密和坚固.该手术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对防止斜疝的复发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夏安  郭娟  郑江 《长江大学学报》2009,6(3):116-117
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我院对收治的30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在显微镜下行精索静脉曲张低位结扎术,全部成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其中精索静脉曲张二度22例,三度8例。年龄18~29岁,平均年龄22岁。其精液检查精子数均低于2500万/ml,无睾丸萎缩。术前诊断主要依据Valsava试验、精液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精索静脉曲张程度分成三度:一度,站立位看不到曲张的静脉,仅有精索周围曲张可及,Valsava试验时精索静脉程度加重,平卧时消失;二度,站立时可看到精索周围、附睾以及阴囊均有明显曲张静脉,可扪及曲张的静脉,平卧时曲张静脉逐渐消失;三度,精索周围、附睾以及阴囊均有明显曲张静脉,阴囊外侧皮肤可见曲张的静脉与大腿内侧静脉交通,平卧时曲张静脉消失缓慢,有时需要加压后可大部分或全部消失。1.2手术方法前1d阴囊皮肤皮下注射0.5ml美兰注射液。采用连硬外麻醉,取平卧位,切口取外环口与睾丸上方之间中下段,垂直精索行走方向,作横行切口,长约2~3cm。将睾丸挤出切口,游离结扎睾丸牵引带处穿支静脉,还纳睾丸。逐层切开,显露精索,对提睾肌表面的曲张静脉予以逐个结扎;切开提睾肌找到输精管给予...  相似文献   

3.
手术处理是治疗猪阴囊疝的根本方法。总结十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得出手术治疗猪阴囊疝的技巧是:将猪倒挂保定,手术部位选在腹股沟外环处,疝囊皮肤用皱襞法切开,向同一方向旋转总鞘膜管闭锁疝轮,这些措施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股疝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86例股疝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46例,择期手术40例;单纯疝囊高位结扎6例,Cooper韧带修补法3例,网塞填充法18例,Mcvay法6例,Lichtenstein手术45例,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8例。结果术中发现股环嵌顿78例,无嵌顿8例;大网膜嵌顿26例,小肠嵌顿23例,9例需要行肠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2个月至4.5a,围手术期死亡2例。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患者6例术后,1例择期行Lichtenstein手术,1例择期行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2例未及时随诊,因为直疝再次住院行手术,2例失访,其余患者无术后并发症。结论早期、正确诊断并手术可以有效治疗股疝,Lichtenstein手术能避免股疝复发及新发腹股沟疝,是合理的股疝修补术式。  相似文献   

5.
自从 L ichtenstein于 1986年首次提出无张力疝修补这一概念后 [1 ] ,使疝的治疗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并在国内外逐渐推广应用。我们采用聚丙烯网片行无张力疝修补术 35例 ,近期疗效理想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本组 35例 ,男性 2 6例 ,女性 9例 ,年龄最小 2 5岁 ,最大 84岁 ,平均年龄 5 7岁。按 Bendavid的 T.S.D分类 , 型疝 2 2例 ,其中 期 5例 , 期 8例 , 期 9例 ,包括嵌顿疝 2例 ,双侧斜疝3例 ; 型疝 9例 ,为 期病例 ,包括双侧直疝 1例 ; 型疝 4例 ,均为 期嵌顿疝。1.2 手术方法 期疝和疝囊较小的 期疝采用局部麻醉 , …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加强腹股沟管前后壁及内外环,防止斜疝的术后复发。方法:重要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将精索移位至两层腹外斜肌腱膜之间。结果:43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术后出血、阴囊肿痛等并发症,随访的36例均未见复发。结论:重建的腹股沟管为环绕的腹外斜肌腱膜组成,既加强了后壁,又加强了前壁和内外环,使重建的腹股沟管更加严密和坚固。该手术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对防止斜疝的复发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者采用横向梭形或椭圆形切口(母畜)和马蹄形切口(公畜),切开脐疝疝囊皮肤;以横形缝合腹膜和用重叠钮孔状缝合法,缝合腹直肌前、后筋膜片,关疝疝孔,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十四例脐疝手术治疗的病畜中,无一例复发。  相似文献   

8.
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和股疝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降低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率。方法,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自制补片及采用巴德公司的Marlex补片或强生公司的Prolene疝系列补片治疗腹股疝和股疝30例(治疗组);对照组48例则采用McVay或Shonldice术式。结果:治疗组所有患者1周内切口疼痛消失,均获痊愈,2a内无复发。对照组有2例于出院后5个月内复发,2例于2a后对侧出现斜疝;46例(95.8%)于术后1周内有牵拉痛和切口疼痛。结论:该术操作简单.可明显降低疝修补术发的复后率,有希望取代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9.
精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有多种 [1~ 3] ,目前较先进的方法是使用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我院自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3月采用腹腔镜技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 45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45例 ,年龄 14~ 37岁 ,平均 2 7.8岁 ,病程 9个月~ 12a,术前诊断为左侧精索静脉曲张 33例 ,双侧 12例 ,共 5 7侧 ,其中 度 32侧 , 度 2 1侧 , 度 4侧 ;术中确诊左侧精索静脉曲张 2 6例 ,双侧 19例 ,共 6 4侧。本组合并男性不育 31例 ,慢性前列腺炎 3例 ,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查均见精索静脉血返流 ,精液检查结果均有不…  相似文献   

10.
1998年5月~1998年12月,我院使用电视腹腔镜对21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患儿施行内环口结扎术,经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11个月1~13岁,平均4岁。左侧斜疝7例,右侧斜疝11例,双侧斜疝3例。1.2 手术方法 采用静脉全麻,取头低脚高斜面10°~20°,向健侧倾斜20°~30°体位(双侧斜疝先向实施手术的对侧倾斜)。在脐上缘做10mm横弧形皮肤切口,提起腹壁,将气腹针插入腹腔,注入CO2气体,使腹腔内压力达到7岁以下为…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腹股沟嵌顿疝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新生儿嵌顿疝并发睾丸及肠管坏死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6年 6月~ 2 0 0 2年 1 2月我院收治的 2 8例新生儿嵌顿疝 (男 2 8例 ,右侧 2 2例 ,左侧 6例 ,年龄 1 0~ 30 d,平均 2 1 .4d)的临床资料。结果 :2 8例中肠管及睾丸均坏死 1 8例 ,嵌顿时间(2 0 .4± 0 .5) h;仅睾丸坏死 8例 ,嵌顿时间 (1 2 .8± 0 .4) h;肠管血运好无肠管及睾丸坏死 1 0例 ,嵌顿时间 (8.1± 0 .3) h。 2 8例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 2 6例痊愈出院 ,2例死亡。结论 :新生儿嵌顿疝并发睾丸及肠管坏死的发生率高 ,出现时间早 ,应尽早诊断 ,早期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降低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率,我科应用双层补片(Bilayer patch)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2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均为腹股沟疝患者。其中双侧2例,共23例次。21例均为男性,年龄26~82岁,>55岁者占76.2%。斜疝16例次,直疝4例次,骑跨疝2例,滑疝2例;原发疝19例,复发疝2例;可复性疝20例,难复性疝1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3例,房颤2例,前列腺肥大3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5例,脾大1例,血小板低于正常4例,但凝血机能正常。1.2方法局部麻醉9例,持续硬膜外麻醉12例。手术前30min静脉滴注头孢呋辛3.0g。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采用体内缝合疝囊高位结扎术加脐内侧襞瓣片覆盖加强内环口腹膜薄弱区治疗儿童巨大型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8-06月收治的74例身高120~166 cm、疝囊颈左右直径15 mm的单侧巨大型腹股沟斜疝患儿临床资料,2013-01-2015-06月采用传统开放手术的32例作为开放组,2015-07-2018-06月采用腹腔镜手术的42例作为腹腔镜组,对比分析2组患儿手术治疗结果。结果开放组和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5±4.2)min和(19.4±3.3)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1±2.7)mL和(2.9±2.3)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不能判断对侧有无隐匿性疝,腹腔镜组发现对侧隐匿性疝6例(14.3%),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3.1±0.5)分和(1.5±0.6)分,发生阴囊(阴唇)肿胀分别为5例(15.6%)和1例(2.4%),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0±1.5)d和(2.5±1.4)d,术后1年复发分别为3例(9.4%)和0例,上述5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采用体内缝合疝囊高位结扎术加脐内侧襞瓣片覆盖加强内环口腹膜薄弱区治疗儿童巨大型腹股沟斜疝,并发症少,可避免或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4.
耳廓假性囊肿的治疗方法颇多,而疗效不一。我科自1997年4月~1999年12月,用囊腔内置管、加压包扎治疗本病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7~70岁。均系不明原因耳廓上出现局限无痛性包块。其中位于三角窝13例,耳甲腔9例,同时波及三角窝及耳甲腔8例。全部为单耳发病,病程3天至30天。 2 治疗方法 取内径0.8mm,外径1mm,总长25mm的硬膜外导管(去芯)1根,消毒备用。患者取坐位,头偏向健耳,局部严格消毒,用2%盐酸利多卡因1ml作囊肿低位皮肤浸润麻醉,用手术尖刀片在囊壁麻醉处作一1.5mm小切口,切穿囊壁,可见淡黄色液体经切口流出,将备用的硬膜外导管经切口插入囊腔,深约15mm,挤压囊壁使囊液经硬膜外导管和切口处完全排出。将外露硬膜导管用胶布固定在外耳廓皮肤上,切口处涂抗生素软膏,囊肿部位垫无菌纱布,加压包扎,包扎宜紧不宜松,嘱患者在包扎期间不能自行松动包扎物,治疗中若有松动,则需要重新加压包扎。3~4天后,拨出硬膜导管,然后再加压包扎2天。治疗期间,口服磺胺药,以防感染。 3 结果 治疗后28耳切口I期愈合,耳廓无增厚改变,原隆起处皮肤平滑,2耳在治疗期间,硬膜导管脱出切口,重新按原方法置管加压包扎,愈合结果同前。总治疗期限为5~6天,随访半年,均未复发。 4 讨论 假性囊肿病因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软骨间积液及渗液,目前的治疗方法有激光、冷冻及手术等,但治疗方法复杂,病程较长且设备昂贵,患者治疗费用较高,硬膜外导管置入囊腔后,囊腔内产生的囊液经导管引流无法蓄积在囊腔内,然后通过加压促进囊壁与软骨间的愈合,缩短病程。治疗期间应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同时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本组病例中未发现感染及耳廓变化情况,且此法操作简单,效果佳,疗效短,并发症少,无须特殊器材及设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经验.方法:以美国Bard公司产品(Bard mesh perbix plug)修补腹股沟疝46例.结果:全部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0min,除1例术后并发阴囊血肿,例尿潴留,无1例切口感染和复发.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适应症广,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和复发率低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耻骨结节为CT标志点对引起肠梗阻的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及股疝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引起肠梗阻并经外科证实的7例斜疝、5例直疝及4例股疝的CT平扫轴位图像,以每侧耻骨结节外上缘作为标记点分别划十字交叉线(X轴和Y轴),将每侧腹股沟区分为前外象限(Ⅰ象限)、前内象限(Ⅱ象限)、后内象限(Ⅲ象限)和后外象限(Ⅳ象限)四个象限,观察三组疝与X轴、Y轴的关系以及所处象限的组间差异。结果斜疝疝囊均位于X轴前方,可位于Y轴内侧或与之相交,疝囊主体位于前内象限或前外象限;腹股沟直疝疝囊均位于X轴前方、Y轴外侧,均位于前外象限;股疝疝囊均位于Y轴外侧,可位于X轴后方或与之相交,疝囊主体均位于后外象限;三组疝与X轴、Y轴的关系以及所处象限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耻骨结节是一个有价值的解剖标志点,可用于鉴别引起肠梗阻的斜疝、直疝与股疝。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小儿腹股沟斜疝单孔腹腔镜手术中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疗效.方法 94例作单孔腹腔镜手术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2例),分别采用大圆针或联用大圆针和疝气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两组术式改变、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术式改变、手术时间、术中血管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而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孔腹腔镜手术中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胃大部分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主要手术方法,术后发生内疝并不多见。但一旦内疝形成后果严重,且易被忽略而延误诊治。我院自1985~1992年共施行国大切除术1882例,术后发生早期输出段内如11例(占0.4%),为引起对本病的重视,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级资料:本组男10例,女1例,年龄36~59岁.平均年龄45.8岁,均为慢性十二指肠球都渍疡、溃疡病合并穿孔和溃疡病合并出血者。1.2手术方法:采用毕罗氏匾式(结肠前)胃空肠吻合者1862例,华罗互式(结肠后)胃肠吻合者17例,胃十H指肠吻合宕3例。胃肠吻合采用近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切口的Ⅰ期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治疗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普外科采用经腹直肌切口的Ⅰ期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28例。结果本组28例全部治愈,手术时间40-96 min,平均50 min。术后住院时间6-8 d,平均6.6 d。术后无切口感染、皮下血肿、阴囊积液、异物感等并发症。随防3个月至1 a,无复发病例。结论经腹直肌切口的Ⅰ期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治疗嵌顿性腹股沟疝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63例急症手术治疗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右半结肠癌23例,行一期切除吻合22例,行短路手术1例;左半结肠37例,行一期切除吻合33例,捷径手术2例,H arl-m ann手术2例。直肠癌3例中行M iles 1例,D ixon 1例,单纯造瘘1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肺部感染5例,切口感染7例,切口裂开2例,造口旁疝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4%。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随访统计1,3,5a生存率分别为88.9%,57.1%和31.7%。结论:对该病症应根据具体病情而选择术式,通过正确操作及围手术期处理,一期吻合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