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干旱区,影响干旱的因素很多。本文把干旱视为一个灰色系统,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于干建立了预测模型,经检验,表明该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植物病虫害的综合管理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系统,针对这一特点,本文全面阐述了灰色系统模型的建立与预测方泫,建立了植物病虫害测报中的GM(1,1)模型,测报准确性较高,模型模拟检验精度达到Ⅰ级水平,发展系数小于0.3,可用于该地区植物病虫害作中长期预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呼和浩特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主要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预测2000年呼和浩特市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总产值和粮食、油料、甜菜、蔬菜总产量,并提出实现上述预测目标的主要行政、经济、法律和科技措施。  相似文献   

4.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隶属岭东南旱作丘陵区的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年降雨量、粮食单产是影响该区种植业总产值的主要因素;畜牧业和林业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较大,种植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部门;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山西省临汾市17个县市的农业自然资源进行了聚类评价。结果表明:临汾市可划分为五个农业自然资源区域,且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大致呈现纬度低的地区优于纬度高的地区、盆地优于山区、农村优于市区、东部山区优于西部山区的趋势。同时还显示出,采用灰色关联聚类的方法计算简捷,结果直观清晰,可用于农业各领域的综合评价与区划。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78—2011年陕西省自然灾害历史数据以及粮食单产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陕西干旱、洪涝、风雹、霜冻这几类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受灾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将这四类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受灾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关联度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干旱、洪涝、风雹、霜冻这四类灾害的关联度分别为0.7806、0.767、0.7731、0.7355;从受灾率的变化趋势来看,陕西旱灾受灾率在20世纪80年代变化幅度不大,从90年代初到2002年左右呈上升趋势,2002年之后呈下降趋势,霜冻受灾呈上升趋势,风雹略呈上升趋势,洪涝略呈下降趋势。M-K突变检验的结果表明,干旱受灾率的突变点为1984年和2011年,霜冻受灾率的突变点则出现在2003年,而陕西洪涝和风雹突变不明显。小波分析的结果表明,干旱受灾率存在着显著的准2~3 a和准2~4 a尺度周期,且这些周期的强度均随着时间变化;洪涝受灾率存在着显著的准3 a、准2~4 a和准2~6 a尺度周期;霜冻存在着显著的准2~4 a和准4~8 a尺度周期;风雹存在着显著的准2~3 a、准3 a、准3~4 a和准2~6 a尺度周期。  相似文献   

7.
敦煌绿洲农业现代化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阐述敦煌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敦煌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敦煌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因子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其次为人口素质和人口数量,第三为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最后,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灰色灾变理论在宁南山区干旱气候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在分析宁南山区干旱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基础上 ,借助灰色灾变理论分别建立了春旱、夏旱、秋旱、春夏连旱、夏秋连旱、全年旱等六种干旱类型的 GM( 1 ,1 )预测模型 ,并对 2 0 0 0~ 2 0 2 0年的干旱气候做出预测。经对 2 0 0 0年和 2 0 0 1年预测结果验证 ,吻合性良好。此外 ,提出了宁南山区抗旱防旱的综合农业措施。研究结果可对广大旱区抗旱减灾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GM(1.2)”模型预测朝阳旱灾发生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GGM(1.1)”模型分析朝阳地区42a的降水资料,探讨了该寺区的旱灾发生规律,为农业抗旱,抗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的麦蚜发生期预测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更准确、稳定的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减少农作物病虫害损失、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42个基础气象因子中整合形成8个新的自变量输入模型,采用试凑法对网络关键参数进行筛选,用2002-2011年数据进行网络训练,建立了以Morlet小波函数为传递函数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并与以Sigmoid函数为传递函数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比较.在小波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有6年拟合精度在90%以上,平均拟合精度为89%,预测结果MAPE值为4.1939,MSE值为5.9764;在BP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中,有4年拟合精度超过90%,平均拟合精度仅为81.07%,预测结果中MAPE值为6.4694,MSE值为8.2457.从训练结果看,小波神经网络更能准确描述麦蚜发生期的变化规律,其拟合能力较BP神经网络好;从预测精度和模型的稳定性来看,小波神经网络好于BP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华北平原1986-2015年的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等统计数据,分析了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农业气象灾害损失率以及灾害波动性、灾害等级的变化特征。总体上看,近30年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的农业气象灾害呈下降趋势,平均总损失率分别为7.5%~16.4%、5.6%~12.3%、6.2%~13.9%。各省灾害损失率由大到小分别为:河北省干旱>风雹>洪涝>低温,河南省和山东省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干旱仍是华北平原最严重的灾害,但各省的干旱灾害呈下降趋势,河北干旱最严重,占总损失率的64.2%。河南和山东的洪涝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河北呈下降趋势。河北和山东的风雹呈下降趋势,河南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河南和山东的低温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河北呈增加趋势;河南最严重,占5.2%。各省洪涝、低温偶发性强,其中河南的洪涝波动性最大,山东的低温波动性最大;各省干旱、风雹为常态灾害,其中河北的干旱、风雹波动性最小。四类灾害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干旱和风雹为常态性灾害,年际波动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而洪涝和低温的影响相比较小,但偶发性强,致灾强度大。  相似文献   

12.
晚稻稻瘟病BP神经网络分区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浙江省19个县1988~1999年晚稻稻瘟病发病与有关环境因子的关系,筛选了8个气象因子用于晚稻稻瘟病发生程度长期预报。根据各预报因子与稻瘟病发病程度相关性,采用邻接二维图论聚类分析法,将19个点(县)划分为4个生态区。每个生态区内运用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模型,并进行拟合和试报。1997~1999年试报验证,在划分稻瘟病生态区的基础上,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稻瘟病进行长期预测预报是可行的,3年试报成功率分别是78.95%、84.21%和78.95%。文中还对该方法与过去常用的预报方法的试报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运用BP神经网络法和时间序列法,对包头市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年份浓度值和月份浓度值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为:包头市2010年的二氧化硫的年浓度值为0.0578mg/m3,二氧化氮的年浓度值为0.0402mg/m3,可吸入颗粒物的年浓度值为0.1024mg/m3。2011年3月的二氧化硫的浓度值为0.0592mg/m3,二氧化氮的值为0.0372mg/m3,可吸入颗粒物的月浓度均值是0.1210mg/m3,由预测结果可以发现污染物浓度降低,空气质量呈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14.
A study has been made of the effect of properties and composition of soils on the adsorption of ethofumesate.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ethofumesate by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soils and by montmorillonite and humic acid were obtaine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Freundlich K constants, and Kd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and the soil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P<0.05) were found between K and clay content and between Kd and smectite content for the agricultural soils but the correlation with organic matter content was of borderline or no significance. Considering the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soils together or the soils with an organic matter content >2%, a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K and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r2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ccounts for 88.4% of the variability in adsorption in the first case, and 92.2% in the second case. The log10 Kdom values of soils with an organic matter content >2% were similar and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the organic matter as a determinant parameter in the adsorption of ethofumesate by these soils. The adsorption of the herbicide by montmorillonite and humic acid confirmed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the soils and point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exchangeable cation nature of the samples and of the temperature i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Adsorption de l'éthofumesate dans des sols agri-coles et naturels L'effet des propriétés et de la composition du sol sur l'adsorption de l'ethofumesate a étéétudié. Les isothermes d'adsorption de 1'éthofumesate par des sols agricoles et naturels ainsi que par la montmorillonite et des acides humiques ont été déterminés. Les corrélations entre les caractéris-tiques du sol, les constantes de Freundlich K d'une part et les coefficients de distribution Kd d'autre part ont été déterminées. Des corrélations significatives (P<0.05) ont été mises en évidence entre K et la teneur en argile ainsi qu'entre Kd et la teneur en smectite pour les sols agricoles mais la correlation avec la teneur en matisre organique etait tout juste ou non significative. Lorsqu'on considérait les sols agricoles et naturels ensemble ou les sols dont la teneur en matière organique est supérieure à 2%, une corrélation hautement significative existait entre K et la teneur en matière organique. Le coefficient de détermination r2 montre que la teneur en matière organique explique 88.4% de la vari-abilité de l'adsorption dans le premier cas et 92.2% dans le second cas. Le log10 Kdométait similaire pour les sols de teneur en matière organique >2%, ce qui confirme l'importance du paramètre matière organique dans l'adsorption de 1'ethofumesate par ces sols. L'adsorption de I'herbicide par la montmorillonite et les acides humiques a confirmé les résultats obtenus avec les sols et a montre 1'importance de la température du process et de la nature des cations d'échange des échantillons. Adsorption von Ethofumesat in Acker- and natürlichen Böden Bei der Untersuchung der Wirkung der Eigen-schaften und der Zusammensetzung von Böden auf die Adsorption von Ethofumesat wurden Adsorplions-Isothermen mit Acker- und natürlichen Böden sowie mit Montmorillonit und Huminsäure ermittelt. Die Korrelationen zwischen den Freundlich-Konstanten K sowie den Verteilungskoeffizienten Kd und den Bodenparametern wurden bestimmt. Signifikante Korrelationen (P<0.05) wurden für K und den Tongehall und für Kd und den Smectit-Gehalt in Ackerböden gefunden, doch die Korrelation mit dem Gehalt an organischer Substanz war marginal oder nicht signifikant. Für Acker-und natürliche Böden insgesamt oder Böden mit einem Gehalt an organischer Substanz von >2% wurde eine hochsignifikante Korrelation zwischen K und dem Corg.-Gehalt gefunden. Das Bestimmtheitsmaß (r2) für die organische Substanz lag swischen 88.4% im ersten und 92.2% im zweiten Fall. Die log10Koc-Werte Böden mit einem Corg.-Gehalt von >2 % waren ähnlich und bestätigen die Bedeutung der organischen Substanz als bestimmenden Parameter für die Adsorption von Ethofumesat in diesen Böden. Die Adsorption des Herbizids an Montmorillonit und Huminsäure unterstreichen die an den Böden gewonnenen Ergebnisse und die Bedeutung der Kationen-Austauschfähigkeit der Proben.  相似文献   

15.
径流中长期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新疆伊犁河的雅马渡站23年实测数据为资料,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技术,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径流中长期预报模型,经过检验,该模型预报结果精度高,模型可靠,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安全研究技术是当前最活跃的技术领域, 是推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 日益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热点领域和各国争相布局的战略制高点。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农业外来生物入侵等生物安全问题不断凸显, 直接影响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乃至社会与国家安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入侵防控领域研究的现状和所取得的成就, 并结合国际生物入侵研究的发展态势及聚焦我国生物入侵领域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 明确我国农业生物入侵防控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及科技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进而定位我国在全球生物入侵科技创新坐标系中的位置, 做好我国在该领域的重大科学工程和战略性科学计划, 为我国中长期生物安全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任务部署提供重要决策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为前提条件,兼顾现实性与合理性,并考虑科技进步因素,按不同的资源开发速度,投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分为三个方案和三种生活水平,建立吐鲁番地区农业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容量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该区人口承载容量在1990~2050年60年内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动态仿真运算.  相似文献   

18.
西北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信息传递耦合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干旱区的山盆体系中,胡杨、柽柳等天然植被的繁衍过程,是对热量、水分、土壤、气候等环境要素综合信息的反馈。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制约了生物和相关环境要素的分布格局。水资源的形成、转化、消耗过程中,与环境中的土壤、大气及生物发生水力联系,并输送了大量的泥沙、矿物质及无机盐类;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植物需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无论是水分的蒸散、渗漏、运移及植物吸收,还是N、P等矿质元素的循环,都随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土壤微生物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为的灌溉、开垦、施肥、管理措施,直接给土壤赋以附加信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沟通和联系着山地、绿洲及荒漠系统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疫灾史料和环境资料,运用数理分析法和计量史学法对960-1368年疫灾地理格局与环境机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宋元(960-1368年)疫灾区域差异显著,疫灾严重程度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格局,南方地区疫灾重于北方地区,疫灾重心位于长江水系的庐江县与巢湖市交界(31°28′42″N,117°22′41″E),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植保导刊》2006,26(6):13-14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06年4月20日向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体现了“公共植保”的理念,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以国家公共植保事业为核心的新型植保体系的具体行动。现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