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风沙活动强度是研究风沙地貌形成、演变及进行风沙灾害防治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2006-2013年风速数据的统计和计算,对老哈河下游地区春季风沙活动强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有效起沙风速随着风速等级的增加,其出现频率相应减少,主要集中在5.1 ~9.0m·s-1之间;输沙势、输沙量的方位分布与起沙风相似,以WNW、NW方向为主;春季的输沙势(DP)为70.50 VU,合成输沙势(RDP)为37.89VU,合成输沙方向(RDD)为108.3°;春季的最大可能输沙量为1848.49kg·m-1,合成输沙量为1005.42kg·m-1,合成输沙方向为103°,与该地区沙丘走向基本吻合;对输沙量贡献最大的风速以6.0~10.0m·s-1为主.  相似文献   

2.
沙漠地区风沙活动特征——以中国科学院风沙观测场为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运用中国科学院风沙科学观测场的实测资料,对腾格里沙漠风沙环境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内容包括起沙风、风沙活动强度、风沙流结构和沙漠边界层的风速廓线.该地区的起沙风以6~8 m/s为主,占总起沙风的71.63%,其次为8~10 m/s,占19.24%,两者之和占90.87%;大风日数为4天;风向以W-N组风向为主;占全年的53.14%.年输沙势为36.56VU,风能属于低风能环境,单一主风向和单风态风环境.风沙流主要集中在地表的0.1 m,占总输沙量的95.46%.观测场近地层厚度大于50 m.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3种典型下垫面风沙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沙流结构是风沙活动特征和土壤风蚀发生过程研究的核心内容。选取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阿克苏地区棉田、枣园和沙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下垫面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3次强风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的农田地表和沙漠-绿洲过渡带的风沙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沙漠-绿洲过渡带由于近似于天然的流沙面,风沙流结构符合幂函数规律,在0~30 cm高度内的输沙量占到总输沙量的88.3%,这一结果高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其他地区的观测水平;在农田下垫面条件下,由于受到土壤耕作方式和地表植被的影响,风沙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异,在0~2 m高度内不再符合幂函数变化规律;沙漠-绿洲过渡带表现出比农田下垫面更大的风沙流的强度,强度从4.08 g·m-1到187.69 g·m-1;覆膜棉花的种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田的土壤风蚀。  相似文献   

4.
砂粒胶结体盖度与床面风沙活动关系的风洞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部分垄间地表发育了一种由众多砂粒胶结而成的大颗粒物质,称为砂粒胶结体(sand cemented bodies,缩写为SCD),其直径达到粗砂级、极粗砂级和砾石级.为研究其对地表风沙活动的影响,以野外采集SCD颗粒为实验材料,对不同SCD盖度下输沙通量垂直分布及输沙率变化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表明:风沙通量在SCD盖度沙床面表现为指数变化,主要集中在风沙活动底部.同时,随着SCD盖度的增加,总输沙量降低,部分沙量运移到较高层面,输沙率随SCD盖度变化可分成3个梯度区域,且曲线斜率反映不同风速等级下,SCD盖度对地表沙物质沉积过程的影响.当SCD盖度小于10%时,风沙活动强烈且风速在输沙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当SCD盖度在10% ~ 40%时,随着SCD盖度增加输沙率降低,盖度对地表风沙活动的影响更为明显,特别是对近地表风沙活动的影响.当SCD盖度大于40%时,床面风沙活动趋于稳定,输沙率变化微弱,随SCD盖度变化输沙率保持不变,沙床面不易受侵蚀.因此,砂粒胶结体覆盖沙床面能够有效降低地表风蚀,且在一定盖度下还能捕获流沙颗粒.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丘间地天然发育的SCD对于地表风蚀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作为一种新型固沙材料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5.
杨兴华  何清  霍文  程玉景 《干旱区研究》2012,29(6):1100-1104
利用策勒绿洲-荒漠过渡带风沙前沿输沙资料及风速风向资料,分析这一区域近地面输沙的方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 风沙前沿起沙风风向以W、WNW为主,风向变化比较单一;② 观测点输沙量集中于NW、WNW、W、SW、WSW 5个方位,合计占总输沙量的68.3%;0~40 cm高度年输沙量为96.0 kg,年合成输沙量为45.9 kg,合成输沙方向为102.5°;③ 观测点年输沙势为43.2 VU,年合成输沙势为31.04 VU,输沙势的方向分布与实测输沙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荒漠过渡带风沙流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种集沙仪,通过野外实时输沙观测,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荒漠过渡带的地表风沙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100 cm高度范围内,总输沙量的47.3%分布在30 cm高度内,这一比例小于前人的研究结果;输沙量随高度的变化比较符合幂函数分布。② 风沙流输沙的粒径以细砂、极细砂与粉砂为主,各高度层所占比例均达99%以上;风沙流输沙平均粒径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沙尘的含量随高度增加呈现“象鼻”状分布。③ 风沙流中贴地层风速廓线受风沙相互作用的影响,不再符合对数分布,更加符合幂函数u=azb分布。  相似文献   

7.
沙漠-绿洲过渡带天然植被具有良好的防风阻沙效益,对绿洲内部农田起到重要保护作用。在策勒4个不同下垫面风动力条件研究基础上,结合地表和BSNE积沙仪沙样粒度进行分析,探讨不同下垫面水平输沙通量差异及沙物质粒度特征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平均风速及地表输沙率从流沙前沿经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进入绿洲后大幅度减少。沿主风向随着与流沙前沿距离的增加和搬运高度的增加,地表裸平沙地和输沙沙粒平均粒径都有变细的趋势,流沙前沿和绿洲边缘地表沙粒平均粒径相差30μm,BSNE跃移输沙沙粒粒级分布范围比过渡带平沙地地表沙粒粒级分布范围较窄。  相似文献   

8.
毛乌素沙地风沙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曲线拟合、拟合方程等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南缘流动沙丘0~30cm垂直高度范围内的风沙流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0~30cm高度,输沙率均与风速成正比,与高度成反比,幂函数拟合关系最佳。其中,各高度层输沙率随风速的变化分别呈幂函数或指数函数关系,同风速下输沙率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呈幂函数或指数函数关系;随着风速和气流中总输沙率的增加,0~30cm高度范围内的绝对输沙率增加,相对输沙率(%)的变化为下层趋于减少,中层略变,上层增加,风沙流结构的特征值λ增大;风沙流中沙粒粒度沿垂向变化为细沙增加,中沙减少,沙粒平均粒径变细。  相似文献   

9.
不同下垫面对同种类型的沙丘的表面风沙沉积物特征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数理统计法对新疆策勒沙漠与砾质戈壁新月形沙丘表面不同地貌部位表面沙物质的粒度进行分析,探讨不同下垫面形成的相同的沙丘类型而导致沙丘的粒度特征存在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沙漠新月形沙丘比砾质戈壁新月形沙丘表面沙物质的平均粒径更细,分选性较好,偏度更趋于粗偏,峰态更趋于宽峰态。沙漠新月形沙丘表面沙物质主要由极细沙、细沙、极粗粉沙组成,百分含量分别为58.67%、20.23%、16.83%,其侧翼表面沙物质平均粒径最粗,约为118.99μm,砾质戈壁新月形沙丘表面沙物质主要由中沙、细沙、极细沙、极粗粉沙、粗沙组成,百分含量分别为26.53%、26.43%、26.36%、9.58%、9.14%,其顶部表面沙物质平均粒径最粗,约为291.48μm。沙漠新月形沙丘表面沙物质分选系数介于1.45-1.73之间,属于中等-较好分选性,偏度值介于-0.03-0.07之间,主要表现为对称,峰态值介于0.96-1.01之间,属于常峰态,砾质戈壁新月形沙丘表面沙物质分选系数介于1.99-2.44之间,主要属于较差分选性,偏度值介于-0.32...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植被类型下沙丘表层风沙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荒漠植被类型下风沙沉积物的沉积规律.结果 表明:胡杨、骆驼刺、柽柳、花花柴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粒级组成均以极细砂(57.20%-60.37%)为主,其次为极粗粉砂(18.47%-21.34%)和细砂(16.56%-19.03%),骆驼...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调查、实地测点以及土壤采样分析,以新疆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为典型区,利用SPSS、Excel等软件对土壤盐分离子含量、电导率、土壤水溶液中总溶解固体(TDS)与土壤含盐量和电导率的关系以及盐分离子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的平均值大于8.0,属于碱性土壤;土壤含盐量较高,0~10 cm土层中的含盐量...  相似文献   

12.
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盐渍化土壤高光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光谱反射特性是土壤遥感的物理基础.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土壤盐分实验分析与土壤高光谱数据采集,对土壤高光谱数据一阶和二阶导数微分变换处理,分析土壤样品的光谱特征,建立土壤光谱和土壤盐分含量间的相关关系,对研究区盐渍化土壤含盐量进行定量反演.研究结果表明:1)从土壤光谱反射率的形态特征来看,土壤的光谱反射率曲线总体上变化较为平缓,光谱特征形态较为相似,且基本平行.2)研究区土壤光谱反射率曲线的形状大致可由300 ~ 600nm、600 ~ 800nm、800~1000nm、1000 ~ 1400nm、1400 ~1900nm、1900 ~ 2100nm、2100~ 2500nm七个折线段和560nm、900nm、1400nm、1900nm、2200nm五个特征吸收点来控制.3)利用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微分的盐渍化土壤含盐量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均优于利用反射率原型和反射率二阶导数微分,其中氯化物-硫酸盐型RMSE=0.33,硫酸盐型RMSE=0.31,硫酸盐-氯化物型RMSE=0.22.  相似文献   

13.
14.
策勒绿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绿洲生态系统是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本文分析了策勒绿洲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以利于策绿洲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策勒经济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策勒河下游砾质戈壁典型的沙拐枣植株及灌丛沙堆形态参数进行野外测量,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沙拐枣植株冠幅南北宽度与沙堆宽度呈明显正相关性,植株冠幅东西宽度与沙堆长度不呈现明显相关性.植株冠幅面积与沙堆底面积呈现明显线性相关性,确定系数0.81,冠幅面积与沙堆体积呈现良好线性相关性,确定系数0.69,沙堆长度与沙堆宽度、沙堆高度与沙堆底面积之间呈现一定程度相关性.株高、冠幅东西宽度、南北宽度与沙堆迎风坡和背风坡长度、总长度、沙堆宽度、沙堆高度两两之间都呈现出极显著相关性.沙堆迎风坡坡度与沙堆高度、背风坡坡度之间呈现极显著相关外,与其余形态参数都没有显著相关性.沙堆背风坡坡度除了与株高、背风坡长度、沙堆总长度无明显相关外,与其余形态相关参数都表现为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新疆额尔齐斯河大峡谷地衣区系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地调查并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新疆额尔齐斯河大峡谷地衣区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衣共有72种、1个变种,隶属于6目、16科、30属,其中褐梅属(Melanelia Essl.)、石蕊属(Cladonia Wigg.)、地卷属(Peltigera Willd.)等地衣种类较多,分别占9.33%,10.67%,13.33%.在该地区分布的地衣科目中茶渍目占优势,其科、属、种数分别占该地区地衣总数的68.75%,73.33%,69.33%.根据地衣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和选择性,将新疆额尔齐斯河大峡谷地衣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世界广布成分(20.00%)、环北极成分(26.67%)、温带成分(45.33%)、东亚成分(5.33%)和中国特有种(2.67%)等5个分布类型.其中温带成分和环北极成分占该地区地衣总种数的72.00%,占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马鹿是众多亚种中分布于荒漠地区的特殊亚种之一。其分布范围十分狭小,仅分布于塔里木河中下游和车尔臣河下游地区。塔里木马鹿野生资源由于其栖息地的不断缩小和片段化,以及长期以来屡禁不止的乱捕滥杀现象而日趋减少。文中为了查明车尔臣河下域野生塔里木马鹿种群资源,2007年2月10日至20日,采用截线抽样法对塔里木马鹿种群进行了研究。在车尔臣河下游塔它让乡从大湖到阿克塔孜牧场,共计调查25条样线,其中10条截线中发现马鹿塔里木亚种17头,截线总长度100km。塔里木马鹿种群平均密度为0.1022±0.0351头/km2,栖息地面积730.762km2,马鹿总数为26±75头,即49头至101头左右。同时根据塔里木马鹿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盐浓度胁迫下罗布麻种子的抗性酶活性及含量.罗布麻种子萌发采用盐溶液水培方法,设0、0.05、0.1、0.2、0.3、0.4、0.5、0.6mol/L8个盐梯度.分析罗布麻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游离脯氨酸(Pro)三种酶的含量和活性随盐浓度的变化趋势.得出结论:MDA含量和SOD活性变化趋...  相似文献   

19.
以生态输水后地下水动态变化引起的地表植被生物量差异为出发点,探讨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价值的影响。首先,利用生态输水前后地下水动态变化和地表植被响应的长期监测资料,以塔里木河下游考干断面为例,在垂直于河道方向上长2 000 m、平行河道方向宽100 m的样带内,选取2000年10月、2007年9—10月、2015年10月的植被监测与称重资料数据;其次,借鉴国内外生态经济价值量化方法,综合地表植被响应价值和地下水抬升的潜在价值计算输水后地表植被恢复价值。结果显示:(1)在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生态输水使得地下水位明显抬升,水位的抬升幅度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植被盖度也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在距河道1 000 m以外,地下水位与植被盖度变化不明显;(2)2000—2007年植被新增生物量占2000—2015年植被新增生物量的57.02%,并且这两个时段植被新增生物量与距河道距离均呈现显著相关;(3)根据16次生态输水监测资料,计算出2007年与2015年该区间100 m宽的样带因输水而投入的水资源价值分别为8 266.5元、14805元,输水后植被总体恢复价值分别为53 811.67元、83 334.62元,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6.507、1∶5.63,说明生态输水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