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尾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结构和碳排放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对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文中采用中国1990-2014年样本数据,在经典Romer"尾效"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放宽"经济规模报酬不变"假定,对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同时约束下经济增长"尾效"值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发现:受碳排放量和煤炭消费同时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降低0.818%;受碳排放量和石油消费同时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降低1.398%;受碳排放量和天然气同时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降低1.808%。而且不管有无碳排放约束,能源消费结构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碳排放的限制,能源消费结构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资源诅咒”传导机制:基于中国省际层面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裕的自然资源到底是经济增长的福音还是诅咒,一直是学术界的谜团。文中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的基础上,基于中国1998-2012年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层面考察了自然资源丰裕度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传导机制。研究发现,资源丰裕度确实通过作用于物质资本投资、工业化程度、制度水平、人力资本投资和科技创新变量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我国许多资源型省份虽然通过单一的初级产品生产获得了较高的边际收益,但要取得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具有技术外溢特征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走出依赖自然资源禀赋的经济增长陷阱。  相似文献   

3.
"资源诅咒"效应的现实存在,使得研究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摆脱这-诅咒约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甘肃是个资源大省,其工业优势行业主要集中于资源型产业,由于资源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使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得不到足够的要素支持而陷入资源诅咒陷阱,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的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是甘肃摆脱诅咒的可...  相似文献   

4.
从"资源诅咒"假说出发,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济增长和能源优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证明新疆确实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在进一步检验的基础上,文中研究发现新疆"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为典型的"荷兰病"效应,即能源产业对制造业、人力资本和制度公平都产生了"挤出"。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破解新疆"资源诅咒"的政...  相似文献   

5.
文中基于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分别分析了碳交易政策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对双重差分法评价碳交易政策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碳交易政策对降低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都产生了显著且持续的促进作用。2)碳交易政策满足使用双重差分研究的同质性与随机性假设,碳交易政策具有减排效应的评估结果是科学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 2 0 0 2年的 TM影像 ,结合地面 GPS精确定点调查 ,在 GIS平台上对镶黄旗草原资源现状进行监测 ,对比 1 989、1 996两期 TM影像和 80年代调查等历史资料 ,进而得出镶黄旗近期草原资源的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硬约束下的武威城市化过程与节水型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历史资料和1985-2005年武威市统计数据为基础,从水资源总量变化、河道迁徙、空间分布、用水结构、水价等方面探讨了水资源对武威城市形成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了武威市水资源和城市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武威市城镇形成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受水资源影响明显。1985-2005年武威市用水总量和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从相互抗拮到逐渐适应的磨合过程;用水总量与城市用地扩张关系复杂,但用地规模的扩张带来了一定的用水量减少;农业用水效益与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工业用水效益与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今后随着武威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作用将越加明显,通过优化用水结构、促进生产、生活节水、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加强水价调控等途径建设节水型城市是缓解武威城市发展水资源压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约束下的河西走廊农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单位面积环境容量狭小,以农业为主的用水结构限制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指出河西走廊农业节水潜力巨大,应调整与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玉米、蔬菜、瓜果、花卉制种业;大田反季节蔬菜种植及其加工、销售业;酿酒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酿造业;草畜业及畜产品加工业,建立节水型农业体系,以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提供水资源保证。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还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仅用耕地与收入的曲线关系不能全面剖析耕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1986~2004年中国的耕地、经济数据,构建耕地非农流失量与人均收入、经济结构变量的计量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与耕地流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的耕地非农流失与经济发展的演化规律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2)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耕地非农流失以及耕地与收入曲线产生的影响,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增长率、进出口贸易的比重、投入产出比的提高会加大耕地资源非农流失,并刺激经济增长对耕地非农化的需求,促使耕地与收入曲线更加陡峭,相反,产业结构的升级则缓解经济增长过程中耕地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能源独立”最早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应对石油危机提出,但随着全球向清洁能源转型进程加速其内涵不断演进充实,文中更强调这一概念并非绝对孤立,而是地缘范畴内相对安全稳定的深度区域能源合作,并指出后疫情时代,极端气候、能源危机、地区冲突和逆全球化等令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在仍需依赖海外油气资源进口约束下,尽最大可能建构具有中国属性的“能源独立”区域空间成为现阶段国家能源安全转型战略的科学探索。通过分析中俄油气资源合作的变迁,文中认为双方基于已有的利益共识与实际行动,具备打造高级别区域能源合作共同体的基础,能够以此为中心探索泛区域化下互利共赢、对抗危机的“能源独立”合作新空间。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384份农户调查数据,从资源环境治理视角构建解释农户种植行为决策框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因素,评价资源环境治理相关政策实施前后对农户种植行为决策的绩效,并测度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显示:资源环境治理、农户收入结构、生产投入、技术进步等变量对农户种植行为决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对农户种植行为决策效应分解表明,资源环境治理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显著为负(-12.97%),表明资源环境治理政策实施并不一定促进农户扩大种植面积,但通过土壤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农业自然灾害补贴、农业发展基金等措施可显著改善农户种植行为,推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疆与内蒙古都是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区,煤炭资源量分别位居中国的前两名。文中重点从煤炭资源的储量与分布、煤种煤质、安全生产状况、煤炭开发形势、煤炭产量、产值贡献、煤炭产业结构、外运能力以及煤炭工业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比较得出:(1)新疆的煤炭开发正处于提速阶段,而内蒙古则处于稳步降速阶段。新疆查明资源量与煤炭预测资源量仍不相称;(2)两区煤炭资源的产量、产值呈现逐年增加趋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在不断加大;(3)煤炭工业运行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两区实现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4)总体上看,新疆与内蒙古煤炭工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新疆落后于内蒙古。在结论基础上提出加强两区的交流与合作、合理确定煤炭开发规模和开发强度、克服区位劣势,破解发展难题以及加快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新疆城市化的特点,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了水资源对城市化约束的系统仿真模型,设定高、中、低三种速度的城市化方案。由计算机仿真和分析得出,新疆不宜采取低速度或高速度的城市化方案,适合采取中速度的城市化方案。最后讨论了模型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并提出新疆各地区的水资源量差异较大,今后要进一步研究各地区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空中云水资源特征及与降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年的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D2资料,分类型对内蒙古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可能影响云量和降水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云量总和平均为65.21%,卷云最多,平均达到18.77%。液态层积云、层云、高层云等云量呈现出自西向东依次增多的空间分布特征,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一致。降水与液态的云量呈正相关,与冰相的云量呈负相关关系。全球表面增温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可能是云量和降水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东北部天然牧草生态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积分回归、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内蒙古东北部的天然牧草进行分区生态气候适应性综合评价。分析表明:牧草的自然生态适应性在半干旱、干旱环境中明显不如湿润、半湿润地区;对天然牧草的资源总量、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辩识;以定量、客观的方法分析和评价牧草气候资源区域分布特征,揭示出了资源的总体状况和各气候生态要素间的相互匹配情况。可为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弄清蒙陕接壤区采煤对白垩系水资源的影响,分别从安定组的岩性和结构特征、各含水层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水力联系、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安定组地层以泥岩类为主,厚度较厚,分布连续,隔水性能较好;安定组顶与主采煤层之间厚度一般超过200m,主采煤层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则不超过148.8m,煤层开采不会波及白垩系地层。白垩系含水层与侏罗系含水层水化学特征差异显著,反映了上下含水层水力联系较差。随着煤炭持续开采,采空区面积逐渐增大,矿井涌水量从249.0m~3/h逐渐增加至994.0m~3/h,侏罗系水位下降了超过200m,白垩系和第四系水位则保持稳定。地下水流模拟预测发现,随着煤炭开采,10年后矿井涌水量将逐渐增加至1616.0m~3/h,并基本保持稳定;侏罗系含水层将逐渐形成一个大的降落漏斗,但受安定组隔水关键层作用,白垩系向安定组入渗水量只有矿井涌水量的9.1%,影响极小。总体上,蒙陕接壤区安定组隔水性能较好,阻隔了白垩系与侏罗系的水力联系,且在煤层开采过程中导水裂缝带未波及安定组,起到了隔水关键层作用,能够实现采动条件下对白垩系水资源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7.
资源环境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效率和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双轮,资源环境要素通过政府干预实现资源配置与效率的高度匹配是体制完善的重点,科技创新提升资源环境效率是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因此,研究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借助政府干预与科技创新。政府干预有利于发挥资源环境要素的配置效率,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源环境要素的利用效率,在节约资源环境要素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增长。立足于此,文中以内蒙古自治区2003-2014年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内蒙古地区资源环境要素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与政府干预影响经济增长,研究发现,政府干预、科技创新与资源环境要素本身对经济增长都有一定影响,而内蒙古的经济增长以耗费地区特色资源为代价,本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效应为0.20,在资源环境要素的约束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增加到0.30,内蒙古可通过加强资源环境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实现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第一,其高速增长的动力是什么?应用一般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内蒙古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能源消费。主要依赖能源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加强制度建设,规避"资源诅咒";实现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内蒙古地处干旱、半干旱的内陆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和资源开发转化的瓶颈。本文对内蒙古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未来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存在的问题作了扼要分析。指出随着工农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必须采取节水、开源调水和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等有效措施才能缓解这种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