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河生态治理与黄河文化共同推动流域经济发展,绿色旅游发展提高人民社会生活福祉,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文中以黄河流域沿线九省(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变异系数法和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测算并分析了2001-2021年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识别出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空变化来看,两系统整体增势向好,东强西弱明显,山东在全流域居于高水平发展。2)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水平尚处于初级协调,青海、宁夏处于濒临失调,山东和河南处于中级协调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驱动效应明显。3)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重心分布为东北-西南方向,陕西处于全流域的重心。4)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的障碍因子是旅游经济发展,两系统的主要障碍因子分别是旅游市场规模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基于ESDA的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甘肃省1992~200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呈现出"哑铃"形的空间格局,即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分布在河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陇中、陇南、陇东地区。  相似文献   

3.
4.
鉴于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例过小,难以真实反映出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演化特征及敛散性.基于此,文中选取2003-2012年河南省旅游总收入数据,利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析了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增长收敛理论检验了其旅游经济收敛存在性.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阶段性特征.结构差异主要是由国内旅游差异贡献的,但入境旅游差异程度高于国内旅游;地区差异由地带间和地带内差异构成,两者差异程度相当.收敛检验显示,2003-2012年河南省旅游经济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2009年之前趋于发散,2009年后开始收敛.尽管河南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显著,但不存在俱乐部收敛,即没有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科技人才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中基于系统间耦合作用机理,构建了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11个典型省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并运用空间统计工具分析了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2008-2017年各省市综合发展指数不断提高,东部高于中部高于西部,两极分化逐渐消失;2)耦合指数高值区域面积逐渐减少,低值区域面积逐渐增加,中、西部耦合指数高于全部省市的平均水平;3)各省市协调指数均有较大的提高,东部地区全部属于中级协调以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区域间两极分化现象一直存在。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5~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Moran’s I指数分析31省市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2015年面板数据,选取当地人口、景区质量、客运能力和第三产业水平作为自变量,应用空间滞后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全域和局域空间分析四个因素对31省市国内旅游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国内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整体虽呈下降态势,但2015年的局域空间依赖性依然明显,中、东部地区省市高-高集中,西北地区省市低-低集聚; 2)全域空间分析显示,客运能力、第三产业水平和国内旅游经济空间滞后项的影响显著,而代表本地游客市场的当地人口因素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3)局域空间分析表明,第三产业水平对东北地区省市影响较大,而当地人口和景区质量则对西部地区省市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延安市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作者以往对延安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基础上,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采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进一步定量分析了延安市自1952年以来区域经济差异演变与空间变化特征;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延安市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延安区域经济总差异在过去50年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但在不同时期差异变化的幅度不同。根据国际上对基尼系数的警示通行标准,延安区域经济差异已经超过警戒状态。2)延安市区域经济差异是区间差异和区内差异均不断扩大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区间差异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延安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主要驱动力。3)区域分离系数计算表明延安区域逐渐分离趋异。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的空间变化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县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区域发散或收敛,从而整体上推动了延安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交通经济带理论,利用空间分析确定兰新铁路辐射带的精确辐射范围,以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SPSS、GeoDA和ARCGIS分析区域经济时空差异后发现: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差异有增大趋势;经济集聚性总体上呈减弱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平稳;按照2010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兰新铁路辐射带县级行政单元可分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县级行政单元与其相邻单元的关系,将兰新铁路辐射带县级行政单元分为:扩散型、极化型、"沉陷"型、"传染"型;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位于兰州市和乌鲁木齐市,经济塌陷区位于兰新铁路辐射带的东南部,区域经济发展沿兰新铁路,呈"点-轴"渐进式扩散。  相似文献   

9.
基于场强模型,通过空间分析和聚类分析,利用SPSS19.0和ArcGIS9.3对陕西省10个城市2001-2011年的旅游经济辐射场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年间10个城市旅游经济实力和旅游经济辐射场强均有大幅度增强;空间分布整体趋势为中间高四周低;旅游经济辐射场强重心向北偏西发生了一定的偏移,说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有一定区域差异;通过分析发现陕西省已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城市,其余9个城市为外围城市而构成分工不同的单核地旅游网络空间协作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以内蒙古肉羊产业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区域产业经济与空间分异的关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各盟市肉羊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并采用GIS中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盟市肉羊产业发展水平与空间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肉羊产业在整体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模式;在局部空间分布上肉羊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聚集区太少,较低的聚集区太多,且存在极化效应较强的"热点"现象,对此文中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陕西传统民居景观多样,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多靠崖窑,平川地区有锢窑与瓦房分布;关中平原窄四合院与地坑院并存;陕南山地复杂的地形地貌伴以合院、夯土房、石片房、吊脚楼等多样的民居类型。地形地貌制约着陕西传统民居的分布,风雨、温度等气候要素的影响在民居院落朝向、屋顶型制、山墙厚度、门窗大小等方面皆有反映。传统社会的礼制思想、风水文化在陕西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空间处理等方面均有体现。文化扩散与整合、经济发展水平在民居细部装饰上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2.
石羊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问题与协调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羊河流域是社会经济活动对水资源依赖性极强的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成了决定本区发展的生命线。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严重超载,社会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原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整个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植被退化、枯死,沙漠不断向绿洲逼近,沙尘暴频发。在反思惨痛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石羊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功能定位。为了保证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提出了该流域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视域下天津市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市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美丽天津”.文中建立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经济-资源-环境(ERE)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隶属度函数构建ER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测算了天津市1998-2012年ERE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天津市经济发展迅速,资源、环境的发展相对滞后.ERE系统协调发展度1998-2012年平均处于中级协调水平,进一步促进资源、环境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应成为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最后提出严守生态红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继续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以提高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天山山区32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逐月平均降水数据和DEM数据等,进行了降水量时空变化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区降水量持续递增,年均降水倾斜率达9.5mm/10a,1980s后递增趋势明显增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春、夏、秋和冬四季的降水倾向率分别为1.6mm/10a、3.7mm/10a、2.1mm/10a、1.8mm/10a,表明季节降水量也呈递增趋势,且以夏季降水增幅最大;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两中心",即吐哈盆地"低中心"和伊犁河谷"高中心",二者年降水量相差约450mm;山区各区域的降水亦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北坡降水倾向率达40-50mm/10a,递增趋势最显著,降水量亦多于其它区域;研究区年降水突变不明显,不同区域的季节降水突变具有一定的时期差异,秋季降水突变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其它季节不明显,年降水突变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文中根据环境友好社会的内涵,在遵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基础上,从环境影响总量、环境影响发展和环境保护潜力等三个方面,构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2011年统计数据,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五类;在空间分布上,环境友好型社会程度相对较高的省份大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国界线附近的不发达地区,而环境友好型社会程度相对较弱的省份大多位于京津唐冀和晋等省份和地区.这一研究结论对相关的政府部门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芦笋茎枯病菌的鉴定及区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毁灭性病害,为准确鉴定其致病菌和探明不同区域菌株的分化程度,通过形态学观察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区(rDNA ITS)序列比对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比较五省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ITS序列上的差异,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芦笋茎枯病的致病菌为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海南省菌株的菌丝生长较快,培养5天后的平均直径为8.5 cm;培养14天后,江西省菌株由白色变为淡绿色,其它各省菌株由白色变为灰白色,海南省菌株的菌落呈现同心轮纹状;福建省菌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器较多,平均60个/皿;五省菌株在1~238 bp和298~591 bp的ITS区段存在差异性碱基,其中河北省菌株的差异性碱基数最多;五省菌株大致聚为2个组群,河北省菌株单独聚为1个组群,其它省份菌株聚为1个组群,天门冬拟茎点霉P.asparagi与叶下珠生拟茎点霉P.phyllanthicola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且末绿洲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互动关系的分析和对该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利用模糊优选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转化为单一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度描述复杂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并结合且末绿洲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情况,研究且末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综合对且末绿洲2003年—2007年的水资源系统的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且末绿洲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提升空间。研究成果可为且末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管理提供定量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绿色GDP理念,采用修正的治理成本系数法对南京市及11个市辖区近10年来的工业源、生活源和大气污染虚拟治理总成本进行核算。结果表明:南京市的大气污染虚拟治理总成本由2011年的2.35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8.23亿元,其中NOx的虚拟治理成本最高,SO_2次之,烟(粉)尘虚拟治理最低,工业源大气污染是主因;11个区的大气污染虚拟治理成本排名与南京市的工业企业、园区分布特征相吻合,大气污染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低碳竞争力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评价当前中国农业低碳区域竞争力现状是合理制定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文中首先基于10方面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低碳竞争力展开分析。研究表明:西藏、青海、贵州综合竞争力居于全国前三位;福建、上海、湖南则位于后三位。进一步,构建农业低碳综合竞争力评价矩阵,对31个省区进行聚类,结果显示,黑龙江、内蒙古等6地属于"低排放-高效益"地区;西藏、青海、贵州等9地属于"低排放-低效益"地区;浙江、河北、北京等9地属于"高排放-高效益"地区;四川、广西等7地属于"高排放-低效益"地区。  相似文献   

20.
增长极、核心-边缘、点-轴渐进扩散是关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及经济开发的理论,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并各有侧重地揭示了区域经济活动特点、空间组织、结构形态、演化规律和开发方式,不仅建立了区域经济开发与演进的主体理论,而且提出了十分有效的区域经济开发的主导模式。新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国家政策倾斜、发展战略推进和与周边国家、地区发展关系的改善,新疆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体上呈现出沿边、沿桥、沿线开放和开发的态势;由于显著的地区差异性,新疆的区域经济开发在地域空间上有着明显的圈层和梯度结构,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区域和重要的经济开发带及产业开发区。文中运用量化分析对新疆市县进行了地域划分与评价,并提出了新疆区域经济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