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运用突变级数模型,对北京市旅游产业系统和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借助耦合模型,分析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发现: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从波动状态向稳定状态转变,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从快速上升向缓慢上升转变;北京市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耦合度的时序变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并且可以分为2001~2004耦合协调关系的波动阶段和2005~2011年耦合协调关系的缓慢上升阶段;耦合协调关系实现了从2001~2005年失调阶段到2006~2010年协调阶段的转变;突变级数理论在研究城市旅游产业与基础设施耦合协调关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旅游产业相关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运用聚集分形理论对旅游吸引物系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描述,不仅可以整体上揭示区域旅游吸引物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能定量识别差异化旅游吸引物类型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北京市5种类型的旅游吸引物(共1057处)为研究对象,运用聚集分形维数测算方法,从北京市旅游吸引物系统整体分布格局和各类型差异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特征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市旅游吸引物系统整体具有显著空间聚集分形结构特征,距城市中心2.43km范围内,旅游吸引物呈松散离散分布,而2.51km至市域范围,旅游吸引物系统结构向心性强呈集聚紧凑分布.观光旅游、主题活动、康体健身旅游吸引物均以城市中心为核心逐步分散布局于主城区内,呈现出紧凑的集聚式分布特征;度假疗养吸引物集聚分布于小汤山地区,沿半径方向吸引物密度递减;民俗体验型旅游吸引物系统以雁栖镇为重心沿半径方向密度小幅度递减,空间分布基本呈均衡状.通过对旅游吸引物系统分形特征的测算研究,刻画出了系统的空间特征及分异趋势,为区域内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空间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借鉴冈恩和瓦尔(Gunn & Var)提出的旅游规划包含5个供给面的理论和已有城市旅游形象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归纳出评价城市旅游形象的5个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国庆期间来京旅游的国内游客搜集资料,并借助Excel、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研究发现:1)国庆期间国内游客对北京市旅游形象感知5个影响因素的评价从高到低依序为:旅游设施、旅游氛围、旅游环境、旅游价格和旅游服务;2)5个影响因素与北京市旅游形象呈正相关关系,以旅游服务的影响力最大;3)来京游客对北京市旅游形象影响因素改造提升是持支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理学视角建立含有旅游资源、经济和环境三维度的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黔东南州所辖民族县域为案例地,运用空间定量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县域旅游资源、经济、环境和综合发展理论评价值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发展现实态势均基本吻合,表明构建的评价体系对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研究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科学性,为西部其他民族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实施有效的调控和管治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省际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与解决经济、生态、旅游三大系统协调关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中国31个省区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加权TOPSIS对各省三大子系统及综合发展排序予以评价;其次,借鉴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生态-旅游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指数的省际差异;最后,引入空间自相关法对各子系统排序值及耦合协调度在我国的空间集聚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与旅游两大系统发展排序值的省际分布具有相似性,经济-生态-旅游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在我国呈沿海地区>西部内陆>中西部省区,经济、旅游系统与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属显著集聚分布,而生态环境与经济、旅游系统间不存在显著空间关联与发展冲突。  相似文献   

6.
以辽宁省14个地市为区域研究单元,首先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系数、集中率等统计指标分析1990-2011年辽宁省入境旅游空间集聚性特点;其次建立入境旅游发展集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入境旅游集聚定量评价,进一步揭示辽宁省入境旅游空间集聚性特征。研究表明:辽宁省入境旅游集聚性显著,呈现"先扬后抑"明显阶段性特征;旅游集聚性呈现双中心,具有"沿海-内陆"旅游双核结构模式;沈阳、大连两市形成旅游"双核"空间集聚模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规划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文中以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劳伦茨曲线、密度分析、规模分析、优越度分析、捷夫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在空间呈现不均衡的两核集聚分布;2)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的规模度与优越度较低;3)内蒙古地区A级旅游景区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与捷夫模型构建的简单理想状态差异很大,表明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5年和2010年影响甘肃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发展的9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测算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旅游经济综合规模,在GIS软件的支持下计算各城市的旅游场强,运用空间变差函数、ESDA和小波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城市旅游场强的变化,揭示了区域旅游场强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地级市州的旅游场强呈现明显的区段性特征,形成了“斗笠”型空间分布格局,在5年时间中格局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极化效应更加突出,接着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缩小地区之间旅游经济差距、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中国创新,是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要求的积极探索,是凝练民族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基于线性文化空间视角,以黄河流域沿线九省为研究区域,推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内涵,运用熵值法、相对优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文化资源禀赋和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量二者耦合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截止2020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沿线九省文化资源禀赋综合评价值均值为0.44,整体水平偏低且空间差异显著;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处于0.1-0.5之间,呈高低交替、错落分布的空间态势。2)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居于0.82-0.33之间,总体处于中低水平,由东向西表现为良好协调逐渐向轻度失调变化。3)旅游相对优先度测试表明旅游发展水平与文化资源的优先程度呈不平衡关系,旅游滞后型省份未能充分将文化资源禀赋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集散时空动态研究对于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市场精确定位、旅游业发展重点与方向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构建了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空间集中指数模型、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重心模型、入境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及运用GIS功能对内蒙古2000-2013年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时空动态演变及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3年,内蒙古入境游客人数从391943人迅速增加到1616136人,年均增长率达12.50%,内蒙古东部与中西部入境游客数量差距巨大,且呈现东部地区入境游客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中部地区入境游客数量快速增长,西部地区入境游客数量增长缓慢特点;2)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空间集中指数逐渐变少,表明入境客流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呈现逐渐分散态势;3)入境客流重心的运动模式呈现由“中部-东部-中部”的动态流动模式,市场重心于2000-2007年逐渐向东部地区偏移,2007-2013年逐渐向中部偏移,表明内蒙古入境客流重心不稳,入境旅游客流集散空间变化较大;4)入境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中缺少明星市场,有2个金牛市场、6个幼童市场和4个瘦狗市场,表明内蒙古地区入境旅游目的地市场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