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庆忠 《北方蚕业》2008,29(2):16-17
柞蚕蛹感光解除滞育的方法,是柞蚕“一化二放”的主要技术。40w萤光灯,100cm照距,每日连续感光17h,试验结果表明一化性柞蚕蛹羽化发蛾率可达88%以上。  相似文献   

2.
柞蚕一化二放(以下简称秋柞蚕)是利用一化性春蚕种茧,采用人工方法解除蛹的滞育,达到羽化发蛾,一年内放养两次柞蚕。这是柞蚕一化地区放养体制和放养方法上的一项重要改革,将有力地促进我省柞蚕生产的发展。 四川是柞蚕地理上的一化地区,历来只放养一次春柞蚕。春蚕壮蚕期温度高,生育期短,茧小茧层薄,于5月中下旬结茧化蛹后种蛹随即进入滞育,直到翌年春暖后才能羽化发蛾。经历长达八个多月的种茧保护时期,七、八月间的酷暑季节,室内温度高达30℃以上,对蛹体滞育生理代谢消耗多,越年健蛹率低,削弱了体质,又助长了病毒繁殖蔓延。同年12月至翌年1月蛹体解除滞育后,保种室内又常遇10℃以上的温度,蛹体缓慢地发育,又增大了体养分的消耗,引起种蛹的生理障碍,可供制种健蛾少,交配力弱,单蛾  相似文献   

3.
<正> 前报介绍了柞蚕卵感光(光照18小时)是柞蚕二化性区域产生滞育蛹(二化变一化)的主要因素。蚕卵感光时间越长,温度 越高,发生滞育蛹就越多。反之,发生滞育蛹就少。但是,柞蚕卵在不同发育阶段,对光照的敏感程度尚不知道,故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4.
从2015年开始,对在南宁饲养成绩表现较好柞蚕103和104品种进行低温以解除春茧滞育,进行一化二放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相同温度下,处理时间越长,解除滞育率越高。103品种滞育解除率随低温处理的温度增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即在2.0℃、5.5℃、8.0℃这3个温度条件下,温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则解除滞育率越高。相反,104品种表现为在2.0℃和5.5℃低温处理下,分别均处理51d、60d,在处理时间相同时,滞育解除率在5.5℃反而比2.0℃低。从制种和茧质成绩看,103、104品种均表现为单蛾产卵量多,遗腹卵少,孵化率均在90%以上,全茧量在9.0g以上,茧层率都在10.0%以上,表现较好(104品种雌性除外,其茧层率未达到10.0%)。本文的试验结果为柞蚕低温解除滞育提供了参考,为今后在南宁地区示范、推广、普及秋柞蚕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四川属一化性柞蚕区,即柞蚕在自然温度下一年只能完成一个世代,理论上一年只能放养一季蚕。如果将收得的春茧采用人工越冬或人工感光等方法解除蛹的滞育,使在当地秋季增加一次放养的技术称"一化二放"。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我省利用柞蚕蛹感光解除滞育,成功探索出了"一化二放"的经验和整套系列技术操作要点。1推行"一化二放"的意义1.1省工、好养,柞林利用率高秋季小蚕收蚁日期一般在8月20日左右,有  相似文献   

6.
《北方蚕业》2020,(2):27-29
为探讨一化性柞蚕新品种豫大一号解除滞育的药物剂量问题,解决河南柞蚕区秋用新品种供应问题,对一化性柞蚕蛹进行β-蜕皮激素微量注射,促使其解除滞育进而羽化产卵的试验。结果表明,当药物稀释倍数为1∶17~1∶18时,羽化率均能达到94%~96%,并且死蛾率低,单蛾产卵量和蚕卵孵化率与正常制种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柞蚕的滞育及其解除滞育的机理是柞蚕化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南方亦是柞蚕留种的关健,以往我们已经阐明蛹期长光照能激活并释放脑激素(羽化激素),使滞育蛹体解除滞育,(钱、梁、1979),后来并进一步与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合作作了“解除柞蚕滞育的分子机理探索”(柯、钱等,1984),1983年冬,我们并开始了柞蚕滞育蛹脑与发育蛹脑超微形态学的研究。实验滞育蛹用广西蚕业指导所放养引进的山东杏黄,83年9月收茧,发育蛹用该所放养的青黄一号,83年5月收茧,于8℃冷藏,10月下旬取出暖茧,11月初旬,在生理盐水中解剖二种蚕蛹,取出蛹脑,用一般电镜试料制作法制成超簿切片。电镜观察表明:滞育蛹脑激素分泌颗粒密集,细胞质内细胞器糙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均未找到,而发育蛹脑激素分泌颗粒分散,细胞质内线粒体尤其糙面内质网明显可见。过去认为CGMP刺激了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脑激素,通过电镜观察知道CGMP刺激脑神经分泌细胞释放脑激素颗粒,从而打破了蛹的滞育,次级反应才是蜕皮激素和ATP含量的增长,CGMP进一步放大蜕皮激素的效应,促使细胞核中基因表达,引起有关蛋白质的成合和蛾体生殖器官的发育,从而羽化成蛾。  相似文献   

8.
以自然光处理为对照,采用不同光照时长与光照强度的日光灯照射河南一化性柞蚕品种豫大1号和辽宁二化性柞蚕品种沈黄1号的蚕茧,探讨不同光照处理对柞蚕蛹滞育解除的影响以及柞蚕蛹滞育解除过程中体内海藻糖和糖原的代谢变化。结果表明,400 lx、17 h/d的光照组合对豫大1号的滞育解除效果最好,羽化高峰期时间最早,校正羽化率为80.0%;沈黄1号在260 lx、17 h/d的光照条件下达到最高校正羽化率(89.9%),400 lx、17 h/d为羽化高峰期最早的光照组合。日光灯照射下,豫大1号的平均校正羽化率较沈黄1号低9.1百分点,羽化持续时间长19.16 d,但2种柞蚕蛹都在光照处理50 d左右达到羽化高峰期;自然光照射下,豫大1号的校正羽化率较沈黄1号的羽化率高9.4百分点。无论是在17 h/d日光灯照射还是自然光照射处理期间,豫大1号和沈黄1号滞育蛹的海藻糖含量均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豫大1号滞育蛹在自然光照射处理期间糖原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在17 h/d日光灯照射处理期间,糖原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沈黄1号滞育蛹的糖原含量在17 h/d日光灯照射和自然光照射下都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阐明柞蚕蛹滞育解除过程中的糖类物质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王勇  秦利 《中国蚕业》2014,(4):87-91
1 暖茧 暖茧是指人工加温补湿,促使蛹体适时发育而羽化出蛾的技术措施.柞蚕滞育蛹经过冬季的低温保护,滞育被解除而变为活性蛹.解除滞育的活性蛹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就会逐渐发育而羽化出蛾.但初春时气温和室温都比较低,蛹体在自然条件下发育缓慢,经历时间长,羽化出蛾、产卵较迟,不能适时孵化出蚕,不仅直接影响春柞蚕生产,而且还对秋柞蚕产生不良影响.由于蛹体发育时间长、营养物质消耗大,还会造成蛹、蛾体质弱,影响卵及幼虫的生命力;因此,需要人工加温补湿暖茧,促使蛹体正常发育,保证按时羽化、制种、收蚁.  相似文献   

10.
柞蚕蛹感光解除滞育的方法是柞蚕"一化二放"秋柞蚕制种的唯一措施,探明柞蚕蛹感光解除滞育的规律,可为柞蚕种质资源鉴定、保存、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一化性柞蚕秋季制种解除滞育最佳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一化性柞蚕秋季制种的羽化率,对一化性柞蚕蛹进行不同光照时间、感光日数、照距、感光部位、阶段采取黑暗保护等对解除滞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竹箔排放蛹茧并将有茧蒂的一端朝上,采用40w的荧光灯,光照距为100cm,每天光照时间17h的条件下,感光至20d时,再进行连续36h黑暗保护,然后继续每天感光17h至制种,可提高羽化率和羽化集中度,实用羽化率可达85%以上;试验结果解决了柞蚕“一化二放”秋季制种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杨宝山  何龙 《北方蚕业》2004,25(3):35-36
为验证柞蚕新品种 2 1 4在保种期内长途运输的安全性 ,开展了 1 5~ 2 0℃历时 8d的感温试验。结果表明 ,一化性柞蚕新品种 2 1 4的死蛹率、畸形蛾率都极显著地低于“二化一放”的柞蚕种茧 ,证实了一化性柞蚕种在保护过程中比二化性种茧有更强的耐变温能力。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是一化性柞蚕的适生地,柞蚕蛹资源丰富,可常年培育蛹虫草。试验表明,利用一化性柞蚕的滞育蛹培育蛹虫草,蛹体僵化的快慢与菌种的形态、菌液的稀释倍数、接种剂量有关;蛹体僵化和子实体生长的适宜温度18~27℃。  相似文献   

14.
毛林迪 《四川蚕业》2008,36(2):23-24
针对春制越年蚕种含多化性血缘品种不耐冷藏特点,以缩短5℃解除滞育冷藏时间,同时延迟中感处理时间,提高孵化率。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桑螟越冬幼虫滞育解除作用,结果表明:加温处理是桑螟越冬幼虫滞育解除的主导因子,30℃时经过4d即可化蛹,平均化蛹前期9.7d,平均蛹历期7.6d,平均蛾历期3.6d;20℃时最短10d化蛹,平均化蛹前期23.5d,平均蛹历期17.7d,平均蛾历期5.4d。30℃对越冬桑螟化蛹前期的发育比20℃有利,而20℃时桑螟蛹期的成活更高,有利于延长蛹期光照总时长,提高羽化率。低温刺激、不同光周期对越冬桑螟幼虫滞育解除无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促使一化性柞蚕蛹解除滞育,羽化产卵,破解河南柞蚕区秋季缺种问题,对春蚕蛹进行了微量β-蜕皮激素注射试验。试验初步表明,当药物稀释倍数为1∶16~1∶18时,羽化率可达到88.5%~95.5%,并且死蛾率低,单蛾产卵量和蚕卵孵化率基本符合制种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7.
柞蚕化性变化受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所控制,光照是环境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子。滞育蛹随光能的积累,引起了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其滞育的解除,羽化率的高低,因品种、光源、照匝、时间以及种茧摆设方式等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别。在昼友光周掷 小时的感光时间内,二化变一化的青黄种,因二化血缘强势大,感光30天后,羽化率达98%,而河33一化血缘强势大,羽化串仅64%,荧光灯具有温度低,照射面积内强度大而均匀,白色光谱成分多,解除滞育效果比水银灯、白炽灯好,元以40瓦荧光灯,贿匝50—100厘米为优,种茧摆设方式,以木盒排装为好。拌装蛹茧时,有茧蒂一端向上,与光面呈垂直面,突出蛹曰邵分,位光能充分作用于脑神经,促进脑神经纲回分泌活动中发生变能作用大,有利于推动回激素的分泌,加速滞育蛹的活化过程,促进变态的形氏 此珐克厦了穿挂方式茧粒相互紧贴、背光等缺点,羽化率技穿挂方式为高。柞蚕蛹解除滞育的方法,是“一化二放”秋柞蚕制种的有效括施,已在生产上开始使用,必将有力地促进柞蚕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选择柞蚕5龄幼虫以及前滞育期、滞育期和解除滞育后发育前期、中期、后期的柞蚕蛹分离卵巢细胞,利用新研制的柞蚕细胞培养基MLM-45,在不同温度、pH值及渗透压条件下进行柞蚕卵巢细胞的体外培养,探究最佳培养条件及卵巢细胞取材的最佳发育时期。用台盼蓝染色活细胞计数方法,测定不同条件下用MLM-45培养基培养的不同发育时期柞蚕卵巢细胞的活力,当在27℃、pH 6.3、渗透压325 mOsm/kg的条件下培养30 d时,上述各发育时期柞蚕卵巢细胞的存活率最高,并且5龄幼虫、前滞育期和解除滞育后发育前期的卵巢细胞出现了增殖,其增殖率分别为54%、64%和2%,滞育期及解除滞育后发育中期和后期的卵巢细胞存活率也分别达到99.6%、96.6%和92.4%。在此最佳培养条件下,各发育时期柞蚕卵巢细胞培养2个月后其形态以圆形和椭圆形为主,尤以5龄幼虫和前滞育期蛹卵巢细胞的培养效果最好,细胞增殖7~8倍,是适于以MLM-45培养基培养的最佳发育时期柞蚕卵巢细胞。  相似文献   

19.
家蚕二化性品种的卵滞育与否受上代环境影响,25℃高温明催青将产滞育卵,而15℃低温暗催青将产非滞育卵。为探究催青温度调控二化性家蚕滞育的分子机制,对从家蚕卵巢细胞中克隆的家蚕滞育激素受体基因(Bmdhr)的5种cD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Bmdhr基因的5种cDNA由相同的mRNA转录本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而来,其中Bmdhr mR-NA-1与Bmdhr mRNA-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同,Bmdhr mRNA-4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家蚕滞育激素BmDHR-1的序列相似度达99.2%。将家蚕二化性品种秋丰的蚕卵用蛾区半分法分成2组,分别以15℃暗催青和25℃明催青,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催青温度对家蚕不同发育时期及蚕体组织中Bmdhr基因mRNA转录的影响。结果显示:Bmdhr mRNA-1主要在蛹期卵巢中表达,在对滞育激素最敏感的化蛹后4 d时,其转录水平急速上升至峰值,并且高温催青的转录水平高于低温催青;Bm-dhr mRNA-4主要在各发育时期的蚕体血液中表达,特别是在高温明催青条件下,其在蛹期血液中的转录水平是低温暗催青的7.7倍,说明BmDHR-4可能是决定家蚕二化性品种卵滞育与否的关键因子之一;Bmdhr mRNA-5在化蛹后2~3 d的卵巢中转录水平高,且低温催青的转录水平高于高温催青,化蛹后3 d其转录水平开始下降,至化蛹后4~5 d 2种催青处理间的转录水平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阐明家蚕滞育的分子机制积累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0.
昆虫激素类似物对柞蚕滞育蛹活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以蛹滞育。为了探讨昆虫激素类似物对柞蚕滞育蛹的生理作用,我们对柞蚕滞育蛹进行了注射不同种类、剂量的昆虫激素类似物的试验,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柞蚕为二化性品种杏黄的秋茧。依据柞蚕滞育蛹的形态标志[1],确认其完全进入滞育状态。供试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为JHA,为日本产增丝剂;蜕皮激素类似物MH日本产20-羟基蜕皮酮;抗保幼激素AJH为日本产咪唑类化合物SSP-1(30%粉剂)。1.2试验方法将柞蚕滞育蛹翅缘周围用70%乙醇消毒,用微量注射器将药物从节间膜注入滞育蛹体内。保护温度23℃、湿度70%。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