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大庆地区盐碱土壤为样品经苏丹黑B染色、尼罗蓝染色分离出6株具有聚-β-羟基脂肪酸酯(PHA)合成能力的菌株,选取产量较高的DQ-4进行鉴定,通过细菌形态学鉴定、16S rRNA分析并结合其生理生化特性,将菌株DQ-4鉴定为嗜盐单胞菌(Halomonas sp.)。GC-MS分析表明,菌株DQ-4合成的聚合物具有与PHA标样相似的峰值。FT-IR分析显示,菌株DQ-4合成的聚合物在1 726、2 980、2 934、2 876 cm~(-1)处出现了PHA的特征性吸收峰。因此,将其产物确定为PHA类化合物。菌株DQ-4的最适生长条件,温度38℃、p H值=9、转速160 r·min~(-1)、500 m L锥形瓶的装液量为100 m L,此条件下菌株DQ-4的PHA产量可达5.88 g·L~(-1)。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α-蒎烯衍生物的杀虫活性,以α-蒎烯为原料,经过Br 取代合成了化合物1-溴-2-(溴甲基)-7,7-二甲基[4.1.0]庚-2-烯,经过氧化合成化合物马鞭草烯酮。通过化合物马鞭草烯酮在胺化的条件下合成了3-甲氧基-4-羟基苯基-α-蒎烯马来酰亚胺基酰腙、(10z)-N-(5.7.7-三甲基[4.1.0]庚-4-乙二胺-3-亚基)环己胺、N-环己基-5.7.7-三甲基[4.10.]庚-4-乙二胺-3-胺、(10z)-N-(5.7.7-三甲基[4.1.0]庚-4-乙二胺-3-亚基)苯胺、以及5.7.7-三甲基-N-苯基[4.1.0]庚-4-乙二胺-3-胺,得到了7种不同的α-蒎烯衍生物。采用1HNMR、GC-MS等分析手段进行表征。经过比较分析,化合物3-甲氧基-4-羟基苯基-α-蒎烯马来酰亚胺基酰腙和(10z)-N-(5.7.7-三甲基[4.1.0]庚-4-乙二胺-3-亚基)苯胺对大麦虫( Zophobas morio)的毒力作用比较理想,二者在质量浓度为100mg · L-1、时间为72h时,大麦虫的死亡率分别为70.92%和86.88%,说明α-蒎烯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在培养基上研究了从大豆胞囊线虫的胞囊上分离到的厚垣轮枝菌(Verticilliumchlamydosporium)的两个菌株[菌株Ⅰ,从黑龙江省安达分离的(AV),菌株Ⅱ,从辽宁省沈阳分离的(VC)]常用杀菌剂多菌灵及除草剂已草胺和威霸的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浓度的多菌灵(0.1,1μg·mL(-1))处理下,菌株Ⅰ和菌株Ⅱ的菌丝生长几乎不受影响,或仅受到轻微地抑制。两菌株在其它较高浓度(10,50,100μg·mL(-1))处理下都表现受到抑制.在观察的所有浓度的乙草胺处理对菌株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地抑制,其中,在1,50μg·mL(-1)处理下受到抑制较轻;菌株Ⅱ仅在500μg.500μg·mL(-1)浓度处理下受到明显抑制,而在其它浓度(1,10,50,200μg·mL(-1))抑制程度较轻。在用威霸处理试验中,菌株Ⅰ在浓度10μg·mL(-1)的处理下受到抑制较轻,在其它浓度(1,50,200,500μg·mL(-1))的处理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菌株Ⅲ仅在200,500μg·mL(-1)的处理下受到完全抑制,在其它浓度处理下受到的抑制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4.
将ECO1、ECO2、ECO3和ECO-mixture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菌株接种于牛体胆囊培植牛黄.测定接种前后胆汁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酶)活性及培植1a后牛黄产量及胆红素含量.结果表明.ECO1、ECO2菌株的β-G酶活性,牛黄胆红素含量比ECO3菌株、ECO-mixture菌株明显升高(P<0.01),但牛黄产量明显偏低(P<0.01);ECO-mixture菌株的β-G酶活性、牛黄胆红素含量比ECO3菌株明显升高(P<0.01),但牛黄产量相近(P>0.05).综合判断ECO-mixture菌株是培植牛黄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5.
以牡丹种皮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法研究酶解辅助乙醇提取木犀草素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果胶酶0.05 g· L-1、酶解温度45℃、pH值4.5条件下进行酶解孵育180 min后,在m(牡丹种皮)∶V(乙醇)(料液比)=1 g ∶10 mL、乙醇质量分数为80%、匀浆4 min条件下提取2次,木犀草素提取率最高可达3.241 mg· g-1,相对乙醇提取法木犀草素提取率提高了4.30倍。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筛选到具有抑菌效果且产蛋白酶的菌株H进行分类地位的确定,同时对其产蛋白酶的条件进行优化,以期为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生理生化、电子显微镜扫描及16sR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明确菌株H的分类地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菌株H产蛋白酶条件进行优化,并检测其优化前后对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菌株H鉴定为高知芽孢杆菌(Cytobacillus kochii);菌株H产蛋白酶的优化条件为:pH8.0、葡萄糖20.0 g·L-1、蛋白胨8.0 g·L-1、MgSO4 1.0 g·L-1、CaSO4·2H2O 0.1 g·L-1,在装有50 mL发酵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接种2.5 mL108 CFU·mL-1的种子液,培养24 h后蛋白酶活力达到402.2 U·mL-1,较初始培养条件下的蛋白酶活力提高13.92倍;优化后菌株H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  相似文献   

7.
大菱鲆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全身呈弥漫性出血的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肝脏、腹水和肾脏中分离到3株菌落形态相同的优势菌,取菌株L一59231通过注射(菌液浓度分别为4×10^8、5×10^7cfu/mL,剂量0.1mL/尾)、灌喂(4×10^6cfu/mL,0.5mL/尾)和创伤浸泡(4.7×10^5cfu/mL)三种途径对大菱鲆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以上三种途径均可造成大菱鲆的发病,灌喂感染和创伤浸泡对试验鱼的感染率为100%和57.1%,未发现死亡;注射感染的死亡率分别为100%和71.4%。药敏试验表明,庆大霉索、四环索、氯霉素、红霉素、链霉素等对L-59231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该菌呈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阳性,接触酶阴性,V—P试验阴性,硝酸盐还原反应阳性。根据《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所描述的弧菌属的生理生化特性,综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16SrRNA基因序列等试验结果,可将L-59231菌株鉴定为创伤弧菌。  相似文献   

8.
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里氏木霉Rut C-30固体发酵生产α-半乳糖苷酶的培养基组分(碳源、氮源)及培养条件( pH值、含水量)进行优化研究,以提高里氏木霉Rut C-30生产α-半乳糖苷酶的效率。结果表明:里氏木霉Rut C-30固体发酵生产α-半乳糖苷酶的最优碳源为玉米芯与甘蔗渣复合碳源;最优氮源为硫酸铵与牛肉膏复合氮源。经正交试验分析各因素对里氏木霉Rut C-30固体发酵生产α-半乳糖苷酶的影响,显著性大小依次为:初始pH值>初始含水量>复合氮源配比>复合碳源配比;固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优配方为:玉米芯与甘蔗渣配比4∶1、硫酸铵与牛肉膏配比1∶1、初始含水量1 g∶4 mL(碳源与营养液质量体积比)、初始pH值9.0。在此优化条件下经发酵产酶培养,获得的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为256.497 U/g。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α-蒎烯衍生物3-甲氧基-4-羟基苯基-α-蒎烯马来酰亚胺基酰腙对病原菌的作用机理,采用平板扩散法研究了α-蒎烯衍生物对山核桃干腐病原菌( Botryosphaeria fusisporae)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衍生物可以抑制山核桃干腐病原菌生长,最大抑制率为63.37%,EC50为0.0594 g· L-1,可导致山核桃干腐病菌菌丝体生长缓慢、质量减轻、菌液中pH值减小程度逐渐变大、电导率明显升高、大分子物质的吸光值增大、可溶性蛋白增加、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说明α-蒎烯衍生物主要改变病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正确认识桉树的耗水规律,利用热扩散探针法对2~3年生尾巨桉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动态特征,并利用自动气象站同步测定林分气象条件,分析各气象因子与液流的关系。结果表明:2~3年生尾巨桉树干液流白天变化幅度较大,呈单峰曲线,占全天液流量的85%以上,变化特征与4年生尾巨桉相似,日平均树干液流密度为5.06 mL· h-1· cm-2较4~6年生尾巨桉日平均液流密度大,夜间液流曲线平坦且较弱,夜晚平均树干液流密度为1.79 mL· h-1· cm-2是4年生的3.8倍。不同月份间晴天的树干液流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天气条件下,晴天的液流启动时间最早(7:00),达到峰值所需时间最短(4.5 h),且液流峰值最大(18.47 mL· h-1· cm-2),持续时间最长,日液流量也最大;其次是阴天,最后为雨天。2~3年生尾巨桉树干液流密度与大气温度、风速、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以及水汽压亏缺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空气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68、0.127、0.903、0.909、0.778、-0.626,这与4年生尾巨桉影响因子略有不同;日耗水量与大气温度、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空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489、0.489、0.523、0.408、-0.184。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北冬虫夏草优良菌株与母种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引进的北冬虫夏草菌株中筛选出适合山西省栽培的优良菌株,并且对北冬虫夏草的母种培养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4个北冬虫夏草菌株中,C1菌株的栽培性状明显优于其余菌株;筛选的最适母种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蔗糖2%,蛋白胨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琼脂2%。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别利用紫外线(UV)、硫酸二乙酯(DES)和亚硝酸钠(Na NO2)诱变及UV和DES,UV和Na NO2复合诱变方法处理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菌株,经液体发酵筛选,选择纤维素酶活性较高菌株并分析其液体发酵条件。在UV照射300 s,Na NO2处理10 min条件下获得4株稳定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其中M213纤维素酶活比原始菌株提高32.24%;运用正交试验优化M213菌株培养条件,筛选得到最佳产纤维素酶培养条件:23.5 g·L-1麸皮和玉米秸秆,3 g·L-1(NH4)2SO4和豆饼粉,碳氮比8.1,pH 5.5,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24 h,接种量10%(V/V)。优化后M213纤维素酶活性可达48.42 U·m L-1,比优化前提升1.21倍。研究选育获得产纤维素酶能力较稳定菌株M213,可为后续大规模培养与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从铜陵新桥矿区的高硫矿堆废水中分离一株嗜酸菌S t1,经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分子鉴定,确定其为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该菌株分别在含有FeSO4·7H2O、S0、黄铁矿石颗粒(FeS2)的9K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结果嗜酸菌S t1对Fe2+氧化速率最快,培养到36h时溶液中44.1g·L-1 FeSO4·7H2O有95%被氧化;S0为能量底物的培养体系中,培养到26d时培养液中SO42-浓度达到2.2412 mg· mL-1,pH值降至1.18;黄铁矿石颗粒(FeS2)为能量底物的培养体系中,SO42-平均生成速率为1.3602 mmol·L-1·d-1,黄铁矿石颗粒氧化速率达到0.068mmol·d-1·g-1。  相似文献   

14.
经紫外线照射、亚硝基胍处理和药剂诱导,分别从灰霉病菌野生敏感菌株XY6-1S获得高抗腐霉利菌株XY6-1R052、XY6-1R140和XY6-1R202,其EC_(50)>100,μg·mL~(-1)、MIC>1 000μg·mL~(-1).在1~4μg·mL~(-1)药剂浓度下,敏感菌株菌丝呈现不同程度的形态异常,甚至细胞壁破损,而抗性菌株菌丝未有明显改变.在含20μg·L~(-1)以上蔗糖或1.25 g·L~(-1)以上NaCl培养基上,抗药菌株菌丝生长明显差于敏感菌株,表明前者比后者对高渗透压敏感.另外,抗药菌株菌丝相对电导率显著高于敏感菌株,显示抗药菌株细胞膜透性明显改变,因而导致电介质渗漏.在含药培养液中,敏感菌株菌丝甘油含量急剧上升,提高904.63%,而抗药菌株菌丝甘油含量仅增加20.54%~44.00%,因此对于高渗环境,敏感菌株具有较好的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能够有效的降解废水中的尿素,从土壤中筛选出具有较高降解尿素能力的菌株4株,分别隶属于葡萄球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微杆菌属,其中克雷伯氏菌属占优。试验考察了pH、尿素浓度、葡萄糖浓度、氨氮浓度等因素对所筛选出菌种单菌株及混合菌株降解尿素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8.5,进水葡萄糖浓度0~1000mg·L-1,尿素浓度低于300mg·L-1的条件下,各菌株表现出较高活性,其中最大活性为0.649U;氨氮浓度对菌活性影响很大,进水氨氮浓度宜控制在70mg·L-1以下。  相似文献   

16.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柳桉、邓恩桉和尾巨桉3种桉树林地根际土壤解磷细菌进行分离和筛选,并对其解磷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3种林分根际土壤中均存在大量的解磷细菌,其中的解有机磷细菌数量为(2.23~4.17)×104cfu·g-1,溶无机磷细菌数量为(2.05~4.00)×104cfu·g-1,解有机磷细菌数量多于溶无机磷细菌数量.不同林分根际土壤解磷细菌数量分布有差异,其数量大小为:柳桉尾巨桉邓恩桉.(2)筛选到12株溶无机磷细菌和14株解有机磷细菌,且不同解磷细菌的解磷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12株溶无机磷细菌在无机磷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为55.854~367.169μg·m L-1,最大为P7菌株;14株解有机磷细菌在有机磷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为11.374~30.330μg·m L-1,最大为YP菌株.溶无机磷细菌溶解的无机磷含量与蒙金娜无机磷培养基的p H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解有机磷细菌分解的有机磷含量与卵黄培养基的p H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综上所述,26株解磷细菌中,P7菌株溶解无机磷的能力最强,YP8菌株分解有机磷的能力最强,这两个菌株可作为下一步研制桉树微生物肥料的重点菌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已有研究表明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Hc-hrg-2属于血红素应答基因,高浓度血红素的刺激可导致该基因的转录水平上调,但其在血红素调控中的功能尚缺乏研究。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血红素合成缺陷型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hem1敲除株,通过异源表达Hc-hrg-2对该敲除株进行表型拯救试验,以期验证Hc-hrg-2参与细胞内血红素转运的功能。 【方法】以S. cerevisiae BY4741基因组为模板,设计引物,扩增获得hem1(SGD:S000002640)基因序列5' 和3' 侧翼区同源臂;同时以pYES2-CT质粒为模板设计引物,扩增获得筛选标记URA3序列;利用两次重叠PCR技术依次将测序正确的上游同源臂、URA3、下游同源臂序列串联成基因敲除组件,并通过醇沉法对敲除组件进行纯化。采用醋酸锂转化法将纯化的敲除组件转化至BY4741感受态细胞中, 经SD/- URA(含250 μmol·L-1 5-氨基乙酰丙酸(ALA))培养基筛选,并利用多对引物进行PCR鉴定,以验证Δhem1敲除株的正确性。同时以含有H. contortus 浙江株Hc-hrg-2 序列(GenBank:MK371241)及其功能域缺失序列Hc-hrg-2(Δgst-n)Hc-hrg-2(Δgst-c) 的质粒为模板,利用特异性引物分别进行PCR扩增,通过无缝克隆将扩增得到的目的片段插入酵母pESC-LEU表达载体,经PCR鉴定以及测序验证后,采用醋酸锂转化法将正确的表达载体转化至Δhem1感受态细胞中,通过SD/- URA/- LEU(含250 μmol·L-1 ALA)培养基筛选以及PCR鉴定验证阳性异源表达株的正确性。通过比较Δhem1敲除株及其各异源表达株在含有或不含有250 μmol·L-1 ALA的SD/- URA/- LEU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进一步验证敲除株的表型同时排除表达载体对表型的影响。用2%半乳糖对含有阳性表达质粒的敲除株进行诱导,取部分菌液进行超裂破碎,收集蛋白,通过Western Blot鉴定目的蛋白的表达;剩余菌体用去离子水重悬至OD600 = 0.2,用去离子水进行5倍比稀释,取4 μL稀释后的菌液点至含有250 μmol·L-1 ALA或者不同浓度血红素的诱导平板上,28℃培养2—3 d后比较敲除株的生长情况。【结果】成功获得hem1基因敲除株Δhem1,与野生株相比,Δhem1不能合成血红素,需外源添加ALA(250 μmol·L-1)或血红素(≥ 10 μmol·L-1)才能生长,且异源表达株和敲除株的表型一致。Western Blot结果表明2%半乳糖能诱导Hc-hrg-2及其功能域缺失基因在敲除株中成功表达,且表达Hc-hrg-2能够在低血红素浓度下(≤ 1 μmol·L-1)促进酵母对血红素的摄取,拯救敲除株的生长缺陷,其硫氧还蛋白样结构域(GST-N)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C末端结构域(GST-C)的缺失会降低拯救的效果。【结论】捻转血矛线虫血红素应答基因Hc-hrg-2可促进细胞对血红素的摄取,其GST-N和GST-C功能域在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为后续深入研究捻转血矛线虫的血红素转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腐败的纤维质中分离筛选得到10株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与实验室保存的9株菌株一起做产酶发酵,其中B2酶活性最高,为24.4 U·mL﹣1,经菌种鉴定为黑曲霉,其β-葡萄糖苷酶最适合的pH值为4.5,最适温度为65℃,在pH值3.0~10.0较稳定;温度稳定性较好,在65℃保温120 min后仍有61.6%的相对活性;终浓度为5 mmol·L﹣1的Fe2+和Mn2+对酶活性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该酶较好的热稳定性和pH值稳定性使其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连续稀释法从牛粪堆肥中筛选到一个可以较好的降解秸秆产氢的菌系CYY,该菌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8.5,在秸秆培养基中,氢气产量为90 mL·L-1 culture。采用改良的Hungate厌氧滚管法,从菌系CYY中筛选到一株降解秸秆产氢效果较好的纯菌CYY-9,此菌为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8.5,利用秸秆产氢量为86 mL·L-1culture。将菌株CYY-9以一定比例添加到菌系CYY中,研究发现:当菌系培养到40 h左右时,以4%的比例接种菌株CYY-9,菌系的产氢能力最强,产氢量达到103 mL·L-1 culture,与原有菌系相比,产氢量增长了12.9%,秸秆降解率增长了49.2%,达到了对菌系生物强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对江苏地区分离到的1株疑似鸭肝炎病毒毒株(JS株)进行传代繁殖、雏鸭回归试验和理化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该毒株能在鸭胚上进行传代繁殖,E1~E6代鸭胚毒的ELD50为10438·02 mL-1 ~10617·02 mL-1;攻毒的雏鸭可产生与I型鸭肝炎病毒相同的症状和病变;3,7,14日龄易感雏鸭的LD50分别为1055·02 mL-1,10517·02 mL-1,10383·02 mL-1;病毒对氯仿、乙醚和胰酶不敏感,对酸(pH 30)稳定,对热不稳定。进一步进行交叉中和试验、交叉被动保护试验和VP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的抗原性与经典1型DHV差异显著;VP1序列与多株1型DHV的同源性在693%~933%;从进化关系来看,与韩国株的亲缘性最近。JS株属于我国流行的新型鸭肝炎病毒(命名为N\|DHV\|JS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