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农机动力总量分析模型在农业机械化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析了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种植业劳动均负担的作业面积,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及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建立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农机动力总量分析模型,该模型反应了农机总动力与劳均播种面积,农民的收入水平及粮食单产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1全县种植业情况平山县位于石家庄市西北部,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辖区面积2648km2,耕地面积30133hm2,其中水浇地面积17000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6.42%;旱地13133.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3.58%。全县23个乡镇,总人口47.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31万人,人均耕地0.0743hm2。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贵州省普安县气候及耕地面积情况,介绍了构建灰色数列预测模型的6个步骤,即序列生成、均值生成、建立GM(1,1)模型、还原生成、可靠性检验、外推预测。根据1998~2007年普安县的耕地面积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普安县耕地面积灰色数列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了可靠性检验,拟合精度较高,可进行外推预测。基于构建的灰色数列预测模型对普安县2009~2012年的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进行了外推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09~2012年,普安县预期耕地面积将减少1 050 hm2,年均减少270 hm2,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际值接近,预测误差较小,是基本可信的。  相似文献   

4.
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劳动力剩余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新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定义尚不清晰。文章研究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估算方法,提出农村种植业中农事阶段划分方法,建立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劳动力需求估算模型。提出两种衡量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劳动力剩余程度方法并分别建立指标估算模型。两个模型分别是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数量估算模型和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劳动力剩余率估算模型。为方便模型使用,提高估算方法准确性,给出相关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数据获取和处理方法。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估算绥化市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数量及比率。  相似文献   

5.
茶秆竹林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应用趋势面分析 ,采用 2因子 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的原理与方法 ,建立茶秆竹林生物量与立竹密度 ( N)和胸径 ( D)关系的回归模型 ,分析单因子产量反应 ,建立边际产量模式 ,同时进行生产弹性分析和探讨 2因素的交互作用 .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能很好地反映生物量、密度和胸径三者之间的关系 .D和 N单独作用时 ,林分的最佳密度为 1 843 5株 /hm2 ,平均胸径为 5.73 cm.生产弹性系数 EP<0 ,说明现存竹林密度 N=1 981 5株 /hm2偏大 .立竹密度与胸径的交互作用非常明显 ,N和 D分别介于 1 5750~ 2 0 2 50株 /hm2 和 4.5~ 6 .5cm时 ,茶秆竹的生物量可获得最佳值  相似文献   

6.
水稻种植适宜性评价及指标选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合理配置耕地资源,科学制定种植业产业规划,以江苏省仪征市为研究对象,筛选、确定13个指标,基于“仪征市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层次分析模型、隶属函数模型进行水稻的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仪征市高度适宜区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10.20%,适宜耕地面积占56.08%,勉强适宜地区占25.50%,而不适宜耕地面积为8.22%。调查的水稻实际单产与评价获取的适宜度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2=0.1964,319个样本),且高度适宜区的水稻实际产量高于勉强适宜区、适宜区,不适宜区的水稻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参评因子的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模型与AHP决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宁洱县的耕地植烟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宁洱县适宜植烟的耕地面积为5 598.54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0.44%;高度适宜植烟的耕地面积为769.37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4%。其中,以宁洱镇高度适宜和适宜植烟的面积最大,达2 449.55 hm2;而黎明乡适宜植烟的耕地面积最小,仅84.30 hm2。在目前的种植制度下,不适宜和勉强适宜种植烟草区域的种植制度基本合理,适宜种植烟草区域应积极推广烟草的种植,而高度适宜烟草种植区域的烟草种植面积应该适当扩大,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垦区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粮食商品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机械化率(农业机械化程度)居国内领先的大型国有农场群.长期以来,垦区种植业一直以小麦、大豆和杂粮为主,机械化率较高(田间作业机械化率达95%),而水稻种植面积到1985年只有2.59万hm2.1986年,垦区提出了"压麦、稳豆、发展水稻"和"以稻治涝"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针和发展战略,随着水稻生产"三化"栽培、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水稻生产"六化"建设的提出,垦区水稻生产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九五"期间发展更快.到2000年底,水稻种植面积超66.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3%),公顷产超7500kg,总产超50亿kg(占粮食总产的64.9%).水稻已成为垦区粮食作物的主栽品种,是垦区粮食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9.
高寒地区旱作小麦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伦贝尔市是我国北方优质春小麦生产基地,耕地面积188.19万 hm2,以旱地为主,旱地面积186.72万hm2,占耕地面积的99.2%,为典型的“雨养农业”。呼伦贝尔小麦年播种面积在14.5万hm2,是呼伦贝尔市主栽作物之一,主产区位于大兴安岭及大兴安岭以西的高寒地区,种植生产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经营,采用优质良种和相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产量达到3000~5250kg/hm2,实现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现将呼伦贝尔市小麦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温室种植业(包括塑料大棚、无土栽培、玻璃温室栽培等),由于可控程度高,植物营养得到保证,病虫害防治的次数、化肥的用量及水的耗量相对较少,还可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和降低生产成本,且能提高产量和品质,因而有其很大潜力。近15年来,全世界的温室种植业有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世界的温室种植业的总面积为:3979000hm2,占其总面积的84.7%;直接覆盖的种类(波动种类的)有:44300hm2,与玻璃温室的面积持平,占其总面积的1%;小拱棚与塑料温室的面积为:257200hm2和238200hm2,分别占世界温室总面积的6.5%和6%。其地理分布为:亚洲:3370100hm2,占世界温室…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四川省射洪县1981—2010年30a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统计资料定量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区域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总产值、降低农业劳动力的使用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业的种植结构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1 682个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通过门限效应模型和样本选择修正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市场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门限效应模型分析得出人均基本需求农地的面积为0.068 hm~2,即人均年基本需求粮食为466.27 kg。2)农业机械化水平对门限前后的农户市场化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门限前的农户市场化程度就提高0.496个单位,门限后的农户市场化程度就提高0.67个单位。3)自我农机作业方式和外包农机作业方式都对门限前后的农户市场化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户主不健康和转出土地对农户市场化程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社会资本、粮食价格、人均土地面积、复种指数、平原地区对农户市场化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重点提高平原地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程度,关注农户健康问题,增加家庭社会资本,鼓励农户复种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而促进农户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农业劳动力特征、土地细碎化与农机社会化服务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下降,老龄化和女性化趋势明显。农业机械化是应对农村人口变化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研究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农业劳动力变化的补充以及相关的制约因素。基于江苏和安徽省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特征以及耕地细碎化对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耕地环节和收割环节分别有70.54%和66.83%的农户会全部采用农机社会化服务。老龄户和女性户由于体力、技术等原因会更加偏向于采用农机社会化服务;耕地细碎化则阻碍了农机服务的采用。因此,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对土地进行规整降低细碎化程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用ARIMA、双对数函数、虚拟变量等经济计量模型测算了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消费需求增加和耕地保护政策及其执行力度对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青岛市的耕地数量安全的影响。结果显示:未来10年,青岛市人口将以每年近0.65%的速度递增,平均每年净增4.65万人,到2015年将达到774.34万人,为解决新增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需增加耕地1751.09hm^2;过去20年青岛市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耕地减少0.63万hm^2,到2005年减少至48.43万hm^2,2010年将减少到38.37万hm^2;小康型消费水平要求2010年耕地的最低保有量为48.60万hm^2,到2015年为50.12万hm^2,富裕型消费水平要求到2010年耕地的最低保有量为54.00万hm^2,到2015年为55.69万hm^2;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的耕地安全形势并不理想。针对影响耕地数量安全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对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和湖北省咸宁市丘陵地区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平原地区农地利用率和农业劳动力产出水平均高于丘陵地区,同时平原地区农地利用的机械化程度更高,农户土地利用规模更大。但平原地区农作物种类更单一,近30年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的比率也更大,且平原地区农地利用的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机会成本也大于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深入了解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参与的主要因素,引导劳动力资本存量向更优、更好方向转移。【方法】以河南省728家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劳动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随着劳动力年龄的增长,其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劳动的概率呈逐渐下降趋势,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参与非农劳动,受教育程度、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对其非农参与也具有显著影响;相比河南省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参与概率较低。【建议】政府应加大公共服务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教育投入,加大非农就业宣传力度,对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行为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深入了解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参与的主要因素,引导劳动力资本存量向更优、更好方向转移。【方法】以河南省728家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劳动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随着劳动力年龄的增长,其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劳动的概率呈逐渐下降趋势,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参与非农劳动,受教育程度、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对其非农参与也具有显著影响;相比河南省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参与概率较低。【建议】政府应加大公共服务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教育投入,加大非农就业宣传力度,对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行为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8.
陕南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陕南地区1998~2004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速度、程度以及生态承载力时间和空间动态变化,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陕南地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土地利用程度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陕南地区耕地、水域面积总量及其比例急剧减小,林地、未利用土地情况相反;各种类型土地面积变化速度,时间和空间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程度不断降低;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递减,耕地减少量与其余土体类型增量失衡致使总生态承载力降低。陕南"三市"土地利用程度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回归分析表明两者之间符合Linear(拟合直线)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平行性明显,表明"三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在一定范围内随土地利用程度的减弱(增强)而有所降低(提高),且增减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9.
尹力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461-15462,15524
根据1978~2008年相关数据,分析了邯郸市耕地-粮食-人口系统的动态变化,计算了耕地压力指数,并分析了该指数的动态变化及成因。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邯郸市耕地面积及其人均量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及人均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受其影响,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最后探讨了缓解耕地压力的调控策略,指出保持区域内一定数量的耕地、种植高产作物、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缓解耕地压力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利用图层叠加求交的方法,把合水县土壤图、农用地地块图和行政区划图叠加求交,得到5487个评价单元。选取2012年≥10℃积温、年降水量、有机质、有效磷、耕层厚度、剖面构型、地貌类型、坡向和坡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分析模型,采用特尔斐法和隶属函数拟合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和隶属函数,最后使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加法模型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通过IFI大小来划分合水县耕地地力等级。结果一等地综合评价指数IFI〉0.920 0,占耕地总面积的2.71%;二等地IFI为0.920 0-0.885 0,占16.93%;三等地IFI为0.885 0-0.7250,占45.58%;四等地IFI为0.7250-0.6250,占26.82%;五等地IFI〈0.6250,占7.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