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在黑龙江省帽儿山国家生态站内,在20 m的固定样地内基于规则格网调查法,采用陷阱法逐日采集2015年8月30日至11月21日的地表甲虫,以揭示气温变冷季节地表甲虫小尺度空间的逐日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调查中共捕获地表甲虫1 332只,隶属于5科、27个物种。在气温逐渐降低的季节,帽儿山红松人工林小尺度的物种组成以步行虫科、隐翅虫科、埋葬甲科和象甲科物种为主。随着气温的降低,地表甲虫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群落丰富度整体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存在日间波动性;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这种逐日动态趋势和温度有显著的相关性;这种逐日变化表现出物种之间的差异,步行虫科和埋葬甲科物种较多的活动于相对温暖的9月,而隐翅虫科物种则在相对较冷的10月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盆栽模拟对比试验,于2008年8月研究了城市居民区绿地、城区道路绿化带与郊区林地3种土壤条件下的水分变异对火炬树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模拟的郊区林地(土壤含水量22.63%)-城市居民区绿地(14.21%)-城区道路绿化带(9.90%)的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火炬树的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逐渐从“单峰型”...  相似文献   

3.
运用相关分析及响应函数分析,研究了当年及前一年生长季气温变化对人工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木材生长轮宽度和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年初生长期及生长缓慢期的气温变化对人工林落叶松生长轮宽度影响强烈,初生长期及生长缓慢期的气温升高有利于提高落叶松的径向生长量,特别是有利于提高早材的生长量;前年初生长期及生长缓慢期的气温变化对落叶松的生长量也有影响,但不如当年生长季气温变化的影响显著。当年生长季气温对落叶松木材密度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前一年初生长期及生长缓慢期的气温变化对早材密度的影响强烈,此阶段的气温过高不利于落叶松木材密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以4种高粱类型中的12个材料为试材,用多探头温度自动测定记录仪研究了高粱植株表面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粱植株表面温度变化分低温稳定阶段、稳定上升阶段、高温波动定阶段、波动下降阶段和稳定下降阶段5个阶段.午间的高温波动定阶段是研究冠气温差的最佳时段,但存在温度浮动大而且频繁的特点,温度波动易导致试验误差.在温度稳定上升阶段,品种间以及品种与气温的差异表现相当稳定,重复率较高,此阶段也可以作为研究植株体表面温度和气温差异的合适阶段.不同高粱类型间、品种间表面温度存在差异,且在一日当中品种间温度差异表现不尽相同;午间温度低的品种,在温度上升阶段升温较快,品种间差异比午间还要高.这一研究结果为认识高粱的体表温度特征和利用体表温度作为筛选高粱抗旱、高产基因型的指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温胁迫对辣椒产量的影响,为辣椒专用品种选育和丰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4个辣椒品种露地长季节栽培,研究整个生育期各温度阶段的产量。[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露地栽培辣椒生长最适宜的时间短(6月16日—7月15日和8月16日—9月15日),温度范围为20.70~30.74℃。高温期(7月16日—8月15日)辣椒1号和辣椒1-1号产量分别是高峰产量的38.21%和51.74%,早熟1号和晚熟1号辣椒分别为48.10%和72.38%。高温胁迫后,辣椒1号、辣椒1-1号和晚熟1号辣椒较早熟1号辣椒增产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辣椒1号和辣椒1-1号高温前的产量与后期产量(7月16日—10月15日)的百分比分别为42.34∶57.66,39.50∶60.50,早熟1号辣椒相应为47.79∶52.21,晚熟1号辣椒相应为20.25∶79.75。[结论]在长江中下游夏季高温地区,长季节露地栽培辣椒,应采用温床或冷床提前育苗,带花蕾壮苗定植,早管早发,将辣椒开花结果的盛期安排在适温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武冈市7~9月日最高气温精细化预报方法进行研究。[方法]利用2009~2010年T213和欧洲中心ECMWF模式产品及相应时段内测站的日最高气温,用多因子相似预报方法动态优选预报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多模式集成MOS方法,经动态地订正模式误差和回归误差后,得出动态预报方程,制作24~120 h武冈市7~9月日最高气温预报。[结果]经样本优选、误差订正得到的武冈市7~9月日最高气温方程,经多次随机抽样,并做F检验,可通过显著水平为0.1的检验。[结论]这种方法具有预报模式中外结合、充分利用多个模式的有用信息、吸取各自的优点,考虑本地局部环境因素,减少模式误差和回归误差,利于提高预报精度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温、湿度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及梢内着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若虫及茶梢内着卵量的种群动态,以及温湿度对茶园中叶蝉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成虫、若虫及梢内着卵量均有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且成虫、若虫和卵三者都呈显著的正相关。②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若虫虫口数量受田间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温度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影响最大,茶梢内假眼小绿叶蝉的着卵量与温度关系很密切,气温高于28℃或者低于20℃都不适宜小绿叶蝉产卵繁殖。③对温度和田间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种群数量及梢内着卵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若虫虫口数量、茶梢内着卵量呈现Yield Density模型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长期施肥对休闲季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彦军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6):3164-3174
【目的】在农作物-休闲轮作系统中,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休闲季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的变化机理,为科学调控黄土高原雨养区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依据。【方法】依托长武农田生态试验站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在小麦收获后的休闲季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CK、N、NP、M、NPM)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底物的数量(土壤有机碳和根茬碳)和质量(土壤碳氮比和根茬碳氮比,依次简写为土壤C﹕N和根茬C﹕N),研究长期施肥影响休闲季Q10变异的机理。【结果】在休闲季,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P0.05),长期施肥导致土壤呼吸速率增加了6%—127%。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底物的数量和质量均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重要因素(P0.05)。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利用指数关系模型进行拟合(P0.05),且土壤温度可以解释40%—57%的土壤呼吸变异性。而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壤水分的响应则用抛物线关系模型进行拟合(P0.05),且土壤水分可以解释56%—74%的土壤呼吸变异性。同时,底物的数量和质量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利用线性关系模型进行模拟(P0.05),且底物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解释高达66%—94%的土壤呼吸变异性。长期单施氮肥处理(N)对土壤有机碳影响不显著(P0.05),而NP、M和NPM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则增加了12%—36%。同时,N处理下的根茬碳减少了34%,而NP、M和NPM处理下的根茬碳则增加了15%—63%。N和NP处理下的土壤C﹕N影响不显著(P0.05),而M和NPM处理下的土壤C﹕N则增加了12%—13%。不同施肥处理下的根茬C﹕N则降低了8%—38%。在休闲季,长期施肥导致Q10降低了12%—56%,而长期施肥处理下Q10的差异与底物的数量(土壤有机碳和根茬碳)和质量(土壤C﹕N和根茬C﹕N)或者二者的交互作用密切相关(P0.05)。Q10随着底物数量和土壤C﹕N的增加均呈现出线性降低的趋势(P0.05),且底物的数量和土壤C﹕N可以解释61%—95%的Q10变异性,而Q10随着根茬C﹕N的增加呈现出线性增加的趋势(P0.05),且根茬C﹕N可以解释72%的Q10变异性。同时对Q10的贡献呈现出根茬碳根茬C﹕N土壤有机碳土壤C﹕N的趋势(2.16 vs.1.22 vs.0.48 vs.0.03)。【结论】在农作物-休闲轮作系统中,长期施肥通过影响底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休闲季Q10的变化,对科学评价黄土高原雨养区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非生育期春灌温度和灌水量对土壤盐分的影响,为灌区提供较为合理的非生育期灌水方案。【方法】制定6种棉田灌水方案,开展田间试验,检测不同方案下的土壤盐分含量,分析非生育期春灌的灌水量和温度对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在设置的三个灌水量2 250、1 800和1 350 m3/hm2方案中,2 250 m3/hm2为较优灌水量;地温5℃,气温12℃时灌水的脱盐效果比地温10℃,气温17℃时灌水的效果要好。【结论】灌水量越多,土壤洗盐效果越好;在相同灌水量下,温度对土壤脱盐效果影响极大;由于试验区蒸发强烈,导致土壤返盐速率很快,春灌时间不宜过早。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二斑叶螨生长发育及种群动态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15~35℃恒温条件下 ,采用富士苹果叶片饲养观查二斑叶螨。结果表明 ,该螨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65℃ ,完成1代所需的有效积温为162.19d·℃ ;在15 ,20,25,30和35℃5种不同温度下 ,该螨完成1代的发育历期(未成熟期 +产卵前期)分别为44.38,21.77,11.87 ,8.64和7.27d ;产卵期为47.43,31.17 ,25.88,18.25和11.80d;总产卵量为70.80,100.50,142.35,96.55和68.90粒/♀ ;种群内禀增长率(rm)为0.0599,0.1220 ,0.1959,0.2658和0.3323;净增殖率(Ro)为54.57,75.65,107.86,71.76和50.77;世代平均周期(T)为66.79,35.45,23.89,16.08和11.82d ;周限增长率(λ)为1.0617,1.1298,1.2164,1.3045和1.3942;种群加倍时间(t)为11.57,5.68,3.54,2.61和2.09d。  相似文献   

11.
温室菊花上桃蚜种群数量动态及温湿度对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对上海地区温室菊花上桃蚜(有翅型)种群数量的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温度、湿度对该种群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菊花上桃蚜种群的消长为单峰型,高峰为移栽后69d。决定系数和相关性分析表明调查期平均最高温度与菊花上桃蚜种群变动密切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平均最低相对湿度、平均最高相对湿度、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温度和平均最高温度都可能影响桃蚜种群数量的变化;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平均最高温度、平均相对湿度为综合影响桃蚜种群变动的主要因子。综合分析认为.平均最高温度是影响温室菊花桃蚜(有翅型)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