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政策问题.在总结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中国高职通识教育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模式,以求完善学生人格,推动产业升级和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受到专业课程过度设置和相关因素影响,中国高职院校尚未有效开展通识教育.在化解开展通识教育阻力中,中国高职院校既需要将培养应用型全人作为通识教育目标,又需要将精选的通识课程通识教育手段,以及开展在课堂外职业通识教育和加强通识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既有专门知识、又有全面素质的人,地学教育则承担着基础而关键的作用。本文以地学通识课为例,分析地学教育之“面”———地学教育历史发展与外部环境,探求地学教育之“里”———地学通识的基本内涵与理论结构。通过研究认为:通识化是地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社会、科技条件也从外部推动了这一进程;地学通识教育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串联、融合地质“学科群” 下的隶属学科,通过训练受教育者的地学思维,而实现整体化地球观的主观构建。作为地学教育的支撑体———地学通识课,应当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在广度、深度与“知识重度” 上的分布,从而实现知识组织方式的最优化以及知识量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职业性人才,可以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培养职业人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发展高职教育,这已成为高职院校研究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4.
引入通识教育的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通识教育要将培养人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要求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教师的人与科学素养;加强校园化建设,注重环境陶冶;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人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内化。  相似文献   

5.
涉农院校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需要立足于新农科的建设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一方面,贯彻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突出“三农”特色,构建学生的“三农”知识体系,并与耕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能力,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实施“成人与成才双融合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需要,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利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笔者在茶艺专业实施“成人与成才双融合培养模式”,以创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体系、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和身心素质教育体系”为手段,全面推进人文素...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重要理念与实践内容。基于未来导向的愿景,明晰新型农林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结构的应然要求,揭示当前农林人才培养及农业高校通识课程建设的问题。通过探析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的典型例证,探寻核心课程六大领域与博雅教育“七艺”、中国“六艺”的历史渊源以及人文与涉农学科的整合与链接,并基于校本基础,构建了“六类八门十学分”的农业特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南农八门课)。鉴于此,深刻理解通识教育理念在农林院校中的作用;“通特”结合,构建“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基于未来导向,知识与能力链接;优化支撑要素,重视通识核心课程实施效果,以期为新农科建设中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文秘人员的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要采用因人而异的理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创立专业特色;要走教育、培训一体化的路子,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要建立校企办学的机制、体制,提倡“订单式培养模式”;要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注重信息的反馈与管理。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时代,承载着育人与育才的双重任务。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应以未来为导向,明晰新时代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根本任务,持续加强和完善通识教育。文章结合通识教育发展理念,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基于学生视角对N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大学生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总体是满意的,在今后的改革与实践中,应将整合性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挖掘农业院校自身特色,完善问题引导下的“实践+课堂”二元教学模式应是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途径,以推动高等农业院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基于通识教育发展历程的分析,通识教育应是一种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其宗旨是"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困境是:通识教育目标难以测量,不同院校之间的通识教育优劣无法比较,服务学习活动的实施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1.
徐和昆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2):143-144,147
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遵循高职学生成长规律、农业生产工作规律和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必须符合农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特点的要求,全面设计、整体优化,必须反映最新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必须体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代特征、行业特征和职业特征。在该背景下,探讨了“基础+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要求。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立足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为手段,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关键,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赫钦斯针对当时盛行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之弊端,提出了一整套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思想。他认为通识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它对抽绎永恒人性,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加强大学凝聚力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主张大学应担负起引导社会前进的职责,而不应为迎合市民大众的浅近需要而盲目地随波逐流。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应执着“人性”而非着眼“人力”。赫钦斯的高等教育理念对美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仍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展技术美学,需要培养具有较高审美素质的劳动者.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将审美教育物化到产品生产中去.将会产生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心理学观点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知、情、意三部,“知”——指认识能力;“意”——指意志力;“情”——指审美能力.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人来说,这三种心理机能都是不可少的、缺少一部分,其他部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体育院校是培养体育人才重要基地,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使体育院校创新发展,本文阐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重要性,分析了体育院校通识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根据体育院校实际情况提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毕业后不经过见习期锻炼就可以上岗工作的第一线技术应用型的人才,拥有“双证”是这类人才的显著特征之一。在高职中要实现“双证”教育,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好培养计划,同时要加强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看,接受“双证”教育的学生在专业应用能力、基本实践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美育为德育实施之途径史金凤德育是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塑造人们灵魂的教育活动。社会主义学校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维持动力的作用.人有打比喻说:“德育不合适是危险品”,因此德育是灵魂,...  相似文献   

18.
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雅丽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405-2408
加强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3个方面的意义,即提高农科大学生的核心发展力,提升农业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我国“三农”科学发展的步伐.研究中发现,目前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教育主体客体化、教育内容狭隘化等突出问题,据此,要通过“四个结合”,即以个性化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塑造创新素质,以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巩固专业思想,以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完善培养机制,以先行先试与稳步推进相结合建立长效工程.  相似文献   

19.
正水产行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和多行业融合,呈现出巨大变化,即将由传统的捕捞、养殖、加工以及海洋生物增养殖与资源高质化等单一发展需求模式转变为综合现代信息技术、养殖技术、管理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需求模式,对水产人才的需求也必将发生根本改变。由需求单一产品营销人员转向到同时具有产品销售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通识教育是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专业教育主要强调对专业认识和专业业务能力的培养,而通识教育强调人的均衡、全面、和谐发展,"通  相似文献   

20.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的态度和对工作的理念的总和,包括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和行为态度表现,与人的三观密切相关。而高职院校中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我国转型为制造强国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高职生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相关高职院校更是要进一步改革教育机制和创新教育方式,进一步促进高职生们工匠精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