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保梅岭保护区内不同类型林分林下土壤水文特性,以该区域内5种典型人工纯林及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土层深度测定及计算各林分土壤容重、孔隙度、贮水量等物理—水分指标。结果表明:(1)各类型林分土壤容重、贮水量、含水量、涵蓄降水量和有效涵蓄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加深的变化规律在各林分间表现不同。(2)6种林分土壤容重大小介于1.16g/cm3~1.52g/cm3,以加勒比松林最大,天然次生林最小。(3)总毛管孔隙大小介于28.61%~52.54%,滞留贮水量大小介于48.24mm~147.96mm,以天然次生林最大,加勒比松林最小。(4)有效涵蓄量大小介于40.87mm~129.18mm,以天然次生林最大,桉树林最小。综合分析表明,天然次生林土壤通气透水性、贮蓄和调节水分能力优于人工纯林,而人工纯林中以枫香林涵养水源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济南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水功能,以侧柏林、黑松林、刺槐林和荆条林为对象,对其土壤水文特性和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侧柏林、黑松林、刺槐林的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饱和贮水量、涵蓄降水量、有效涵蓄量整体高于荆条林,而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非毛管持水量整体低于荆条林。其中侧柏林的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饱和贮水量、涵蓄降水量、有效涵蓄量增幅最大,分别为荆条林的1.87、1.43、2.62、1.43、1.56和2.50倍。(2)侧柏林和刺槐林的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荆条林(P0.05)。(3)土壤容重与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毛管持水量、饱和贮水量、有效涵蓄量与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侧柏林在提高有效水利用、涵蓄降雨量、有效水分贮存、酶活性等方面均好于黑松林、刺槐林和荆条林。济南南部山区的水源涵养林营建中应尽量优先考虑营造侧柏林。  相似文献   

3.
森林土壤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森林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森林植物的营养介质,同时,在水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森林土壤是由矿物质粒子和胶体性腐殖质混合而形成,它除了落叶、腐殖质的堆积层外,还能自然形成发达的层次,加之苔藓层的存在,土壤疏松、多孔、透水性能良好,因而对降水的涵蓄和对径流的调节作用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4.
(一) 森林能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林木的树冠对降雨有截留作用;林地枯枝落叶有涵蓄降水的能力。因此,每逢降水,森林可以削减雨滴的冲击力量,减少地面迳流与侵蚀作用。根据1964年黄龙县水保站,在黄龙林区仙姑河上游的寺沟(林区)和中游非林区的南沟对比观察结果证明:在同一雨量情况  相似文献   

5.
杉木天然林和人工林涵养水源功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杉阔天然混交林、天然杉木林和杉木人工林的林冠层、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天然林总持水量分别比人工林高699 18t·hm-2和337 67t·hm-2,天然林具有更好的涵蓄水分功能。林分不同层次的持水量大小顺序为:土壤层>枯枝落叶层>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土壤层是森林涵蓄降水的主要场所,其贮水量占林分总贮水量的90%以上。天然林地上部分各层次的持水量分配较为均匀,而杉木人工林林冠层持水量大大高于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层的持水量,这种结构不利于削弱林内降雨侵蚀力,土壤也较为板结,渗透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6.
陕西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的东南部、陕西关中平原的东缘。北起渭南市韩城龙门,南到渭南市潼关港口,东连黄河省界,西临黄河老崖。以黄河及渭河、洛河的交汇处河床为主,由河流水面、河心洲、滩涂、泛洪平原及少量阶地组成。南北长132.5公里,东西宽(除峡口外)多在4公里以上,最宽处达13公里,总面  相似文献   

7.
岷江上游水源涵养林涵水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土壤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因其组成的差异而导致降水截留、蓄水、径流的变化。作者根据这一规律,以搜集、调查岷江上游水源涵养林的林冠截留量、地表枯落物蓄水量、苔藓层蓄水量、土壤孔隙蓄水量、土壤不透性能,土壤降水贮存量等进行分析,并赋与没森林植被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以一定的得分,评价不森林-土壤系统的保水能力。评价结果表明四川西部天然林具有最强的保水能力,应进一步加强其保护工作,人为干扰严重的类型其保水能  相似文献   

8.
黄河阶地植物群落演替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不同阶地的地形和形成年代具有较大差异,对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生产力等群落结构和功能造成很大影响.以流经青藏高原玛曲段黄河的3级阶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阶地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1)3级阶地上的土壤水分状况不同;2)3级阶地上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度、多样性、均匀度都有相似的发展趋势,即第3级阶地>第2级阶地>第1级阶地(P<0.01);3)第1级阶地的植物群落和第2级阶地的植物群落相似性较高,而第1级阶地和第3级阶地之间的植物群落差异性较大;4)第1级阶地和第2级阶地上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但都比第3级阶地上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小(P<0.05).  相似文献   

9.
采用烘干法,环刀法,渗透筒法和机械筛分法对泰山4种坡面经济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持水、透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经济林的土壤孔隙度为43.3% ̄56.6%之间;饱和持水量断86.60 ̄112.40mm之间,毛管最大持水量为66.60 ̄90.20mm之间;有效涵蓄水量为36.28 ̄58.12mm之间;渗透系数为3.99 ̄8.84。均明显高于对照(草坡),其中以板栗林和苹果园土壤持蓄水和渗透能  相似文献   

10.
主要研究了辽宁东部山区天然次生林林冠截留降雨、林地土壤的渗透性能和贮水能力。结果表明,森林涵养水源的机制在于森林具有截留、蒸腾、增强土壤下渗能力,抑制地面蒸发等功能,对降水的吸收与流出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林冠截留率为17.2%-17.5%。林区内土壤的有效涵水量为1518-1611t/hm^2。  相似文献   

11.
北京九龙山不同立地土壤蓄水量及水分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九龙山不同立地土壤蓄水量和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阴坡中下部的人工油松林、中上部的灌木林和裸地,以及阳坡中下部的人工侧柏林、中上部的灌木林和裸地的土壤有效涵蓄量分别为:149.63、133.49、102.49、99.93、95.92、70.78mm;土壤的饱和蓄水量变化范围在1605.86~2353.66t/hm2之间。土壤水分只有7、8两月处在易效水阶段,其它时间均属难效水范围,即使雨季的土壤有效水分也难以达到田间持水量,春旱时期土壤水分接近或低于土壤凋萎含水量。  相似文献   

12.
福建樟湖35年生楠木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福建樟湖35年生的楠木人工林林冠层、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楠木人工林林分总持水量分别为2 103.24 t.hm-2,楠木人工林具有较好的涵蓄水分功能。林分不同层次的持水量大小顺序为:土壤层>林冠层>枯枝落叶层>林下植被层。土壤层是森林涵蓄降水的主要场所,其贮水量占林分总贮水量的95%以上。楠木人工林10℃时的初渗值和稳渗值分别为6.95 mm.min-1和3.43 mm.min-1,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烘干法、环刀法、渗透筒法和机械筛分法对泰山4种坡面经济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持水、透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经济林的土壤孔隙度为43.3%~56.6%之间;饱和持水量为86.60~112.40 mm之间;毛管最大持水量为66.60~90.20 mm之间;有效涵蓄水量为36.28~58.12 mm之间;渗透系数为3.99~8.84.均明显高于对照(草坡),其中以板栗林和苹果园土壤持蓄水和渗透能力最强,可作为石质山地发展坡面水土保持经济林的首要树种.  相似文献   

14.
通过穴耕这一物理机械作用,使土壤表面形成一定的皱折,从而疏松土壤,截留天然降水,增强土壤水分的下渗能力,阻碍地表径流,达到蓄水保墒目的。同时地面植被基本不受破坏,是天然草场改良较为简单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林业资源管理》2015,(5):50-54
为了了解黄河中游不同气候类型区灌草丛碳密度的差异,以山西省黄河中游三个不同的气候(亚)区为研究对象,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设置临时标准地,对灌木、草本、细根和土壤的碳密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灌草丛植被碳密度在黄河中游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由北向南随着温度和降水的增加,植被的碳密度显著增加,同时草本的碳密度高于灌木的碳密度;灌木层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所占的比例差异较大,草本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碳密度差异较小,草本层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分配格局与灌木的分配格局基本一致;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于0~20cm深度范围内,北部、中部和南部土壤碳密度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南部土壤碳密度显著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16.
采用烘干法、环刀法、渗透筒法和机械筛分法对泰山 4种坡面经济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持水、透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4种经济林的土壤孔隙度为 4 3.3%~56 .6 %之间 ;饱和持水量为 86 .6 0~112 .4 0mm之间 ;毛管最大持水量为 6 6 .6 0~ 90 .2 0mm之间 ;有效涵蓄水量为 36 .2 8~ 58.12mm之间 ;渗透系数为 3.99~ 8.84。均明显高于对照 (草坡 ) ,其中以板栗林和苹果园土壤持蓄水和渗透能力最强 ,可作为石质山地发展坡面水土保持经济林的首要树种。  相似文献   

17.
土壤水分是植被成活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探究拉萨半干旱河谷宜林地土壤水分影响因子,可为区域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选取了河滩地、阶地和坡麓地3种地类7个典型宜林地立地类型,通过实地调查,选择土壤性状、地形地貌、植被类型三大类环境要素10个土壤水分影响因子,采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土壤水分的主导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种地类土壤水分环境影响因子关系存在一定差别,河滩地、阶地表现基本一致,土壤含水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显著;坡麓地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显著相关,环境因子间相关性也明显。影响河滩地、阶地土壤水分的主要因子为土壤性状、其次为植被类型;影响坡麓地土壤水分因子地形地貌最强、植被类型次之、最后为土壤性状。土壤水分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种地类主成分明确,对土壤水分解释明显,地形、植被、土壤是影响拉萨半干旱河谷土壤水分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太行山片麻岩区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水保性能指标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8种主要植被类型的土壤渗透性及孔隙状况的调查测定和9种植被类型的坡面径流观测,具体反映出各种植被类型土壤的水土保持性能和涵蓄水分功能。结果表明:松栎乔灌草混杂林、酸枣与荆条灌草丛、中华卷柏和盖度大于70%的密荒草坡,径流系数小,泥沙冲刷少;土壤渗透性以中华卷柏最大为1.99mm/min;孔隙状况以生长多年的油松林和密草坡最好,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2.9%和2.2%;半风化母岩渗速为 0.95mm/min,非毛管孔隙度为1.2%,具有一定渗透性和贮水功能。  相似文献   

19.
森林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森林植物的营养介质,在水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森林土壤具有良好的结构,疏松、多孔,覆盖苔藓层和枯枝落叶层,对降水的涵蓄和径流的调节作用明显。十余年来我们在祁连山(北坡)寺大隆林区进行森林涵养水源效益的研究。本文仅就土壤水分动态有关因子进行初步分析, 一、试验区自然概况(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8种主要植被类型的土壤渗透性及孔隙状况的调查测定和9种植被类型的坡面径流观测.具体反映出各种植被类型土壤的水土保特性能扣涵蓄水分功能。结果表明:松栎乔灌草混交林、酸枣与荆条灌草丛、中华卷柏和盖度大于70%的密荒草坡.径流系数小,泥沙冲刺步;土壤渗透性以中华卷柏最大为1.99mm/min;孔隙状况以生长多年的油松林和密草坡最好,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2.9%和2.2%;半风化母岩渗速为0.95mm/min,非毛管孔隙度为1.2%.具有一定渗透性和贮水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