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优化萱草品种‘沙曼’花瓣中挥发性成分的最佳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形成优化的预处理条件后,对处于同一生境下的9个萱草品种(‘自由行’‘星光玫瑰’‘四十二街’‘乔丹’‘茉莉百合’‘流星’‘幻想之网’‘烈焰’和‘沙曼’)盛花期花瓣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GC–MS检测分析,并辅以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GC–MS–O)及香气活性值(OAV)确定关键香气物质。结果表明,‘沙曼’最佳萃取温度为80℃,最佳萃取时间为40 min。在此条件下,9个品种萱草中共检测到197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萜烯类、醛类、腈类、酚类、酯类、烷烃、呋喃及少量其他物质。通过峰面积归一法结合GC–MS–O,27种挥发性成分被鉴定成为关键香气成分。经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认定(Z)-β–罗勒烯和壬醛构建了萱草的主体香气成分,并初步推断反式–橙花叔醇、芳樟醇、苯乙醇、吲哚、草蒿脑等是造成不同品种萱草香气差异的原因。9个萱草样品根据香气特性聚为4组,一组为‘自由行’和‘星光玫瑰’,其不具有苯乙腈、苯乙醇和苯乙醛,显现木香、草香、花香为...  相似文献   

2.
早中熟鲜食葡萄5个品种及其亲本果实单萜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中熟鲜食葡萄品种‘瑞都香玉’、‘瑞都红玫’、‘瑞都早红’、‘瑞都红玉’、‘瑞都脆霞’及其亲本‘京秀’和‘香妃’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辅助自动质谱图解卷积和鉴定系统(AMDIS),测定果实游离态单萜化合物的含量,共检测到29种单萜类化合物,不同品种含量差异较大,父本‘香妃’中的含量高达2 153.63μg·L~(-1),约为母本‘京秀’的150倍,‘瑞都香玉’的含量高于1 000μg·L~(-1),‘瑞都红玉’、‘瑞都红玫’和‘瑞都早红’较为接近,‘瑞都脆霞’低于50μg·L~(-1)。‘香妃’和‘瑞都香玉’中单萜物质的香气值(OAVs)最大,而在‘瑞都脆霞’和‘京秀’中,所有单萜化合物的香气值都低于嗅觉阈值(OAVs1),这与多年对各个品种的感官分析结果基本相符。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前两种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79%,第一主成分代表变量有:(E,Z)–别罗勒烯和(Z)–别罗勒烯、里那醇、(E)–β–罗勒烯和(Z)–β–罗勒烯、柠檬烯、异松油烯、cis–氧化玫瑰和trans–氧化玫瑰、β–月桂烯;第二主成分代表变量有:香叶醇、香叶醛、γ–香叶醇、橙花醛、trans–呋喃型氧化里那醇。香气特征主要表现为花香和果香,花香的主要贡献者是里那醇、柠檬烯、cis–氧化玫瑰和trans–氧化玫瑰,果香的主要贡献者是里那醇、柠檬烯和香叶醇。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紫花含笑不同开花时期花被片挥发性成分,确定其主要花挥发性物质,以花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的花被片为试验材料,采用HS–SPME–GC–Orbitrap–HRMS法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从紫花含笑花被片中共鉴定出641种挥发物,共14类化合物,以萜类和酯类物质为主;盛花期花被片挥发物种类最多(434种),初花期次之(392种),花蕾期最少(352种),各时期分别检测到特有挥发物96、80和118种,特别是在盛花期,检测到了3种特有生物碱类:四氢东非马钱碱、托品酮和毛果芸香碱;盛花期花被片挥发物总含量最高(668.993μg·kg-1),初花期次之(628.111μg·kg-1),花蕾期最低(522.590μg·kg-1);含量较高(> 13.000μg·kg-1)的主要挥发物有α–愈创木烯、大根香叶烯B、顺–衣兰油–4(15), 5–二烯、β–石竹烯、双环倍半水芹烯、顺式–β–罗勒烯、β–律草烯、双环大根香叶烯、γ–依兰油烯和α–古巴烯;香气强度(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表明:紫花含笑花被片特征香气成分包括苯甲酸甲酯和α–蒎烯,修饰性香气成分包括顺...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检测了多花刺槐(Robinia neo-mexicana var.luxurians),粘枝刺槐(R.viscosa),‘紫艳青山’、‘多彩青山’、L2F和L68F刺槐(R.pseudoacacia)鲜花芳香成分。结果表明:(1)6种刺槐鲜花共检测出53种芳香成分,主要有萜烯类、醇类、酯类、酮类、醛类、芳香烃类、烷烃类;在6种刺槐鲜花所释放的芳香成分中均含有萜烯类、醇类、酯类,且相对含量均为:萜烯类醇类酯类,萜烯类是最主要的芳香成分。(2)开红花的多花刺槐和粘枝刺槐鲜花芳香成分相对含量最多的萜烯类、醇类分别是(E)–4,8–二甲基–1,3,7–壬三烯、1–辛烯–3–醇,其余4种开白花的刺槐鲜花芳香成分相对含量最多的萜烯类、醇类分别是β–罗勒烯、芳樟醇。(3)根据芳香成分相对含量及种类的多少,将多花刺槐和‘多彩青山’刺槐的鲜花定为淡香型,粘枝刺槐,‘紫艳青山’、L2F和L68F刺槐定为浓香型。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芍药属19个组间杂种花瓣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84种挥发性成分,包括萜类25种,苯环型/苯丙素类14种,脂肪酸衍生物29种,杂环类12种和含氮类4种。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种的挥发性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史密斯黄’和‘凯丽的记忆’中总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杂种,分别为97.47和97.43μg·g-1·h-1;而‘红天堂’中含量最低,仅有8.43μg·g-1·h-1。萜类化合物是19个杂种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其中β–石竹烯和芳樟醇是其主要香气成分,根据其构成特点,可分为以芳樟醇为主,以β–石竹烯为主,同时具有较高含量的芳樟醇和β–石竹烯,以香叶醇为主和挥发性物质含量均较低这5类,不同杂种中香气物质的构成特点对其花香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温室栽培对鲜食葡萄果实单萜积累的影响尚不明确。以早熟鲜食葡萄品种‘香妃’和‘早玫瑰香’为试材进行温室栽培,以露地栽培作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辅助自动质谱图解卷积和鉴定系统(AMDIS),检测葡萄果实中游离态单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共检测到29种来源于异戊二烯代谢途径的单萜类化合物。两个葡萄品种单萜类化合物总含量随果实发育均呈升高趋势,且露地栽培均高于温室栽培,果实成熟期‘香妃’高于‘早玫瑰香’。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可以明显区分开温室和露地栽培下的‘早玫瑰香’,但两种栽培条件下‘香妃’的单萜化合物在成熟期愈加接近;整体趋势表现为露地栽培葡萄果实具有更丰富的柠檬烯、(Z)–别罗勒烯、(E,Z)–别罗勒烯、里那醇、β–月桂烯、异松油烯、(Z)–β–罗勒烯、cis和trans–氧化玫瑰、β–香茅醇和cis–吡喃型氧化里那醇。  相似文献   

7.
以‘飞黄’玉兰(Magnolia denudata‘Feihuang’)花蕾期、半开期、全开期内轮、中轮和外轮花被片为试材,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利用NIST11质谱数据库与保留指数(RI)对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内标法计算挥发物含量,通过参考资料计算主要挥发物香气强度值。结果显示,在‘飞黄’玉兰花不同发育期的内、中、外轮花被片中累计鉴定出74种挥发物,其中39种在各花被片中均存在,占检出总数的52.70%.‘飞黄’玉兰花的挥发物以萜类为主,有54种,占总数的72.98%。含量较高( 1.0μg·kg~(-1))的挥发物为β–蒎烯、β–月桂烯、香桧烯、桉叶油素、α–蒎烯、萜品油烯、d–柠檬烯、顺式–β–罗勒烯和γ–松油烯。半开期中轮花被片检出的化合物最多(61种),内轮花被片挥发物总量最高(148.40μg·kg~(-1))。挥发物主要形成于花蕾期,半开期有部分新物质产生,全开期仅有1种新物质生成。半开期挥发物含量最大,香气最为浓郁,花蕾期至半开期挥发物生成量大于释放量,挥发物逐渐积累,而半开期至全开期释放量大于生成量,含量降低。草香型、青香型和木香型是‘飞黄’玉兰花的主要香气特征,含量较高的9种萜类物质均具有明显的致香作用。  相似文献   

8.
5个宽皮柑桔品种果肉特征香气物质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不同品种宽皮柑桔果肉的特征香气物质,以椪柑、温州蜜柑、红桔、瓯柑、沙糖桔的果肉为研究对象,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共分离鉴定出65种香气物质,其中,d-柠檬烯含量最高,占56.34%~85.98%。采用香气活性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温州蜜柑的特征香气物质为反式-β-罗勒烯、(E)-2-壬烯醛、橙花醛、香叶基丙酮,红桔为香叶醛、(-)-4-松油醇、α-萜品烯、辛醛、α-萜品醇、芳樟醇、β-香茅醇、β-月桂烯、γ-萜品烯,瓯柑为顺式-β-罗勒烯、d-柠檬烯、β-水芹烯,沙糖桔为β-香茅醛、癸醛、紫苏醛、(E)-2-己烯醛,而椪柑仅有α-金合欢烯。这些特征香气物质的差异,形成各宽皮柑桔品种独特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9.
玫瑰不同品种花瓣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同一栽培条件下的5个玫瑰品种盛开期的花瓣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定性并定量分析了不同玫瑰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其含量差异。共检测到49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酯类、醛类、萜烯、酚类、酮类、烷烃、酸类和醚类共9大类。其中,苯乙醇、香茅醇、橙花醇、香叶醇及其乙酸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且在主成分分析中对第一、第二主成分贡献较大,是主要挥发性成分。不同玫瑰品种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释放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丰花玫瑰花瓣中香茅醇、香茅醛、乙酸香茅酯的释放量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单瓣白玫瑰和重瓣红玫瑰中橙花醇、香叶醇、橙花醛、香叶醛,以及β–蒎烯和顺式β–罗勒烯的释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聚类分析将5种玫瑰聚为两组,一组为紫枝玫瑰和日本四季玫瑰,另一组为重瓣红玫瑰、单瓣白玫瑰和丰花玫瑰。  相似文献   

10.
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静态顶空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早、中、晚熟高丛越橘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高丛越橘挥发性物质以醇类、酯类、萜类物质为主。共检测出67种挥发性成分,品种间具有较大差异,其中都克检测出16种,蓝乐17种,蓝丰27种,泽西13种,埃利奥特26种,达柔25种。都克特征香气成分为丁酸乙酯、大马酮、2-甲基丁酸乙酯、D-柠檬烯和2-丁酮。蓝乐特征香气成分为2-甲基丁酸乙酯、丁酸乙酯和乙酸丁酯。蓝丰特征香气成分为2-甲基丁酸乙酯、乙酸-(E)-3-己烯酯、β-芳樟醇、丁酸乙酯、乙酸己酯、(E)-2-己烯醛和(Z)-3-己烯-1-醇。泽西特征香气成分为紫罗兰酮、2-甲基丁酸乙酯和丁酸乙酯。埃利奥特特征香气成分为乙酸己酯、β-芳樟醇、D-柠檬烯和己醛。达柔特征香气成分为丁酸乙酯、乙酸己酯、D-柠檬烯和β-芳樟醇。这些特征香气物质相互作用构成了高丛越橘品种特有的风味。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茉莉酸类和水杨酸类激发子外源诱导的茶树挥发物,选用茉莉酸(JA)、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水杨酸甲酯(MeSA)等4种激发子喷施茶树,用动态顶空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收集分析茶树挥发物。4种激发子均可提高茶树挥发物组分数及总量。对照茶树仅释放2种物质,总量低于0.01 ng ? h-1 ? g-1;JA可诱导新释放9种物质,总量可达4.37 ng ? h-1 ? g-1,80%以上为(E)–β–罗勒烯、(E)–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苯乙醛等萜类及芳香族化合物;MeJA可诱导新释放27种物质,总量可达95.41 ng ? h-1 ? g-1,80%以上为(E)–β–罗勒烯、DMNT、(E,E)–α–法尼烯等萜类化合物;SA可诱导新释放苯甲醚、苯酚、MeSA等3种芳香族化合物,总量可达191.21 ng ? h-1 ? g-1,90%以上为MeSA;MeSA仅诱导新释放MeSA,总量可达507.5 ng ? h-1 ? g-1。激发子浓度提高,茶树挥发物中主要组分释放量或组分数增加。主成分分析与层次聚类分析显示,4种激发子诱导的茶树挥发物得分数差异显著,但JA与MeJA、SA与MeSA诱导的茶树挥发物各聚为一类。综上,JA、MeJA、SA、MeSA等4种激发子均可显著增加茶树挥发物释放,茉莉酸类与水杨酸类激发子诱导的茶树挥发物差异大,而同类激发子诱导的茶树挥发物相似。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揭示茉莉酸类和水杨酸类激发子诱导茶树挥发物的生理机制及抗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桂花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曹慧  李祖光  沈德隆 《园艺学报》2009,36(3):391-398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 —气相色谱/质谱(GC/MS) 联用技术分析不同品种桂花的香气成分, 从金桂中鉴定出20种, 银桂中鉴定出13种, 丹桂中鉴定出9种香气成分, 3种桂花均含有顺式罗勒烯、乙酸- 4-己烯酯、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反式芳樟醇氧化物、β-芳樟醇、α-紫罗酮、β - 紫罗酮和γ-癸酸内酯这8种化合物。将鉴定的金桂、银桂和丹桂作为对照样本, 运用相似度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桂花样本指纹图谱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 SPME-GC/MS是一种可用于分析不同品种桂花香气成分差异的简单易行的方法, 利用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对不同品种的桂花样本进行归类和鉴别。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香橙和宜昌橙果实不同发育时期香气成分变化及差异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果实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及鉴定。结果表明:香橙果皮和果肉分别含有60种和48种香气物质,主要包括D-柠檬烯、γ-松油烯、香芹酚;宜昌橙果皮和果肉中分别检测出61种和51种香气成分,主要包括D-柠檬烯、罗勒烯、γ-松油烯和月桂烯。随着香橙果实的成熟,果皮中萜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占比从85.68%增加到90.72%;果肉中萜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则略微下降,占比从93.94%下降到89.71%。  相似文献   

14.
‘西伯利亚’百合花香随开花进程变化及日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动态顶空套袋-吸附技术,采集东方百合‘西伯利亚’不同花期和一天不同时间点释 放的花香,并利用自动热脱附-气质联用(ATD–GC/MS)技术分析花香成分和释放量。结果表明:‘西 伯利亚’百合花香成分主要包括萜烯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芳香族类和烷烃类7 大类;其释放 量和化合物数量在初开期较少,半开期逐渐增加,盛开期最高,衰败期急剧下降。在4 个时期分别检测 出12、46、55 和20 种成分,其中萜烯类化合物最多,释放量最大;在一天当中其释放量和化合物数量从 早到晚同样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15:00-16:00 时间段总释放量最高,成分最多,而在7:00- 8:00 和19:00-20:00 这两个时间段成分及释放量明显减少;从7:00 到20:00 的7 个时间段释放的 花香中分别检测出27、42、51、57、45、40 和16 种化合物,萜烯类化合物最多,释放量最大。花香成 分中含量最高的芳樟醇、β–罗勒烯和β–月桂烯等萜烯类化合物可能是‘西伯利亚’百合花香的主要致 香成分,而光强的变化是引起‘西伯利亚’百合花香日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闽楠(P. bournei)、紫楠(P. sheareri)、小叶桢楠(P. zhennan f. oblong)和大叶桢楠(P. zhennan f. elliptical)叶片挥发性成分,并比较浙江楠叶片在不同季节、不同方位和不同温度下的挥发性成分差异及其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种楠属植物叶片共检测出80种化合物,其中浙江楠52种、闽楠55种、紫楠41种、小叶桢楠56种、大叶桢楠46种,(+)–β–瑟林烯、3–己烯–1–醇和β–榄香烯可能为浙江楠叶片香气的特征物质。在夏季和秋季浙江楠叶片中分别鉴定出70和64种化合物,其中夏季西方位叶片成分种类最多,而秋季北方位叶片成分种类最多。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表明南、北方位叶片成分差异大,而东、西方位叶片成分较相似。α–古巴烯和α–葎草烯等含量在不同温度培养下的浙江楠叶片中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5和25℃下挥发性成分相近,而45℃下的成分显著区别于其他温度。挥发性成分日变化分析发现浙江楠叶片α–古巴烯、β–荜澄茄烯和γ–摩勒烯等8种物质在12:00或14:00出现高峰,而β–石竹烯、右旋大根香叶烯和β–榄香烯等10种物质在12:00或14:00最低。研究结果可为浙江楠等楠属植物精油的开发利用及以楠属植物为主体林分的森林康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蜡梅不同品种和花期香气变化及其花茶适制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继荣  倪德江 《园艺学报》2010,37(10):1621-162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方法研究了蜡梅4个品种不同开花期的香气成分,并分析了其花茶适制性。结果表明:4个品种主要香气成分为别罗勒烯、罗勒烯、乙酸苄酯和水杨酸甲酯,相对含量之和占总量80%以上。从花蕾期到盛开期,香气成分变化不大,在开花过程中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而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减少。随着蜡梅花内被片紫色条纹数量增加,香气中萜烯类和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比值(T/E)减小,而在开花过程中,T/E值增加。花蕾期和盛开期香气相似率达0.990以上,表明开花过程中香气类型变化不大。花蕾期和萎蔫期的鲜花窨制的花茶香气弱,香气和滋味得分低于盛开期,红心品种窨制的花茶幽香不足,香气和滋味得分低于其他品种。在花茶生产上,以选择内被片紫色条纹较少的素心和乔种品种,且盛开的鲜花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贮藏方式对‘京白梨’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旨在为‘京白梨’品质评价和香气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北京市门头沟4个‘京白梨’产区的果实在自然冷凉贮藏和冷库贮藏自然后熟的果实香气成分变化。【结果】‘京白梨’果实自然冷凉贮藏后熟至最佳风味期时,可检测到29种香气成分,包括醛类、酯类、醇类、烷类、萜类以及其他类物质。果实冷藏130 d出库后自然后熟至最佳风味期时,共检测到26种香气成分,以醛类占主要成分,其次是酯类和醇类。不同贮藏方式下在‘京白梨’果实中可检测到11种相对含量1%的香气成分,包括己醛、(E)-2-己烯醛、丁酸甲酯、己酸甲酯、乙酸己酯、乙酸丁酯、己酸乙酯、1-己醇、1-辛醇和α-法尼烯,其中己醛和(E)-2-己烯醛对香气的贡献值最大。果实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贮藏条件下果实的己醛、(E)-2-己烯醛、己酸甲酯、乙酸甲酯、丁酸甲酯、乙酸己酯、乙酸丁酯和1-辛醇均对香气的贡献值大。与自然冷凉贮藏相比,冷藏后果实的香气成分种类减少,己醛相对含量降低,(E)-2-己烯醛、1-己醇和α-法尼烯相对含量均显著升高。【结论】‘京白梨’果实的香气成分以醛类物质为主,低温贮藏改变了果实的主要香气成分含量。果实的己醛和(E)-2-己烯醛等主要香气成分可以作为‘京白梨’品质评价和选育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3个甜瓜品种果实香气成分的HS-SPEM/GC-MS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不同香味类型甜瓜品种成熟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方法】采用HS-SPME/GC-MS技术对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检测到网纹甜瓜‘C51’、‘C52’以及薄皮甜瓜‘白玉满堂’3个甜瓜品种香气成分种类分别为92种、58种、54种,以酯类为主。其中三者共有香气成分10种,为乙酸丁酯、乙酸-2-甲基-1-丁醇酯、乙酸己酯、(Z)-乙酸-3-己烯-1-醇酯、2,3-丁二醇二乙酸酯、乙酸辛酯、乙酸苯甲酯、苯基乙醇、(E)-6,10-二甲基-5,9-十一烷二烯-2-酮、十三烷,其中以乙酸苯甲酯含量最高。厚皮甜瓜‘C51’、‘C52’共有成分为8种,分别为丙酸-2-甲基丙酯、丁酸-2-甲基丙酯、乙酸庚酯、(Z)-乙酸-3辛烯-1-醇酯、丙酸-2-戊醇、2,4-壬二烯-1-醇、(E,Z)-2,6-壬二烯醛、(Z,Z)-3,5-辛二烯。氯乙酸-2-苯乙酯、丙酸-2-甲-3-苯乙酯为‘C51’果实所特有,含量分别高达16.58%和2.09%。(Z)-3-壬烯-1-醇、(E,Z)-3,6-壬二烯-1-醇、(E)-6-壬烯醛是‘C52’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含量分别为2.57%、3.14%、4.29%。薄皮甜瓜‘白玉满堂’含硫化合物种类和含量远高于2个供试厚皮甜瓜品种,并且甲基硫代醋酸乙酯、2-甲基硫代乙酸甲酯、3-甲硫基丙酸乙酯、甲基硫丙杂环、烯丙基甲硫醚为其所独有,占其香气总含量的9.02%,其中烯丙基甲基硫醚、甲基硫丙杂环在甜瓜果实中未见报道,推测含硫化合物可能是薄皮甜瓜的特征香气成分之一。【结论】呼吸跃变型甜瓜香气成分种类最为丰富。不同类型甜瓜果实特征香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枸橼对柑橘溃疡病(Xanthomonas citri subsp.citri,Xcc)的抗性遗传规律,以感溃疡病品种红心柚为母本,与抗溃疡病种质美国枸橼进行杂交,获得了F1代杂种,并以F1自交后获得了F2代。对F1杂种进行活体叶片注射接种鉴定,对所有F2代253株进行离体叶片注射接种鉴定,随后对其中的225株F2活体叶片进行注射接种鉴定,并对部分F2代活体叶片接种后进行溃疡病菌定量分析。鉴定结果表明,红心柚和美国枸橼杂交获得的75个F1全部为感病,没有抗感性状分离。对253株F2植株离体叶片鉴定结果显示,76株表现为抗病,177株表现为感病。对225株F2植株活体叶片鉴定结果显示,72株为感病,症状与感病品种‘冰糖橙’类似;118株为较感病,发病程度较‘冰糖橙’轻,与感病亲本红心柚的病症相似;10株为较抗病,抗性接近于抗病亲本美国枸橼;4株为抗病,抗性与抗病种质...  相似文献   

2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提取不同品种甜瓜成熟果实中的香气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不同甜瓜品种成熟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检测到网纹甜瓜‘C51’、‘C52’、薄皮甜瓜‘白玉满堂’3个甜瓜品种香气成分种类分别为92、58、56种。香气成分中以酯类为主,分别为38、22、19种,占各自香气种类的41.3%、37.93%、35.85%,总含量的91.88%、67.52%和77.29。三者共有香气成分10种,为乙酸丁酯、乙酸-2-甲基-1-丁醇酯、乙酸己酯、(Z)-乙酸-3-己烯-1-醇酯、2,3-丁二醇二乙酸酯、乙酸辛酯、乙酸苯甲酯、苯基乙醇、(E)-6,10-二甲基-5,9-十一烷二烯-2-酮、十三烷,以乙酸苯甲酯含量最高。丙酸-2-甲基丙酯、丁酸-2-甲基丙酯、乙酸庚酯、(Z)-乙酸-3辛烯-1-醇酯、丙酸-2-戊醇、2,4-壬二烯-1-醇、(E,Z)-2,6-壬二烯醛、(Z,Z)-3,5-辛二烯为厚皮甜瓜‘C51’、‘C52’的共有成分。含硫化合物甲基硫代醋酸乙酯、2-甲基硫代乙酸甲酯、3-甲硫基丙酸乙酯、甲基硫丙杂环、烯丙基甲硫醚为薄皮甜瓜白玉满堂所独有,占其香气总含量的9.02%,远高于2个供试厚皮甜瓜品种,其中烯丙基甲基硫醚、甲基硫丙杂环未见在甜瓜果实中报道,推测含硫化合物可能是薄皮甜瓜的特征香气成分。氯乙酸-2-苯乙酯、丙酸-2-甲基3-苯乙酯为‘C51’果实所特有,并且含量分别高达16.58%和2.09%。(Z)-3-壬烯-1-醇、(E,Z)-3,6-壬二烯-1-醇、(E)-6-壬烯醛含量分别为2.57%、3.14%、4.29%,是‘C52’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但是,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甜瓜果实之间的风味差异不仅取决于不同的香味物质种类,还受相对含量及阈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