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09年5~9月采用人工自然光照生长箱(长、宽、高分别为150 cm、120 cm、200 cm)种植番茄,在每天的高温时段(10:00~16:00)进行加湿试验,设置了3个湿度处理,RH分别为:85%~90%(H处理)、65%~70%(M处理),以不加湿RH 35%~40%(L处理)为对照,利用2个番茄品种,研究了在高温(32~35℃)条件下,不同空气湿度对番茄株高、叶片数、茎粗、叶面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湿度处理没有影响番茄叶片数的发育,但是与对照L处理相比,高湿H(85%~90%)处理使番茄株高增加了12%~14%,茎粗增加了7%~15%,叶面积增加了25%~42%,且品种间表现一致。其中,叶面积的提高幅度最大,可达42%。加湿M(65%~70%)处理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效果。说明高温下通过增加空气湿度,可以有效的增加番茄的叶面积,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缓解高温对番茄叶片的灼伤。  相似文献   

2.
番茄灰霉病拮抗细菌的筛选与X-75菌株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筛选对番茄灰霉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经过对200株分离自土壤的细菌菌株进行初筛、复筛后,得到了1株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菌株X-75。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初步将其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将其16SrDNA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标准菌株的16SrDNA序列进行比对,并用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X-75菌株进化树,结果表明,X-75与标准菌株AB245422 Bacillus velezensis聚于同一分支,同源性最高,达99.93%;利用番茄离体叶片对X-75菌株的防效进行初步检测,结果表明X-75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空气湿度对高温下番茄光合作用及坐果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人工气候室,研究了空气湿度对高温下番茄幼苗光合作用及坐果率的影响。设置3 个空气相对湿度处理,即70% ± 5%(高湿处理)、55% ± 5%(中湿处理)和不加湿的40% ~ 50%的对照(低湿处理)。结果表明:在10:00 至16:00 平均温度为33 ~ 43 ℃的高温条件下,高湿处理显著促进了番茄叶片的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并且减轻或消除了光合“午休”,测定日内9:00 至17:00 的蒸腾累积值和净光合累积值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16% ~ 133%和31% ~ 343%,坐果率显著高于低湿处理,达到48%;中湿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和坐果率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在30 ℃以上的高温条件下,70%的相对湿度有利于光合作用的增强和坐果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1番茄灰霉病1.1症状:幼苗和成株都可发病。叶片一般先从叶尖或叶缘处产生水浸状病斑,向内逐渐腐烂,病斑多呈倒"V"字形,然后干枯,表面密生灰霉菌层。叶柄产生水浸状病斑,向四周腐烂,病部稍凹陷,后干枯产生灰霉层。花器受害,花瓣或花的柱头腐烂,然后向幼果发  相似文献   

5.
番茄苗的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含量反应敏感,土壤的相对含水量对番茄的生长发育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加,番茄植株高、茎粗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果实发育的日平均速度同样也有明显加快的趋势,果实的单果重量,单株产量、总产量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因此适当控制土壤的相对含水量是促进番茄的生长发育,获得番茄优质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植物免疫诱抗剂对番茄灰霉菌的抑菌效果,选用3%氨基寡糖素水剂、0.5%几丁聚糖水剂和1%香菇多糖水剂3种常规植物免疫诱抗剂,分别配制高、中、低3个浓度,采用含药培养基的方法开展室内抑菌试验,明确3种植物免疫诱抗剂相应最佳抑菌浓度后,在番茄生育期开展田间诱导抗灰霉病试验。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3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均可抑制番茄灰霉菌的生长,其中,1%香菇多糖水剂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1%香菇多糖水剂20倍液接菌1d后的抑菌率为36.1%,4d后抑菌率为67.43%;3%氨基寡糖素水剂抑菌效果次之,3%氨基寡糖素水剂100倍液接菌1d后抑菌率为22.1%;0.5%几丁聚糖水剂抑菌效果相对较低,抑菌率维持在0.0%~14.3%。田间诱导抗病试验结果表明:0.5%几丁聚糖水剂200倍液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诱抗效果,连续施用4次后,番茄灰霉病防效达61.83%。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寻湿度对番茄果实角质层的结构组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以'汉蒙7号'番茄果实为试验材料,分别置于相对湿度为50%±5%和100%±5%的气候培养箱中进行贮藏,测定果实的失水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质构、色差、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角质层形态结构以及SISHINE3调控...  相似文献   

8.
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途径在植物的多种发育和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应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本研究中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SlMAPKKK43过表达植株和CRISPR-Cas9介导的SlMAPKKK43敲除突变体,用灰葡萄孢接种转基因株系的离体叶片和果实,分析发现SlMAPKKK43正调控番茄对灰霉病的抗性。为进一步解析SlMAPKKK43调控番茄灰霉病抗性的分子机制,利用Pulldown-MS技术筛选到已知的灰霉病调控因子SlMKK2和SlMKK4可能作为SlMAPKKK43的底物,利用体外磷酸化试验初步验证SlMAPKKK43可以磷酸化SlMKK2和SlMKK4。  相似文献   

9.
木霉菌胞外酶及对番茄灰霉病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木霉菌T21及其4种长势好抗逆性较强的REMI转化体对番茄灰霉病菌抑菌能力,温室防效以及其发酵液中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结果表明:5株木霉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病菌都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中Ttrm68抑制效果最好,培养一定时间后,木霉可以把番茄灰霉病菌完全覆盖;温室防效也是Ttrm68的效果最好。胞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对番茄灰霉菌抑制效果好的木霉菌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高,而纤维素酶活性则没有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11.
以番茄、抗菌肽和番茄灰霉菌为试验材料,采用平板试验和番茄盆栽植株试验,研究了抗菌肽CB和D20I-39对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效果及抑菌机制、抗菌肽对番茄灰霉病防效及对番茄叶片的抗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以期为抗菌肽防治番茄灰霉病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CB和D20I-39均能抑制灰霉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萌发且具剂量依赖效应,并造成灰霉菌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泄露;CB和D20I-39处理后灰霉菌菌丝呈扁平状、皱缩变细,且随浓度增大菌丝皱褶越发严重甚至出现破裂。番茄盆栽试验显示,预防试验的CB和D20I-39防治效果分别为96.37%±0.13%和83.41%±0.17%;治疗试验的CB和D20I-39的防治效果则分别为14.86%±0.35%和59.74%±0.23%。外源喷施抗菌肽能够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新型抗菌肽CB和D20I-39通过破坏细胞膜抑制灰霉菌,降低番茄灰霉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抗菌肽CB和D20I-39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1 病原和症状 番茄灰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除侵染番茄外,还可侵染茄子、黄瓜.番茄灰霉病主要危害番茄的叶片和果实,也危害花及茎.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浸状、浅褐色,稍有深浅相间的轮纹,边缘逐渐变为黄色,以后叶片干枯,表面产生灰色霉层.果实染病,先从花器开始,残留的柱头或花瓣被侵染后向果柄、果面扩展,被害处果面变成灰白色、软腐,潮湿时病部产生灰绿色霉层,即病原菌子实体,病果一般不脱落,失水后变硬.花部感病,使花腐烂,长出淡灰褐色霉层,并引起落花.茎部染病,先呈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成长椭圆形斑,潮湿时病斑长出绿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分析活性氧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在番茄抗病信号调控机制中的作用,为提高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以4叶1心的番茄幼苗为试验材料,比较番茄幼苗受灰霉菌侵染后叶片O_2~-·以及抗氧化酶、内源褪黑素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番茄幼苗接种灰霉菌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幼苗叶片上病斑斑点逐渐增多,灰霉菌含量显著增多,叶色逐渐变浅,植株表现明显的发病症状;灰霉病菌侵染后番茄体内O_2~-·活性爆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上升,褪黑素含量增加;上述变化都是番茄幼苗为了抵御灰霉菌的生物胁迫而发生的应激反应。综上,植物在遭受病原菌等生物胁迫时不能简单地推断SOD、CAT和POD等抗氧化酶活性一定升高,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更多地依赖于抗性信号路径中信号物质的激活和积累。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LED红、蓝光照比例对番茄灰霉病菌丝生长及侵染力的影响,确定抑制灰霉病发展的最佳红蓝光质配比,设置5个不同的红、蓝光谱比例组合照射灰霉病病菌及接种灰霉病的番茄叶片,对灰霉病菌丝生长、病菌侵染、抗氧化保护酶活性、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等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红、蓝光质配比对番茄灰霉病的侵染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C(红、蓝5∶1)处理下病斑抑制率最高。离体番茄叶片中SOD、POD、CAT活性随着红光比例的增加逐渐增强,以C(红、蓝5∶1)活性最强。PAL活性、脯氨酸含量也以C(红、蓝5∶1)处理最高,相比对照差异显著。丙二醛含量在C(红、蓝5∶1)处理的降低,效果最为明显。综上可知,LED红、蓝(5∶1)是对设施番茄灰霉病防治最为有利的光配比。  相似文献   

15.
刘焱 《现代园艺》2021,(3):31-33
2019年10月考察了日本北海道札幌地区数个观光农业园区。考察期间,对札幌地区的园林植物品种的应用情况有了简单的了解。札幌市的气候和北京类似,最主要的气候差异即降水量和空气湿度的不同,札幌四季降水均衡,北京早春极度干旱,夏季降雨集中,是造成两地观赏植物品种类型及种类数量、生长状态巨大差异的主要因素,对此展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孙华之  王光辉  张乐 《中国果菜》2024,(2):60-62+70
为筛选有效防控番茄灰霉病的药剂,设置了5种不同药剂处理,调查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控效果,以及对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均对灰霉病表现出一定的控制效果,其中以吡噻菌胺、啶酰菌胺处理的防效均较好,叶部病害防效超过80%,果部病害防效也超过80%,均显著高于其他药剂;从产量上来看,吡噻菌胺、啶酰菌胺处理的增产率均超过20%,可以作为灰霉病防控药剂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18.
日光温室水钾氮耦合效应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番茄是一种产量高、需肥多且耗水量较大的作物,存在着明显的肥水互作现象,例如在荷兰营养液栽培条件下产量很高,除了环境控制好,营养液肥水配合也是导致高产的重要因素。国内有关番茄高产肥料配比的研究很多〔1,2〕,然而有关肥水互作模型的研究尚不多见。为了更好地提高肥料与水分的利用率,探索肥料与水分效应的耦合关系,笔者通过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的数学模型设计了量化试验,试图通过定量研究水、钾、氮三因素对番茄产量的影响,为番茄高产栽培提供优化、量化的肥水管理指标。1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98年春在北京市顺义三高科技农…  相似文献   

19.
广西番茄灰霉病菌的多重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行259个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株对多菌灵(carbendazim)、腐霉利(procymidone)和乙霉威(diethofencarb)的抗性检测,结果分为6种抗性类型:单抗多菌灵的类型(B~RN~SD~S)占36.3%,单抗乙霉威的类型(B~SN~RD~S)占24.7%,抗多菌灵和腐霉利的类型(B~RN~SD~R)占20.1%,抗多菌灵和乙霉威的类型(B~RN~RD~S)占6.9%,抗腐霉利和乙霉威的类型(B~SN~RD~R)占5.8%,同时抗3种药剂的类型(B~RN~RD~R)占6.2%。各地双抗或多抗菌株出现的频率分别为田阳73.9%,田东61.9%,武鸣30.1%,南宁8.7%,柳州2.6%。大多数多菌灵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很高(EC_(50)>1000 mg·L~(-1)),大多数腐霉利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较低(EC_(50)<10 mg·L~(-1)),而乙霉威抗性菌株中,双抗或多抗菌株的抗性水平较低(EC_(50)<5 mg·L~(-1));单抗菌株的抗性水平较高(25.1884 mg·L~(-1)相似文献   

20.
钾肥对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棚、地膜等保护地栽培中 ,蔬菜的种植密度大幅度提高 ,蔬菜的收获量不断增加 ,蔬菜从土壤中带走了大量养分 ,加之化肥使用不合理 ,致使土壤养分逐渐失去了平衡 ,主要表现为钾亏缺。 2 0 0 1年我们在番茄上进行钾肥效应试验 ,探索上海缺钾土壤的钾肥使用方法 ,为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试验地点设在上海嘉定区黄渡镇星塔土壤养分监测村 ,供试土壤 :沟干泥 (蔬菜地 ) ,供试作物 :洋红番茄 ,栽培方式 :钢管大棚 ,内设小拱棚 ,铺设地膜。1.2 试验处理 试验设 4个处理 :(1)CK ;(2 )NP :每 6 6 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