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瑶  田沁  朱振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88-18191
以兰州市1996~2005年统计年鉴资料为基础,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2方面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影响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96~2005年兰州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减少的主要是未利用地和农用地;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但土地利用类型总的变化速度不大;社会系统因素对兰州市的土地利用的影响的总趋势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城镇化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黄宝华 《农学学报》2021,11(4):62-67
利用山东省1970s、1980s、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共7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研究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70s—2015年山东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除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外,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均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选取2009—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9—2015年塔里木河流域建设用地、耕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园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持续下降;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增长趋势,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总体水平较低;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和结构性稳步增长,其中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和优势度较低,而和田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土地利用程度较低,保持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4.
湘西洛塔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解析数据,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分析,研究了湘西洛塔地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林地面积和水域面积比重偏小,灌木面积和草地面积比重偏大;在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方面,密灌、裸土草地、灌丛处于增长阶段,灌丛草地处于下降阶段,其余的变化不明显,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下降的趋势;在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方面,土地利用整体呈衰退的趋势;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方面,多样性和均匀度整体呈增加的趋势,优势度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云南抚仙湖流域1974年、1988年、1996年、2001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7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通过目视解译和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并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程度指数、转移矩阵等模型,定量分析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过程,最后基于CA-Markov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模拟。结果表明:1974—2015年乔木林、灌草丛和水域面积呈持续下降趋势,主要的转出方向为农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农田,湿地和裸地呈逐年增加趋势,上述变化趋势与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有关;总体分类精度为90.29%,满足精度要求;土地利用预测趋势为乔木林、水域面积保持减少态势,灌草丛、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农田扩张现象依然存在。本研究可为抚仙湖流域土地及水资源的科学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小江流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1974-2005年小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速度及土地利用程度。结果表明:30多年来,小江流域耕地和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均显著增加,林地面积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草地面积相对变化不大,未利用土地面积研究期间共减少12.9km2;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总体速度在下降,1974-1987年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同时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一直在增加,表明小江流域土地利用仍然处于发展期。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深受该地区历史原因、人口增长以及政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的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的变化,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利用1996年、2000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和变更数据资料,应用Con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首先分析了1996~2000年和2000~2005年两个时段的宁波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再对由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间,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而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面积呈上升趋势。1996~2000年总体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呈下降趋势,而2000~2005年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许豆豆 《乡村科技》2023,(19):142-144
为有效了解辽宁省东港市土地的利用情况及变化情况,对东港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5个时间点和4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东港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不快,其中2005—2010年建筑用地和草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较快,2010—2015年水域面积的增长速度最慢;2000—2020年,东港市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但近年来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明显放缓。由此建议,东港市应继续提高耕地质量,聚焦城市宜居环境打造,协调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及驱动因素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基于山西省1995、2005、2015年三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1)山西省土地利用主要为耕地、草地和林地。20年来耕地先增加后略有降低,林地与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草地则表现为降低趋势。(2)1995-2005年,山西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林草地开垦与退耕还林(草)并存、耕地开发为建设用地与土地复垦并存的特点,土地利用动态度高。2005-2015年土地利用转换量很小,集中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其次为草地向建设用地转化。1995-2015年山西省各个时期土地利用程度呈增加的趋势。[结论]20年来,山西省经历了气候暖干化,人口尤其是非农业人口快速增长,经济飞速发展。在自然、社会、经济三因素协同作用下,土地利用发生了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3期(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软件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特征,揭示广西壮族自治区10 a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在2005~2015年期间,耕地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林地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草地和水域面积变化量较小,建设用地呈逐年增加趋势,未利用地变化不明显;新增建设用地变化幅度较大的地区主要发生在南宁市、桂林市、柳州市、"钦北防"沿海的城市、贺州市和梧州市;2005~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以耕地、草地、林地之间的相互转移为主;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以涨势为主,耕地和林地则以落势为主。  相似文献   

11.
跨越式发展下的乌鲁木齐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用乌鲁木齐市2005─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5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2005─2010年间,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但各个类型的土地利用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与草地的面积有了明显的下降,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的面积增长显著。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总体变化看,乌鲁木齐市的生态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耕地及草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明显降低。在各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中,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的服务价值下降明显,而娱乐文化功能有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区域的生态服务价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土地的利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生态服务价值也随之改变.基于2005—2010年宁夏银川市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情况,核算银川市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05—2010年银川市城区交通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生态服务价值不断下降;郊区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耕地、牧草地减少,生态服务价值也呈总体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决定生态服务价值,而生态服务价值则反映土地利用结构在生态方面的优劣,通过增加林地、牧草地等生态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土地利用变化程度、过程及空间转移3个维度揭示西北旱区典型县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及特征,为区域土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陕西铜川耀州区为例,用2000年5月、2008年7月以及2015年8月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根据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自然属性状况,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共分为7种(林地、耕地、草地、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和水库坑塘),采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2000-2015年陕西铜川耀州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结果】(1)从利用程度来看,2000,2008及201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依次为252.65,247.69和250.66,其中2000-2008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4.97,处于调整期;2008-201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2.97,处于发展期;2000-201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2.00,土地利用总体处于调整期,仍有较大开发利用空间。2000-2015年,耕地利用程度变化量间呈持续下降趋势,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呈衰退趋势;林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呈持续发展趋势;而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的利用程度变化量则呈持续增长趋势,处于发展阶段;水库坑塘和草地的利用程度变化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 从转移过程来看,在2000-2008和2008-2015年耀州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转移的面积分别为23 362.44和21 579.20 hm2,其中耕地和林地发生转移面积占总转移面积的比例均最高,其次是农村居民点用地、草地、其他建设用地和城镇用地,水库坑塘转移面积占比最小;各土地利用类型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相互转移,其中耕地与林地相互转化以及耕地向农村居民点、其他建设用地和城镇用地转化成为主要趋势。(3)从空间变化来看,在2000-2015年,耀州区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空间迁移,其中其他建设用地和草地的重心转移距离均较大,林地的重心转移距离最小。【结论】2000-2015年陕西铜川耀州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加速。  相似文献   

14.
以2000至2015年四期的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运用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多样性、均匀度模型分析研究了泾源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自然、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泾源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而林地、草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泾源县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差异较大,其中2000—2005年土地利用程度明显下降,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由222.26降至219.23,表明土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降低。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与变化率均小于0,说明土地利用处于衰退期;从土地利用多样性来看,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水平逐年降低,土地利用结构较为单一;从景观均匀度指数来看,景观均匀度呈下降趋势,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复杂化程度逐年降低,整体水平较低;从影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驱动力来看,气温、降水量和地形对泾源县土地利用变化有重要的影响,而区域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及政策法规是影响泾源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申艳飞  罗竹 《乡村科技》2023,(11):118-122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表征,反映了该地区人类活动的时空动态过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可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依据。基于杨杰和黄昕教授建立的中国年度土地覆盖数据集,对1992—2021年贵州省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全面分析,揭示贵阳市土地利用的时空特征,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前期(1992—2000年),贵阳市农田、不透水面、草原、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森林、灌木区、裸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中期(2001—2010年),贵阳市农田开始减少,森林、草原、裸地、不透水面面积呈增加趋势;后期(2011—2021年),贵阳市农田、灌木区面积呈加速减少趋势,森林、草原、不透水面面积呈增加趋势。政策调控、经济驱动与自然环境是导致贵阳市土地利用时空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精准扶贫和革命老区振兴都是我国目前重要的工作,而贫困地区与革命老区"两位一体"的特殊区域更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对象。土地经济作为区域社会经济重要的一部分,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效益是提高和发展贫困革命老区社会经济的重要工作内容。掌握贫困革命老区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变化情况能因地制宜发展土地经济,为土地扶贫服务。研究基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的遥感影像,利用图形处理软件提取土地利用信息,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模型,分析了3个时期左右江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从研究结果看,未利用地、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建设用地、林地面积不断增多,草地、水域面积变化量较小;土地利用动态速率逐渐减慢;土地利用程度缓慢增强。  相似文献   

17.
基于闪电河流域中游区1985、1990、1995、1999、2004、2010和2014年7期中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利用ENVI 5.1和ArcGIS 10.1解译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信息,分析闪电河流域中游区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度长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并利用回归分析法,探索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有较强的时空分异特征。裸地和耕地面积均有大幅度的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增加和减少的总幅度基本一致。土地利用程度强度变化较大,2000年前土地利用基本处于调整期,2000年后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处于发展期。(2)植被变化有较强的波动性和异质性。研究区始终以植被高级覆盖和中高级覆盖为主,但中低级覆盖、低级覆盖以及裸地面积比都表现为上升趋势,同时植被高级覆盖与中高级覆盖面积比不断下降,特别是植被高级覆盖面积比于2010年后明显下降。(3)各土地利用类型对植被覆盖度的贡献各异,其中林地草地耕地。综上,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均不利于植被恢复和持续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是植被变化的先决因素,决定了植被变化的趋势、强度与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陕西省佛坪县长角坝乡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及其驱动力,为该乡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陕西省佛坪县长角坝乡2000年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类,利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变化强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分析长角坝乡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长角坝乡未成林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幅度最大,每年以12.290%的速率迅速增长;有林地的土地变化强度最大,年增加0.9800%;2000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02.387和203.891;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大于0。【结论】长角坝乡是一个以林业为主的乡镇,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处于发展时期;影响该乡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主要是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辽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对分析辽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2010年辽河流域16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对辽河流域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水域和其他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信息熵与均衡度均呈现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系统混乱度增加,均衡性减弱;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及变化幅度均大于0。[结论]该流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5期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Markov-FLUS模型,探究了于田县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及其2030年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于田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未利用地。2000—2020年,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林地、冰川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幅程度不同,其中建设用地变幅最大。耕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主要来源是未利用地;2030年在惯性发展情景下,耕地和建设用地将大幅度增加,林地、水域和冰川变化微弱,草地和未利用地大幅度减少;而在生态保护情景下,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扩张将得到制约,增加幅度明显降低,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全部呈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