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营口地区一次暴雨过程中预报失误的原因。[方法]利用自动站降水资料和MICAPS资料,对2010年7月19~22日营口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雷达、云图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7月21日的预报失误原因。[结果]造成7月21日暴雨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是:①此次降水过程持续时间长,降水不连续且分布不均,21日的强降水与前2个时段的强降水不同,是局部短时强降水,此类降水预报难度大;②数值预报不稳定,误差大;③20日夜间已经出现强降水,与21日傍晚出现的强降水间隔时间不长,容易使预报员疏忽,并且在此期间雷达和云图的暂时静寂也形成了一定的干扰。对于暴雨预报的着眼点应该立足于数值预报的形势预报,而不应将注意力放在要素预报上;应坚持以形势分析判断为主,要素判断为辅的原则;对于强降水的预报,数值预报往往误差较大,不能盲信,预报员应根据经验对其进行正确的订正预报。[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预报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3.
基于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和常规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不稳定能量、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09年6月5日安徽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此类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高空呈前倾槽形势且高低空具有强的垂直温度梯度,强大东北冷涡后部,贝湖阻高崩溃带来强冷空气南下;850100 h Pa呈一致的西北偏北干冷气流,河套东部上空925 h Pa存在切变线;地面能量积累明显且有2条明显复合线。高低空完美配合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强度强、范围广、移速快、危害大。山东、江苏境内海风锋导致的地面复合线对强对流可能有触发和加强作用;前期东北冷涡活跃和华东持续高温为强对流发生积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分析合肥站雷达图发现,0.5°仰角反射率因子图上阵风锋出现时间与经过区域对应地面大风发生时间和发生地区有很好的指示,能提前2030min发布大风预警。 相似文献
5.
利用MICAPS资料、葵花卫星资料、天气雷达资料、虹桥机场观测METAR实况观测报文资料、华东空管局AMEFS预报系统、美国NCEP数值预报和江苏省气象局WRF模式等数值预报产品综合分析了上海1次切变线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切变线南侧衍生出的中小尺度系统是导致上海地区2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原因,大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南海热带低压系统为此次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提供了动力支持。AMEFS预报模式(ARPS)对上海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发生,以及暴雨落区预报均存在较明显偏差,属于漏报,但是其高空探空产品预报较为贴合实况。NCEP全球模式预报产品,对于中小尺度系统产生的强天气,参考意义不大。WRF模式较好地预报了上海地区此次强天气过程,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6.
7.
针对1995年7月到2009年6月每年出现的暴雨和大暴雨的天气,对每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都充分利用卫星云图及暴雨预报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摸索出了利用卫星云图、云系特征及雷达回波与天气形势相结合预报强降水的做法,归纳出了特大暴雨前的云场模式,提高了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2010年以来对中卫市环香山地区影响较明显的3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找出短时暴雨天气系统、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方面的特征。结果表明,200 h Pa急流、500 h Pa短波槽、700 h Pa低涡、切变为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同时辐合带积累了水汽,在中卫市上游形成高湿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有中尺度对流单体或多个中尺度对流单体引起合并加强发展,易引发环香山地区的短时暴雨天气;若从雷达图分析发现有>30 d BZ的对流单体回波或混合云降水回波,就可能出现短时暴雨,回波强度越强或有多个对流单体回波,持续时间越长,暴雨强度越强、范围越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NECP1°×1°的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对2010年4月21~22日广东省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青藏高原不断有槽下滑影响广东,850hPa切变线西南气流提供强大水汽输送的环流背景下,受地面冷空气触发而产生。冷空气南下过程受南岭山脉阻挡,导致西南地区冷平流从两广交界地区进入广东,影响广东中部地区,导致这些地区的能量和水汽释放,造成强降水。冷空气向θse高值区渗透过程中,不稳定能量迅速被释放,触发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正好对应地面强降水位置。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卫星云图、欧洲中心(ECMWF)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采取预报与实况对比分析方法,对2020年6月23—24日发生在柳州的一次大暴雨过程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ECMWF预报对500 hPa的高原槽预报偏弱,导致高原槽对低层系统的引导作用被低估;700、850 hPa西南气流预报偏强,辐合线北抬是直接导致系统南下时间出现较大偏差的主要原因。低层辐合线位置偏北对暴雨的产生不利影响,但增强的西南气流导致不稳定能量更大、层结更不稳定,且急流脉动本身也可触发暴雨产生。在短临预报中,可通过逐小时的降雨和风场分析,判断地面辐合线的位置,在其前侧更容易激发新对流,北侧的偏北风的强度变化对系统南下与否非常重要。系统前侧的对流云的出现可能预示着系统未来移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和云图资料,对2010年4月2日发生在广西南部的一次大范围的较强降水过程的成因和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主要是由中低层的短波槽、切变线东移南压造成的,切变线南侧的辐合线是降水最强的地方,它阻断了水汽向切变线附近的输送,数值预报资料对此次过程切变线南侧复杂的天气系统预报偏差大,预报员对数值预报依赖程度高是此次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12年夏季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的主要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演变等综合分析,得出贝加尔湖冷涡东移加深且移动缓慢是此次局地暴雨的关键;低空急流的存在,对降水量有增幅作用;由于大兴安岭地形阻挡造成迎风坡水汽辐合造成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天水地区所有自动站资料、Micaps实况资料、探空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2013年8月6日夜间至7日白天天水地区出现的一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天水市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系统是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切变线以及下滑短波槽;此次降水过程发生前后物理量特征明显,各物理量指标均对过程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示性作用;此次降水过程中相继有多个MCS和MCC影响天水市;雷达产品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对风暴位置以及暴雨落区具有一定的指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EC等数值模式预报资料,分析了湖北省2017年6月23日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得出此次暴雨过程预报落区偏大、范围偏北的原因。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背景为发生在副高外围西南急流出口区左侧、切变线和风速涌线南侧的暖区暴雨,范围小、雨带集中;副高脊线偏西偏北,西南急流中心轴偏北偏东,急流北界偏南、偏西分量较大,不利于江汉平原到鄂东北出现大范围暴雨天气;过于信赖EC形势预报导致了此次暴雨预报出现偏差,暖区暴雨可多参考华东模式;当上下层西南急流都很强盛时,特别需要警惕在暴雨过程前期西南急流加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暖区暴雨。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观测资料,从环流特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6年7月19—20日豫东地区一次暴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主要有暖区对流降水造成,范围广,强度大,主要影响系统有副热带高压、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等。动力条件有低层正涡度增大,辐合加强,有利于上升运动。西南和东南急流提供充沛水汽,暖云层和湿层厚,层结不稳定,降水效率高,雨强大。云图表现为斜压叶状云系,雷达为多单体涡带状回波。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