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国内很多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沿用传统模式,没有体现院校特色,制约了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研究提出了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金课”构建的具体原则和思路,以期为国家“新农科”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要求下,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成为牵动全局、事关根本的大事。为破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以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课程评估、专业恳谈会、文献法等方法梳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阐明"一懂两爱"人才内涵并构建"五力"互动模型;提出树立整体教育观、突出爱农情怀教育、增强教师改革自觉;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教学资源,革新课程体系""学程分段,设计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方案""加强多元主体参与的课程评估,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等4个方面,对"一懂两爱"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人才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而作为农业人才储备的农业院校大学生"离农""弃农"现象越发严重。如何引导农林高校学生向农业人力资本转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学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学生就业涉农意愿以及"一懂两爱"目标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难点和痛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高等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距"一懂两爱"人才培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学生对农业领域的理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农村抱有偏见,就业涉农意愿普遍较低。对此,文章提出建议:优化课程设置并重点关注实践课程的设计;营造"支农"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农业;培养大学生政治素养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  相似文献   

4.
汪慧琳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6):169-170,173
随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四新"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农业类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该文从"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着手,探索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推进教材动态化建设、重构教学模式等改革路径,以培养卓越农业人才,助力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农科”建设是为了加快现代农业产业转型,适配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求,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而提 出的。为了顺应“新农科”的要求,构建了“四溶入、三平台、三管理、二次评价”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旨在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深植学生服务三农情怀,提升学生强农兴农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三农”一线培养合格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在深入剖析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基于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探索出“五化一体”教学质量评价路径,即“课堂教学评教标准规范化、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等级确定合理化、评价工具信息化、评价结果激励化”。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保障机制,是提升学院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发展智慧农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建好智慧农业专业,培养智慧农业人才,满足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对人才的新需求,是高等农林教育的历史使命。文章分析了智慧农业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阐述了华中农业大学建设智慧农业专业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科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要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新变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求、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等不同维度深入理解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地方农业高校在新农科建设中要树立核心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与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融合、坚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融合、坚持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互相支撑紧密融合、坚持高校专业改革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紧密融合、坚持高校与区域发展紧密融合。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教育改革实践为案例,进一步探讨地方农业高校新农科建设的具体路径:把立德树人作为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根本、扎根东北服务东北突出新农科建设与行业企业协同,以学生为本重点关注学生阶段成长发展目标、强化专业自评估实现专业动态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注重四个教育模块融合、突出学教融合实现学生学习回归与教师教育人回归融合。  相似文献   

9.
薛俊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3,(24):10177-10178,10181
依据农业高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从入学教育、社会实践、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等教育环节入手,探讨了加强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学农爱农”思想教育,鼓励学生为祖国的“三农”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依据农业高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从入学教育、社会实践、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等教育环节入手,探讨了加强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学农爱农"思想教育,鼓励学生为祖国的"三农"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新农科建设“三部曲”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落地实施,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推动着畜牧业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生产力的变革,这对涉农院校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阐述了当前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智慧+”背景下畜牧兽医新农科人才跨学科培养的紧迫性,并提出了构建“智慧+”背景下多学科融合的畜牧兽医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一懂两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形势下,对三农工作队伍提出新的目标要求,也是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围绕"一懂两爱"的教学目标,课程组探索了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构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框架,基于课程思政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之中.该举措对于提升学生学农、爱农、践农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农科大学生作为国家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储备力量,其对涉农专业的专业认同感直接影响个人职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当前部分学生存在专业兴趣不足、专业认同不强、学习热情较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通过分析不同层面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原因,旨在探讨通过高度重视主流引导、充分发挥学校作用、加快提升学生认知等方式,多方合力,不断提升农科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新农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涉农院校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需要立足于新农科的建设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一方面,贯彻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突出“三农”特色,构建学生的“三农”知识体系,并与耕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能力,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新农科人才培养是涉农高校建设农业强国的使命担当。文章研究新农科人才培养的着眼点、立足点、坐标点和切入点,涉农高校把握时代性和区域性,根据着眼点和立足点正确定位,科学选择新农科发展路径,解决“培养什么人”问题。从时空维度选定坐标点,从高校层次性、学科属性和产业特性维度选定切入点,突出自身特色,进行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解决“怎样培养人”问题。涉农高校新农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创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6.
17.
新农科背景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金课”,是培育卓越农林人才的有效途径。“生物化学”是农林院校农学、林学、食品、兽医、生物等多个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核心课程之一。根据农林院校特点,建设“生物化学”校园独立SPOC,在开展线上教学的基础上,对“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实现了专业知识与学生素质能力的协同培养,提高了综合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新农建设是推进农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农业院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主要力量。农业院校要以推进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分析研究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探索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增强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服务农业发展的实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入推进,外贸类人才需求量激增,湖南省作为中部省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着连接枢纽的作用,急需建立具有地方特色、院校特色的外贸人才培养机制,为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通过对湖南省各高职院校目前外贸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如何培养并适应“一带一路”背景的外贸类人才思路进行探索研究,从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四个方面寻求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20.
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坚持"立德树人","育卓越农林新才"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全国29所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工作进行研究,解析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思政教学建设中应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促进思政、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融合,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等四项举措,以进一步提升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能力,提高农林院校育人水平,为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