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传统意义的乡政村治难以解决其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重重难题。因此,创新治理路径,实现多元主体治理、完善治理机制、促进法度建设、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成为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2.
3.
周蓉 《乡村科技》2021,(1):17-19
乡村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事关国家治理现代化成效.但在具体实践中,在乡村治理主体协同程度、治理职权划分、"三治融合"、信息化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畅通村民参与治理渠道;推进"三治融合"治理,实现乡村善治;强化科技赋能,为乡村...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强调要健全以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灵魂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三治合一治理理念,并创新发展出一系列乡村治理的新模式。通过分析"三治"的时代内涵,提出从构建治理主体多元化、推进治理规范化、治理能力德治化等路径探索乡村治理体系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翔  杜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499-3500,3502
论述了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完善乡村治理体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深入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乡村治理提出的新要求,通过挖掘当前乡村治理实践中治理主体、治理手段和治理机制构建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新难点,从充分结合、深度关联乡村经济发展和基层民主建设的维度,研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路径。研究认为,应当通过产业发展增强乡村治理活力,通过多元治理格局增强乡村治理动力,通过机制体制建设保障乡村治理秩序。  相似文献   

7.
鲁倩  马婷婷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1):8-10,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治理体制"行政化"趋向明显,乡村治理主体流失化现象普遍,乡村文化庸俗化倾向显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主体认知、城乡二元体制、外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因此,破解乡村治理困境,实现乡村振兴,要以乡村文化为纽带,不断提高主体认知水平;以实现城乡资源公平配置为导向,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弊端;以完善外嵌制度为基础,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陈梦圆 《甘肃农业》2024,(3):120-12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实施,我国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目前我国在推进数字化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要素保障基础缺乏、数字化治理主体合力缺少以及专业的数字化治理人才短缺等问题。对此,应从技术、主体、政府、制度、人才等方面出发,不断整合资源、鼓励各方主体参与,并完善相应机制,从而构建起要素保障基础,形成数字化治理的主体合力,培养出专业的数字化治理人才。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强化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规范村(社区)运行机制,夯实村(居)民自治基础,提升镇村(社区)为民服务能力,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等,本文分析了乡村治理工作中存在不足,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赵霞 《乡村科技》2021,(35):28-30
乡村社会治理直接关系到国家基础社会关系,还影响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乡村社会治理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实现乡村振兴,要不断加强与优化乡村社会治理,为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目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面临一系列困境,主要体现在治理理念、治理机制及治理组织等方面.对此,需要树立共治理念,促进乡村社...  相似文献   

11.
完善乡村治理的法治化建设,为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法治保障,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法治乡村工作中暴露出乡村立法不足并且滞后、乡村执法工作缺乏规范性、乡村司法人才流失、村民缺乏法律知识和信仰等问题。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多元主体,实现传统乡村和现代法治相结合,运用法治手段为乡村治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的乡村治理也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胜利,我国的乡村治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乡村治理存在乡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村民对乡村治理热情普遍不高、人才流失、乡村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治理主体能力不足、乡村治理制度不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滞后问题也在不断凸显。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重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自治水平的提升、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塑造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加强党组织基层建设。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黑龙江省在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农村老年人居多、农民法治意识有待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法治思维不强、乡村专业法治人才紧缺、乡村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困境。因此,黑龙江省要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需要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加强专业法治人才的培养、完善涉农法律法规等措施来破解乡村治理法治化中的困境,以便更好地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效能,加快助推全面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生态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乡村生态治理已是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在乡村生态数字化治理过程中,存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治理主体协同不足、数字化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通过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方协作共治模式、强化技术支撑与培育乡村数字型治理人才等措施,将数字技术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发展乡村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将治理理念贯穿在整个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本文以治理理论为基础,结合庆阳市乡村治理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研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中存在的制度困境,探寻制度建设的修正及完善办法,以便规避乡村治理存在的治理失灵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乡村治理现代化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村两委班子对群众的引领和带动方式问题、村民收入普遍偏低问题、环境卫生问题、村民信息素养较低问题、高信息素养党组织成员过少问题等。解决以上问题,可通过“基层党建+智治”“自治+智治”“法治+智治”“德治+智治”的方式推动乡村治理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郭婷婷 《甘肃农业》2023,(5):111-115
乡村治理数字化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方向,也是提高治理效能,进而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乡村治理数字化是一项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其运作逻辑复杂多样,面临制度设计落后、技术衍生危机、反治理问题频发、治理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这些现实难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因此,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高效运行要优化治理数字化顶层设计,推动技术应用回归服务本质,完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夯实治理数字化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城市、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让农村出现了农村空心化且呈现加速的趋势,各式各样的农村问题不断被曝光出来,严重影响了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与持续,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念,不利于实现我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乡村治理典型乡村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大量实地调研与座谈的基础上,了解了Y县乡村治理的进展情况,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必要条件:县域经济稳步增长,农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是基础条件;"三治"体系的有机融合是核心条件;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文化生活是保障条件。制约乡村有效治理的主要因素:村民自治向心力不足;基层组织薄弱;农民主体意识淡薄。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措施:精准施策;加强人才队伍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资本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20.
对数字化转型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及路径进行了研究,以揭示其在乡村治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为数字化转型与乡村治理的有效结合提出建设性意见。文章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主要探讨花园村数字化转型的案例,通过花园村数字化转型对乡村治理工作进行简述、分析总结得出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以及路径研究。这一研究也证实了数字化转型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并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然而,为了克服数字鸿沟、保障数据安全并考虑乡村实际情况,政府应加强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和安全保障机制,并注重当地实际情况和文化价值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