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橄榄花期星室木虱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榄榄星室木虱(Pseudophacopteron canarium Yang et Li)是橄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由于其频发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但是针对橄榄花期星室木虱危害春梢、花枝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在开展橄榄害虫种群动态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橄榄花期防控、治理橄榄星室木虱,护春梢、保花果的技术及其效应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调查认为广东省高州市橄榄遭受橄榄星室木虱严重为害的原因是:大面积连片纯种植;气候变化;防治不当和橄榄园管理粗放,同时提出有效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橄榄星室木虱化学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3年,采用90%万灵、21%毕达、25%阿克泰、50%库龙、2.5%功夫、20%艾美乐、40%速扑杀、10%蚜虱净、25%稻虱净等9种化学药剂,对橄榄星室木虱进行防治试验。根据防治效果、成本以及化学药剂的理化性质,筛选出万灵4000倍液、功夫2000倍液、蚜虱净1000倍液、毕达1000倍液等4种处理为最佳使用组合,防治效果分别为98.45%、97.85%、98.54%、92.35%,药剂成本2~3元/亩诙,可在生产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橄榄星室木虱在林间和苗圃的动态变化情况,指出影响害虫消长的四个因素:抽梢、气候、天敌、寄主品种,并认为抽梢混乱是造成害虫防治困难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橄榄星室木虱的生存优势、为害特点及引发的危险性,分析了该虫猖獗为害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可持续控制该虫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橄榄星室木虱化学防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 0 2~ 2 0 0 3年 ,采用 10 %吡虫啉、70 %艾美乐、2 1%毕达、2 5 %阿克泰、5 0 %库龙、2 5 %稻虱净、2 5 %功夫、90 %万灵、4 0 %速扑杀等 9种化学药剂 ,对橄榄星室木虱进行防治试验。根据防治效果、成本、化学药剂理化性质以及作物安全性 ,筛选出吡虫啉 1.0 0 g/L液、毕达 1.0 0 g/L液 2种处理为最佳 ,防治效果分别在 98.5 4% ,92 .35 %以上 ,药剂成本 2 .0~ 3.0元 / (6 6 7m2 ·次 ) ,可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为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可有选择地采用功夫 0 .5 0 g/L液、万灵 0 .2 5 g/L液、阿克泰 +功夫 (0 .12 5 + 0 2 5 0 )g/L液、艾美乐 0 .2 5 g/L液、阿克泰 0 .5 0 g/L液等处理进行交替使用。库龙、速扑杀、稻虱净不宜使用。  相似文献   

7.
橄榄星室木虱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橄榄星室木虱在广东省潮阳市的苗圃1年发生8代,林间1年发生6代,若虫5龄,以成虫在冬梢芽缝及树皮缝隙等处越冬。该虫具有明显的趋嫩性。  相似文献   

8.
橄榄树Canarium album对多种农药敏感,药害问题较为突出,市场上许多药剂对星室木虱Pseudophacopteron canarium防效较差,果农随便用药,造成不同程度的药害。植物杀虫剂一般低毒、无残留,具有对天敌昆虫及有益生物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为有效控制橄榄星室木虱,减轻该虫对橄榄的危害,并避免化学农药带来的对环境的污染、药害等副作用,本文初步测试了黄蝉和驳骨丹两种有毒植物的叶提取物对橄榄星室木虱的毒杀活性,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防治该虫的植物性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黄蝉Alle…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橄榄星室木虱的生存优势、为害特点、危险性等猖獗发生的原因,并就生产实践提出了可持续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黄褐新圆蛛在控制橄榄星室木虱及影响果树生长上的试验,认为该蜘蛛不是橄榄果树的有害生物,而是橄榄果树上主要害虫橄榄星室木虱的一种天敌。  相似文献   

11.
三种林木次生物质对星室木虱产卵驱避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柠檬桉(Eucalyptuscitriodora)、樟树(Cinnamomumcamphora)、苦楝(MeliaazedarachL.)等3种植物茎叶的乙醇、丙酮和三氯甲烷的提取物对橄榄星室木虱(PseudophacopteroncanariumYangetLi)成虫产卵的驱避作用进行研究,利用干扰控制指数IIPC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柠檬桉的驱避作用最强,其乙醇、丙酮、三氯甲烷的提取物IIPC分别达0 126、0 209、0 307;樟树次之,分别为0 392、0 298、0 438;苦楝效果较差,只有0 589、0 574、0 638。柠檬桉、樟树的乙醇、丙酮提取物对星室木虱产卵的控制作用达到60%以上,乙醇提取物第4d的持续控制效果为52 7%和50%。  相似文献   

12.
应用生命表方法分析吡虫啉、木虱净、稻虱净3种化学农药对橄榄星室木虱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吡虫啉、木虱净、稻虱净和对照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4148,0.8328,4.9908,6.3925。说明吡虫啉和木虱净处理区的橄榄星室木虱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稻虱净和对照区的橄榄星室木虱种群数量以4.9908和6.3925倍的速度增长;吡虫啉、木虱净和稻虱净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0649,0.1303和0.7807。表明吡虫啉和木虱净施用区种群数量相当于对照区的6.49%和13.03%,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稻虱净施用区种群数量是对照的78.07%,不是防治橄榄星室木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橄榄星室木虱若虫在田间的空间分布状态的调查和分析,指出橄榄星室木虱若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而其种群的聚集是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与环境因素的差异性共同作用所致.橄榄星室木虱若虫在橄榄树冠上、下层之间或同一复叶不同区段之间的虫口密度差异不显著;而在同一叶片正反面的差异极显著,叶片背面的虫口密度比正面的大许多.  相似文献   

14.
针对山地果园交通不便,水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和难点,搞好以道路、水池和水平梯地为重点的山地果园标准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复合生物杀虫剂防治思茅松毛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DCPV)和 15 %保丰等 4种杀虫剂对 2~ 3龄思茅松毛虫幼虫进行了毒力测定。并通过林间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了复合生物杀虫剂最佳组合A3 B1C3 D1,即白僵菌 1 4× 10 6孢子·ml-1+苏云金杆菌 1 6× 10 8孢子·ml-1+DCPV 5× 10 6PIB·ml-1+15 %保丰 4 0 0 0倍液。研究表明在复合杀虫剂中保丰、苏云金杆菌对防治效果有显著影响。林间大面积防治试验表明 ,复合杀虫剂的防治效果优于单一生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16.
厦门市根据裸露山体形成原因、类型特点进行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效果.选用植物覆盖状况、绿化美化效果、坡面稳定性、治理显效时间4个评价项目11个评价因子对生态复绿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取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对裸露山体的生态复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竹尖胸沫蝉林间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 40 %氧化乐果乳油、80 %敌敌畏乳油、2 5 %敌杀死乳油等药剂进行不同施药方式、不同用药浓度的林间防治试验 ,结果表明 ,40 %氧化乐果乳油 1∶5倍液进行注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便了解土壤质量状况,为实现不同植被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小陇山山麓区移栽至耕地(前期种植柴胡)后生长3年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苗木土壤为对象,并以长期种植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的耕地作对照,采用对比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种人工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0~10、10~20和20~30 cm)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油松苗地3个土壤层的有机质、全磷和全钾含量均小于柴胡耕地,除0~10 cm土层有机质外,其余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0.05);3个土壤层的全氮含量在油松地和柴胡地两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油松苗地3个土壤层的速效钾均显著大于柴胡地(P <0.05);而有效磷含量却小于柴胡地(10~20 cm除外),且仅在20~30 cm土层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P <0.05);同样,3个土壤层的碱解氮含量在油松地和柴胡地两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2)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表聚现象",即养分含量从表层向下层呈递减趋势;而全钾含量在2种植被类型下均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从表层向下层呈递增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3)主成分分析表明:速效钾和全磷是影响油松苗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而全氮和全磷是影响柴胡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且土壤养分综合得分表现为油松地(1.467)<柴胡地(1.504)。可见,油松人工苗明显地降低了耕地土壤养分含量,长期栽植将会导致土壤养分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在大苗培育期间要因土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尤其需要及时补充土壤有机磷肥;而对柴胡耕地也应该补充有机氮肥和磷肥。这些结论可为小陇山山麓区域耕地进行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壤科学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