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芦笋学名"石刁柏",嫩茎质地细腻、风味芳香、顶尖紧密、纤维少质脆。经培土软化采收的嫩茎叫白芦笋,不培土嫩茎见光后采收的是绿芦笋。白芦笋色泽洁白,光直无斑。绿芦笋青绿色浓,条型匀称,粗细适中,口味清爽质脆。含有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芦笋,又名石刁柏,是一种营养保健型高档蔬菜,享有"蔬菜之王"美称,具有极高的营养食用价值。经培土软化采收的嫩茎叫白芦笋,不培土嫩茎见光后采收的是绿芦笋。芦笋嫩茎质地细腻、风味芳香、顶尖紧密、纤维少质脆。白芦笋色泽洁白,光直无斑。绿芦笋青绿色浓,条型匀称,粗细适中,口味清爽质脆。一、精选良种芦笋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适应性强,品种较多。能否选用适宜当地条件,品质好产量高的优良  相似文献   

3.
正芦笋,因其食用的嫩茎像竹笋,因而得名"芦笋"。由于品种的不同及栽培的差异,其嫩茎的颜色有绿、紫、白3种,正常的栽培条件下,嫩茎出土后多数品种为绿色(绿芦笋),有的品种为紫色(紫芦笋),经过培土软化栽培方式而采收的嫩茎为白色(白芦笋)。芦笋嫩茎质地细腻、风味鲜美、柔软可口,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嫩茎中维生素A、维生  相似文献   

4.
芦笋学名石刁柏,其嫩茎鲜美芳香,味微苦,富含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具有防癌、抗癌、抑制高血压的作用,对心脏病也有一定疗效。经培土软化采收的嫩茎叫白芦笋,不培土嫩茎见光后采收的是绿芦笋。白芦笋色泽洁白,光直无斑;绿芦笋青绿色浓,条型匀称,粗细适中,口味清爽质脆,目前国内外市场畅销不衰。种植芦笋市场前景好,效益高,是农民致富的好途径。我们于2003年引进芦笋杂交新品种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不同区域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保护地、川水和高寒阴湿地区均可种植,一般产量在12000kg/hm^2以上,产值在60000元/hm^2以上。同时也总结出了配套的芦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芦笋学名“石刁柏”,又名“龙须菜”。经培土软化栽培后采收的嫩茎叫自芦笋,色泽洁白,光直无斑。不培土的嫩茎是绿芦笋.笋体青绿色,条型匀称,粗细适中.口感清爽质脆。芦笋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不衰,国内市场早已启动。实践证明,种植芦笋市场前景好、效益高,是农民致富的好途径。我市自1978年引种以来,近几年栽培面积为5.5~6.6公顷,尚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而且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速生栽培当年单产(每667平方米的产量,下同)150千克,次年500千克,第3年为2000~3000千克,最高者达4500千  相似文献   

6.
芦笋嫩茎不经培土软化,让其长出地面,经日光照射变成绿色后采收的称绿芦笋.绿芦笋的风味好,营养价值比白芦笋高,特别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C都高于白芦笋,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韩庆瑞 《现代种业》2011,(5):56-56,61
芦笋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10-15年。芦笋在抽发嫩茎时,不经培土软化受阳光照射形成色泽翠绿的嫩茎称绿芦笋,而经培土软化在土中避光生长的嫩茎色白而明亮称白芦笋。绿芦笋营养丰富,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白芦笋,口感好,苦涩味小,  相似文献   

8.
芦笋学名石刀柏,又名尤须菜,属百合科多年生的宿根植物,主食其嫩茎,一次栽培多年收益,因栽培方式不同又可分为白笋和绿笋,前者经培土软化而采收,用于加工罐头,后者主供鲜食。芦笋嫩茎质地细腻,柔软可口,有独特的芳香风味,内含高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是一种高档营养保健蔬菜,被列  相似文献   

9.
一、定植田的选择 要选择土质肥沃、土层深厚、保肥保水性能强、通透性好、地下水位低、便于排灌的土壤种植芦笋,以沙壤土和轻黏壤土最为适宜.沙壤土和轻壤土不易板结,培土及采收方便,采收的嫩茎洁白,不易弯曲.  相似文献   

10.
一、定植田的选择 要选择土质肥沃、土层深厚、保肥保水性能强、通透性好、地下水位低、便于排灌的土壤种植芦笋,以沙壤土和轻黏壤土最为适宜。沙壤土和轻壤土不易板结,培土及采收方便,采收的嫩茎洁白,不易弯曲。前作是桑园、果园、林地的地块不宜种植芦笋。因为土壤内残留的树根经过腐烂易滋生紫纹羽菌,若种植芦笋,容易产生根腐病。  相似文献   

11.
绿芦笋的保鲜加工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笋 ,又名石刁柏 ,属多年生作物 ,其不经培土长出土面的绿色嫩茎 ,称绿芦笋 ,可供鲜食。绿芦笋香脆鲜嫩 ,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 ,纤维柔软可口 ,有独特的芳香风味 ,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是一种高档的营养保健蔬菜 ,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对鲜芦笋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由于绿芦笋嫩茎含水量较高 ,呼吸作用强 ,采收后的绿芦笋存放 1~ 2d后 ,纤维老化 ,颜色变浅 ,笋体萎蔫、失水严重 ,甚至开始腐烂 ,不耐贮藏 ,因而给绿芦笋的出口鲜销带来了许多困难。为保证出口芦笋的质量 ,必须提高加工质量。现…  相似文献   

12.
芦笋嫩茎生长期及采后生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田间对190mm高芦笋嫩茎的呼吸强度、糖、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芦笋嫩茎顶部的呼吸强度是基部的4倍。采收后,芦笋嫩茎的呼吸强度立即增加到一个峰值,随后在24h内,呼吸强度逐步降低到其呼吸峰值的30%,并保持恒定。芦笋嫩茎顶部的糖含量低于基部,蛋白质含量高于基部。采收后24h,芦笋嫩茎的糖含量、蛋白质含量降低,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稳定,天门冬酰胺/天门冬氨酸含量增加,谷酰胺、谷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减少。采收后48h,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75%。  相似文献   

13.
芦笋又名石刁柏,龙须菜,属于百合科天门冬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欧洲,引入我国已有100多年,其不经培土长出土面的绿色嫩茎称绿芦笋,经培土收获的嫩茎称白芦笋,芦笋香脆鲜嫩,炒食或加工成罐头,是国际上的畅销食品.芦笋营养丰富,对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而且种一年收十年,经济效益高,很受种植户的欢迎,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南方芦笋采收年份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是多年生植物,在我国南方芦笋产区由于温光资源丰富,芦笋种植一年后即可进入采收年份。进入采收年份后,每年春、秋两季采收嫩茎,采收结束后进入植株休养复壮期,依次循环。休养复壮期即采收以后的大田管理。芦笋植株生长发育好坏对产量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在芦笋进入采收年份  相似文献   

15.
芦笋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由温度高低、土壤水分多少、土壤酸碱度、施肥种类或数量、土壤板结或管理不当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一、嫩茎变硬又称木质化,俗称老化。主要指绿芦笋嫩茎因纤维增多而导致的基部变硬或由基部向上逐渐变硬,变硬部位不堪食用。(1)发生原因。老龄植株长出的嫩茎;土壤中氮肥不足;土壤中水分偏少;早春采笋时温度偏低;采笋后期温度偏高;上一年植株遭受过病虫危害;过度采收后长出的嫩茎;白芦笋嫩茎培土过厚等。(2)预防措施。对衰老和病弱植株应及时淘汰并更换新株,加强肥水管理,保持植株正常生长。遇到高温干旱,可少量灌水降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田间接种条件下研究了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出土二周内芦笋嫩茎的感病性与接种时嫩茎的出土天数呈负相关;茎秆上病斑的高度和分布范围均与接种时茎的出土天数呈正相关;出土后培土比培土后出土的嫩茎发病率高14.77%,且后者地下部主茎较少发病,说明土表的菌源及其气传孢子是主要的侵染源。芦笋嫩茎期是施药防治的关键时期,10000mg/L的多菌灵混配制剂表现出较好的治疗和保护作用,而在常规施药浓度(1000mg/L)下效果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芦笋学名石刁柏,别名龙须菜,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以食其嫩茎为主,一次栽培多年受益,一般可连续采收10~15年,因栽培方式不同,芦笋又有白笋和绿笋之分。绿笋主供鲜食和速冻。芦笋嫩茎质地细腻,纤维柔软可口,是一种高档营养保健蔬菜,被列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河北东北部以发展绿笋为主,发展芦笋生产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芦笋嫩茎鲜嫩、含水量高,在贮运销售过程中常因管理不当而导致大量损伤和感染病菌,品质下降。故进入流通之前须对芦笋进行以下商品化处理。一、采收1.采收方法。采收绿芦笋一般采用切割法,即用刀  相似文献   

19.
<正> 芦笋是重要的出口换汇蔬菜。浙江省为亚热带季风区,极适宜芦笋生长。自1974年引种以来,由于普遍采取国外传统的作业方法,因此,产量不高,株势生长减弱。几年来,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采收期留茎与不留茎等方面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结果。现报道如下。一、试验材料和方法供试品种为玛丽,华盛顿500号W和加州大学800号。试验分别在杭州市郊、宁波市北仑区峙头乡和临海市更楼乡进行。供试材料为二年生芦笋(株行距为1.8~0.33米)和四年生芦笋(株行距2.2×0.4米)。按常规管理。采收期定期追肥。采收方法分常规的不留茎采收(对照)和留茎采收。不留茎采收,即在采收期间,对抽生的嫩茎进行培土软化,直至在土下长到12~17厘米后切下。留茎采收,即在采收  相似文献   

20.
芦笋,又名石刁柏,属多年生植物,芦笋不经培土长出土面的绿色嫩茎,称绿芦笋。绿芦笋营养丰富,富含很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并且香脆鲜嫩、口感纯正,是一种高档的营养保健蔬菜。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对鲜芦笋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但由于很多菜农对栽培技术和贮藏保鲜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