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场现有毛竹林4,281亩,平均每年采伐毛竹150万斤左右,正常大年每亩发笋200—300株,成竹率20一30%,成竹20万株左右,退笋数量10—15万斤左右.为了进一步摸清东坑地区花年毛竹林发笋、退笋、成竹的规律,1981、1983年我们进行了施肥和不同时间处理退笋的试验,以便进一步提高成竹率和成竹围度,促进林分增产.试验地及试验方法共设试验地16块,即:淡竹园(小地名)4块,每块0.25亩.位于山脚下部,西坡,坡度10°.其中1、2号在1981年3月22日每亩施碳铵(江宁化肥厂产)80斤,3、4号为对照.竹林结构见表1.西庵12块,每块0.3亩.位于山谷中上  相似文献   

2.
楠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I ex H.de Lehaic又叫毛竹、猫头竹、孟宗竹,是我国的主要用材竹种。它主要靠地下鞭根吸收营养、发笋、成竹。弄清其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规律,是制定正确的经营管理措施的依据。本文主要探讨竹鞭生长发育、出笋、退笋、成竹的规律,寻求增加发笋、减少退笋,提高成竹率和竹林产量的途径,为楠竹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一一九七五年六月,我们在桃源县竹园大队的大年竹林内,进行此项试验。林龄百年以上,近年来每年修山,隔年垦复,经营管理和生长都较好。密度每亩216.5株,平均眉  相似文献   

3.
楠竹鞭根系统与出笋、退笋、成竹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楠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aie又叫毛竹、猫头竹、孟宗竹,是我国的主要用材竹种。它主要靠地下鞭根吸收营养、发笋、成竹。弄清其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规律,是制定正确的经营管理措施的依据。本文主要探讨竹鞭生长发育、出笋、退笋、成竹的规律,寻求增加发笋、减少退笋、提高成竹率和竹林产量的途径,为楠竹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一、  相似文献   

4.
采用1~4年生的毛竹母竹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母竹对毛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均有极显著影响,以2年生母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最高,分别达93.3%、76.9%、83.7%;3年生母竹次之;1年生、4年生母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5.
楠竹是我国的主要用材竹种,它主要靠地下鞭限吸收营养、发笋、成竹。弄清其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规律是制定正确的经营管理措施的依据。本文主要在于探讨竹鞭生长发育、出笋、退笋、成竹的发生规律,寻求增加发笋、减少退笋、提高成竹率和竹林产量的途径,为楠竹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概况 1975年6月我们在楠竹产区桃源县竹园大队进行了这项研究。试验地是大年竹林。林龄百年以上,近年来每年修山,隔年垦复,经营管理和生长都较好。密度每亩216.5株,平均眉围35厘米,其中新竹57株,老竹159.5株。林地竹鞭,实测0.4亩共长1080米,竹  相似文献   

6.
采用Logistic曲线经验式拟合橄榄竹的出笋规律,并对不同时期、立竹年龄、土层的出笋、退笋、成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出笋量日进程符合Logistic曲线的“慢一快一慢”规律。由此其出笋期可划分为3个时期。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同时期、不同立竹年龄、不同土层的出笋、退笋、成竹存在明显差异。橄榄竹适宜留笋的时期为出笋中期。适宜留笋养竹的立竹年龄以1、2年生为好。橄榄竹不同竹龄发笋能力,与毛竹差别甚大。橄榄竹发笋早,1年生竹连着的鞭可孕笋成竹,竹寿命较短。这就要求在经营管理上要有别于毛竹。橄榄竹适宜留笋养竹的土层深度16~30cm。本研究为橄榄竹制定留笋养竹保育技术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丛生竹秆基各笋目的出笋成竹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西南地区人工栽培的梁山慈竹、撑绿竹、硬头黄竹着生于秆基两侧的4对大型芽(又叫笋目、芽眼、芽目)的出笋成竹生物学特性,计算各年龄母竹和各笋目位置的出笋率、成竹率、新竹相对生长率。结果表明:随着母竹年龄的增加,出笋成竹能力明显下降,1年生母竹出笋成竹能力最强,2年生母竹迅速下降,3年生母竹基本丧失繁殖能力;各笋目的出笋成竹能力为2目>头目>3目>4目,3目、4目显著低于头目、2目。综合分析母竹年龄和笋目位置表明:1年生母竹的头目、2目萌发力最强,是留笋长竹的最佳笋芽。通过有序样本聚类分析,将3个竹种的出笋期划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初期出笋数少但成竹率高,中后期出笋数增加,但成竹率却明显下降;笋目萌发年龄和出笋时间与笋目位置有关,分布在秆基中下部的头目、2目萌发年龄较早,在出笋期的出笋时间也较早,而位于秆基中上部的3目、4目萌发年龄较迟,出笋时间也较晚。根据各笋目的出笋成竹特性,从抚育、间伐和水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调控林分出笋的经营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毛竹林春笋的生长规律进行观察,结果为:毛竹春笋的成竹率平均为46.0(,各年度的成竹率无显著差异。成竹直径与成竹率无显著相关。毛竹春笋的退笋高度90%发生在60cm以下,其中发生在30cm以下占60%。  相似文献   

9.
乌哺鸡竹梅季造林成效及其出笋成竹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正确掌握技术要领,梅雨季节移栽乌哺鸡竹,可获得成活保存率高、发笋成竹快,新竹质量不断提高等良好成效。据笋期观测统计:乌哺鸡竹自然笋期始于4月23日,终于5月7日,历时15天;出笋盛期出笋成竹量占绝大部分,初期和后期则少;成竹率顺序为:盛期〉初期〉后期,早期退笋率相反。初期成竹径粗略大于盛期,后期最细;距母竹近则出笋早,远则迟。出笋成竹和早期退竹量随距母竹远近而表现出中距〉  相似文献   

10.
对云南省澜沧县境内分布的云南方竹出笋成竹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方竹出笋期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历时约40 d;初期笋的成竹率最高(达91.67%),末期笋的成竹率最低;新竹秆高、胸径分别集中在3.51~5.00 m和1.51~2.50 cm;末期笋退笋较多,退笋高度主要集中在40 cm以下;引起云南方竹退笋的主要原因是养分供给不足,其退笋数占退笋总数的73.33%;云南方竹的高生长持续70 d左右,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研究结果可为云南方竹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类型的毛竹天然混交林内设置标准地,调查林分的毛竹自然再生产情况。结果表明:由6~8竹组成的竹杉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和6竹组成的竹松杉阔混交林,林分结构组成较合理,自然再生产能力较强,每公顷出笋数、新成竹数、新竹质量以及每株母竹出笋、成竹数等各项生产指标均大于纯竹林;6~7竹组成的竹松阔混交林、6~8竹组成的竹松杉混交林、6竹和8竹组成的竹松混交林,其林分结构组成较差,自然再生产能力较弱,每公顷出笋数、新成竹数、新竹质量以及每株母竹出笋、成竹数等各项生产指标均不同程度低于纯竹林。  相似文献   

12.
毛竹总有不少的竹笋不能成竹,群众称之为“退笋”。退笋的比例一般要占总出笋量的50%左右,有的地方在60%以上。造成退笋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营养不足。在同一竹鞭上出笋较多,由于养分供应不足,有的竹笋出土后无力继续生长,中途死去。 2.不良气候因子。在出笋期,天气骤冷骤热,持续低温,长期干旱,或遇到落黄砂  相似文献   

13.
北亚热带毛竹鞭笋高产培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林场毛竹林地的调查,进行毛竹鞭笋高产培育研究.结果表明:(1)试验地在垦复、施肥、开设采集带集约管理的培育措施条件下,毛竹鞭笋产量有所提高.(2)通过设置采集带既可以解决鞭笋采集困难的问题,又可促使林分的稳定与改善.  相似文献   

14.
毛笋泉蝇与毛竹退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为我国南方分布最广的竹材,用途广泛。毛竹出笋一般不能全部生长成竹,不能成竹的笋称退笋,约占出笋的50%。退笋的原因据几年来群众反映,可归纳为 1.养分不足:特别是母竹竹鞭中养分不足;2.气候影响:出笋期干旱或骤冶骤热等;3.虫害影响:如竹笋夜蛾的为害和泉蝇的寄生;4.其他原因:如兽害、病害、机械损伤。据在浙江省调查,约有45—89%的退笋中有毛笋泉蝇幼虫存在,因此人们认为退笋的原因是因为泉蝇的为害,曾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造成竹  相似文献   

15.
观测肿节少穗竹的幼竹-成竹生长过程,分析其出笋成竹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肿节少穗竹出笋时间约始于4月中旬,历时约45 d,出笋初期出笋较少(持续时间3d左右,占7.42%),盛期出笋数较多(持续时间15 d,占77.48%),末期出笋数下降(持续时间27 d,占15.10%),退笋原因主要是虫退,占退笋总数的73.78%,平均成竹率为64.03%.各同生群高生长呈“S”型曲线,采用逻辑斯蒂方程拟合精度较高,拐点出现的时间均是各同生群曲线高生长的关键时期,且较早同生群的竹笋自始至终要比较晚同生群要高.  相似文献   

16.
经对天目早竹梅雨季节造林试验和笋期观测3年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梅雨季节移栽天目早竹,成活率高,发笋成竹快,3年即可满园。天目早竹自然出笋期在3月26日~4月12日,分为初期、盛期、后期,各期成竹率和早期退笋率以及新竹质量有明显差异;母竹系统质量和距母竹远近对新造竹林的出笋成竹能力有一定影响;笋竹高生长服从S型曲线增长规律。  相似文献   

17.
厚竹出退笋规律及退笋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厚竹出退笋规律,探讨厚竹退笋过程中营养品质的变化特点,为合理利用退笋、提高厚竹林的综合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厚竹竹笋的高生长过程,统计出笋量和退笋量,测量竹笋高度,总结厚竹出退笋规律;并采用常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测定退笋不同阶段营养成分的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矿质元素含量,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氨基酸含量,分析退笋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1) 2015年、2017年和2018年厚竹出笋量分别为1 171、818和575株,出笋规律呈正态分布曲线,且从出笋初期至末期退笋率升高。退笋高度主要集中在50 cm以内,其中30 cm高度以下的退笋占比分别高达69. 81%、83. 60%、86. 09%,且在相同时间内,退笋高生长量低于正常笋。2)与正常笋相比,厚竹退笋的粗蛋白、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均下降,而灰分、酸性洗涤纤维则高于正常笋,脂肪含量与健壮笋无显著差异(P0. 05);厚竹不同矿质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PMgCa Zn Mn Fe Cu,其中P含量表现为正常笋高于退笋,其余均是退笋显著高于正常笋(P0. 05),且随退败程度加深呈增加趋势;厚竹退笋与正常笋都含有17种氨基酸,退笋氨基酸总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笋,且随退败程度加深呈下降趋势,退笋中期和后期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差异。但退笋中主要鲜味类氨基酸含量比例增加。【结论】厚竹每年大量出笋,大小年差异没有毛竹明显,更适于培育优质竹林,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厚竹退笋率整体较高,退笋高度集中分布在50 cm以内。厚竹退笋主要集中在高生长初期。厚竹退笋仍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矿质元素等物质,具较高的食用价值,及时开发利用退笋可提高竹林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8.
毛竹不仅生长快,成材早,用途广,而且竹林永续利用的特性为一般树种所不及,是我国主要用材和经济竹种。毛竹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仅借助地下茎每年(或每度)出笋形成新竹,构成竹林。对此,我们开展了有领导、工人、科技人员三结合的科学实验,对毛竹出笋、退笋规律及合理留养和挖取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将试验结果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出、退笋的规律,提出在竹林冬笋形成后的不同时期,适时、适量选挖少量浅鞭冬笋,对出土春笋成竹数量及质量均无明显影响;出土后的春笋,可按退笋表现特征,于春分后10天、清明后5天及谷雨后分期选挖退笋及少数直径小、病虫危害的竹笋,不会影响成竹数量和质量,而退笋利用率可达93%。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类型毛竹天然混交林内设置58块标准地进行生长调查。结果表明:8竹1杉1阔、7竹3杉+阔、6竹3杉1阔+松混交林,林分结构组成较合理,每公顷出笋数、新成竹数、退笋产量、新竹质量、新竹、退笋经济收入均不同程度大于纯竹林,每株母竹出笋、成竹数等各项生长指标大于纯竹林;8竹1松1杉+阔和7竹2松1杉+阔混交林,林分结构组成较次之,每公顷出笋数、新成竹数、新竹质量、新竹、退笋经济收入略大于纯竹林,但每株母竹出笋、新成竹数和退笋产量则低于纯竹林;6竹3松1杉+阔、5竹4松1杉+阔、4竹4松1杉1阔、3竹5松2阔+杉混交林,由于林分结构组成较差,其出笋、成竹各项生长指标以及每公顷新竹、退笋经济收入均不同程度低于纯竹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