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截头堆砂白蚁原始繁殖蚁行为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截头堆砂白蚁Cryptotrmes domestictis(Hawiland)原始繁殖蚁行为特点以及利用其特点判断木材及木制品有该蚁存在的方法。原始繁殖蚁行为特点:1、刚分飞时有趋光性。2、雌雄蚁没有明显的追逐行为。3、脱翅后的原始繁殖蚁喜欢找隐蔽的场所营站。4、钻洞后的原始繁殖蚁封闭洞口,抗外界干扰。5、在洞内活动、取食、排泄、繁殖子代。6、原始繁殖蚁形成群体后把排泄物推出洞外。7、原始繁殖蚁形成群体后容易蔓延。判断有该蚁存在的方法:l、木材及木制品表面有0.3mm—1.5mm圆形封闭或未封闭洞口。2、洞口外有细砂粒状及不易碎的排泄物。  相似文献   

2.
收集了62种从东南亚进口的不同树种的木材,并作为截头堆砂白蚁Cryptotrmes domestictis(Haviland)的食料,让其原始繁殖蚁自行配对钻人这些木料中取食,建立新群体。观察该种白蚁对不同树种木材的取食状况,了解不同树种木材对该种白蚁初建群体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种白蚁食性广泛,能取食多种在分类上差异很大的木材,除坤甸外,均被其取食。试验用的全部木材对该种白蚁原始繁殖蚁配对没有影响,均有原始繁殖蚁配对钻人洞内。在配对3个月后解剖群体发现,除坤甸、樟木、硬榄仁、柚木、子京、虫眼木、暗罗、硬椴、轻胭脂、胭脂、番龙眼外,其余树种的初建群体,雌雄繁殖蚁存活,子代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在广州室温及恒温27℃、相对湿度80%条件下,截头堆砂白蚁Cryptotermes domesticus(Haviland)新群体的形成、繁殖特性及其群体的发展、发育状况。(1)在广州6~7月室温下,截头堆砂白蚁原始繁殖蚁自行配对后,产卵前期7~16天,平均10.33±2.32天,卵期46~71天,平均55.13±6.42天,巢龄为1年、2年的新建群体,子代个体分别为3~8头、10~16头;3年巢龄群体,子代个体12~35头;4年巢龄群体,兵蚁开始出现,子代个体23~57头,其中兵蚁1~3头。该种白蚁新建群体经历7年才发育成熟,此时群体子代个体36~115头,其中兵蚁1~4头。(2)在恒温27℃、相对湿度80%条件下,截头堆砂白蚁原始繁殖蚁配对后产卵前期8~18天,平均11.6±2.66天,卵期50~73天,平均57.8±5.79天。1年巢龄群体,子代个体6~10头;2年巢龄群体,兵蚁出现,子代个体16~34头,其中兵蚁1~2头。新建群体经历2~3年发育成熟,此时群体内的子代个体18~44头,其中兵蚁1~2头。  相似文献   

4.
黄友珍  杨瑞海 《昆虫天敌》1994,16(3):148-150
截头堆砂白蚁在相对湿度80%条件下,形成补充型的适宜温度是23-30℃之间,最适温度是23-27℃。补充型形成后,一般都具繁殖功能,产卵及孵出幼蚁的群体与实验群体的100%,子代发育正常。10℃以下及33℃以上不利于补充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黄珍友  戴自荣 《昆虫天敌》1989,11(4):196-198
截头堆砂白蚁Cryptoter mes domesticus若蚁,不但可以形成有翅成虫和兵蚁,而且还可以形成补充型繁殖蚁。在每个培养若蚁的实验群体中,均有补充型繁殖蚁形成,补充型繁殖蚁都有繁殖功能。同时,在每个实验群体中均有有翅成虫出现,半年以内,有翅成虫的数量占全部实验群体的36.7%,有6.7%的实验群体出现兵蚁。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证实,截头堆砂白蚁若蚁在恒温27±1℃、相对湿度80%条件下,在仅有5头若蚁群体中,即可产生一对补充型,建立新群体。试验结果表明,在5头、10头、20头、40头若蚁各试验组合中,各个群体均有补充型出现,补充型一般都有繁殖功能。  相似文献   

7.
黄珍友  杨瑞海 《昆虫天敌》1997,19(4):165-168
截头堆砂白蚁形成补充型敏殖蚁的生物学特性主要为:1.补充型从若 产生,一般都具有繁殖功能。2.补充型只能一雌一雄并存。对培养了三年的20个群体进行解剖,每个群体只存在一对补充型。3.补充型可以再续;人为除去第一个补充型以后,可以重新形成一对型。4.人为除去第一个补充型后,重新形成补充型的发育历期比自然形成的补充型历期平均长2.4天,其繁殖功能亦有一些差异。6.自然淘汰后形成的补充型的繁殖功能与自然  相似文献   

8.
温度、湿度对嗜虫书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嗜虫书虱以全麦粉及酵母粉作饲料时,其各期发育速率与温度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世代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5.16℃,306.75日度。在20—35℃范围内,世代存活率、种群内禀增长率以及成虫产卵量较高,高低温区均呈下降趋势。理论上29.55℃时周限增长率(λ)最大,达1.0628倍/天。高湿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湿度低于60%时,各虫态均不能发育存活。结果表明,嗜虫书虱生长发育、繁殖最适温区为28—30℃,最适相对湿度在80%左右。  相似文献   

9.
昆虫病原线虫储存困难是目前应用线虫作为生物杀虫剂的一大障碍,本文比较了不同温度、不同储备方法、载体不同湿度对线虫存活和质量的影响,为大田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温度与线虫的存活、毒力呈负相关。载体的湿度与线虫的存活呈正相关。若洗净线虫,载体有90%以上的含水量,线虫在较高的温度下(28~30℃)仍能存活15~25天,且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菜蛾绒茧蜂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15-35℃范围内的9个温度下测定了温度对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 Kurdj.的个体发育,种群存活率和种群增长潜能的影响。卵-结茧,结茧羽化两阶段的发育速度与温度均呈直线关系,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6和11.8℃,有效积温常数分别为105.6和62.0日度。  相似文献   

11.
对来自我国北纬22~43度,5种不同松毛虫的6个松毛虫赤眼蜂种群在对温湿度的反应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供试温度范围为13~33℃,相对湿度范围为35%~95%;测定的种群特征包括发育历期、蛹期死亡率、生殖力和子代性比。还比较了种群间经受低温冷藏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除了在接近发育起点的低温下外,各地种群对温湿度的反应基本一致。在低温低湿或低温高湿条件下,北方种群中出现了一部分发育相当缓慢的个体,而山东及以南的种群则没有。北方种群也比南方种群更能经受在发育起点以下的低温下冷藏。  相似文献   

12.
新疆棉铃虫赤眼蜂种系筛选—对温湿度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采自新疆棉铃虫的2个暗黑赤眼蜂地理品纱和1个广赤眼蜂品系以及从乌孜别克斯坦引进的2个暗黑赤眼蜂地理品系进行了对温湿度反应的比较研究。各赤眼蜂种(系)后代性比之间的差异受温湿度组合的影响较小。同一种系中,雌蜂倾向于在较高温度下产更多的卵,达到更高的寄生率,但性比(雄/雌)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高温(35℃)低温(45%)条件下,暗黑赤眼蜂吐鲁番品纱的后代中雌性所占比较最高,其羽化率和发育历期与最高的种(系)无显著差异,尽管其寄生率仅次于最高的暗黑赤眼蜂喀什种群。说明赤眼蜂吐鲁番种群最能适应新疆高温干旱的气候环境,是一比较好的侯选品系。  相似文献   

13.
用陷阱法和目测法对丘陵区各个栖境的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 C.L.Koch(Ly- cosidae:Pardosa C.L.Koch)做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星豹蛛5月下旬前主要在边界、沟渠、碎石路和斜坡处活动,而苹果园中相对较少。当边界、沟渠和碎石路植被长高后,星豹蛛迁移至周围的苹果园中。6月下旬7月下旬苹果园中星豹蛛受高温影响数量下降明显;8月下9月其数量又有较大回升。研究还发现,10月中下旬星豹蛛在背阴地带出现的频率明显少于光照较好的地带;同期星豹蛛可能还有趋向干枯杂草的习性。  相似文献   

14.
松突圆蚧匀鞭蚜小蜂Encarsia sp.在1989年从日本引进到广东,在室内能用茶钹盾蚧Abgrallaspiscyanophylli来大量繁殖。在25~28℃恒温下,发育历期为23~26天,成蜂寿命1~3天,与温度关系密切。成蜂羽化高峰在羽化后的第2~4天,每日的羽化高峰在12时~20时.此蜂是产雌性孤雌生殖,在30.04℃下,能产卵和完成发育,但子代成蜂寿命仅数小时;当温度在32.01℃时,成蜂仍可产卵和幼虫早期能发育,在33.03℃时,幼虫则不能发育;在适温条件下,平均每天产卵4.3±5.8粒。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发育、取食、产卵和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恒温条件对美洲斑潜蝇各虫态发育及成虫取食、产卵、寿命的影响。采用直接最优法推算出卵、幼虫、蛹和整个历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47、10.81、10.96和10.74℃,有效积温为39.20、65.97、136.40和241.07日度。北京全年可发生8-9代。26.5℃下成虫取食量、产卵量、产卵与取食的比率最高,产卵前期最短,产卵、取食高峰期持续时间长。低温和高温均不利于产卵。雌虫一生平均最高卵量为518.2粒,产卵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回归式Y=44.610X-703.34(R^2=0.6717)表示,产卵的理论最低阈值为15.77℃。每日累积产卵百分比与累积日度之间的关系可用Y=110.1[1-exp(-0.004339X)](R^2=0.9143)表示。  相似文献   

16.
三种瓢虫幼虫捕食麦二叉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冠芳 《昆虫天敌》1992,14(4):180-185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三种瓢虫即多异瓢虫、七星瓢虫和横斑瓢虫各龄幼虫捕食麦二又蚜的功能反应,捕食者对猎物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 Holling Ⅰ型模型拟合,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际观察值很接近,说明模拟后的各方程可用来描述各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的情况。各龄幼虫理论最大捕食量以横斑瓢虫最高,次为七星瓢虫,一至二龄幼虫捕食量较低且差异不大,三至四龄捕食量激增,四龄又明显高于三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