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玉江 《农村电工》1996,(10):10-10
1 放射形 图1是放射形供电系统的原理结线图.在低压放射形供电系统中,每一个独立的用电负荷(或一个集中负荷)均自总配电装置中分别由一条线路供电,这种供电形式适用于某些车间大型电机或多台电机拖动的机器.其优点是:供电可靠,操作方便.用电设备或供电线路发生故障时,不影响其它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缺点是:电能、电压损耗较大,线路繁多,投资大.  相似文献   

2.
当前,县及县以下的农 村供电,除个别容量较大的三相负荷是采取专用配电变压器单独供电外,几乎全部都是采用380/22OV低压供电系统(即为TN-C系统)进行供电。笔者现就农村该类供电系统在设计、施工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简介如下,供农村电工参考。1 中性线截面积的确定 农村TN-C系统中的中性线,从某种意义上看要比相线更为重要。从断线故障来看,当发生某相断线故障时,仅使该相用电设备断电,不会立即发生其他严重事故。但发生断中性线故障时,不仅使各相负荷无法正常运行,还会立即造成大量用电设备被烧毁的事故。从中性线承担的任务看,它不仅要起系统工作零线(N线)的作用,使系统中不平衡电流得以通过,而且还要承担保护零线(PE线)的任务,所以说农村该类供电系统中的中性线是具有双重使命的。因而我们不仅要考虑到中性线的导电能力,特别是发生单相短路时,通过单相短路电流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它应具备足够的机械强度。  相似文献   

3.
按照国家规定,农村380/220V供电系统的运行是采取中性点直接接地的运行方式。但是这种运行方式一旦发生人身触电时,触电电流很大,是造成触电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为减少农村触电死亡事故的发生,必须设法防止触电事故发生和一旦发生人身触电事故将其通过人身的触电电流限制在人身安全电流值之内。 众所周知,采用中性点对地绝缘的运行方式在发生人身触电时,其触电电流一般都在安全电流以内,人身是可以忍受得住的。农村低压供电系统采取中性点对地绝缘的运行方式是否可行呢!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现将其与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运行方式比较如下。1 发生人身触电对人身的危害情况1.1 中性点直接接地1.1.1 人身直接触及相线  相似文献   

4.
乡电工反映他们乡有个自然村的群众生活用电,晚上突然发生异常现象.一部分农家的电压瞬间猛升,烧坏了灯泡、电视机、电风扇等;而另一部分农家情况正好相反,电灯突然暗淡无光、电风扇几乎停转、电视机无法收看,要求帮助他们寻找原因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6.
220/380V低压供电系统的电能计量与电费的回收是保证供电企业最重要的工作。减少供电量的损失是供电部门常抓不懈的重点,电量的损失:包括线路损失,变压器损耗及电力计量装置的电量漏计。其中电力计量装置的漏计占电量损失的绝大部分,所以电力计量装置的灵敏性和安装的正确性,是保证电力计  相似文献   

7.
曹丽萍 《农村电工》2000,(10):13-13
电动机的广泛应用,对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电动机电能的损耗占总电能损耗的比例最大。如何解决电动机电能损耗的问题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电动机有关的节能技术进行探讨。 1 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使用中的异步电动机.即感应电动机(以下简称电动机),励磁消耗的无功功率约占电力系统总无功负荷的70%,电动机的功率因数与其效率及它的负载率有关。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居民用电,普遍采用220/380伏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供电。由于农村用户居住分散,低压供电线路长,线路维护水平低等原因,公用中性线断路的可能性极大,一旦公用中性线断路,危害很大,为避免公用中性线断路,造成危害今就中线断路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 中性线截面积的确定农村TT和TN-C系统中的中性线,从某种意义上看要比相线更为重要.从断线故障来看,当发生某相线断线故障时,仅使该相用电设备断电,不会立即发生其他严重事故.若发生中性线故障时,各相线负荷无法正常运行,极易造成大量用电设备烧毁事故,供电单位承担起农村低压电网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必然承担此类事故损失的赔偿.再从中性线承担的任务来看,它不仅要起系统工作零线的作用,通过系统中的不平衡电流,还要承担保护接零的任务.因此,在设计、施工中必须考虑中性线通流能力及应具备的机械强度.  相似文献   

11.
就无功补偿原则方案来讲,电动机的无功补偿属于末端补偿,通常又称为就地补偿。从安装位置和被补偿电动机参数的角度来讲,其又可分为单机就地补偿和分散(组)就地补偿。  相似文献   

12.
鲁根成 《农村电工》2005,13(7):27-27
1接地保护由图1所见,如果中性线断线,并且中性线断线后的某一电气设备发生碰壳短路时,所有连接在该中性线上的电气设备的外壳就有对地电压的存在,这时就有触电危险。所以规程要求,中性线上决不能安装单独的开关和熔断器,接头连接要牢固,并要定期检查,防止日久接头氧化或脱落断线。要解决在出现中性线断线时所造成的触电危险,中性线必须实行重复接地,如图2所示。当有重复接地并发生中性线断线的情况时,若在2号设备发生U相碰壳,接地电流可通过重复接地和工作接地构成回路,这就起到了降低对地电压(平衡电位)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在接地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3.
1 电能损耗分析用电能表计量统计出的供电量和售电量之差得到的线损电量 ,称为统计线损电量。在统计线损电量中 ,有一部分是电能在输、变、配电过程中由相应时段内的运行参数所决定的。这部分损耗电量称为“技术线损电量”。统计线损电量的另一部分是由于漏电、偷电等因素造成的损失电量 ,称为“管理线损电量”。在电网线损管理中 ,除了加强管理以减少“管理线损电量”外 ,还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措施降低“技术线损电量”。本文通过分析电压、功率因数与线损的关系 ,探讨改变电网运行参数对降低“技术线损电量”的作用。2 电压与线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1 前言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为了开拓市场 ,特别是农村用电市场 ,必须提高农村用电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 ,确保用户用上安全、优质、经济的电能。而农村低压电网运行系统的合理与否 ,直接影响电能的各项指标。目前 ,在 DL499— 92《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中只对 TN-C系统、TT系统及 IT系统作了规定。下面对各种系统作进一步地分析比较。2 分析比较农村低压电网应采用哪一种系统 ,似乎已有定论 ,因为规程规定 :农村低压电力网宜采用 TT系统 ,城镇、厂矿企业采用 TN-C系统 ;对安全有特殊要求或纯排灌的动力电力网可采用 …  相似文献   

15.
1电动机无功补偿必须注意的技术问题。1.1防止产生自励磁。为防止被补偿电动机产生自励磁的情况发生,就地补偿的电容器容量应按式(1)选用。  相似文献   

16.
农村电力排灌站多数采用异步电动机作为动力。异步电动机消耗无功功率大 ,功率因数低。补偿这部分无功能量 ,能显著提高排灌站和低压电网的经济效益。本文试就电力排灌站的无功补偿 ,谈谈粗浅见解。1 补偿方式的选择补偿无功功率的方式 ,有集中补偿、分散补偿和就地补偿三种。我国农村电力排灌站 ,大多是中小型机组 ,布点多而分散 ,采用电动机就地补偿有较多优点 :(1 ) 可减少线路电流 ,并相应减少线路电流产生的有功损耗 ;(2 ) 可减小动力线路的导线截面 ;(3) 可减少配电变压器占用容量 ;(4) 可以改善用户的电压质量 ;(5) 可降低电动…  相似文献   

17.
农村三相四线制低压供电系统中,零线断路故障已屡见不鲜,这种故障给城乡人民生活,特别是给农村乡(镇)、个体私营企业造成了产品质量低劣,原材料浪费,家用电器烧毁等较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不应有的损失,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零线的作用1.1 零线能使低压星形供电系统电压保持均衡,使三相负载电压均为相电压220 V,这个电压可以保证家用电器及电气设备正常运作。农村乡镇个体企业很大一部分为小工业,三相和单相用电设备经常混接于三相线路中。尽管设计时各相用电负荷尽可能均衡分配,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为减少农村电网的用电损耗 ,切实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电动机的节能降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电动机的能量损耗 ,包括可变损耗、固定损耗及其它杂散损耗 :1可变损耗是随负荷变化的 ,包括定子电阻损耗(铜损 )、转子电阻损耗和电刷电阻损耗。2固定损耗与负荷无关 ,包括铁芯损耗和机械损耗。铁损又由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所组成 ,与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其中磁滞损耗还与频率成反比。3其它杂散损耗是机械损耗和其它损耗 ,包括轴承的摩擦损耗和风扇、转子等由于旋转引起的风阻损耗。由于电动机存在着各种损耗 ,所以在考虑电动机节约用电时 ,就要研究降…  相似文献   

19.
20.
低压无功补偿的目标是实现无功的就地平衡 ,通常采用的方式有三种 :随机补偿、随器补偿、跟踪补偿。1 随机补偿随机补偿就是将低压电容器组与电动机并接 ,通过控制、保护装置与电机同时投切。农用电动机 ,特别是排灌电动机 ,应优先选用此种补偿方式。随机补偿的优点是 :用电设备运行时 ,无功补偿投入 ,用电设备停运时 ,补偿设备退出 ,不需频繁调整补偿容量。具有投资少、占位小、安装容易、配置方便灵活 ,维护简单、事故率低等优点。为防止电机退出运行时产生自激过电压 ,补偿容量一般不应大于电机的空载无功 ,即 ,Qc≤ 3UeIo,通常推荐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