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将太谷核不育小麦Tal不育基因与普通小麦矮秆基因连锁在一起的、新型太谷核不育的“矮败”小麦在京育成。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刘秉华等经过大群体测交筛选和细胞学研究,今年选育出Tal基因和“矮变1号”Rhtlo基因连锁为紧密的材料,暂定名“矮败”小麦。“矮败”小麦授以非矮秆亲本的花……  相似文献   

2.
以矮变1号等7个矮秆材料与平遥小白麦等10个品种杂交的F_1为试材,应用p×q交配模式的配合力分析法,对矮变1号等7个矮秆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及初步评价。研究表明,8582-201和矮孟牛-辐66是综合表现较好的矮秆材料,可在矮化育种中利用;矮变1号株高性状和穗粒数性状表现突出,值得重视并加以研究改良;水源86和Burt 937可用作矮秆多穗型亲本。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定国内部分矮秆小麦品种(包括半矮秆)及主要亲本对赤霉酸(GA_3)的反应,鉴定出50个GA反应不敏感的矮秆品种和42个GA反应敏感的矮秆品种。根据这些品种的反应型及系谱,对其矮源进行了分析,有27个品种的矮源为赤小麦,4个品种的矮源为农林10号,其余品种的矮源不详。其中有14个品种可能携带新的矮秆基因,需要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4.
强致矮力优良亲本材料绵阳01821的选育及其利用研究庞启华李生荣余敖(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绵阳621002收获前小麦严重倒伏不仅造成收获困难,而且常引起最终籽粒产量降低和加工品质下降。矮秆基因不仅能降低植株高度、增强耐肥抗倒能力、更有效地利用肥料和水...  相似文献   

5.
矮败小麦及应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非矮秆品种与之授粉,后代群体中的矮秆株是雄性不育的,而非矮秆株是雄性可育的。矮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第二代产品,多方面优于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常规育种、轮回选择和基础研究中有远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早熟矮秆大穗型小麦新品系绵阳92—8绵阳92—8系绵阳市农科所用自育矮秆、多花多实、抗病品系绵阳85—21作母本,以引进材料81—1294—2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育成,是一个早熟、矮秆、大穗型的优良资源。1.产量高:1993年参加本所品比高肥组试验,每...  相似文献   

7.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Rht10“微突变”的发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4D染色体携带Rht10而极度矮化的小麦显性矮秆系“矮变1号”与中、高秆的现代小麦改良品种杂交,选育出了一批植株较矮变1号显著提升、以至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衍生矮秆系,已将其应用于杂交小麦及小麦常规育种。对半显性衍生矮秆系与起始矮秆系矮变1号矮秆主基因之间的同一性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出了小麦显性矮秆基  相似文献   

8.
矮秆大穗多粒小麦亲本百泉3380和郑州86115与6个小麦品种(系)组成双列杂交。配合力分析表明,百泉3380和郑州86115的矮秆性和多粒性的一般配合力高,宜作为小麦高产、超高产杂交育种的矮秆大穗多粒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   

9.
以5个矮秆小麦材料为母本,6个高产小麦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9个茎叶性状和6个穗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9个茎叶性状的表现都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决定的。各性状中遗传力均较高,除叶宽和结实小穗两性状外,其余性状的G.C.V均较大,表明对其选择和改良的潜力较大。大多数亲本的自身表现与一般配合力密切相关,绵阳01821、郑矮4号、绵阳04854具有很强的致矮力,是很好的致矮亲本。本文还探讨了各茎叶性状与穗部性状一般配合力的相关关系,指出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协调好提高结实小穗、穗长、每穗粒数与提高穗下节长及穗颈节长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程治军  严育瑞 《作物学报》1995,21(5):579-586
以已知基因型的7个矮秆小麦品种(系)作为参考系,通过对八倍体小黑麦与矮秆小麦的杂种F2株高分布的分析,和各矮秆小麦对赤霉酸反应的测定,对8个矮源不清的矮秆小麦分别认定了它们的基因型。根据降秆主基因的不同,将总数15个矮秆小麦分成四类:A类含有Rht1、Rht2以已知基因型的“农林10号”为代表,认定了3个品种,品种“1231白”的基因型为Rht1、Rht2,另外两个品种(Olesen Dwarf和  相似文献   

11.
小麦“矮变一号”的矮秆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维忠 《作物学报》1985,11(1):39-46
本研究以农林10号、奥尔逊矮、矮宁和矮变一号为矮秆亲本,分别与高秆品种 Glenlea、鉴15-1和半矮秆品种选七进行杂交。根据 P_1、P_2、F_1、F_2、F_3和 BC_1、BC_2各世代的株高变异,分析并比较这4个矮亲所携矮秆基因的遗传特性。同时,通过4个矮亲之间的互交,分析各自所携矮秆基因之间的等位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矮变一号和  相似文献   

12.
矮败小麦的赤霉酸反应杨丽,刘秉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含有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2和矮变1号小麦品种的显性矮秆基因Rh10.基因ms2和Rht10在4D染色体短臂...  相似文献   

13.
小麦×玉米杂交后代的农艺性状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5个组合的小麦×玉米杂交后代中筛选出42个变异株系与其小麦亲本作比较,这些株系在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粒重、成熟期及抗病性等性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且这些变异是双向性的;从这些变异株系中筛选出了一些植株较矮、高抗白粉病、农艺性状好的株系,可以作为优良的育种亲本材料。证明小麦×玉米杂交途径在小麦单倍体育种、品种改良和提高育种效率方面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小麦“矮变一号”矮秆遗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降低小麦茎秆高度,是在高肥水栽培条件下获得小麦高产的重要途径之一。“矮变一号”是陕西省西安市农科所于1972年从“矮秆早”小麦中选得的天然变异株。该品种具有冬性较强、矮秆性稳定、株高为26~29厘米、穗大、叶片挺等特点。1976年引入我所,除广泛用作矮秆亲本外,并进行矮秆遗传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小麦矮秆材料D1606和D1621及其近等基因系的建立刘秉华杨丽王山荭(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北京100081)矮秆基因是矮化育种的基础。在矮化育种中,矮秆基因的携带者只有转育成农艺性状和抗性良好的矮秆材料才能有效地用作杂交亲本。利用太谷核不育小...  相似文献   

16.
小麦新品种轮选987的选育及性状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是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我们利用矮败小麦开展轮回选择育种,已经探索出一套方便实用的轮回选择技术,并使矮败小麦群体得到了显著改良,选育出一批优良的品种(系),其中轮选987就是代表品种之一。轮选987高产、稳产,且品质优良,2001年和2002年参加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北方冬麦区区试、生产试验,其产量均为第一,于2003年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初步育成了第一批株高80厘米上下,抗倒伏,兼抗条、叶锈病,中熟、熟相正常的半矮秆丰产新品系,可望投入生产利用。主要经验体会如下:(一)狠抓矮秆目标,见矮就选,去粗求精,逐步提高。(二)自力更生创造“矮源”,并及时加工利用。其中以蚰包麦(半矮)/有芒白2号(高)这个组合的半矮秆半成品表现较好,随即取其 F_3、F_4优良  相似文献   

18.
糯小麦矮源新种质 11-805矮秆性状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欧俊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152-155
11-805是绵阳市农科院新创制的糯小麦矮源种质,为了深入了解新创种质糯小麦矮源11-805的矮秆性状遗传规律,试验对11-805的矮秆遗传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用11-805与高秆亲本‘绵麦37’、‘绵麦43’和‘绵麦1618’杂交,从正反杂种F1代株高表现可知,其F1代株高介于高亲值与中亲值之间,且D为负值,说明11-805的矮秆特性主要受隐性矮秆基因控制;3个群体F2代株高分离出矮秆、半矮秆、高秆3个类型,其比例均为1:2:1,同时有超亲分离存在。结果表明,11-805的矮秆性状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并受一些微效基因的影响。正反交F1代平均株高降幅为16.07%和15.67%,可以表明矮秆糯小麦11-805具有明显降低株高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徐州系列小麦品种系谱分析及超高产育种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育成的7个徐州系列小麦品种进行系谱分析,探讨了其中的有关规律,初步摸索出超高育种方法:育种目标始终以高产为核心。正确处理产量性状间的关系是前提。选配好亲本是关键。选准骨干亲本,进行冬春杂交,阶梯式杂交,亲本之一要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大穗多粒或抗病、中矮秆、成穗数较多,优缺点能互补。品种资源是基础。试验质量是根本。精细选择是保证。  相似文献   

20.
利用5×4格子方的20个小麦杂交组合(F1)及相应的亲本,研究了株高、千粒重等6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显性程度、配合力及遗传力,结合本研究结果,重点对蚰包、农林10号衍生物冬协2号和G/230以及矮变一号等几个矮秆亲本及其组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