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测定饲料中粗脂肪含量,通常采用索氏抽提法。用这种方法提脂,一般样品需6~12h(小时),对于含脂较高的饲料样品,所需时间还会更长。这样既浪费大量的物力、财力,也浪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我们通过多年教学和结合学生在实验室实习的实践,根据索氏抽提法和兰德尔氏脂肪测定法的原理,因地制宜对脂肪测定方法稍作改进,可缩短其测定时间一半以上。具体方法如下:将索氏脂肪抽提器冷凝管接在相应大小的广口瓶磨口处,再将已知重的样包放入广口瓶中,加入适量乙醚(以浸没样包为准),把广口瓶直接放在75~SO℃的水浴锅内加热,经过4Omi…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分析脂肪瓶增重法和滤纸包减重法对饲料粗脂肪测定结果的影响。试验选用育肥猪浓缩料、乳猪膨化颗粒料、母猪浓缩料、肉羊浓缩料、青年鸡育肥料、玉米皮、油渣、豆粕、玉米、棉籽粕、麸皮11种饲料样品,通过配对试验,同时采用脂肪瓶增重法(乙醚浸提结束后脂肪瓶的增重量)和滤纸包减重法(乙醚浸提结束后滤纸包的减重量)测定各饲料样品的粗脂肪含量。结果表明:5种饲料的粗脂肪值均为滤纸包减重法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脂肪瓶增重法(P<0.05或P<0.01)。  相似文献   

3.
样品冷冻前后对测定广东小耳花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猪》2019,(2)
<正>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 IMF)是指沉积在肌肉内的肌纤维间与肌束间的脂肪,是影响猪肉品质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指标。IMF含量测定的传统检测方法主要是索氏抽提法。本试验采用NY/T821—2004规范的猪肌内脂肪含量测定方法(乙醚-氯仿抽提法),该方法测定时间要求"宜在猪停止呼吸的1~2 h内",即使用鲜样绞碎后进行测定。受试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脂肪和葡萄糖水平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肝脏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糖原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等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其中脂肪设5%、10%2个水平,葡萄糖设10%、20%、30%3个水平,共配制6种试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14.79±0.13)g的大黄鱼幼鱼50尾。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WGR和SGR随饲料葡萄糖水平增加而降低,30%葡萄糖组的WGR和SGR显著低于10%葡萄糖组(P0.05)。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全鱼水分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而对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糖原、肌糖原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肝糖原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肌糖原含量随着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0%时,肝糖原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肌糖原含量随着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葡萄糖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然而,在饲料脂肪水平相同时,血清葡萄糖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30%葡萄糖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10%葡萄糖组(P0.05)。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磷酸果糖激酶(PFK)、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丙酮酸激酶(PK)、1,6-二磷酸果糖酶(FBPase)、6-磷酸葡萄糖酶(G6 Pase)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0%时,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肝脏GK、PFK活性升高,肝脏PEPCK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由结果可知,与饲料脂肪水平为10%时相比,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随饲料葡萄糖的水平的升高,大黄鱼能够通过调节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肝糖原含量来维持血糖含量的平衡,有效利用饲料中的葡萄糖。综合本试验结果,建议大黄鱼幼鱼阶段饲料适宜的脂肪和糖水平分别为10%和20%。  相似文献   

5.
索氏抽提法测定粗脂肪含量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粗脂肪含量是粮食、油料、饲料等产品标准中重要的质量指标,是评价产品品质的重要依据之一。国内外测定粗脂肪含量的方法有十多种,索氏抽提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测定方法,是公认的脂肪含量测定的经典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此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抽提时间过长和抽提结束后抽提瓶不易恒重。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对抽提过程和抽提前后采用的处理手段进行改进,改进以国标方法为参照,以热浸提-油重法和残余法为改进方法,对照比较了3种检测方法的测定结果。1 改进方法原理经典索氏提取法测定脂肪是将样品放在抽提筒内以水浴蒸馏冷凝的乙醚进行回流浸提,…  相似文献   

6.
棉籽饼粕饲料中游离棉酚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适用基层单位大批量棉籽饼粕饲料中游离棉酚的测定方法,采用有机溶剂对棉籽饼粕饲料进行自然浸提(4,6,8,10,12,14,16 h),改进了游离棉酚含量的测定方法,并与国标法进行了比较。结果: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游离棉酚的含量逐渐增加,当浸提12 h后,游离棉酚的含量不再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自然浸提12、14、16 h时游离棉酚的含量与国标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偏差均小于5%;自然浸提12 h时游离棉酚的回收率也与国标法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此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应用于基层单位大批量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 aphyl occoccus aureaus Rosenbach)、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 a col i)2种需氧型细菌作为供试细菌,用圆形纸片法对羊栖菜和海带的无菌水、乙醚和乙醇提取物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提法、95%乙醇浸提取法和乙醚索氏提取法均能从羊栖菜和海带中提取出活性物质,提取回收率依次为水提法>乙醇提法>乙醚提法;比较对羊栖菜和海带3种不同提取方法得出:乙醇提取物对两种菌体的抑菌活性相对水提物和乙醚提取物较好,且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相对水相抑菌活性较好;比较羊栖菜和海带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相的MIC得出:海带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相对羊栖菜较低,抑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大规格额尔齐斯河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k)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形体指标、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期确定大规格额尔齐斯河银鲫饲料中脂肪的适宜水平。试验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3.88%、6.52%、8.87%、11.25%和13.52%的5种实用饲料,在21~23℃水温下投喂初始体质量为(52.78±0.10) g的大规格额尔齐斯河银鲫8周。结果显示:饲料脂肪水平对试验鱼的末体质量,全鱼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肌肉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以及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87%时达到最高值;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逐渐下降,而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上升;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先逐渐增加,在饲料脂肪水平达到8.87%后保持相对稳定。摄食脂肪水平为3.88%饲料的试验鱼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摄食其他饲料的试验鱼(P0.05)。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为评价指标,分别进行折线和二次回归分析,得出大规格额尔齐斯河银鲫饲料中脂肪的适宜水平为8.51%~10.45%。  相似文献   

9.
棉籽饼粕饲料中游离棉酚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棉籽饼粕饲料进行自然浸提,建立了游离棉酚含量的测定方法,并与国标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游离棉酚的含量逐渐增加,当浸提13h后,游离棉酚的含量不再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并且自然浸提13、26、39h时游离棉酚的含量与国标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偏差均小于5%;(3)同时自然浸提13h时游离棉酚的回收率也与国标法差异不显著(P>0.05)。证明此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应用于基层单位大批量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饲料中脂肪含量对翘嘴红鲌幼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设计6种等氮、等能饲料,研究不同脂肪水平对翘嘴红鲌生长、饲料利用及体组成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19.36±2.17)g的翘嘴红鲌,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组30尾。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以鱼油为脂肪源,用添加不同水平鱼油(添加量分别为0、2%、4%、6%、8%、10%)的饲料喂养翘嘴红鲌,试验期60d。结果表明,饲料中脂肪含量为7.14%时,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最大(1.34%/d)、饵料系数最低(1.25),均与饲料脂肪含量为9.26%,但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蛋白效率在饲料中脂肪含量为9.26%时最大,与饲料中脂肪含量为7.14%时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饲料脂肪含量对翘嘴红鲌体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对翘嘴红鲌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饲料脂肪添加量与翘嘴红鲌特定生长率、饲料蛋白效率及饵料系数的变化关系表明,本试验中翘嘴红鲌饲料中脂肪的适宜含量为7.14%~9.26%。  相似文献   

11.
奥尼罗非鱼仔稚鱼饲料中适宜脂肪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奥尼罗非鱼仔稚饲料中最适脂肪水平,采用脂肪水平分别为3%、5%、7%、9%、11%和13%的6种饲料投喂奥尼罗非鱼仔稚鱼28d。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脂肪含量从3%上升到11%,增重率先升高,在11%到达最高值,随后又逐渐下降,11%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特定生长率、成活率的变化趋势与增重率相似,饲料脂肪水平不影响鱼的肥满度。饲料脂肪添加水平和增重率的二次回归分析表明,饲料脂肪含量在10.98%时,罗非鱼仔稚鱼有最大的增重效果。(2)鱼体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体脂肪随饲料脂肪含量的升高而升高(P0.05)。(3)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随饲料脂肪含量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脂肪酶活性则随饲料脂肪含量升高而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12.
博落回口服液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给药方便,节约大量人力物力,特别适合规模化养殖防控用药,是值得研究开发的一种兽药新制剂。生物碱类化合物是博落回口服液中含量最多、最主要的有效成分,直接影响口服液的质量稳定性。研究表明,不同提取生产工艺对博落回生物碱质量稳定性影响较大,提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酸性乙醇浸提法﹥乙醇浸提法﹥酸水浸提法﹥沸水煮沸浸提法。在七种不同浓度乙醇的浸提中,以80%~90%的乙醇对博落回生物碱提取率高,均在90%以上,效果好,质量稳定。三批口服液样品在灭菌后生物碱含量平均下降0.15 mg/mL,占总量的2.8%。pH值对博落回口服液生产过程中质量稳定性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口服液的pH值在4~6时生物碱含量高较稳定。在八种常用口服液的附加剂中以硫代硫酸钠、亚硫酸钠、偏重亚硫酸钠对博落回生物碱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可使生物碱含量降低0.67~0.37 mg/100mL。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乌苏里拟鲿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作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1∶1)作为脂肪源,配制3个不同脂肪水平(5%、10%和15%)的试验饲料,对平均体重为(3.40±0.01)g的乌苏里拟鲿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脂肪含量为5%时,试验鱼的增重率最大(276%),蛋白质效率最高(1.80%),饲料系数最低(1.22),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最高(13.68%),且均显著优于15%试验组(P0.05)。因此,本试验条件下乌苏里拟鲿饲料中适宜的脂肪含量为5%。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为(0.78±0.05)g的白甲鱼幼鱼90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分别饲喂豆油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2%、4%、6%、8%和10%(实测脂肪水平为2.83%、4.52%、6.68%、9.14%、11.35%和14.07%)的试验饲料,养殖期为60 d。结果表明: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时WGR、SGR达到最大(分别为362.98%和3.06%/d),显著高于除6.68%和9.14%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PER达到最大(3.70%),而FCR达到最小(1.34),显著高于/低于除11.35%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白甲鱼幼鱼的肝体比则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上升,6.68%、9.14%、11.35%和14.07%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白甲鱼幼鱼的脏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白甲鱼幼鱼WGR、SGR、FCR及PER最优时,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10.12%、9.56%、9.42%和10.18%。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全鱼及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而全鱼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全鱼及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的血清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胆汁酸(TBA)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逐渐升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则逐渐降低。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血清CHO含量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时,血清TG含量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可促进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提高其饲料转化率和免疫能力;饲料脂肪水平过高则可引起其肝损伤或组织病变。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白甲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9.42%~10.18%。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在饲料中添加氨基酸对肉鸡屠体成分的影响,进行了下面两组试验。实验1:以6种饲料为试样:1、以粗蛋白质(CP)20%的玉米—大豆粕为基础饲料,2、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28%的赖氨酸,或添加0.28%的赖氨酸+0.3%的 DL 蛋氨基的饲料,3、添加3.43%甘氨酸的 CP 含量24%的玉米—大豆粕饲料,4、在饲料3中添加0.28%的赖氨酸+0.3%的蛋氨酸的饲料,5、CP24%的玉米—大豆粕饲料,6、在饲料5中添加0.2%的蛋氨酸的饲料。用上述饲料饲喂4~7周龄的肉鸡,饲喂时间为4周。然后测定7周龄肉鸡屠体的脂肪含量与腹脂量。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同饲料配方体系下2个生长阶段——幼鱼和育成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以进口鱼粉、酪蛋白为蛋白质源,以大豆卵磷脂、豆油为脂肪源,在等蛋白质(粗蛋白质含量为30%)的条件下,配制脂肪水平(实测值)分别为3.06%、4.38%、5.89%、7.45%、8.78%、10.13%的6种半纯化饲料。幼鱼和育成鱼阶段试验分别以初始均重为(34.98±0.47)g/尾、(102.05±2.31)g/尾的团头鲂为试验鱼,以不同脂肪水平的试验饲料在池塘网箱中分别养殖85、56 d。同一生长阶段下,每种饲料为1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2个生长阶段团头鲂的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78%时达到最高值;饲料系数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78%时达到最低值。在相同的饲料配方体系下,团头鲂全鱼粗蛋白质含量表现为幼鱼阶段<育成鱼阶段,粗脂肪含量则表现为育成鱼阶段>幼鱼阶段。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2个生长阶段团头鲂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总体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粗脂肪含量则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显示出与饲料脂肪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以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作为评价指标,经过回归分析可知,幼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为8.18%~8.89%,育成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为9.03%~9.47%。  相似文献   

17.
在粗蛋白42%和粗脂肪8%的半精制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鱼油、玉米油、花生油和芝麻油组成5种日粮,使20C:5n-3(EPA)+22C:6n-3(DHA)的含量[占总脂肪百分含量(%])和n-3/n-6比例分别为14.942、0.728;15.551、0.851;19.365、1.238;19.9761、.345和20.457、1.406。饲喂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幼鱼50 d,以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为指标,研究了不同脂肪酸含量及比例对黄颡鱼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饲料中EPA+DHA的含量和n-3/n-6比例分别为19.365和1.238时,鱼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较高,饲料系数较低,饲料亚油酸/亚麻酸比值为7~8时,黄颡鱼生长最快,饲料利用率最高,即在8%的脂肪中,添加51.3%的花生油3、2.5%的玉米油和16.2%的芝麻油或43.8%的鱼油、31.3%的花生油、8.8%的玉米油和16.1%的芝麻油(指占总脂肪的百分数)。综合考虑饲料成本,则以前一种配方为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草鱼实用配方中脂肪的适宜含量,试验以草鱼实用配方配制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2%、3%、4%和5%的豆油,制成6种试验饲料。试验选取初始体质量(104.0±7.7)g的草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养殖周期60 d。结果 表明:(1)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72%~7.65%时,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脂肪组(P <0.05),饲料系数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2)在饲料脂肪含量为6.48%时,草鱼增加单位体质量所消耗的饲料蛋白质质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 <0.05)。(3)草鱼肝胰脏组织切片显微观察显示,6组草鱼肝胰脏细胞均排列整齐、大小均一、细胞膜分界明显,总体较健康,但有随饲料脂肪水平提高,细胞质中白色部分增多现象。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比较生长和饲料利用率,草鱼幼鱼饲料脂肪最适含量为6.3%~6.5%。  相似文献   

19.
养殖场(户)应用5%预混料非常普遍,但是考虑各项营养指标平衡的却很少。以蛋鸡5%预混料为例,许多生产厂家给用户推荐的配方中脂肪含量不足,欠缺脂肪需要量的20%左右。蛋鸡维持生产所需脂肪需要从饲料中摄取。如果饲料中脂肪缺乏,所缺乏部分必然由鸡体脂肪补充,长时间会造成鸡体质衰竭,导致体重减轻、产蛋下降、产蛋高峰持续时间短、抵抗力下降,其经济效益将受到很大影响。使用5%的预混料,如何才能使脂肪含量达标,这是许多生产厂家和养殖户一直忽略的问题。任何饲料生产厂家或养殖户应该明确国家饲养标准所规定的8项营养指标。以蛋鸡产蛋期为…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氧化三甲胺(TMAO)对哲罗鱼生长性能、肌肉成分、消化道脂肪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初重为(4.15±0.15)g的哲罗鱼1 8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尾。6组试验鱼分别饲喂含0(对照组)、0.02%、0.05%、0.10%、0.20%和0.50%TMAO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02%~0.20%TMAO后,哲罗鱼的增重率显著升高(P<0.05),当添加量为0.05%时达最大值。饲料中添加0.02%~0.50%TMAO后显著降低了哲罗鱼肌肉粗脂肪含量以及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P<0.05),而对肌肉水分、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以及血清葡萄糖含量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前肠+幽门盲囊和后肠脂肪酶活性均以添加量为0.02%时为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0%添加组(P<0.05)。哲罗鱼胰腺脂肪酶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TMAO影响哲罗鱼生长,改变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性,降低血脂水平。以增重率为指标进行折线模型分析,得出TMAO最适添加量为0.0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