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然格氏栲林皆伐火烧后栽建柏林区系组成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设置临时标准地,对福建天然格氏栲林皆伐火烧人工栽培32年生建柏林和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天然格氏栲进行植物区系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建柏人工林和天然格氏林共有科、属、种分别占建柏林总科数86%、总属数86%、总种数93%;属的分布型分析,建柏人工林和天然格氏栲林都以热带成分为主,但建柏人工林热带成分略高于格氏栲天然林;种的分布型分析,建柏人工林和天然格氏栲林都与广东、广东同类型区系共有种的百分比也较高.  相似文献   

2.
孟庆权    葛露露    林宇  邱岭军    胡欢甜    何宗明    董强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34(6):8-15
通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凋落叶以及土壤(0~40 cm)C、N、P含量,并探讨3种林分生活叶、凋落叶和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3种林分C、N、P含量均为生活叶>凋落叶>土壤,3种林分生活叶和凋落叶C、N、P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土壤C含量为格氏栲天然林显著高于2种人工林,而N、P含量差异不显著;2)3种林分C∶N、C∶P、N∶P均表现为凋落叶>生活叶>土壤,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活叶N∶P均>16,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14<N∶P<16,生活叶C∶N为杉木人工林最高,凋落叶C∶N为格氏栲人工林最低,凋落叶、土壤C∶P为杉木人工林最低;3)随土层深度的增加,3种林分土壤C、N、P含量逐渐减少,而C∶N、C∶P、N∶P变化不大;4)3种林分N含量和C∶N在生活叶和凋落叶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格氏栲天然林改为人工林后土壤C含量显著降低,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生长受N限制,杉木人工林生长受N、P限制,且土壤P的有效性高。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不同林分的限制性元素,为该研究区格氏栲和杉木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沈彩霞 《农学学报》2014,4(11):69-72
明确林分直径结构对森林可持续经营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5 种概率分布对格氏栲人工林5 种不同群落类型的格氏栲直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格氏栲人工林中b 分布和Weibull 分布均能较好地反映格氏栲种群直径分布结构特征,与林分平均胸径等特征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格氏栲种群直径分布范围较大,中径材占多数。对比分析格氏栲人工林与天然林直径结构分布,b 分布在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拟合效果均较好,而格氏栲人工林基本为同龄林,人为干扰较大导致Weibull 分布的拟合效果较好。分析格氏栲人工林直径分布结构特征,对森林培育与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福建三莘口小湖青钩栲天然林与30年生人工林林分结构和土壤肥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内植物种数是人工林的2.18倍,禾木层有三亚层,灌木层有两亚层,两人工林的均为单一层次: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的土壤结构特性,水分性能较佳,土壤营养贮量丰富,土壤微生物活动,酶活性及氧化代谢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5.
格氏栲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格氏栲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格氏栲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的密谋、干缩性、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端面硬度均属中等;格氏栲人工林木材除抗弯弹性模量、抗劈力和冲击韧性小于天然林木外,其余指标均稍大于天然林。经差异显著性t检验表明,格氏栲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中仅抗 弹性模量、抗劈力和冲击韧性差异显著外,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格氏栲天然林更新现状及其主导因子,对该树种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在结合格氏栲天然林林分现状、林龄结构以及更新树种重要值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多元回归的方法探究了环境因子、林分结构因子对格氏栲林天然林不同等级更新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群落更新状况属于中等水平,总更新密度为2 443.75株·hm-2。格氏栲的更新状况不良,总更新密度为343.75株·hm-2,林龄多数集中在II、III、XII龄级,生长状态基本稳定,但更新幼苗与小苗数量极少,更新潜力不足。更新数量最多的是润楠,且重要值最大,格氏栲的重要值位于第4位。多元回归结果表明:更新密度同时受到环境因子与林分结构的共同作用,坡度在18°~25°之间时,坡度稍大且位于下坡位的阳坡区域更新密度较大。乔木层冠幅、土壤含水率和全氮质量分数是影响格氏栲群落更新密度的主导因子;土壤有效磷、有机质质量分数是影响格氏栲种群更新密度的主导因子。为促进格氏栲天然林的恢复和更新,应加强自然区的经营管理,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林分结构与土壤元素质量分数,合理利用林内空间,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7.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枯枝落叶层能量现存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各组分热值及能量现存量的研究表明,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叶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从未分解层(L层)到半分解层(F层)均不断下降.格氏栲天然林枯枝落叶层能量现存量达16 125.72 kJ.m-2,分别比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能量现存量高24.29%和81.63%.在枯枝落叶层组成中,枯叶能量现存量所占比例最大,3种林分枯枝落叶层枯叶分别占63.76%、56.32%和43.64%;枯枝的能量现存量次之.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人工林的选择、防护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从吉安市与鹰潭市的疏草荒地、人工林、天然林地的不同深度采集土样,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果]天然林地0~10cm土层的细菌数低于10~20c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微生物数量、种类减少,且与土壤养分变化显著相关。同一深度下,天然林的微生物菌落和数量比人工林的多。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微生物数量都与疏草荒地存在显著差异;吉安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细菌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鹰潭的存在显著差异;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真菌数量不存在差异;天然林与人工林的放线菌有显著差异。[结论]天然林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类最多,然后是人工林、疏草荒地。天然林土壤肥力高于人工林,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青钩栲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分结构与地力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福建三明莘口小湖青钩栲天然林与30年生人工林林分结构和土壤肥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内植物种数是人工林的2.18倍,乔木层有三亚层,灌木层有两亚层,而人工林的均为单一层次;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的土壤结构特性,水分性能较佳,土壤营养贮量丰富,土壤微生物活动、酶活性及氧化代谢能力增强;林地地力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建议加以重点保护和深入研究,这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和林地地力维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三明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的植物区系和群落特点进行研究,并与临近的格氏栲天然林群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 200 m2格氏栲人工林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42种,少于相同面积的天然林群落(87种)。种子植物属的热带成分在2个群落中均占优势,人工林群落热带属比例(87.50%)高于天然林(76.56%)。高位芽植物在2个群落中均占优势,人工林群落高位芽植物比例(71.43%)小于天然林(89.66%)。格氏栲人工林层次结构简单,乔木层树种单一,灌木层和草本层发育较差,物种少,乔木层、灌木层和层外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低于天然林群落;天然林群落层次结构复杂,乔木层树种多,有3个亚层,灌木层发达,有2个亚层,种类较多,草本层发育较差。  相似文献   

11.
阔叶林地在不同更新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天然更新米槠林、人工促进更新米槠林、杉木幼林和杉木中龄林等林土壤的孔隙组成和养分状况作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与天然更新米槠林相比,人工促进更新米槠林、杉木幼林和杉木中龄林林地的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率和通气度均下降,容重增大,土壤结构性变差,通气性和渗透性减弱,土壤蓄水能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和PH值均减少,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变差,土壤肥力下降,这说明自然更新米槠林更少受到人为干扰。枯落物数量和质量均优于其他林分,有利于养分的贮存和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保持作用更明明显。表2参1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皆伐后天然更新成林的过程中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为油松林的地力维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演替时序法,在河北平泉地区选择立地条件一致的中龄林(32年)、近熟林(40年)、成熟林(53年),皆伐后不同时间(5年、10年、24年)的天然更新林及皆伐后8年撂荒地作为对照,分0 ~ 10 cm、10 ~ 20 cm土层测定土壤肥力和酶活性,并对2组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1)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土壤质量持续提升,其中在0 ~ 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61.5%、379.1%和181.3%,各指标在10 ~ 20 cm土层也有显著提升(P < 0.05)。(2)皆伐后5年天然更新林与成熟林相比土壤肥力和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 > 0.05),到伐后24年土壤肥力和酶活性逐渐下降,与伐后5年相比,土壤毛管持水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在0 ~ 10 cm土层分别下降了24.4%、61.0%和28.8%,在10 ~ 20 cm土层各指标也均有明显下降(P < 0.05),但伐后24年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仍高于中龄林和近熟林。(3)天然更新林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显著高于撂荒地(P < 0.05),天然更新林在0 ~ 10 cm土层土壤毛管持水量、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相比撂荒地分别提高了43.7%、145.7%和116.6%,在10 ~ 20 cm土层各指标也显著高于撂荒地(P < 0.05)。(4)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 < 0.01),土壤肥力主要受土壤密度、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的影响,而土壤酶活性主要受脲酶和蔗糖酶的影响。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典型变量得分均表现为成熟林 > 伐后5年 > 伐后10年 > 伐后24年 > 近熟林 > 撂荒地 > 中龄林。结论油松人工林成熟林阶段土壤质量明显改善,随着时间推移皆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下降,但在皆伐迹地上及时实现植被恢复会显著减轻下降的程度,且土壤质量明显好于同一发育阶段的人工林。皆伐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可以有效地缓解地力衰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公别拉河流域主要森林类型的土壤肥力与涵养水源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公别拉河流域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活性酸(pH)、有效钾、容重、持水状况和孔隙状况进行了分析,并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天然阔叶混交林>天然针阔混交林>天然白桦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天然针阔混交林>天然白桦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天然阔叶混交林;林地最大蓄水量和有效蓄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天然针阔混交林>天然白桦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阔叶混交林>樟子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14.
提高落叶松人工林林地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文章采用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方法,从要地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凋落物分解,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对落叶松人工林与人工落叶松天然白桦混交林的地力变化进行了综合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人工林和天然林3种环孔材物理力学性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檫树、酸枣、米槠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环孔材人工林木材除抗弯弹性模量、抗劈力和冲击韧性小于天然林外,其余指标均稍大于天然林.经差异显著性t检验表明:3种环孔材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中仅抗弯弹性模量、抗劈力和冲击韧性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檫树、酸枣、米槠人工林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后0~20 cm土层土壤在25℃、自然含水量培养环境下,添加不同枯落物处理,培养15、30、45、60、75和90 d后,分别测定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在不添加枯落物处理中,土壤细菌数量在初期持续增加至45 d达到最大值,随后不断下降;在添加枯落物处理中,细菌数量在60 d达到最大值,各处理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在60 d和45 d达到最大值。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各培养时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效养分含量,在不添加枯落物时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柳杉林,各林分土壤添加其自身林地枯落物高于不添加枯落物,而且在檫木林、柳杉林土壤中添加天然常绿阔叶林枯落物比添加其自身林地枯落物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效养分含量两者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效养分含量下降,枯落物组成与质量对土壤肥力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生态公益林是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探讨生态公益林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旨在为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及生态公益林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文从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监测样地中选取6种处于发育中期阶段的典型林分类型(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毛竹林、杉木林、湿地松和针阔混交林)33块样地,测定其土壤化学性质,并用方差分析(ANOVA)探索林分类型和土壤层次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同时比较同一林分类型内不同土壤层次和同一土壤层次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土壤指标进行降维,计算各林分类型的PCA综合得分进而排序土壤肥力状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钾、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逐渐降低,而pH值、全氮和全磷均无显著变化。同样,除常绿阔叶林A层的有效磷和针阔混交林A层的速效钾分别显著地高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外,其余同一土壤层次不同林分类型间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主轴(35.9%)主要代表速效养分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其中速效氮、速效钾和有机碳的因子载荷值较大;第2主轴(15.4%)主要代表全量养分和pH值的变化;土壤肥力状况排序为:毛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湿地松林。结论从保育土壤的角度来看,不同林分类型的肥力状况将为生态公益林差异化补偿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此外,相对于人工针叶纯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因而建议针对人工针叶林进行补植改造,朝向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方向转变,从而提升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贵州省天保区6种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及持水性能。[方法]设置针叶林(人工)、针阔混交林(人工)、常绿阔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天然)、杂灌林(天然)、竹林(人工)6种不同森林类型的样地,于2006、2009年调查土壤理化性质。[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pH略有降低;土壤肥力增加主要表现在A层土壤且明显高于B层;土壤化学性状:增加的指标是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钾,减少的指标是有效磷、全钾;工程区中各森林类型的土壤肥力呈增加趋势,天然林类型的常绿阔叶林、杂灌林及落叶阔叶林比人工林类型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类的土壤肥力明显增高;各森林类型土壤容重降低而孔隙度增高;各森林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增高。[结论]该研究为贵州省天保工程的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粤北地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及6种典型阔叶纯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类型的林下土壤肥力状况,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型下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林、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林和杉木林土壤孔隙度及土壤层持水性各指标较其他林分高。7种纯林土壤pH为4.28~4.78,属强酸性土壤。各林型间土壤全氮、碱解氮质量分数,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林最高,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最低。不同林型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不同,其中杉木林最高(32.91 g·kg^-1),香樟林最低(12.07 g·kg^-1)。7种人工林的土壤全磷、全钾质量分数均较低,且有效磷质量分数均小于3 mg·kg^-1,整体水平偏低。土壤肥力由高到低综合排序为火力楠林、乐昌含笑林、杉木林、红锥林、香樟林、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林、木荷(Schima superba)林,表明该区杉木林下土壤肥力较高,采取适当措施可提高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