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结合实地调查,对分布于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的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黑颈长尾雉的适宜生境面积为2 041.3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6%;次适宜生境面积为2 775.8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96%;较不适宜生境面积为18 612.81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3.49%;而不适宜生境面积为1 896.9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49%。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黑颈长尾雉的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分别减少27.30%和9.49%,而较不适宜生境和不适宜生境分别增加4.34%和0.68%。表明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宜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2004年2~4月,对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分区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春季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有常绿阔叶林、稀树灌丛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幼林等3种,前两者为其主要的栖息生境类型。②黑颈长尾雉栖息地的主要特征是高海拔,向阳坡,坡度较大,距水源较近,距道路较远;乔木层平均胸径和高度较小,盖度和密度较低,以壳斗科Fag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植物为主;灌木层较高但密度较低,以山茶科和杨柳科Salicaceae植物占优势;草本层密度较大,以堇菜科Violaceae,蔷薇科Rosaceae和菊科Compositae种类为主;枯落物层盖度较低。③草本层和灌木层提供大量食物和优越的隐蔽条件,其作用大于乔木层。草本层密度和灌木层盖度是决定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因素。表3参20  相似文献   

3.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取食地的观察于2005年3月11日至4月16日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进行,搜寻到取食地15个,相应设15个对照样地。调查和测量它们的22个变量因子。比较取食地与对照样地中各变量,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表明,植被特征的乔木密度、灌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枯落物盖度等5个变量因子差异极显著,乔木层盖度差异显著;食物因素的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密度2个因子差异极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优先选择的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灌木、乔木、草本和枯落物层发达,地面种子食物资源丰富,远离干扰源。黑颈长尾雉围绕解决繁殖期取食安全和营养需求来优先选择取食地变量因子,即选择互补型的高灌木或乔木盖度、壳斗科Fagaceae植物种子和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富的区域作为取食地。表3参26  相似文献   

4.
2021年9月至11月,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长顺斗麻自然保护区进行动物监测,其中3台相机位点拍摄到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成体.结合历年贵州省黑颈长尾雉的分布记录和相关文献,此次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在与云南和广西接壤的贵州西南部地区,应为黑颈长尾雉的历史分布区.  相似文献   

5.
2008年3—4月,在云南大中山自然保护区对黑颈长尾雉种群密度、空间分布模式及对自然生境因子的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中山黑颈长尾雉在其活动区的种群密度为0.156~0.500只/km2;经Poisson函数和z。检验,分布位点的实际观测值与理论预测结果相差较大(X2=139.51,P〈0.001),空间分布呈聚集型(s2/m=8.41);通过对生境特征的分析,发现黑颈长尾雉对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Ei=0.22)、东坡(Ei=0.32)、距水源距离0—200m(Ei=0.03)和高海拔(Ei=0.16)等因子呈偏好选择。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对江西省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冬季生境进行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多选择低海拔(≤600 m),缓坡(坡度≤30°),乔木盖度适中(40%~70%),灌木数量偏高(>20株),灌木种类较多(>3种),草本盖度中等(20%~60%),草本种类(>2种)和草本数量较多(>10株),水源距离近(≤150 m)的生境,偏爱阳坡和阔叶林,较少选择草本盖度≤20%和水源距离较远(>150 m)的生境,避开陡坡(>30°)和阴坡的活动。影响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草本种数、草本数量和海拔高度;次要因子为草本盖度、水源距离、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种数、林型、坡度和坡向。  相似文献   

7.
黑颈长尾雉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和IUCN近危物种。为有效管理该物种的生境资料,为其保护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初步构建了黑颈长尾雉的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根据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将自2004年以来收集的黑颈长尾雉的生境资料、样方信息等利用Excel和Access数据库整理和编辑,确定黑颈长尾雉的核心生境;利用ArcGIS软件构建黑颈长尾雉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结果表明,该物种的核心生境呈斑块状,不利于黑颈长尾雉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生境破碎化的状况堪忧,亟需有效地保护手段和措施;构建的黑颈长尾雉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是一个集数据的存储、管理、查询和可视化功能为一体的开放性信息管理平台,并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功能;平台的开放性和分析功能方便于保护区相关人员或其他研究者将今后得到的相关数据继续输入平台,使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的基础数据更丰富和充实,提升该平台的利用价值,最终为黑颈长尾雉的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冬季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越冬取食对策,2007年12月,在大中山采集20堆46粒黑颈长尾雉粪便和38科92种对照植物样本,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冬季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并探讨其采食对策。结果表明,冬季黑颈长尾雉食谱主要由12科18种植物组成。按相对频率值将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分为3类。第1类为主要食物,有顶果蹄盖蕨Athyriumguan gnanense和大叶假冷蕨Pseudocystopteris spinulosa等2种,占采食食物总量的31.5%;第2类是常见食物,包括朱砂根Ardisia crenata,鱼鳞蕨Acrophorus stipellatus,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虎皮楠Daphnipyllum oldhamii,华南毛柃Eurya ciliata,木锥花Gomphostemma microdon,鞭打绣球Hemiphragma hetero-phyllum,木果石栎Lithocarpus xylocarpus,银叶杜茎山Maesa argentea,长梗崖豆藤Millettia longipedunculata,锥连栎Quercus franchetii,菝葜Smilax china,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和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等14种,占采食食物总量的52.7%;第3类食物是偶尔采食食物,有细齿叶柃Eurya nitida和绒毛山胡椒Lindera nacusua等2种,占1.2%。分析发现,影响黑颈长尾雉食谱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种类组成和垂直结构特征。在取食斑块中,选择质量高的食物是冬季黑颈长尾雉的主要采食对策;采食所有适于取食的食物则是冬季黑颈长尾雉的辅助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境适宜性评价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觅食生境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结果显示:大中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可划分为极稳定、稳定、较稳定、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等5类区域。黑颈长尾雉的潜在和实际觅食生境主要分布于生态系统极稳定、稳定和较稳定的东坡,在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的区域分布较少。这种分布格局降低了由于环境波动导致其适合度下降的生态风险。潜在和实际觅食生境在生态系统不稳定区域的比例存在差异,实际觅食生境面积依稳定性程度降低而明显降低;人为干扰降低了局部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黑颈长尾雉对潜在生境的利用并压缩了实际觅食生境的面积。生态系统稳定性参评因子的评价标准仅反映因素本身的稳定性属性,不反映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需求,黑颈长尾雉对栖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偏好是被动适应环境的结果。黑颈长尾雉觅食生境的植物多样性高,这能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以满足其生存需求,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区域内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形成与维持。  相似文献   

10.
在广西龙滩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及现状各因子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滇西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生境特别是主要保护对象黑颈长尾雉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提出了切合实际的保护对策和管理措施,以利于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维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有蹄类种群数量,完善保护区内动物分布种类与种群数据。[方法]2012年12月末至2013年1月,应用大样方法对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共记录到有蹄类动物3种,隶属于1目2科。其中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sibiricus)属于国家I级保护动物,驼鹿(Alces alces)属于国家II级保护动物,狍(Capreolus pygargus)属于国家"三有"动物。保护区内分布的驼鹿种群数量为242(93~504)只;狍的种群数量为485(167~759)只。由于原麝仅在1个样方内出现,所以无法对其种群数量进行合理评估。[结论]研究结果为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2年8—10月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调查了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灵长类的种类、分布、数量及其生存现状。结果表明:保护区老君山片区分布有3群短尾猴(约30只)、2群猕猴(约30只)和1群熊猴(约20只),小桥沟片区仅有零星的短尾猴和猕猴; 过去50年间,保护区的灵长类分布区、种群数量和规模都急剧降低; 保护区外的东风槽地区分布有5群短尾猴(每群约20~60只,总数约170~290只)和1群猕猴(约40只)。研究结果为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灵长类物种的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从种群层次上对安顺地区密蒙花植物生长的大小级、密度和年龄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密蒙花植物幼苗成活率低,成年树种数量小,种群发展趋于衰退.该结果可为安顺地区密蒙花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黑果枸杞为优势种的天然灌木群落是石羊河下游的重要植被建群种之一,为揭示该地区黑果枸杞种群动态变化特征,探索其生态价值,基于对石羊河下游不同生境黑果枸杞天然种群的样地调查,对其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动态指数、存活曲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种群均表现为新苗和幼龄个体丰富,中老龄个体少;种群在Ⅲ龄级时死亡率最高,种群亏损率与死亡率保持一致。各样地种群动态指数基本为正值,说明黑果枸杞种群整体处于稳定增长的发育状态。盐碱地、覆沙地和砾石地黑果枸杞的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y-Ⅲ型,固定/半固定沙地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种群的4个生存函数变化除局部有差异外整体趋势较为一致,各样地中黑果枸杞种群累积死亡率F(t)和危险系数λ(t)在Ⅰ龄级向Ⅲ龄级过渡时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生存率S(t)和死亡密度函数f(t)随龄级呈单调递减的趋势。总体上黑果枸杞种群呈现出前期增长、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李友邦  韦振逸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952-12953,12965
采用访问法和小区蹲点调查法,2007年8月和2008年3月分别对广西扶绥昌平乡石丽村弄邓屯黑叶猴的分布、种群数量、威胁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分布区范围约为20 km2,现有黑叶猴4群21只。弄邓黑叶猴不属于保护区的范围,保护力度非常小,主要的威胁是人为的偷猎和栖息地的破坏。鉴于弄邓黑叶猴种群在全球黑叶猴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分布区应当建立保护小区,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6.
种群数量调查生物科学相关多门课程的重要实验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本实验设计结合地方特色,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广泛分布的鼠妇为实验对象,利用不同取样方法设计种群数量调查实验,并对不同取样方法的统计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种群数量调查是生物科学多门课程的重要试验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本试验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广泛分布的鼠妇为试验对象,分别利用随机取样法、对角线取样法及平行取样法设计种群数量调查试验,并分析比较不同取样方法的统计调查结果,以获得种群密度和数量分布特征,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南充市防疫站1976-2002年和廖文波等2003年9月-2004年8月的鼠形小兽的调查和监测资料,对该地区优势种群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种群数量变动及预测进行了分析.6个时期内微尾鼩种群数量变化在室内生境不具有周期性(s<0.5);室外生境具周期性(s>0.5);1 a有6月和11-12月2次数量高峰,未成年组(Ⅰ)微尾鼩相对密度冬季最高,春季最低,成年Ⅱ组(Ⅲ)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利用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微尾鼩种群成亚比、雌性成亚比和雄性成亚比提前2个月预测种群密度的3个回归方程:y=0.167 X-4.065;y=0.148 X-2.754;y=0.142 X-1.830,发现种群密度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黑腹绒鼠的形态及其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夹夜法调查逐月捕获率,对2000-2008年贵州省余庆县黑腹绒鼠的形态及其种群生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腹绒鼠主要栖息于旱地耕作区,占总鼠数的5.60%,为当地常见鼠种.黑腹绒鼠两性之间体重、胴体重、体长、尾长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季节之间差异亦不显著,不同年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期间,平均捕获率为0.24%,种群性比为0.70,平均怀孕率为61.90%,平均胎仔数为2.31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3.33%,平均繁殖指数为0.59.全年种群数量在11月出现1个数量高峰,捕获率达0.52%,不同年度、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在秋季出现1个繁殖高峰,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黑腹绒鼠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种群繁殖的主体.比较全国各地黑腹绒鼠种群生态特征认为,黑腹绒鼠不同地区种群组成比例不同;不同地区之间形态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差异性,尤其是体重易受食物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种群繁殖和种群数量变化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期间,对绵阳市麻雀种群数量与空间分布的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内麻雀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锐减,目前种群数量有了一定的恢复,绵阳市冬季基本上形成河边、杂草地麻雀种群数量稀少,居民区数量较大,其他区域广布的的格局。不同生境条件的差异对麻雀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而人类随活动干扰对其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