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RFLP标记研究水稻的广亲和基因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选用45个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的DNA探针,结合4种限制性内切酶,检测了广亲和品种Pecos和测验种南京11、秋光之间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发现其中15个探针能在Pecos、南京11和秋光之间表现多态性。进一步选用14个表现多态性的探针和色素原基因C分析了三交群体(Pecos/南京11//秋光)中单株结实率的分离。结果表明第6染色体上的RFLP标记RG138、RG64 RG456以及色素原基因C与籼粳杂交亲和性有显著的连锁关系;位于第12染色体上的标记RG81也与三交群体单株结实率显著相关,根据标记与性状的共分离资料,初步绘制了第6染色体上该籼粳杂交亲和性座位的RFLP连锁图。此外。还发现第12染色体上的两个标记RG81和RG323在三交群体中两种基因型的分离比例不符合1∶1。  相似文献   

2.
应用分子标记检测水稻耐盐性的QTL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利用特三矮2号/CB组合构建了重组自交系群体(RI)。以60个RFLP标记检测142个纯系的基因型。在含有NaCl的电导率为12 dS/m的培养液中鉴定这些纯系的耐盐性。结果表明,RI群体的耐盐性出现超亲分离。构建了一张覆盖11条染色体、含52个标记位点的连锁图。仅检测到一个位于第5染色体的位点(RG13)显著与耐盐性有连锁。该位点的表型贡献率为11.6%。来自母本的该位点可提高耐盐性。分别对RG13与其它59个标记位点间的互作做检测,仅发现3对互作显著,即RG13×RG104; RG13×RG143; RG13×RG716。当来自母本的RG13分别与来自父本的RG104和RG143重组时,均明显提高耐盐性。分别来自母本的RG13和RG716能产生提高耐盐性的互作。这些基因互作结果为超亲分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水稻巨大胚基因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粳稻金南风巨大胚突变体和籼稻南京11杂交F2群体58个植株构建了包含74个分子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 对巨大胚基因进行了分子定位, 结果发现巨大胚基因与第7染色体上RG678紧密连锁,两者之间的遗传距离为6.2 cM,与同一染色体上的另一探针RZ395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3 cM。根据巨大胚(ge)、褐色果皮(Rc)基因经典连锁图上的位置,将第7染色体分子图谱与经典图谱进行了整合  相似文献   

4.
水稻新广亲和基因的初步分子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02428与IR24、Pecos杂交分离世代的小穗育性的遗传分析表明,02428/IR24 F1表现为半不育,不育性受单基因控制,且由非S5的新位点引起,美国品种Pecos具有复等位中性基因。随机选取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的87个探针,结合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亲本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分析,发现其中35个探针能够揭示出亲本间多态性。利用35个表现多态性的探针对Pecos/IR24//02428三交组合后代F1 55个植株小穗育性的分离进行分析,第11染色体上的RFLP标记RG98和G24与Pecos中的未知籼粳杂交亲和性基因有显著连锁关系。根据小穗育性和RFLP标记的共分离资料,初步绘制了第11染色体上该广亲和基因Sp(t)座位的RFLP连锁图。  相似文献   

5.
水稻抗白背飞虱基因Wbph2的初步定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鉴定了ARC10239/明恢63 F2群体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混合F2感虫稻株的DNA,构建感虫池。应用129个RFLP探针,结合4种限制性内切酶,检测抗虫亲本ARC10239、感虫亲本明恢63和感虫DNA池的多态性。检测到6个阳性探针,分布在5个染色体上(染色体3、6、8、11和12)。应用阳性探针分析了F2群体的142个个体,发现抗虫基因Wbph2与第6染色体上的标记RZ667、RG64和RG264连锁,其中, Wbph2与RZ667的遗传距离为25.6 cM (LOD=4.50)。  相似文献   

6.
Xa2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害基因 Xa21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Xa21定位于水稻第11号染色体上, 与分子标记RG103,以及PCR产物RAPD248、RAPD818等紧密连锁, 利用标记RG103作探针已从细菌人工染色体(BAC)和粘粒文库中克隆出包含 Xa21基因位点的9.6 kb Kpn Ⅰ片段, 该片段包含一个3075 bp的开放阅读框, 中间有一个843 bp的内含子。Xa21基因产物为一1025个氨基酸的受体蛋白, 具有LRR和STK区,结构与Cf-9、N、PTO等蛋白相似,其抗病分子机制尚不太清楚。  相似文献   

7.
Xa2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害基因Xa21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Xa21定位于水稻第11号染色体上,与分子标记RG103,以及PCR产物RAPD248、RAPD818等紧密连锁,利用标记RG103作探针已从细菌人工染色体(BAC)和粘粒文库中克隆出包含Xa21基因位点的9.6kbKPnI片段,该片段包含一个3O75bp的开放阅读框,中间有一个843bp的内含子。Xa21基因产物为一1025个氨基酸的受体蛋白,具有LRR和STK区,结构与Cf-9、NPTO等蛋白相似,其抗病分子机制尚不太清楚。  相似文献   

8.
水稻根系活力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典型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 F1代花培加倍的DH群体为材料,在抽穗期用TTC法考察根系活力。利用已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对根系活力进行QTL分析,在第4染色体的RG449和RG809之间检测到一个QTL。用Epistat软件分析影响根系活力的单个位点和位点间的互作,结果在RG809附近检测到一个单基因,并检测到2个条件型互作和4对互适型互作,这些位点分布在第1、2、4、7、8、9和11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表明,RAPD引物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相结合可鉴定分子标记与燕麦抗基因的连锁,筛选出一对具有多态型DNA片段与抗秆锈病基因Pg3连锁的近等基因系。鉴定出扩增该对近等基因系的多态型DNA片段两个随机引物ACOpR-1和ACOpR-2,前者与后者及Pg3基因均不连锁,后者与Pg3基因完全链锁,这种与箔盘DNA快速提取技术相结合的分析可有效地鉴定出分子标记以及将这些分子标记运用于植物育种中。  相似文献   

10.
抗稻瘟病水稻材料谷梅2号中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成簇分布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应用由籼稻组合中156/谷梅2号衍生的304个重组自交系,构建了由177个标记组成、覆盖12条水稻染色体的连锁图谱,定位控制水稻稻瘟病抗性的主效基因。前期定位的控制对中国稻瘟菌菌系92 183(小种ZC15)穗瘟抗性的基因Pi25(t)的位置得到进一步确认,位于第6染色体标记A7和RG456之间,与A7和RG456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7和15 cM;发现群体对菲律宾稻瘟菌菌系Ca89(4谱系)的叶瘟抗性由单基因控制,将该暂命名为Pi26(t)的基因定位于第6染色体标记B10和R674之间,与B10和R674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7和25.8 cM。两个基因座位上的抗病等位基因均来源于谷梅2号,表明谷梅2号中存在控制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基因簇。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粳稻品种兰胜获得了一个能稳定遗传的矮化突变体ddu1。GA3点滴诱导水稻第2叶叶鞘伸长和α 淀粉酶诱导反应表明,ddu1并非为GA的缺陷型和信号传导阻碍矮化。将该突变体与籼稻浙辐802、明恢63和粳稻品种日本晴进行正反交配组,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隐性单基因控制,而等位性检测表明ddu1与d1、d18、eui1和eui2均不等位。通过SSR和STS分子标记对F2代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定位,将该基因定位于第7染色体SSR标记RM427附近,随后又发展了多对有多态性的SSR和STS分子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于STS标记R5309和R374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4和2.0 cM。  相似文献   

12.
eui基因具有遗传解除水稻不育系包穗的功能,被誉为杂交稻种子生产的第四遗传因子,现已成功地应用于杂交稻的生产。研究不同eui基因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eui基因具有遗传解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包穗的功效,可育期解除不育系包穗的遗传效应显著地好于不育期,且eui1基因遗传解除包穗的效应强于eui2基因。eui基因的效应并未影响到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和花粉不育的类型。  相似文献   

13.
消除籼型野败不育系包颈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61,自引:4,他引:57  
籼型野败不育系的包颈现象是影响制种和繁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试验证明,利用长节间种质(Elongated uppermost internode stock)的 eui 基因与野败胞质的互作效应,可使珍汕97不育系不再出现包颈现象,其穗颈伸出度达到+0.71厘米,最上一节的节间长度为28.4厘米。而对照亲本珍汕97A 和珍汕97B 的穗颈伸出度分别为-9.56匣米和1.11厘米,最上一节的节间长度分别为15.6厘米和24.0厘米。可以把 eui 基因导入籼型野败不育系之中,消除包颈现象。将来转育带有 eui 基因的珍汕97B 仍较带有 eui 基因的珍汕97A 的株高要高。该项育种工作在继续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4.
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eui基因在育种上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长穗颈基因eui在减轻不育系包颈度中的利用价值,以02428h为父本,培矮64S为母本和轮回亲本,经过连续3次回交将02428h的eui基因导入培矮64S,转育成了具有长穗颈基因的“P8hS”。与培矮64S相比,P8hS的株高增加35.6 cm,主要是穗颈节和倒2节间长度增加所致。eui基因的导入不仅可使培矮64S的穗包颈得到彻底改善,而且对培矮64S及其杂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育系的包穗现象是制约制种和繁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选育含eui基因的不包穗或少包穗的不育系是从遗传上根本克服这一不利因素的关键措施。本研究通过辐射诱变保持系冈46B。获含eui1基因的长穗颈保持系冈46eB(1),继而杂交回交育成相应长穗颈不育系冈46eA(1)。冈46eA(1)不仅保持了原不育系冈46A的优良农艺性状,而且能部分解除包穗现象和改良异交特性,并对外源赤霉索更为敏感;其组配的F1与原不育系冈46A组配的相应组合的F1在株高、穗长和穗粒数上略有增加,其他性状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水稻长穗颈性状的一种新遗传行为的发现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罗沙米的自然群体中发现一种隐性高秆突变体,秆型分析表明,突变体的株高增加主要是倒1节间伸长所致,属最上节间伸长型,是一种长穗颈突变。该突变还引起了剑叶和粒长发生显著变化。突变体/野生型、野生型/突变体的F1代全部为正常穗颈,F2代正常穗颈与长穗颈之比为3∶1;突变体/缙恢10号、缙1B/突变体的F1代全部为正常穗颈,F2代正常穗颈与长穗颈之比为13∶3。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主要基因外,高秆性状的遗传还受到一对抑制基因的作用,有两种遗传模式可解释该突变体的遗传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