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提高咖啡氮肥肥料有效性,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NH4+和NO3- 2种不同形态氮吸收速率、5种铵硝比例(10∶0、7∶3、5∶5、3∶7、0∶10)对咖啡生长及其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氮素对咖啡的生长影响差异显著,铵硝混合营养下咖啡的生长明显优于单一形态氮素处理。在单一形态氮素条件下,咖啡对NH4+的最大吸收速率大于对NO3-的最大吸收速率;当2种形态氮素同时存在时,铵态氮会抑制硝态氮的吸收,硝态氮促进铵态氮的吸收;铵态氮促进地上部分生长,但浓度过高反而抑制地上部分生长;硝态氮的增加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但抑制了咖啡地上部分的生长。因此,在咖啡苗期,铵硝比例控制在7∶3~3∶7有利于咖啡生长。  相似文献   

2.
研究龙眼幼苗在不同温度(10、15、20、25、30、35℃)和不同氮营养(硝态氮、3/4硝态氮+1/4铵态氮、1/2硝态氮+1/2铵态氮、1/4硝态氮+3/4铵态氮、铵态氮)供应条件下吸收氮素的动力学特征,比较龙眼吸氮能力变化,并探讨龙眼对氮形态的偏好性,为龙眼不同季节(物候期)选择适用氮肥形态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温度和供氮形态对龙眼吸氮能力有显著影响(P<0.05)。在中低温度(10~25℃)等量供应硝态氮和铵态氮条件下,龙眼根系吸收氮素(硝态氮和铵态氮之和)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最高或较高,而亲和力(Am)和离子吸收补偿点(Cmin)则随温度和氮形态变化不大,故此时龙眼吸氮能力强。在高温(30℃)且仅供应铵态氮时,根系具有最高ImaxAm,同时Cmin最低,最有利于龙眼吸氮。在极端高温(35℃)时将铵态氮和硝态氮以3∶1的比例配合供应,则Imax最高,Am较高且Cmin较低,有利龙眼对氮素的吸收。另外,等量硝态氮和铵态氮共存条件下,龙眼在低温(10~15℃)时吸收铵态氮的Imax更高、Am更强而且Cmin更低,明显偏好铵态氮;在中高温(20~35℃)时吸收硝态氮的Imax更高,但Am更弱且Cmin更高,对氮形态的偏好性不明显。对照华南龙眼生长物候期,建议在龙眼秋梢生长期施用铵态氮为主、硝态氮为辅;在花前至小果期可以1∶1的比例施用硝态氮和铵态氮;在果实膨大期,可全部施用铵态氮或以3∶1的比例施入铵态氮和硝态氮。  相似文献   

3.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比较Ca_3(PO_4)_2模拟磷胁迫条件时3种氮处理(NO_3~--N、NH_4~+-N、NO_3~--N+NH_4~+-N)对玉米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KH_2PO_4处理相比,磷胁迫处理时,硝态氮、铵态氮及铵硝混合营养处理的玉米整株生物量分别降低38.1%、17.4%和20.8%;与此同时,铵态氮处理的玉米植株全氮、氮素累积量、有机氮及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而硝态氮处理时全氮、氮素累积量、有机氮显著降低,硝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外,与硝态氮及铵硝混合处理相比,铵态氮处理的玉米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最大,而游离氨基酸、脯氨酸含量下降幅度最小。因此,本试验中,铵态氮处理的玉米更耐磷胁迫,表现为增加了氮的吸收和积累以及增强可溶性蛋白降解为氨基酸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水稻和旱稻根系生长及水分吸收的影响,采用水培供应不同形态氮素(铵态氮、硝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混合)的方法培养水稻和旱稻,并对水稻和旱稻的根系形态进行了扫描分析;同时,通过测定根系伤流液和采用HgCl2抑制水通道蛋白活性的方法,比较了水稻和旱稻根系对不同氮素形态响应的差异。 铵态氮营养水稻(或旱稻)的根干质量明显低于硝态氮营养水稻(或旱稻),但单位根表面积的水分吸收与根系伤流液量比硝态氮营养高;3种形态氮素营养水稻(或旱稻)运输水分的主要方式均是水通道蛋白的跨膜运输途径,但铵态氮营养水稻(或旱稻)的根系通过水通道蛋白跨膜运输途径运输水分的能力明显高于硝态氮营养水稻(或旱稻);与水稻相比,旱稻对硝态氮营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供氮形态对旱作水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培试验种植旱作水稻,研究铵态氮(A)、硝态氮(N)和铵态氮加硝化抑制剂(A+DCD)对旱作水稻分蘖期、孕穗期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在分蘖期和孕穗期,铵态氮和铵态氮加硝化抑制剂处理的水稻各部位生物量、分蘖数及新完全展开叶的叶面积均较硝态氮处理的高;铵态氮加硝化抑制剂处理的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硝态氮处理的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最低; 铵态氮和铵态氮加硝化抑制剂处理的水稻体内的钾向叶片中分配比例较高,而硝态氮处理的水稻向茎秆中分配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6.
铵硝配比对巴西香蕉生长和氮素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法,在等氮条件下设置5种不同铵硝配比处理,探讨不同铵硝配比对巴西香蕉幼苗生长及其氮素营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条件下,适当地提高铵态氮比例可以提高香蕉的生物量;铵硝比为10∶90最适合香蕉的生长;增铵促进根系的生长,根系中铵、硝含量分别与培养液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有关。香蕉幼苗中氮的含量、累积量与铵硝配比有关,增加铵的比例地上部分氮含量和累积量高于全硝处理,促进氮的吸收和利用;铵硝配比影响香蕉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硝酸盐含量与硝酸还原酶活性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香蕉生长早期适当增加铵态氮供应可以促进香蕉根系的生长,有利于香蕉的早发、稳长。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有效防除外来入侵植物-胜红蓟的措施,笔者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营养生长期、开花期、结实期、枯萎期)的胜红蓟对不同深度(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胜红蓟的生长,不同深度土壤的pH值均升高,土壤中铵态氮、全钾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其他土壤养分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胜红蓟的生育期与土层深度对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的互作不显著,而对其他土壤养分存在显著的互作。同时,通过比较各生长期的胜红蓟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可知胜红蓟在营养生长期至开花期这一阶段使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变化最大,而使土壤全磷变化最大的时期为播种期至营养生长期阶段;在影响养分变化最大的关键生长期,10~20 cm土层的各养分变化大多显著高于0~10 cm土层。通过综合比较经历整个生育期的胜红蓟对土壤各养分的消耗率得出,土壤中硝态氮和全磷的消耗率较高,而全钾、有效钾的消耗率较低,由此可以推断硝态氮和全磷是限制胜红蓟生长的关键养分因子。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6种(N_1~N_6)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处理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植株氮素积累、转运、氮素利用及子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硝态氮时玉米的养分吸收、氮素利用及产量均最低。N6(硝态氮与铵态氮3∶1配比)处理下玉米全生育期氮素积累量最高,氮素吸收强度较单施硝态氮处理高55.19%~73.28%(P0.05),该处理下叶片和茎中氮素转移量较单施硝态氮处理高78.99%和93.52%(P0.05);叶片和茎中分别有66.50%~71.89%和43.44%~55.59%的氮素转移到子粒中;叶片和茎对子粒的氮素贡献率分别较单施硝态氮处理高43.80%和56.00%(P0.05);玉米子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3.31%~9.94%、4.62%~33.89%和3.31%~9.93%。硝态氮和铵态氮配施对玉米的养分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硝态氮的施用比例有利于提高玉米叶片和茎对子粒氮素的贡献率,硝态氮与铵态氮按3∶1比例配施有利于提高当地玉米子粒产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铵硝配比对香蕉幼苗硝态氮吸收动力学特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香蕉苗移植到0.2 mmol/L CaSO4溶液中饥饿3d,采用改进耗竭法研究了香蕉幼苗期在5种铵硝配比营养液中的硝态氮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以探讨香蕉铵硝营养特点.结果表明,香蕉幼苗所有铵硝配比处理的硝态氮吸收曲线特征均符合Michaelis-Menten酶动力学模型的描述.加铵不仅显著影响香蕉幼苗硝态氮吸收动力学参数Vax,对Km的影响也达显著水平.在霍格兰营养液的基础上直接添加10%NH4+-N比将10%NO3-N用NIH4+-N替换更能降低香蕉对硝态氮的吸收速率,但这两种处理对Km的影响不显著.在100%硝态氮的基础上,增铵降低了香蕉对硝态氮的吸收速率,增10%NH4+-N降低香蕉对硝态氮的亲和力,增25% NH+4-N对香蕉对硝态氮的亲和力的影响则相反.在本实验条件下,香蕉硝态氮吸收系统属于低亲和吸收系统.  相似文献   

10.
采用砂培培养方法,比较研究两种水分条件和3种供氮形态处理对苗期玉米根、茎鞘、叶生物量干重及其氮、磷、钾含量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淹涝胁迫条件下铵硝态氮混合处理(AN)玉米生物量干重及氮、磷、钾累积量最高;淹涝胁迫条件下铵硝态氮混合处理(ANF)的叶片、总生物量以及硝态氮处理(NF)的根系、叶片和总生物量干重明显降低。淹涝胁迫降低3种氮形态处理叶片氮累积量,明显降低铵硝态氮混合处理和硝态氮处理植株氮、钾累积量,降低磷在铵硝态氮混合处理茎鞘、叶中的分配比例、磷在硝态氮处理根、叶中的分配比例以及钾在铵硝态氮混合处理茎鞘、叶中的分配比例。淹涝胁迫下铵态氮处理(AF)叶片含氮量、植株含钾量呈降低趋势;非淹涝胁迫下铵态氮处理(A)具有相对较高的植株氮、磷含量,且淹涝胁迫对氮、磷、钾在植株不同部位分配的影响相对较低。因此,本试验供应铵态氮苗期玉米具有相对较强的耐淹涝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氮素吸收类型粳稻品种吸氮能力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2009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和含氮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吸氮量的大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等6类,以探明影响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吸氮能力的主要原因。结果吸收型品种抽穗前后吸氮量显著大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抽穗前吸氮量对总吸氮量影响显著大于抽穗后吸氮量;3)氮素高效吸收型品种单穗吸氮量显著大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但单位面积穗数无优势,单穗吸氮量对总吸氮量的影响显著大于单位面积穗数;4)氮素高效吸收型品种播抽历期、全生育期较长,群体与个体吸氮强度大,吸氮强度对吸氮量的影响显著大于生育期;5)氮素高效吸收型品种干物质生产量显著大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但植株含氮率无优势,干物质生产量对总吸氮量的影响显著大于植株含氮率,干物质生产量大是氮素高效吸收型品种吸氮能力强的一个重要因素;6)氮素高效吸收型品种各器官(根、茎鞘叶、穗)吸氮量均显著大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抽穗前茎鞘叶吸氮量大,抽穗后氮从茎鞘叶向穗部转移多,成熟期穗部吸氮量大,有利于提高氮高效吸收型品种氮素累积量。表明:1)供试品种间吸氮量的差异很大,总吸氮量最大品种为最小品种的2.44倍,氮素高效吸收型品种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2)氮素高效  相似文献   

12.
半腐解秸秆覆盖下旱作水稻对15N的吸收和分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在模拟田间条件下的水泥池(微区)内,用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水稻,两个水平的15N标记尿素分别作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施用,研究了不同时期施用的15N在水稻各部位的分配、15N的利用率和土壤 植株系统的氮素平衡。结果表明植株氮素含量中来自肥料氮的百分比(Ndff%)、水稻对15N的吸收和利用率以及15N的土壤残留率因标记肥料的施用时期和用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分蘖肥的15N在水稻各部位中的Ndff%最高,而作为基肥施入的15N在水稻体内的Ndff%最低。植株对氮肥利用率的最低和最高值分别为5.58%和51.53%,氮肥的土壤残留率最低和最高值分别为13.81%和29.87%。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s of application of N fertilizer on wheat on the grain yield and N use efficiency (FNUE) of rice in the wheat-rice rotation system, as well as on the soil fertility were studies. N-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whea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tal N, arnrnoniurn-N and nitrate-N contents in paddy field, resulting in high indigenous N supply of soil (INS). Compared with low INS, the effect of N rate on the grain yield of rice was reduced significantly, and FNUE was decreased under high I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igh INS wa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low FNUE in rice.  相似文献   

14.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 on nutrient uptake and ammonia volatilization were studied with the rice cultivar Zheyou 12 as a material.The accumulative amounts of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in rice plants across all growth stages showed a trend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 from 0 to 270 kg/hm 2,but decreased at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 exceeding 270 kg/hm 2.Moreover,the accumulative uptake of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by the rice plants was increased by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in combination with 150 kg/hm 2 nitrogen.The nitrogen uptake was high during the jointing to heading stages.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rice yiel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ccumulative uptake of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by the rice plants.The high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bserved was between the amount of nitrogen uptake and rice yield.The rate and accumulative amounts of ammonia volatilizati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level.Compared with other stages,the rate and accumulative amount of ammonia volatilization were higher after base fertilizer application.The ammonia volatilization rates in response to 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 of 270 kg/hm 2 and 330 kg/hm 2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reatments.The loss of nitrogen through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ccounted for 23.9% of the total applied nitrogen at 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 of 330 kg/hm 2.  相似文献   

15.
灌溉模式与施氮量互作对水稻茎蘖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及其互作对水稻根系形态、茎蘖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绿色生产及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两优287为材料,设置浸润式灌溉(W1)、常规灌溉(W2)和淹水灌溉(W3)三种灌水模式,不施氮(N0,0 kg/hm2)、常规施氮(N1,165.0 kg/hm2)和高氮...  相似文献   

16.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裴又良 《杂交水稻》2005,20(3):68-70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对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各生育阶段的养分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在分蘖、拔节、孕穗和抽穗结实期的养分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比率,氮为46.7%,10.3%,17.8%和15.6%,磷为46.5%,17.8%,24.7%和8.3%,钾为54.7%,9.2%,20.8%和11.3%;平均每生产其1 000 kg稻谷需吸收氮16.0 kg、磷3.9 kg、钾 20.9 kg.  相似文献   

17.
 采用密闭箱法结合快速在线检测系统,研究了光 氮对分蘖期水稻叶际NOx(NO、 NO2 )交换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在叶际NOx(NO、 NO2 )交换过程中,试验用水稻品种有显著NO净挥发和NO2净吸收效应; 在严密控光和室内自然光条件下,水稻NO净挥发速率分别为2.48和2.84 μg/(桶·h),NO2 净吸收速率分别为0.116和0.175 μg/(桶·h),且在环境空气NO浓度为200 μg/m3 条件下也能挥发NO。 2)更换营养液后观测期(5 d)水稻NO挥发速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供N 0~80 mg/L范围内提高供氮水平总体上增强了水稻NO挥发,但短期内(7 d)脱氮、缺氮(供N 10 mg/L)无明显抑制水稻NO挥发的作用;同期适度提高供氮浓度(供N 0~ 60 mg/L)增强了水稻NO2 吸收,但供氮6 d后外源氮源对水稻叶际NOx(NO、NO2 )交换的调控作用明显下降;3)更换营养液后短期内(1~2 d)控光处理下 6:00-10:00弱光和10:00-14:00 强光有刺激水稻NOx(NO、NO2 )挥发的作用,但14:00-18:00持续强光明显抑制了水稻NOx挥发;在更换营养液2 d后,延长光照时间能增强水稻NO2吸收,但光强变化对水稻NO2吸收调控作用不明显,晚上暗处理有同步抑制水稻NO挥发和NO2吸收效应;4)与基本不置换培养箱空气处理相比,置换培养箱空气同步增强了水稻NO挥发和NO2吸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合理利用水稻生长期间的降雨,改善江汉平原地区稻田氮肥管理。【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常规淹灌(FI)和适雨灌溉(RAI)条件下,农民习惯施肥(FFP)、30%尿素+70%控释掺混肥(30%N+70%CRF)和优化减氮施肥(OPT-N)对降雨利用率、水稻产量、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1)RAI能在节省水资源同时提升稻田对雨水的储蓄和利用能力,与FI相比可减少田间灌溉水量41.7%,各生育阶段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以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两种水管理方式下,与FFP处理相比,OPT-N处理水稻在分蘖期的Pn、Gs、Ci、Tr、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显著降低,但在孕穗期-灌浆期有所增加,对最终产量形成影响不大;RAI结合30%N+70%CRF处理有利于水稻生育前期Pn、Gs、Ci、Tr的增加,提升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量在分蘖期显著高于OPT-N和FFP,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FFP,有效穗数、穗长、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在各处理间表现最高,实际产量相较常规水肥管理可增产10.4%。【结论】适雨灌溉条件下,OPT-N不会显著影响水稻的生长及产量,30%N+70%CRF有助于水稻光合作用、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合理利用水稻生长期间的降雨,改善江汉平原地区稻田氮肥管理。【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常规淹灌(FI)和适雨灌溉(RAI)条件下,农民习惯施肥(FFP)、30%尿素+70%控释掺混肥(30%N+70%CRF)和优化减氮施肥(OPT-N)对降雨利用率、水稻产量、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1)RAI能在节省水资源同时提升稻田对雨水的储蓄和利用能力,与FI相比可减少田间灌溉水量41.7%,各生育阶段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以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两种水管理方式下,与FFP处理相比,OPT-N处理水稻在分蘖期的PnGsCiTr、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显著降低,但在孕穗期-灌浆期有所增加,对最终产量形成影响不大;RAI结合30%N+70%CRF处理有利于水稻生育前期PnGsCiTr的增加,提升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量在分蘖期显著高于OPT-N和FFP,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FFP,有效穗数、穗长、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在各处理间表现最高,实际产量相较常规水肥管理可增产10.4%。【结论】适雨灌溉条件下,OPT-N不会显著影响水稻的生长及产量,30%N+70%CRF有助于水稻光合作用、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明确缓/控释肥(slow/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CRF)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连续2年在南方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双季稻大田试验,比较了不施氮肥(CK)、推荐分3次施肥(OF)、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100CRF)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80CRF)条件下,双季稻的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2年4季产量平均表现为80CRF100CRFOFCK,其中80CRF、100CRF和OF分别比CK增产25.32%、23.93%和22.54%(P0.05),而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年籽粒平均吸氮量中,早稻100CRF、80CRF处理均显著高于OF处理(P0.05),晚稻100CRF处理显著高于OF处理(P0.05),但80CRF处理与OF无显著差异,秸秆吸氮量与籽粒一致。100CRF、80CRF处理下氮肥吸收利用率均显著高于OF处理(P0.05);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以80CRF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和OF处理(P0.05);2012年晚季80CRF的氮肥生理利用率、土壤氮素依存率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处理(P0.05),2013年早晚稻均以OF处理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处理(P0.05);2年定位试验中的80CRF处理与OF处理氮素生理利用率无显著差异。因此,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产量水平与推荐分次施肥水平相当,但施用缓/控释肥能显著提高水稻氮素吸收量和含量。全量施缓/控释肥虽能提高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但氮素生理利用率降低;在推荐施肥的基础上减量20%施用缓/控释肥的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农艺利用率、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氮肥生理利用率与推荐施肥无差异;即在稳产的基础上,提高了氮素的利用效果,是值得推荐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