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芨芨草的自然-经济特性及其利用与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芨芨草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概述了芨芨草草甸在我国的分布及其群落特征,详述了芨芨草饲用特性及其利用与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2.
芨芨草是德令哈市冬春枯草期家畜主要饲草来源,也是荒漠草原区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在畜牧业发展和草原功能维护方面具有价值。文章从芨芨草特性、分布、群落特征,详述芨芨草的利用、培育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分别用0.5%过硫酸铵(B)、1%过硫酸铵(C)、2%过硫酸铵(D)、0.5%过硫酸钾(E)、1%过硫酸钾(F)、2%过硫酸钾(G)、4%尿素(H)处理芨芨草,A组为对照,水分调至45%,密封保存20天,然后利用瘤胃尼龙袋法测定芨芨草有效降解率,分析相关营养指标。试验结果表明:B、C、D可极显著(p<0.01)提高芨芨草DM中CP含量,分别提高CP8.62%、16.01%、30.30%;过硫酸铵可显著降低(p<0.05)NDF含量,B、C、D分别比对照组A降低2.14%、5.04%、9.09%。过硫酸钾可显著降低(p<0.05)NDF含量,E、F、G三个处理组分别比对照组A降低3.53%、6.74%、10.43%;4%尿素处理芨芨草后,芨芨草DM中CP含量极显著(p<0.01)提高(145.81%),NDF含量略有降低(2.5%),差异不显著(p>0.05)。用过硫酸铵、过硫酸钾处理芨芨草后,可极显著地(p<0.01)提高芨芨草DM、OM、NDF有效降解率,以0.5%过硫酸铵处理芨芨草效果最好,可分别提高芨芨草DM、OM、NDF有效降解率48.70%、53.43%、38.13%;4%尿素可极显著地(p<0.01)提高芨芨草DM、OM、NDF有效降解率,分别提高46.61%、50.87%、18.80%;0.5%过硫酸铵与4%尿素处理芨芨草的效果相当,但在提高NDF降解率方面,0.5%过硫酸铵优于4%尿素处理芨芨草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青海湖北岸山地干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黎明 《草业科学》2010,27(1):20-24
通过对青海湖北岸山地干草原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可将青海湖北岸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草地、弃耕地、山坡草地和零星分布芨芨草的草地划分为4种群落类型:芨芨草+早熟禾Poasp.群落、早熟禾+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ns群落、艹洽草Koeleria cristatum+西北针茅Stipakrylovii群落和西北针茅+垂穗披碱草群落。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为: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的大小顺序是滩地山坡草地弃耕地芨芨草草地,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的大小顺序为山坡草地弃耕地滩地芨芨草草地,丰富度指数大小顺序为滩地弃耕地山坡草地芨芨草草地。生境条件的差异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芨芨草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概述芨芨草的利用及其生态、饲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
芨芨草为多年生禾本科芨芨草属草本植物,幼嫩时为家畜良好的饲草,生长多年以后会出现外围生长中间枯黄烂根的现象。以内蒙古地区典型芨芨草群落为对象,研究不同生长直径(20 cm、40 cm、60 cm、80 cm、100 cm)和不同生长时期(5月和8月)对芨芨草生物量与营养指标的影响,分析了内蒙古地区芨芨草和直径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芨芨草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直径20 cm的显著高于其他直径(P<0.05);同一直径不同月份时,8月份显著高于5月份(P<0.05)。粗蛋白含量5月份时差异不显著,8月份时,自然草丛直径20 cm的显著高于其他(P<0.05);同一直径不同月份时,5月份显著高于8月份(P<0.05)。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5月份时均不显著,8月份时直径20 cm的显著低于其他直径(P<0.05);同一直径不同月份时,8月份显著高于5月份(P<0.05)。综合芨芨草地上生物量和营养特征指标,建议重点防除直径大于60 cm的芨芨草。本研究结果为芨芨草草地管理和内蒙古地区草原修复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分别用4%尿素、4%尿素 4%氢氧化钙处理芨芨草,试验结果表明:氢氧化钙尿素复合处理剂可极显著(P<O.01)提高芨芨草粗蛋白含量,比对照组提高142.61%,增加5.79个百分点。NDF舍量比对照组降低11.51%(P<0.01)。钙含量比对照组提高1.92倍(P<0.01)。4%尿素处理芨芨草后.芨芨草DM中CP含量比对照组增加145.81%(P<0.01)。氢氧化钙尿素复合处理芨芨草后.可分别提高芨芨草DM、OM、NDF有效降解率55.08%、62.04%、28.89oA(P<0.01)。4%尿素可分别提高芨芨草DM、0M、NDF有效降解率46.61%、50.87%、18.80%(P<0.01)。  相似文献   

8.
芨芨草的自然—经济特性及其利用与培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述了芨芨草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概述了芨芨草草甸在我国的分布及其群落特征,详述了芨芨草饲用特性及其利用与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芨芨草盐化草甸的资源着手,指出芨芨草为建群的草场,总面积为250万hm2,内蒙古占全国此类面积的73.28%,共有10个群落,分为二大类,以芨芨草+羊草+杂类草为主要群落。本文又从芨芨草本身的特性以及在不同利用条件下的变化提出今后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盐胁迫对芨芨草苗期生长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为试验材料,分别用浓度为0、100、200、300、400、500mmol/L的NaCl和Na2SO4对其苗期进行胁迫,通过对芨芨草的根长、株高、相对生长率(RGR)、根冠比(R/T)和脯氨酸含量(Pro)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NaCl和Na2SO4的胁迫下,根长比株高受到的抑制较大,RGR显著低于对照(P0.05),R/T高于对照;随着浓度的增加,芨芨草叶片与根系的Pro含量呈上升趋势,芨芨草植株叶片的Pro含量显著高于根系(P0.05)。与NaCl相比,在Na2SO4的胁迫下,芨芨草植株的相对生长率及根冠比受到的影响较小,Pro含量的积累较多,可见NaC1对芨芨草的伤害程度大于Na2SO4。  相似文献   

11.
以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为试验材料,分别用浓度为0(CK)、25mmol/L、50mmol/L、75mmol/L、100mmol/L、125mmol/L和150mmol/L的NaHCO,和Na2CO3对其苗期进行胁迫,测定其根长、株高、相对生长率(RGR)和根冠比(R/T),以确定其耐碱胁迫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碱性盐胁迫下,芨芨草的根冠比显著高于对照(P〈0.05);与NaHCO3相比,在Na2CO3的胁迫下,芨芨草的株高、根长、相对生长率、存活率受到的影响较大。低浓度的NaHCO3对芨芨草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Na2CO3却严重抑制了芨芨草的生长。在相同浓度下,Na2CO3对芨芨草的伤害程度大于NaHCO3且对根系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封育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草原、过牧芨芨草草原、取土坑、人工草地和农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利用方式及不同深度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顺序均为封育芨芨草草原>退化过牧芨芨草草原>取土坑>农田>人工草地,说明退化和开垦均导致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下降。在同一土层内,农田和人工草地(退耕地)的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0~10,10~20和20~40cm的3个土层,农田的全氮含量最高,人工草地次之,主要是由于人为施加氮肥和翻压枯草等因素造成,取土坑的全氮含量最低;同时,0~40cm的土层,封育芨芨草草原的土壤全氮含量高于退化过牧芨芨草草原,40~80cm的土层,封育芨芨草草原的土壤全氮含量低于退化过牧芨芨草草原,说明封育使土壤上层的全氮含量增加,而草原退化导致氮向下层转移。全磷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全氮相似。各草地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3.
以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浓度NaCl和Na2SO4胁迫下,对芨芨草叶片与根系的质膜H+-ATPase和5′-AMPase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NaCl和Na2SO4胁迫下,芨芨草根系的质膜H+-ATPase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当浓度小于300mmol/L时,根系的质膜H+-ATPase和5′-AMPase活性均高于对照。同一盐胁迫下,芨芨草根系中质膜H+-ATPase活性和5′-核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叶片。在Na2SO4胁迫下,芨芨草根系和叶片的质膜H+-ATPase和5′-AMPase活性分别显著高于相同浓度的NaCl胁迫组,芨芨草在Na2SO4胁迫下有更强的抗性。  相似文献   

14.
NaCl胁迫对芨芨草苗期脯氨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芨芨草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对芨芨草叶片与根系脯氨酸(proline,Pro)、鸟氨酸δ-氨基转移酶(ornithine-oxo-acidtransaminase,δ-OAT)、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yrroline-5-carboxylatesynthetase,P5CS)、脯氨酸脱氢酶(prolinedehydragenase,ProDH)进行测定。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芨芨草Pro的积累主要以谷氨酸途径为主;随NaCl浓度的增加,芨芨草叶片和根系Pro含量逐渐增加,500mmol/LNaCl时达最大,分别为585.77和303.36μg/gFW;δ-OAT活性呈降低趋势,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在同一浓度胁迫下,芨芨草根系P5CS活性均显著高于叶片(P<0.05),300mmol/LNaCl时,芨芨草叶片与根系P5CS活性均达到最大,分别为7.44和20.81U/mg蛋白;叶片ProDH活性高于对照,最大为对照的1.7倍,根系ProDH活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刈割对芨芨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刈割对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生长状况及光合生理特征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对芨芨草叶片生长、生物量积累及生理特征存在明显的影响.同试验前一年未刈割的芨芨草株丛相比,刈割过的芨芨草株丛各叶位叶片长度、叶面积均较小,单位叶面积的干质量也较少;营养枝及生殖枝的茎基粗分别减少了1.1%~5.5%,1.7%~13.5%;其总生物量、同化器官生物量及非同化器官生物量分别降低了7.9%,15.1%和1.3 %;在整个生育期刈割过的芨芨草株丛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也较未刈割过的株丛减少了2.9%~29.5%,4.3%~23.6%.  相似文献   

16.
围栏封育对青海湖地区芨芨草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青海湖地区围栏内封育和围栏外自由放牧的芨芨草草地为研究对象,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群落调查,分析了围栏内外芨芨草草地的群落特征和地上生物量特点。结果表明:多年围栏封育使围栏内外群落类型发生了变化,围栏内为芨芨草+裸花碱茅群落,围栏外为芨芨草+赖草群落,且每个小样方中的物种数围栏内大于围栏外。围栏内外芨芨草群落的相似性系数达0.743。围栏外自由放牧区域的芨芨草种群优势地位有所加强,其重要值也大于围栏内的芨芨草。物种丰富度指数围栏外大于围栏内,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winner指数、Hill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具有同样的趋势,而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则是围栏内大于围栏外。围栏封育后群落地上生物量发生变化,地上总生物量和禾草类生物量均为围栏内〉围栏外,而杂类草和豆类毒杂草则是围栏内〈围栏外。  相似文献   

17.
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严重危害草地畜牧业和生态安全的主要毒害草之一,但其在药用、造纸、脱毒后饲用等方面有一定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了当前(1970—2000年)条件下和未来(2050 s和2070 s)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醉马芨芨草潜在分布。结果显示:影响当前醉马芨芨草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与其适生阈值为12月平均最高气温(—7.5~7.9℃)、海拔(1 053.8~4 590.9 m)、最冷季降水量(1.6~24.6 mm)和降水量变异系数(25.5~111.5);当前醉马芨芨草主要分布于新疆、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和山西等省区;在未来4种气候情景下,醉马芨芨草适生区面积均会增加,并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迁移。研究为醉马芨芨草的防治和资源利用、草地生态学研究和草地放牧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浓度NaCl和Na2SO4胁迫下,对芨芨草叶片与根系的质膜H+-ATPase和5′-AMPase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NaCl和Na2SO4胁迫下,芨芨草根系的质膜H+-ATPase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当浓度小于300mmol/L时,根系的质膜H+-ATPase和5′-AMPase活性均高于对照。同一盐胁迫下,芨芨草根系中质膜H+-ATPase活性和5′-核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叶片。在Na2SO4胁迫下,芨芨草根系和叶片的质膜H+-ATPase和5′-AMPase活性分别显著高于相同浓度的NaCl胁迫组,芨芨草在Na2SO4胁迫下有更强的抗性。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芨芨草光合与蒸腾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对芨芨草叶片的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芨芨草叶片光合速率日进程受环境影响,在不同时期差异较大,6、7月呈双峰曲线,8月和9月,光合速率则呈单峰曲线;芨芨草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日进程在整个生育期内基本上呈单峰曲线。2)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时期对芨芨草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因子不同,而在整个生育期它们三者之间都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焚烧对芨芨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禾  章祖同 《草地学报》1997,5(1):62-66
本文研究了焚烧对芨芨草生产力的影响。焚烧后芨芨草在开花期可增产62.2%,其营养价值在生长前期有所提高,以粗蛋白质在来分含量的提高和无氮浸出物与纤维素的降低为特征,烧后芨芨草期可延长15天左右,叶量增大,地下部增重大于地下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