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鉴国内外研究基础,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设计的结构和原则,并且以农用土地为侧重点,系统提出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该框架以整个区域农用土地为对象,以土地质量指标为主体,构建了5个方面的评价标准,即土地质量维持或提高、土地资源的供应与当前及未来需求目标的平衡、非再生资源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的非生产功能得到兼顾、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支持.并分别建议了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循环农业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中国农业领域的热点, 如何构建一套合理的循环农业评价体系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循环农业评价研究的概况, 重点分析了中国循环农业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现有循环农业评价研究主要有两类: 一是宏观层面针对国家和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 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该区域循环农业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或循环农业的有效性, 此类研究占绝大部分; 另一类是针对工业园区和企业或具体产业模式、农场, 采用系统动力学、能值、生命周期评价等系统分析方法评价不同模式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其对环境影响, 目前这类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 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深化。综合分析认为, 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需要在进一步明确循环农业的内涵和原理的基础上, 选择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不同的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因为其服务的对象及目标不同, 其构成也有所不同。针对评价对象, 在国家、区域层面和园区/企业层面的评价重点应该有所区别, 同时对于微观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技术层面, 其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也应该区别于宏观层面的评价。有针对性地构建适于不同层面的循环农业评价体系, 才能为制定科学合理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吕晓  徐慧  李丽  赵雲泰 《土壤》2012,44(2):203-207
改良治理盐碱地、促进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是基于生态适宜性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目标,通过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获取盐碱地农业生产力的持续维持与提高。通过回顾盐碱地农业利用的研究进展发现,尽管相关技术模式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系统的盐碱地资源调查监测缺乏、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在对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评价内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技术可持续性、改良模式可持续性以及管理决策可持续性分别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开展科学的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评价,构建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与管理支撑体系对促进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既是人类和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环境的基本条件,也是保障人类社会及经济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该文在对国内外水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研究现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长寿区水资源利用特点,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选择了24项指标作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24个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出长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度为第四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较差,提出了长寿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7.
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农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农业是解决下世纪我国吃饭问题的唯一途径,其中科学的土地管理、保护好农业环境是可持续农业运作的关键,而培育良种和实施良好的集约化经营是增加粮食生产的两条主要途经。  相似文献   

8.
论可持续农业的衡量与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土壤质量研究进展与方向   总被引:62,自引:5,他引:62  
本文在简要介绍和分析土壤质量的概念及其与持续农业的关系,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土壤质量变化的土壤退化的动因,危害及动态监测方法等方面的最新国际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土壤质量研究工作的方向和重点领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耕地地力评价可持续研究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吴鹏飞  孙先明  龚素华  刘洪斌 《土壤》2011,43(6):876-882
结合参与耕地地力评价的实际经验和众多研究成果,综合西南山地丘陵农业区的特点,分析了该项研究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及原因,探讨了当前该项研究工作的不足,提出以下可持续研究发展方向:首先,可以在参评指标的选择和指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以气候和地势为依据,将研究大区分为几个地力评价亚区,分亚区确定评价指标和权重.水田旱地交错分布区的地力评价工作,尤以西南地区为甚,基于水田旱地实际地块的地力水平及其权重的差异性,建议最好能够分开进行评价.再者,可以注重评价单元赋值的过程中插值方法的选择,可在对采集数据全局认识的基础上,再选择合适的点面赋值方法.此外,在地力评价工作过程中,注意每一细节的完成,因为这些细节的处理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结构化调整.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农业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可持续农业思潮的兴起、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农业方面策略的异同以及可持续农 业的学科体系和五大要素。提出“中国生态农业”是在我国推行可持续农业的理想方式以及我国应走以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重点的可持续集约化农业之路。作为可持续农业指导思想的农业生态学需要同传统农学紧密结合,以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化感作用与可持续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农业生态系统中化感物质的种类和作用机制以及化感作用对养分资源管理及其他农艺措施的影响,提出优化农艺措施、合理利用植物间化感作用建设可持续农业的方法和途径,并指出今后化感作用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介了可持续发展和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论述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我国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阐述了湿地农业内涵及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湿地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了我国3类典型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各国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与资源利用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可持续农业有关概念、定义及其实质内涵,并比较分析了国外一些国家和我国台湾省可持 续农业发展模式,论述了我国不同地区农业持续发展及资源利用模式,指出我国SARD模式已经展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方向和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山西旱地农业高效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4年科技攻关研究,建立起3套旱地农业高效持续发展模式,即种养结合良性循环模式,其土地生产率较单作玉米高49.7%,绵羊当年育肥羔羊的屠宰率、净肉率分别较对照组高3.0%和1.4%,应用增内剂每只羔羊115d总增重11.3kg,较对照组日重增加14.1%,改良草地产草量可达1.2-1.44万kg/hm^2;甘薯-加工-养殖产业化发展模式,其平常年份产鲜薯7.5万kg/hm^2以上,生产的淀粉地膜可降低覆膜成本27.9%,研制了甘薯低糖脯,研制的既食粉丝增值率在10倍左右;与现行的清耕果园相比,旱地生态果园双向控制模式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3.1%,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1.7g/kg,速效钾每g土高0.091mg,4年后土壤容重降低0.20g/cm^3,天敌数量超过3倍,害虫减少95%,果实发病率减少80%以上,平均1级果品产量2.7万kg/hm^2,增加纯收入1338元/hm^2。  相似文献   

17.
生态有机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阐述了生态有机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指出生态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对植物N、P、K等营养元素供给 ,提高植物抗病能力 ,减少植物病虫害 ,辅之秸秆堆肥还田 ,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 ,促进农业良性循环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山江湖工程可持续农业示范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江西省贫困山区、平原红壤丘陵区和鄱阳湖区最具代表性的3种持续农业示范模式,并分 别对其特点、机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产业化战略的特征、目标及意义, 并在分析东北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探讨了实现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及产业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及相应对策。东北农业应立足于资源优势和较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立足于巩固国家优质商品粮储备基地的重要地位,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规划和组织农业产业化, 将东北农业产业化纳入区域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实施“可持续农业产业化”战略。在实施可持续农业产业化战略中应坚持社会公正性、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科技与教育为本的原则和策略, 并发挥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农业产业化战略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