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棉花后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转基因的受体材料、果台、外源基因、导入时间等条件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转基因后代成功与否。同时,利用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棉花转基因后代,其中仅有少部分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定律,多数后代的遗传分离比例变化较大,存在着遗传分离多样性,种植到T3-T4时,有外源DNA丢失现象,呈现出外源DNA遗传不稳定性。根据几年的实验研究,阐述了该方法在棉花转基因后代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2.
卡那霉素在转基因小麦后代筛选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转基因小麦后代分离群体中选择含有外源基因的目标植株是培育转基因小麦的重要环节。用卡那霉素筛选西农1376和西农2611小麦,结果表明,80mg/L卡那霉素能有效抑制非转化小麦幼苗的正常生长;小麦不同基因型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稍有差异;经PCR检测,80mg/L卡那霉素筛选出抗性苗的阳性率达到90%。  相似文献   

3.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棉花后代的遗传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转基因棉花,随着自交繁殖代数的增加,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的分离比例,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遗传分离比例变化较大,存在着遗传分离多样性,而且有的遗传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5.
概述了自第一株转基因小麦问世以上转基因小麦研究取得的巨大进展,简要介绍了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基因转化方法,对转基因技术在获得抗除草剂、抗病虫、抗逆、改良品质和雄性不育转基因小麦植株等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指出了转基因小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转基因小麦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卡那霉素筛选小麦转基因后代的方法。[方法]以普通去离子水和0.5×Hoangland营养液为卡那霉素(Kan)的溶解介质,对Kan的浓度进行多梯度筛选,确定Kan的最低有效浓度,并针对不同小麦基因型材料进行验证。[结果]0.5×Hoangland营养液是Kan的理想溶解介质,既降低了Kan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又提高了Kan的筛选效果。30 mg/L是Kan作用于小麦NC221的最低有效浓度。不同小麦基因型对Kan的敏感性稍有不同,对大多数小麦基因型来说,Kan的最低有效浓度为30~45 mg/L,即在该浓度范围内进行处理可除去90%的未转基因植株。[结论]0.5×Hoangland营养液作溶解介质时,Kan用于筛选小麦转基因后代的最低有效浓度为30~45 mg/L。  相似文献   

7.
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携带水稻蜡质基因反义片段导入中花11号粳稻中,分析了20个独立转化的转基因植株。经GUS染色、PCR分子检测,证明蜡质基因反义片段已整合到这些植株的染色体组中;在转基因植株后代T1的籽粒外观糯性检测中,有8个转基因植株检测到糯性籽粒的存在;在12个转基因植株T2后代直链淀粉含量测定中,有5个T3的直链淀粉含量比对照有明显的降低;在T3、T4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中,获得了直链淀粉含量比对照低1%的株系;来自T2的糯稻株系其后代能相对稳定遗传。在籽粒GUS检测和外观糯性检测中,发现二者的分离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材料的遗传稳定性是基因工程成败的关键内容之一,快速确证其多代遗传特性是进行大量后代材料分析的技术保证。该文主要利用PCR技术以提取出的DNA作为模板对外源基因进行扩增,从而鉴定外源基因的遗传特性。对提取出的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提取出的DNA产量和质量较高,PCR的结果快速确证了转基因拟南芥外源ADH1基因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Anti-trxs和Bar基因共转化小麦后代植株的遗传及表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对基因枪转化小麦品种皖麦48获得的7株再生苗的PCR、PCR-Southern杂交和除草剂涂抹叶片检测,得到了4株转基因植株,证实了硫氧还蛋白反义基因(Anti-trxs)和抗除草剂Bar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且能够正常表达。经对T1、T2植株分析表明:Anti-trxs、Bar基因能够稳定的遗传给后代,且普遍呈3∶1的分离,其遗传符合单基因控制的孟德尔遗传规律,部分株系表现1∶1的不正常分离(阳性个体较预期的少),推测这是由于雌或雄配子之一方丢失或外源基因的结构、排列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的结果。转基因植株的农艺性状与对照相比,T0代有较大变异,但在T2代已得到了回复。  相似文献   

10.
对转基因植株T0代种子进行发芽试验以及对T1代植株叶片进行浸泡试验,以研究转基因植株后代的遗传及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T0代种子在含50mg·L-1潮霉素的培养基上正常发芽生长,而对照虽能发芽,但最终枯黄死亡;T1代植株叶片在100 mg·L-1潮霉素溶液中浸泡3 d后,部分叶片变黄,部分叶片仍为绿色,统计分析表明,转基因植株外源片段为单拷贝整合;对潮霉素浸泡后的植株的PCR分析表明,潮霉素浸泡对后代的遗传分析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对其进行基因工程改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其转基因遗传改良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自1992年第1例转基因小麦问世以来,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迅速。本文主要对转基因技术在我国小麦遗传改良(如改善品质、提高抗病虫性、抗除草剂、抗旱耐盐碱以及抗穗发芽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2.
分析小麦抗蚜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培育和推广抗蚜品种提供依据。在田间对956份小麦品种(系)损失率鉴定结果的基础上,取47份年度间鉴定抗性结果较为一致的材料,按损失率大小,由小到大排列起来,利用筛选的18对多态性SSR标记检测了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18对SSR标记在47份不同抗性品种中检测到99个等位基因,能够将所有品种区分开来,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1~10个等位基因,平均为5.21个。47个小麦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在0.33~0.94之间,平均为0.65。高抗品种间相对遗传距离平均为0.59(0.39~0.77);中抗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平均为0.62(0.39~0.83);感虫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平均为0.62(0.37~0.83);高感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平均为0.64(0.37~0.84)。SSR标记聚类分析在相对遗传距离为0.67处将供试材料分为7大类群。选育和推广抗虫品种时尽可能选择聚类图中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抗虫品种‘临远95-5322’单独聚为一类,同其余品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可作为新的抗源用于抗虫育种。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92年第一株转基因小麦诞生以来,小麦的转基因技术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该研究分析了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收录的2010 ~2014年发表的关于普通小麦转基因的文献.筛选得到102篇英文文献和103篇中文文献,涉及296个试验,共对152个普通小麦品种进行了遗传转化研究.目前小麦遗传转化主要采用基因枪和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占总试验数的68.25%和30.4%:少数试验使用花粉管通道和电转化进行转基因.转化靶标组织主要是幼胚及其愈伤组织,占试验总数的80.35%;其次为成熟胚来源的愈伤组织,占8.62%.Bar、HPT、NPTⅡ、PMⅠ和AtMYB12分别在不同的试验中被使用,但Bar是最常用的筛选标记,占试验总数的61.22%.不同试验的转化率相差较大,从0.1%到45%不等.  相似文献   

14.
用EST-SSRs研究小麦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小麦EST-SSRs是从小麦ESTs序列(表达序列标签)中开发的一种新型SSR标记。研究采用35对小麦EST-SSRs标记检测了 96份小麦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这些小麦EST-SSRs引物均可获得清晰的预期产物,共检测到129个等位变异,其中87.6%有多态性,大多数引物有2~4个等位变异;其中部分引物可用于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种属的亲缘关系研究,并可根据特征带谱鉴定部分小麦品种;在相似系数为0.745的水平可将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材料和一般小麦品种区分开来。与基因组SSR标记相比,EST-SSRs这种新型分子标记来源于表达基因,将其用于小麦遗传研究可直接反映相关基因在不同小麦品种间的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小麦农杆菌介导转基因植株的稳定获得和检测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9  
 以预培养 4 d的小麦幼胚愈伤组织为受体 ,L B培养基上激活培养 3 d或 AB培养基上激活培养 4 d,并在WCC培养基中重悬的 C5 8c1农杆菌菌系为供体 ,将含有目的基因、标记基因的 p PTN2 4 9、p PTN 2 5 4、p PTN2 70、p SIS-GFP等重组 DNA质粒转入了小麦 ,经在含 10~ 5 0 mg/ L geneticin( G4 18)、5 0 mg/ L cefotaxime、5 0 m g/ L vancomycin、5 0 m g/ L ticillicin选择培养基上多次选择 ,移栽前利用 npt EL ISA检测 ,移栽后利用叶片离体退绿、PCR和 South-ern blot 4种方法综合检测 ,共获得了 2 9株转基因植株 ,转化频率平均为 0 .82 %。在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中 ,单拷贝整合植株占 65 .5 2 %。研究结果还表明 ,不同基因型的转化效率显著不同 ,除了 Bobwhite外 ,笔者也从扬麦 10号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EL ISA测定值的高低与外源 DNA整合的拷贝数有一定关系 ;初步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稳定转化小麦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肖霞  殷家明  林呐  柴友荣  李加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6011-6012,6018
[目的]研究甘蓝型油菜转查尔酮异构酶反义基因T1代植株及其小孢子成苗的遗传表达,为甘蓝型油菜的转基因和种质资源创新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甘蓝油菜转查尔酮异构酶反义基因T1代5个独立转基因植株为材料进行小孢子培养,通过GUS报告基因的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对外源转基因在花粉植株中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5个独立转基因植株均获得了胚状体和花粉植株;转基因在花粉培养后代和有性自交后代中遗传行为一致;在每个独立转基因植株的花粉植株中GUS阳性和阴性的分离比均为3∶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表明有2个转基因拷贝整合到受体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3个独立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GUS阳性和阴性的分离比符合15∶1,同样表明有2个转基因拷贝整合到受体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结论]通过转基因油菜的小孢子培养快速获得转基因纯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正确评估转基因新种质在田间释放后因基因漂移所产生的生态风险,以转除草剂基因小麦豫麦70号为花粉供体材料,以野生二粒小麦为花粉受体材料进行了栽培种向其主要近缘野生种基因漂移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基因漂移的频率在距花粉供体中心0.5m时最大,随着距花粉供体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在距中心4m处频率最小。气候因素中影响基因漂移频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风,顺、逆风基因漂移的频率相差近1.8倍。  相似文献   

18.
普通小麦芒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常规杂交方法,分别以品种陇鉴9343、陇鉴9811、成农4号、93保4-4、兰天17号、IR35和陇鉴338为母本,铭贤169和cp20-35-1-2为父本,进行常规杂交,F1代种子单粒播种,在F2代成株期进行芒的分离分析.结果表明,有芒小麦和无芒小麦杂交,各组合无芒与有芒的分离比均符合理论比3:1,说明小麦无芒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