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沈中元  徐莉 《蚕业科学》1996,22(3):197-198
家蚕感染微孢子虫其体内酶活性及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沈中元,徐莉,朱峰,黄可威(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谢伟东[1]曾报道蓖麻蚕被蓖麻蚕微孢子虫感染后,中肠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脂肪体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血淋巴蛋白质浓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本试验...  相似文献   

2.
饲料锌水平对肉用仔鸡肝脏中含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10日AA肉用仔鸡30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50只。第一组为对照组,饲以含锌30mg/kg的玉米~豆饼基础日粮,其它五组依次含锌60、110160、210和260mg/kg。至50日龄时,测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和肝组织中的含锌量。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SOD活性随饲料锌水平的提高基本不变,LDH、AKP、GPT活性及锌含量随饲料锌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QFM合剂麻醉对犬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脏作为机体最重要的生命器官 ,参与麻醉药品的代射与解毒过程 ,由于药品的直接刺激和代射过程的中产物对肝脏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肝脏功能不同程度的改变将直接导致与其相关的酶活性的改变 ,因此 ,检查相关酶的活性可以评价肝功能的变化情况 ,同样可以评价麻醉药品对肝功能的影响程度。本试验就是通过监测麻醉前后 GOT、GPT、AKP的活性来评价 QFM合剂对犬肝功能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动物 本试验选择京巴杂种犬 7只 ,年龄6~ 1 2月 ,体重 3.3~ 7.1 kg,经临床和实验室检验为健康 ,整个试验过程中饲养管理条件保持一…  相似文献   

4.
家蚕微孢子虫表面抗原蛋白对家蚕致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崔红娟  周泽扬 《蚕业科学》1999,25(4):261-262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通过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引起的,对蚕业生产影响很大,历来是蚕种的检疫对象,为此对家蚕微孢子虫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除Pasteur(1870)提出的母蛾检验外,相继出现了双向免疫扩散法,凝集法,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法,酶标抗体法,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及单克隆抗体法等方法[1],这些方法各有特色。但基本上都是以识别检测微孢子虫的表面抗原蛋白为基础。河原勇[2]根据微孢子虫表面抗原蛋白的不同将家蚕Nosema属分为3种类型,即Bombycis型、M11型、M12型。本文以家蚕微孢子虫的表面抗…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脑炎微孢子虫属最常见的3种微孢子虫的虫株对于食用动物包括猪,牛,鸡,和火鸡的感染力.动物经口接种孢子后用2种方法来检测是否被感染,一种方法是在每日粪样中检测孢子,另一种方法是在动物接种21d后的器官组织学检查.尽管每种虫种的接种量高迭2×10~6至2×10~7个孢子,但是在每种动物都没有检测到感染.结果表明,本试验中所用的脑炎微孢子虫属的3种微孢子虫虫株缺乏对猪,牛,鸠和火鸡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从各自的微孢子虫基因组获得了两个能分别与家蚕微孢子虫和新西兰草金郇微孢子虫特异杂交的DNA片段,并对其进行了测序。尚没有发现该DNA片段能与供试的其它4个微孢子虫分别来自[蜜蜂微孢子虫、小菜粉蝶的变形孢虫(Vairimorpha sp.),新西兰草金龟和掘孔蛴螬(Wiseana sp.)的两株微孢子虫(Vavraia oncoperae)]的基因组DNA杂交。家蚕微孢子虫探针不与新西兰草金龟微孢子虫基因组DNA或与该微孢子虫原始昆虫寄主家蚕的DNA杂交。同样,新西兰草金龟微孢子虫探针不与家蚕秃孢子虫基因组或与新西兰草金龟的DNA杂交。两个DNA片段富含AT(分别占总碱基的59和79%),G+C/A+T的比率为0.70和0.25,表示其为散布于整个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  相似文献   

7.
两种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及对家蚕侵染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对来自家蚕的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的形态、表面蛋白及侵染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显著小于家蚕微孢子虫 ,孢囊中孢子数为 8~ 32个 ,只侵染中肠组织 ,对家蚕无胚胎传染性。SDS UreaPAGE和 2D PAGE图谱显示两种孢子表面蛋白有明显差异。在SDS UreaPAGE中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的主要表面蛋白为 2 2kD ,而家蚕微孢子虫为 4 5kD。 2D PAGE显示 ,当上样量为 12 0 μg时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斑点有 330多个 ,而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只有 16 0多个 ,其中仅有 10多个相同或疑似蛋白点。家蚕微孢子虫的主要表面蛋白点约有 2 0个 ,以中性偏酸的小分子居多 (<18kD ,pI 5 .4~ 7.2 )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有 30多个 ,分布较分散。根据两种孢子都能感染家蚕的特点 ,认为相同或疑似蛋白与是否能够感染有关 ,而大量差异蛋白与对家蚕的感染程度有关。两孢子表面蛋白中的主要蛋白均为差异蛋白 ,可能是孢子表面的结构蛋白。  相似文献   

8.
9.
蜜蜂微孢子虫已被确认为是导致世界性蜜蜂损失的重要病原之一。因商业目的导致不同地区蜂种栖息地扩张与重叠,使两种原寄主分别为东、西方蜜蜂的微孢子虫(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西方蜜蜂微孢子虫)得以在不同蜂种间传播。新病原的入侵在对当地蜜蜂资源造成威胁的同时,外来蜂种成为地区性病害传播的媒介。而迁徙性的蜜蜂饲养模式进一步将这种不利影响放大,进而威胁整个养蜂业的持续发展。研究数据显示,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在人工饲养蜂群中已取代西方蜜蜂微孢子虫成为优势寄种群,但在自然条件下这两种蜜蜂微孢子虫如何作用饲养蜂群的相关数据缺乏。对东、西方蜜蜂混合饲养蜂场和山区东方蜜蜂隔离蜂场的蜜蜂样本进行两种蜜蜂微孢子虫PCR特异性检测,仅检出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且西方蜜蜂蜂群微孢子虫感染率高于东方蜜蜂,混合饲养蜂场东方蜜蜂蜂群微孢子虫感染率高于山区东方蜜蜂隔离蜂场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鲁兴萌  周华初 《蚕业科学》2007,33(2):325-328
综述了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对家蚕微孢子虫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以及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真菌剂对微孢子虫和真菌的抑制作用,认为研究家蚕微孢子虫和真菌的进化关系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cynthia)与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均是鳞翅目大蚕蛾科吐丝营茧的昆虫,二者的血缘关系很近,成虫的外形也极其相似。为了获得用于樗蚕与蓖麻蚕分子鉴定的DNA条形编码,测定了二者的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I基因(COI)574 bp的DNA片段序列(GenBank登录号:FJ788507,FJ772004),对序列特征及与同科其它绢丝昆虫同源序列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在大蚕蛾科绢丝昆虫中,樗蚕与蓖麻蚕COI序列表现出最强的碱基T偏好性(ATskew=-0.194),二者的COI序列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共鉴定出25个变异位点,表明所测定COI序列可以作为各自的DNA条形编码。樗蚕与蓖麻蚕之间基于Kimura-2-Parameter的遗传距离为0.041,而与同科其它绢丝昆虫之间的遗传距离则在0.076~0.159之间,二者与惜古比天蚕(Hyalophora ce-cropia)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2.
蓖麻蚕染色体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蓖麻蚕雄蚕有丝分裂中期、减数分裂粗线期和雌蚕有丝分裂中期、减数分裂粗线期、双线期进行了染色体组型排列 ,并对不同时期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进行了方差比较分析 ,结果发现 :不同时期染色体的核型基本一致 ,但也存在着明显差异的染色体。因此在考虑利用形态进行绢丝昆虫核型分析 ,以相对长度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时 ,有必要将各个时期的核型相互参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食用马桑叶的蓖麻蚕蚕蛹(以下简称马桑蚕蛹)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性,文中分析了马桑蚕蛹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矿质元素含量以及马桑毒素及有害金属在蚕蛹中的残留情况,并采用动物饲喂试验对马桑蚕蛹的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显示:马桑蚕蛹中粗蛋白质量分数为16.0%,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比值为0.5832,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比值为0.3684;马桑蚕蛹粗脂肪质量分数为0.7%,含α-亚麻酸、亚油酸、棕榈酸等多种脂肪酸,并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马桑蚕蛹矿质元素丰富,高钾低钠,铁、硒含量尤为突出;马桑蚕蛹砷、镉、铅、汞、铬等有害重金属残留量均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马桑蚕蛹未检出羟基马桑毒素、马桑宁、马桑亭等马桑植株毒素残留,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表明其实际无毒.可见马桑蚕蛹食用安全,营养价值优于蓖麻叶、木薯叶饲养的蓖麻蚕蛹,是一种健康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原料.  相似文献   

14.
家蚕卵碱性磷酸酶活力与数量性状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种转青卵的热敏感性碱性磷酸酶活力和蚕期主要数量性状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以酶活力作自变量建立的回归方程,统计检验均达显著。认为,转青卵内此酶活力有可能作为初选杂交组合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体外培养奶牛成骨细胞,用10^-12mol/L、10^-11mol/L、10^-10mol/L、10^-9mol/L和10^-8mol/L成骨生长肽(OGP)干预5d后.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骨钙素(OC)含量。结果显示:成骨生长肽对细胞上清液中ALP活性起抑制作用,其中在10^-10mol/L时抑制作用最为显著(P〈0.01);对细胞上清液中OC亦起抑制作用,且该抑制呈现剂量双向性.在10^-10mol/L时抑制作用显著。结论:成骨生长肽对体外培养奶牛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起轻微抑制作用而且呈双向性。  相似文献   

16.
猞猁血液蛋白质和酶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4只猞猁的4种血液蛋白质表型以及4种血清酶和5种红细胞酶的同工酶酶谱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被检猞猁的血红蛋白(HB),亲血色蛋白(Hp),后白蛋白(Pa)和运铁蛋白(TF)分别显现单一的HB FS,Hp 1-1,Pa FS和TF AA型;(2)在红细胞中,淀粉酶(AMY)和酯酶(ES)不显现酶活性区带,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LP)呈现单一的同工酶酶谱,超  相似文献   

17.
钟华  董洁  董宽虎 《草业学报》2018,27(4):189-194
以野生扁蓿豆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盐(NaCl、Na2CO3)的不同浓度(0、50、100、200、300、400、500 mmol·L-1)胁迫对扁蓿豆苗期脯氨酸积累及其代谢途径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盐胁迫下,扁蓿豆脯氨酸(Pro)含量、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活性、鸟氨酸-δ氨基转移酶(δ-OAT)活性均随盐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而脯氨酸脱氢酶(ProDH)活性随胁迫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扁蓿豆幼苗主动积累Pro是缓解其NaCl和Na2CO3胁迫的原因,并由Glu途径和Orn途径协同作用于Pro积累,但以Orn途径为主。试验中,扁蓿豆所承受的NaCl和Na2CO3浓度不宜超过400 mmol·L-1。  相似文献   

18.
将健康围产期奶牛30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产前28 d开始饲喂NRC标准日粮(能量摄入100%组或Ⅰ组)、NRC标准增加20%日粮(能量摄入120%组或Ⅱ组)和NRC标准减少20%日粮(能量摄入80%组或Ⅲ组),产后各组奶牛均饲喂标准日粮,至产后56 d结束,观察干奶期不同能量摄入水平对围产期健康奶牛血清总胆红素、蛋白及转氨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围产期是机体生理状况处于剧烈变动的时期,奶牛产后的蛋白代谢活动、转氨酶活性较产前明显增强,但健康奶牛均能通过调整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促进能量与营养物质间的相互转化,适应机体的各种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将健康的围产期奶牛30头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于产前28d开始饲喂NRC标准日粮(营养水平100%组,即Ⅰ组)、NRC标准增加20%日粮(营养水平120%组,即Ⅱ组)和NRC标准减少20%日粮(营养水平80%组,即Ⅲ组),产后各组奶牛均饲喂标准泌乳日粮,至产后56d结束,观察干奶期不同营养水平对围产期健康奶牛血清总胆红素、蛋白及转氨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围产期是机体生理状况处于剧烈变化的时期,奶牛产后的蛋白质代谢活动、转氨酶活性较产前明显增强;但健康奶牛均能通过调整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促进能量与营养物质间的相互转化,适应机体的各种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1. The current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elucidate the effects of degelatinised bone meal (DBM) in combination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of limestone or oyster shell on broiler performance, bone characteristics and digestive and plasma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activity.

2. Treatments were applied as a 3 × 3 factorial arrangement with three sources of P (DCP, bone meal and DBM) and three particle sizes (50, 100 and 200 µm) of limestone. Chickens were given either DCP or DBM with oyster shell (523 µm), resulting in a total of 11 treatments with 5 replicates of 8 chicks.

3. Performance criteria were measured weekly. Tibia strength, ash, calcium (Ca) and phosphorus (P) content and plasma P and Ca concentration along with plasma and intestinal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activity and P digestibility were measured on d 14 and 28.

4. Body weight and FCR were improved in chicks which were fed DBM or oyster shell in comparison to the DCP and limestone respectively (P ≤ 0.05). Performance was influenced (P ≤ 0.05) by particle size; with coarser particles BW and feed intake were increased (P ≤ 0.05). Tibia shear force and P content were reduced (P ≤ 0.001), whereas tibia shear energy, length, ash and Ca content were increased by substitution of DCP with DBM or bone meal (P ≤ 0.001; P ≤ 0.05).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tibia length between the chicks fed oyster shell or limestone with different particles (P ≤ 0.05). Plasma P concentration was reduced in chicks were fed with DBM, bone meal and lower limestone particle size. Intestinal ALP activity was increased (P ≤ 0.001) in chicks which were fed DBM, bone meal, oyster shell or coarse particles of limestone. The P digestibility in chicks fed bone meal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ose fed DBM or DCP (P ≤ 0.01). Overall, gelatin removal from bone meal improved broiler bon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P digestibility and intestinal ALP activity enhanc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