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甘肃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主产区4个县31个生态区种植的二年生岷当归长势及早期抽薹率的田间调查,旨在探寻海拔、经度和纬度对岷当归成药期生长及早期抽薹的影响,为确定当归的适宜生态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理位置对当归早期抽薹和长势均具有显著影响,变异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抽薹率>株高>叶片数。株高、叶片数和抽薹率与海拔高度和经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纬度均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株高、叶片数和抽薹率均与海拔间存在显著直线回归关系,说明海拔是影响当归植株长势和早期抽薹的主要生态因子,高海拔区种植的当归植株明显矮化,抽薹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早期抽薹和根腐病严重影响当归的栽培成效,为了探寻航天搭载对当归SP_1代成药特性的诱变效应,将当归种子搭载“长征七号”和“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太空分别历时22 h和33 d,返回地面后大田有机育苗栽培。结果表明:与对照(CK)种子相比较,神舟33 d和长征22 h处理的当归种子育成SP_1种苗移栽后返青率分别显著提高24.0%和14.9%。成药期CK返青株早期抽薹率和死株率高达40.2%和26.8%,33 d和22 h群体的早期抽薹率较CK分别极显著提高29.7%和21.4%,死株率分别显著降低26.8%和16.0%,种苗成药率各处理依次为33 d(26.0%)>22 h(21.4%)>CK(20.8%);33 d和22 h群体株高、株幅和茎粗始终极显著高于CK,单株叶片数与CK相当;当归阿魏酸含量依次为22 h(0.12%)>33 d(0.11%)>CK(0.10%),浸出物含量依次为33 d(57.90%)>CK(54.10%)>22 h(51.30%)。说明航天搭载当归种子在诱导有利变异的同时也可诱导不利于生产的变异,但创造了抗逆性强的优异变异群体,奠定了新品种选育的宝贵种质资源,并拓展了新品种选育途径;根病和早期抽薹是造成当归成药率很低的主要原因,迫切需要对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和选育改良。  相似文献   

3.
开展当归不同播种期育苗试验,探究播种期所对应气候因子对当归种苗生理指标及质量的影响,寻找当归育苗的最佳气候条件。试验结果显示,各气候因子与种苗单根重、根粗、产量、一级苗比例、成活率和早期抽薹率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平均地温、平均气温、≥10 ℃有效积温及降水量与丙二醛(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6 月 20 日(第 2 播种期)播种的种苗产量分别比 6 月 10 日、6 月 30 日播种的种苗产量高 11. 96%、65. 63%,MDA 含量分别低 2. 02% 和 29. 4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较高,药材产量达 1 691. 2 kg/hm2 。综合种苗生理指标及产量,6 月 20 日(第 2 播种期)播种的种苗抗逆性强,早期抽薹率低,药材产量高,可作为适宜播种期,其对应的气象因子可作为适宜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4.
种子大小和播种深度对种苗建植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一般在种内或种间比较,大种子相对于小种子具有以下优势:大种子具有相对较高的萌发率和出苗率;在种苗生长过程中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种苗较大,具有较强的存活能力;在整个植物生长阶段中都表现出优势来.大种子存在这些优势的主要原因有:种子本身存储了较多的能量物质,种子的形态特征能够克服萌发、生长环境中的一些不良因素等.同时也有观测显示大种子存在某些方面的劣势.对于任何一种植物种子来说,播种深度对于种子的萌发、出苗和种苗的生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种子萌发具有最适的播种深度,超过这一深度或不足这样的深度都会给种子的萌发、出苗和种苗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归为甘肃大宗道地中药材,是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温,主产甘肃东南部,以岷县产量多,有和血、补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抗癌、抗老防老、免疫等功效。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当归的药理学、临床应用和栽培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对鸡造血功能的影响,本试验用环磷酰腹腔注射制造雏鸡血虚模型,然后分别用2mL/kg的生当归、酒当归、土当归、油当归和当归炭水煎剂连续灌服7d,随后采血测定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等血液生理指标,并与健康对照组和血虚不用药模型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种当归炮制品均有较好的补血作用,其中油当归补血作用较强,当归炭最弱。  相似文献   

7.
选取25日龄断奶的大约克仔猪96头,胎次相似,体重一致,随机分为4组,C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L、M、N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0.5%、1%、1.5%的中草药当归,对猪进行冷应激。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猪只体重及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NO含量显著降低,GSH-Px活性及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数量明显升高,表明中草药当归对断奶仔猪有明显的抗冷应激及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8.
施用有机肥对当归药材性状、产量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寻有机肥对当归成药栽培的影响,采用黑膜覆盖栽培,基施纯有机肥(O,2000 kg·hm-2)、纯化肥(C,磷酸二铵,420 kg·hm-2)、减半量化肥增施有机肥[1/2(O+C)],以不施肥为对照(CK),栽培期测定早期抽薹率、发病率、药材产量和性状指标.结果表明,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早期抽薹率为8.0%,分别较C...  相似文献   

9.
10.
在当归道地产区设置起垄覆膜穴栽(LS)、膜侧开沟斜栽(MC)和露地开沟斜栽(LD)3种种植方式,分析比较不同种植方式生育期内0~10 cm、10~20 cm、20~30 cm耕层土壤酶活性的时空变化特性,以期探明种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全面评估当归覆膜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生育期内脲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移栽后120 d达到峰值,LS和MC方式较LD方式分别提高了41.00%和36.69%,其活性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蔗糖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移栽后120 d达到峰值,LS和MC方式较LD方式分别提高了46.40%和45.90%,其活性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移栽后90 d达到峰值,LS和MC方式较LD方式分别降低了8.46%和7.70%,其活性基本随土层加深逐渐增加;磷酸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移栽后150 d达到峰值,LS和MC方式较LD方式分别提高了48.56%和40.37%,其活性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除过氧化氢酶外,覆膜方式同一生育期不同耕层土壤酶活性均高于露地方式,但覆膜方式间差异不显著。因此,覆膜种植可显著提高当...  相似文献   

11.
何淼  王欢  徐鹏飞  刘长乐  周蕴薇 《草业科学》2016,33(7):1342-1352
土壤盐碱化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日益严重的盐碱化威胁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致使植物种类减少。芒(Miscanthus sinensis)作为能源植物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研究模拟我国东北大庆盐碱地的低(4.147 5、8.295 0 g·L~(-1))、中(12.442 5 g·L~(-1))、高(16.590 0、20.737 5 g·L~(-1))浓度土壤环境,以引种自辽宁省本溪阿家岭的芒为研究对象,对其幼苗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芒幼苗在受到复合盐碱胁迫处理时,未胁迫对照组各指标随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低浓度处理时芒幼苗体内叶绿素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中、高浓度处理时则不断降低;而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则不断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根活力一般在低浓度的复合盐碱处理时缓慢升高,高浓度处理时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本研究基本界定了芒的复合盐碱耐受范围,可以为今后芒类能源植物的耐盐碱性筛选和在园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岷县不同茬口对当归苗栽生长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归传统育苗方式造成严重的荒坡地水土流失。在当归道地产区甘肃省岷县通过定向种植小麦、黄芪、马铃薯和当归培育作物茬口基础上,再行当归育苗,育苗期测定苗栽生长动态,育苗结束测定苗栽质量性状及抗病性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再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评判,旨在揭示作物茬口对当归苗栽生长发育和抗病性的影响,为筛选适宜当归育苗的农茬口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结果表明,各茬口条件下当归出苗数和幼苗地上部分生长指标均表现显著差异,小麦茬和黄芪茬当归成苗数和地上生长指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根系发达,生长势强,个体质量优异,根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低,而马铃薯茬和当归重茬苗栽受季节影响较大,随生长期延后当归死苗率提高,易形成老小苗,发病率高达36.7%以上。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黄芪茬(0.7840)>小麦茬(0.7816)>当归重茬(0.4731)>马铃薯茬(0.1656)。马铃薯茬死苗率最高,当归重茬根腐病最为严重,说明岷县正茬黄芪和小麦茬口是适宜当归熟地育苗的优异床土资源。  相似文献   

13.
当归采用生荒地的传统育苗方式造成生境恶化,熟地连作迎茬使当归栽培成效下降。在当归道地产区甘肃省岷县熟地栽培当归后依次轮作豌豆-黄芪,培育双豆茬口再进行当归育苗。以生荒地育苗为对照,通过测定种苗生理抗逆指标,成药期统计成活率和早期抽薹率,旨在揭示生荒地和双豆作物轮作熟地育成当归苗的抗逆性差异,为探寻适宜当归熟地育苗的轮作茬口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标。结果表明,熟地豌豆-黄芪间茬育成当归苗根系相对电导率、氨基酸泄漏率、可溶性蛋白质和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自动氧化速率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与生荒地育成苗的差异性不显著。尽管生荒地育成苗的根系氨基酸泄漏率和自氧速率较低,CAT活性较高,早期抽薹率降低5.32%,但双豆间茬熟地育成苗根系相对电导率更低,SOD和POD活性更高,使MDA维持在较低浓度范围,越冬后根病率下降3.33%,病指下降3.06%,移栽后返青势更强,较生荒地苗返青率提高7.52%,成药率提高11.39%。因此,岷县当归道地产区熟地栽培当归后,经豌豆-黄芪双豆科轮作再行当归育苗可有效改善当归苗的生理抗逆性,减轻根际自毒作用,获得优质种苗,育苗期提倡有机栽培,加强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4.
王田涛  王琦  王惠珍  张恩和 《草地学报》2012,20(6):1132-1138
为探讨当归(Angelica sinensis)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和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在室内采用离体生测方法,研究当归水浸提物对当归、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蚕豆(Vicia faba)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当归具有较强的自毒作用,且自毒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当归水浸液浓度为0.0125,0.0250,0.0500和0.1000 g·mL-1时,当归发芽率分别为36.25%,5.83%,0.83%和0%.当归水浸提物对3种植物种子萌发均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并且化感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加,种子萌发次序是油菜>小麦>蚕豆.在同  相似文献   

15.
2012年至2013年在甘肃省各当归主产区发现的一种疑似当归炭疽病的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植株茎秆。发病初期先在植株外部茎秆上出现浅褐色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深褐色长条形病斑,叶片变黄枯死,茎秆从外向内逐渐干枯死亡,后期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颗粒(分生孢子盘),最后整株枯死。通过病菌形态学鉴定、ITS 基因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已确定该病害是由束状炭疽菌危害引起的当归炭疽病。本研究系首次报道。经过室内盆栽接种试验表明,针刺、灌根和喷雾接种均能发病,以针刺发病最重,其次为灌根处理,喷雾接种最轻,表明病菌通过伤口、根部以及地上部分均可侵入;此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下旬到9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田间发病率、病情指数与气温和相对湿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即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且湿度的影响大于温度影响。本研究为当归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butylidenephthalide(BP)为关键词,检索SciFinder文摘索引数据库与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当归Angelica sineisis(Oliv.)Diels的研究文献,对其含有的同系化合物丁烯苯酞类n-butylidenephthalide(BP)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并对相关的参考文献进行追踪检索,归纳了BP的提取方法、药理作用与含量测定方法。BP主要存在于当归的挥发油中,通过液相制备和分离,测定的主要方法为HPLC-MS法,主要药理作用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抗心绞痛、松弛子宫与气管平滑肌、抗肿瘤生长、抗动脉粥样硬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