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降低陆地棉 ( 2 n=4x=52 ,2 ( AD) h)种子中棉酚的含量可作为食物和饲料 ,在棉株中保持高水平的棉酚含量可减少害虫的发生率。以斯特提棉 ( 2 n=2 x=2 6,2 C1)为父本 ,瑟伯氏棉 ( 2 n=2 x=2 6,2 D1)或雷蒙德氏棉 ( 2 n=2 x=2 6,2 D5)作为桥梁品种 ,获得两个雄性不育的三交种瑟伯氏棉 -斯特提棉 -陆地棉和陆地棉 -雷蒙德氏棉 -斯特提棉。陆地棉作为父本进行轮回回交和回交二代自交 ,将获得的种子进行离体培养。三交种和它们的回交后代共1 2 0 8朵花生产了 1 92粒种子 ,并成功获得 62个植株。细胞遗传学分析表明 ,染色体配对和交叉频率相对…  相似文献   

2.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1994年通过对棉属8个野生种同陆地棉杂交的高世代材料进行抗黄萎病筛选,选育出了包含瑟伯氏棉、比克氏棉、斯特提棉和雷蒙德氏棉抗黄萎病基因在内的种质材料或新品系。这些材料的抗黄萎病性能均显著超过中棉所12,并克服了以往陆地棉抗黄萎病材料的晚熟、结铃性差等缺点。这些材料的育成为利用棉属野生种的抗病基因培育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种间杂交有色棉资源选育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茹琴 《中国棉花》2001,28(12):16-17
从种间杂种F1BC1陆地棉×比克氏棉×陆地棉与海岛棉×瑟伯氏棉×陆地棉的天然杂交四元杂种后代中,经过选择和培育,已经得到遗传性基本稳定的棕色棉和绿色棉资源.经测定它们的2.5%跨长为26~31mm;衣分30%~38%;比强度20~23cN@tex-1;麦克隆值3.4~5.通过棉花种间杂交,打破色泽基因对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的负面遗传影响,获得农艺性状优良的有色棉种属资源.  相似文献   

4.
由于棉花品种改良的需要,野生棉已用作补充陆地棉缺少的或不足的性状的资源。例如异常棉是一个无纤维的非洲野生种,它提供了一个第二类胞质雄性不育的胞质。瑟伯氏棉是一个无纤维的二倍体野生种,它是某些三交杂种的亲本之一,是近年育成新品种增加纤维强度的资源。但是野生棉从生长  相似文献   

5.
秋水仙碱诱变棉花多倍体是棉花远缘杂交和倍数性育种工作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几年来,我们摸索了用秋水仙碱处理使棉花染色体加倍所需的浓度、时间和使用方法,获得了一些棉花品种和杂种染色体加倍植株,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一、材料及方法材料:中棉的不同品种,中棉×非洲棉杂种一代,中棉与野生棉(瑟伯氏棉和非洲异常棉)的杂种一代和四倍体中棉×陆地棉杂种回交一代。方法:先后采用过以下四种方法。1、水溶液浸种: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水溶液(0.05%,0.1%、0.3%、0.5%、0.6%和1%等),分别浸泡干种子12小时、  相似文献   

6.
优质特早熟新品种晋棉 2 1号是由山西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长期协作的研究成果。1 997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0 0 0年被科技部、农业部评为后补助二等奖 ,作为“十五”期间重点推广品种。1选育过程。通过远缘杂交的途径 ,采用组织培养、染色体加倍、激素处理等生物技术将野生种异常棉( G.anomalum2 n=2 6)的优质纤维和色伯氏棉 ( G.thurberi2 n=2 6)的抗病虫特性转育到栽培种陆地棉 ( G.hirsutum2 n=5 2 )上。杂交组合为 (陆地棉×异常棉 ) F3 × (陆地棉×色伯氏棉 ) F4。经过连续多代…  相似文献   

7.
“冀棉169”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2008年新审定的集海岛棉、陆地棉、瑟伯氏棉优异基因于一体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强,高产潜力大,在河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比对照增17.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黄河流域棉区鉴定结果,枯萎病病指5.6,黄萎病病指12.5,  相似文献   

8.
棉花对红铃虫的抗虫作用约在八十年前就已被注意到了。如早熟品种可免受红铃虫危害。此后相继提出红铃虫在三裂棉(Gos-Sypium trilobum)上不能发育成长;瑟伯氏棉(G. thurberi Todaro)及辣根棉(G. ar-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创立的棉属种间杂交新技术,即对杂交铃喷(滴)GA_3(5 oppm)、NAA(4 oppm)—离体培养杂种胚—试管内染色体加倍,于1981年获得了陆地棉(科遗181)×比克氏棉的F_1杂种。再与陆地棉三次回交及3~4次自交和选  相似文献   

10.
棉花远缘杂交选育特早熟新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亚洲棉、瑟伯氏棉、陆地棉的杂种后代进行回交选育、复合杂交等选育出的-批特早熟棉花品系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杂交手段都能获得早熟性、抗病性、丰产性和优良的纤维品质,而复合交则优于回交转育的表现.回交次数的多少对出圃材料的表现影响不大,回交的低世代选择及回交亲本的选择极为重要.通过回交转育目标性状,选育优良种质系,在进行杂交和复合交,促使潜在的优异性状表达,进而育成特早熟、抗病、丰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快育66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转基因中心以含有海岛棉、陆地棉、野生瑟伯氏血缘和转抗棉铃虫基因的GK12为母本,以冀棉8号选系698为父本杂交,利用温室自交纯合加代与大田鉴定相结合的棉花一年3代快速育种技术,与选  相似文献   

12.
对于棉属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细胞学,前人曾有研究,最近国内外分别报道了陆地棉(G.hirsutum)、草棉(G.herbaceum)、澳洲野生棉(G.sturtianum)和比克氏棉(G.bickii)等棉种的组型分析研究结果。这是棉属种质资源利用、进化和分类,以及细胞遗传学等方面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亚洲棉  相似文献   

13.
陆地棉的遗传基础狭窄及其它缺陷,使人们对野生棉的利用日趋重视。当前,国内外转育野生棉有益性状的主要途径是其与陆地棉进行种间杂交,杂种染色体加倍后用陆地棉回交和连续选择。1986年11月,法国棉花及纺织纤维研究所赠给我所11份陆地棉与野生棉杂交并加倍的6倍体杂种(法国遗传学家做过细胞学鉴定),共计26粒种子。为了进行种质转育和  相似文献   

14.
特早熟陆地棉育种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早熟陆地棉育种简报睦书祥,赵国忠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石家庄050041我国现有的早熟陆地棉品种由于生育期较长,在黄河流域棉区只能进行麦棉套种,不能进行棉麦两茬平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88年开始,用具有矮化基因的亚洲棉与陆地棉杂交,高世代品...  相似文献   

15.
陆地棉的开花习性通常是开花当天花冠为乳白色,第2天变为粉红色。而比克氏野生棉的一个特有性状是开花当天花冠为红色,基部有大紫斑,并且具有很多有益性状,如抗干旱、抗黄萎病、抗棉蚜等,但是它与陆地棉杂交困难.给杂交转育有益性状带来局限性。若杂交后代出现开红花,且基部有大紫斑,就证明杂种后代已具有了比克氏棉的血统.从中有可能选育出突破性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高品质抗黄萎病棉花新种质的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个野生棉种质渐渗系为基础群体。开展高品质抗黄萎病棉花的选择育种。株系纤堆品质测定结果表明,这些野生棉种质渐渗乐在纤雏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上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黄褐棉的矸堆长度、异常棉的比强度和平地棉的马克隆值变异幅度最大。病圃抗病性鉴定结果。3个分别来自异常棉、雷蒙德氏棉和平地棉种质渐渗的陆地棉株系对黄萎病的抗性达到高抗水平;9个分别来自雷萦德氏棉、旱地棉和黄褐棉种质渐渗的陆地棉株系对黄萎病的抗性达到抗病水平。本文对棉花抗黄萎病育种进展缓慢的原因以及新创造的抗黄萎病种质系的育种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棉花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用中棉和陆地棉、陆地棉和野生棉杂交后选择出的一批高产、长绒、强绒和高衣分种质。  相似文献   

18.
正我所主办的英文期刊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棉花研究》)第1期的4篇文章已经在线发表。李付广主编宣布JCR创刊,并简要介绍本期发表的4篇文章。Qanmber Ghulam等在陆地棉、亚洲棉和雷蒙德氏棉中分别克隆了140、80和89个含RING-H2结构的E3连接酶基因。结果表明:陆地棉的RING-H2结构的E3连接酶基因与纤维发育密切相关,大部分RING-H2结构的E3连接酶基因  相似文献   

19.
抗蚜抗枯新品种川棉109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棉109(原川109)是国家“七五”、“八五”棉花育种攻关成果,是一个兼抗病虫害的棉花新品种。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用自选抗77(陆地棉与海岛棉杂种选系,具抗蚜特性)为母本,江苏棉1号为父  相似文献   

20.
石抗39是石家庄市农科院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所合作育成的转Bt CpTI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亲本组合为:{86-1×[(吉扎45×瑟伯氏棉)F2×ASJ-2]F3}381导入Bt CpTI双价抗虫基因,具有高产、多抗、适应性广等特点,2007年3月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冀审棉2007003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