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但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的典型特征,阻碍了法律这种很“现代”的社会治理方式,要使法律在农村实现,发挥其应有的制度功能与价值,就要跨越这些障碍,就必须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真正实现法律在农村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镇化生态风险法律规制的规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如何在转型期的城镇化进程中,有效应对以生态风险为代表的各类风险,对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着人口的聚集和工业的进驻,农村城镇化既会带来环境污染的不断累积,也会造成自然资源的大量耗费,同时也会占用大量的生态空间。基于对这些生态风险现状的分析,阐明我国在应对农村城镇化产生的污染累积性生态风险、资源耗竭性生态风险、生态空间占用性生态风险及复合型生态风险时,固然会受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但更主要是因为出现了法律规制失灵的困境,存在着应对生态风险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司法救济效能有待提升、行政监管能力有待加强等滞碍因素。为有效规制城镇化生态风险,应以规范分析为进路,以法制生态化为方向,从完善生态立法,增强生态司法效能,提高生态执法能力等几个方面提出消解城镇化生态风险法律规制滞碍因素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流通环节是实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不具有竞争力潜力的农产品而言,流通环节的成本控制和国际营销也是实现其竞争力绩效的重要一环,而对于具有竞争力潜力的农产品而言,其竞争力实现机制首要在于流通环节的国际营销。通过有效的国际营销,可有效的将竞争力潜力转化为竞争力绩效,当然,其流通环节成本的降低也会进一步增强其竞争力潜力。基于此,对其实现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里主要从成本质量控制、国际营销和税收优惠三个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4.
程东阳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1):1-4
建立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了解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异同,并把握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有力保证,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构建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协调的社会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乡村治理的内生困境却成为迈向乡村治理现代化道路上的荆棘。传统“皇权不下县”的思维桎梏影响深远;农民原子化导致乡村社会资本的长期缺位;治理权力“内卷化”致使资源整合与群众动员乏力;技术落后造成多元主体难以集体参与乡村治理。乡村治理若要摆脱其内生困境,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需从4个方面合力形成治理机制,以党建引领激发政治势能,提升政治引领力;以民主协商在居民需求侧畅通表达渠道;以“条块”联动在资源供给侧促进资源整合;以科技支撑搭建平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6.
李斌 《农村.农业.农民》2022,(7):13-14
推动农村能源绿色转型既是河南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的关键领域,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动力。针对河南农村能源绿色转型过程中存在的政策体系碎片化、统计机制不合理、成本收益不匹配、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从顶层设计机制、目标任务机制、发展动力机制、成本收益机制4个维度,提出了河南省能源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进而从完善政策体系、健全统计体系、创新发展模式、强化服务体系等层面,提出了能源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建设美丽乡村,需坚持立法先行。但是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法律规制存在着诸多问题。立足于立法质量的理论、结合实证研究对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立法进行检梳,发现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存在着有效性不著、效率性匮乏、操作性不强的问题。鉴于此,提出综合运用环境规制工具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来提高立法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实现途径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研究的新趋势以及生态农业模式与优势。并提出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的优势研究设想和加快生态农业标准化建设;培育创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构筑生态农产品品牌;推进农村资源的有序开发及激励机制;完善生态农业的保障体系等5大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机制,并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新经验。 相似文献
9.
10.
11.
统治阶级意志实现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法治的实行为统治阶级根本和长远意志的实现创造了环境,同时德治使这种实现成为了实际可能,它是统
治阶级意志实现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法治所需要的道德环境系统由社会主体的道德认知水平、社会主体行为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的统一、社会道德评价环境共同构成。道德认知只有外化为道德主体的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统一的行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这则是由法权威的合道德性与合法性的要求所决定的,它也同样是法权威的获得依据和保障。一定社会的法治总是对它的社会道德评价环境有着其固有的要求。就当代中国法治而言,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道德的一致性、道德的先进性、道德追求目标与法治目标的同趋性。 相似文献
13.
陆秋林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2,18(2):52-56
法律思想与道德思想的区别与联系是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有机结合的理论基础。我国现阶段实施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有机结合的关键在于 :第一 ,制度建设是根本 ,权力必须受制约 ;第二 ,加强立法 ,严格执法 ;第三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4.
于建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39-143
当代我国私德与公德的矛盾可谓是暴露无疑,一方面,一部分人为了追逐私利,私德败坏,破坏公共利益与社会秩序,侵蚀公共道德与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国家道德代替公共道德,在全社会倡导高层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侵害个体权益与私德。因此,当代中国公德与私德和谐关系的建构对于我们推动社会发展,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龚怀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2):53-56
法律运行作为法之创制、展开和实现的逻辑进程,离不开社会伦理道德的审视和导向,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之应然。这种合道德性的法律运行主要表现为:在立法环节,法不仅要符合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而且要追求与社会主导道德以及与广大民众心理和情感的契合;在司法活动中,不仅要求司法工作者追求司法公正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应特别关注当下我国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司法之“应然”;在守法环节,广大公民不仅应关注行为的合法性和履行法律义务,而且还应追求自觉的守法境界和积极主张自身的法定权利。 相似文献
16.
王广庆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1):30-32
法律与道德虽属两类相对独立的社会规范体系,法治和德治也属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两者的统合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两者的统合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基础的全新构架,是在法治主导原则下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郝大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1):59-61
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守法是一种法定的义务和道德要求。表现为遵守法律的行为,而从内在的角度看,守法更重要的表现为一种守法的精神。在现代法治社会,守法道德既
表现为对法定义务的恪守,又同时是对自己合法权利的积极主张。 相似文献
18.
汤传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4):105-106,112
本文对图书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在新世纪如何改进图书馆的工作,从而发挥其在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赵鲁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3):54-55
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道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分几个层次,以期层层推动,尽快实现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实行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 ,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治理方式的理论创新。这一创新 ,是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思想和我党治国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 ,是德法互动互补、对立统一关系理论的逻辑必然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 ,标志着我党执政水平的提高和执政方式的转变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